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孩子们爱上语言文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3 15:59: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孩子们爱上语言文字 
丁维升

一、联系全文,品味语言

读几遍课文,有了整体感悟之后,开始分析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层次理解,这时要善于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教学《狼牙山五壮士》第四段时,我是这样安排的:(1)边读课文边划出描写班长动作的词语,并讲讲这些词语的意思。学生抓住“抢”“夺”“插”“举”几个表示动作的词,初步体会到班长的机智勇敢。(2)思考课文中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如有的学生认为“猛”和“磨盘大的”两个词语用得好,因为它们不仅写出了班长的动作很迅速,而且还显示了他对敌人的仇恨。(3)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砸”换成“扔”“投”“撇”“掷”等词,让他们揣摩表达效果的不同。这样,不仅进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和推敲,还在其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思想教育。

《月光曲》里写贝多芬走近茅屋时琴声突然停了,屋里传来了兄妹俩的对话。这段对话的最后一句是妹妹说的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我问:“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我让学生找出“随便说说”指的是刚才说的哪句话。学生指出是“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接着再问:盲姑娘是真的这样随便说说吗?学生回答说:因为曲子非常难弹,她非常渴望能亲耳听到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我接着问:既然不是随便说说的,寻她为什么又说“随便说说罢了”呢?这说明了什么?这一问,学生眼睛亮了,纷纷举手发言,说得很深刻,很全面。这样,联系上下文,步步深入的训练,使学生感知了词句的丰富内涵,体会了人物的复杂心情,同时也进行了思维训练。

二、品味词句,培养语感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只有紧扣教材,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学生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深化理解文本内涵” 就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策略之一。现在,就结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和感受。在这节课中,我指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的词句,启发学生反复朗读,仔细揣摩,深刻理解,从而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在理解“众星拱月”这个词时,我采用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的方法,使学生明确了圆明园的布局特点。在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和珍贵收藏时,我指导学生重点抓住“有……也有”这一句式体会圆明园景点的数量众多,风格各异;再引导学生抓住“上自……下至……”“历代”“名人书画”“奇珍异宝”“最珍贵”等词语使学生弄懂“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这一问题,这样当学生学到“圆明园的毁灭”这一段时,就会自然地产生痛惜、愤怒之情,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在理解最后一段时,我又引导学生抓住“凡是”“统统”“实在”“任意”等词语体会出侵略者的野蛮和贪婪,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也深刻体会了文本的内涵。

在教学《小珊迪》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小珊迪这一饱受饥寒的人物形象,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涵,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我抓住一处外貌描写:(“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课文中对于小珊迪的这处外貌描写十分精当,可以说寥寥数笔就将一个极其可怜的卖火柴的小男孩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如果让学生通读此句后直接交流感受,学生的体会势必浅显。为了让学生深入感悟语句的内涵,我及时地出示了删减词语后的句子:(他身上穿着一件单衣,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脚冻得通红。)

这样,学生在对比阅读后就自然而然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又薄又破、瘦瘦、赤着 ”这些词语上。再联系上下文的语境中去感悟,天气如此寒冷,小珊迪却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光着的小脚早已冻得通红,让人读来就会感到一阵心酸。从“瘦瘦的”一词可以推想到,由于长期的饱受饥饿,小珊迪营养不良,身体已是瘦弱不堪。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天气的寒冷不仅侵袭着小珊迪单薄、瘦弱的身体,更是侵袭着小珊迪悲痛、孤苦的内心。交流到此,忍受着寒冷与饥饿煎熬的小珊迪,怎能不令人心生深切的怜悯与同情呢?

三、抓准文眼,感悟内涵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使学生形成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汉语是最优美、精确丰富的语言,有着悠久的历史,运用字理析词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感受汉字内蕴的博大精深,加深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我在教学《索溪峪的“野”》一课时,在剖析字理的同时,抓住文眼“野”字,引领学生感悟汉字丰富的内涵。《索溪峪的“野”》一课作者以一个“野”字统领全文,用轻松流畅的笔调,带我们感受了索溪峪山、水、动物以及人的野。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结合课文说说对“野”字的理解,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同一个词语针对不同事物进行描写,具体的含义是否有所不同。山的“野”野在没有经过人工的雕琢与修饰,是一种天然的美,这野来自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水的“野”野在不中规中矩,就像个性洒脱的山乡孩子,顽皮可爱;人的“野”野在人们经受了大自然的洗礼,不经意间,举手投足,都显得非常纯真、质朴。

作者就是这样利用汉语丰富的内涵,准确描绘了索溪峪的“野”景、“野”趣,呈现出一幅人景合一的美丽和谐画面。有了这样的比较,学生就能体会到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传达出不一样的韵味。在自己写文章时,也要准确把握运用词语,挖掘词语丰富的内涵,正所谓:大巧若拙,在简单中营造朴实的美。

四、积累运用,语言灵动

下面我以《秋天到了》一课为例说说我是怎样进行语句训练活化语言的。语言是活性的,也只有活性的语言才能被随时调用、激情喷洒,最后语言的活性才能成为人的思维的活性,心灵的活性,创造的活性。语言的活性哪儿里来?来源于一篇篇课文,一堂堂语文课。我在教学课文第二段时,运用了“在语句学习中获得语言的活性”的策略。这一段作者取仰视的角度,写了秋之天、秋之雁。我把“秋之雁”作为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这句两两相对,形式整齐,内容相辅,读来韵味无穷。在学习“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时,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读懂到运用的过程。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在这天高云淡的季节里,大雁干什么呢?(学生读文回答:大雁南飞。)大雁南飞与秋天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答得不到位,教师补充:老师把““候鸟”这个词送给你。什么是候鸟?大雁是候鸟,就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的鸟。天气变凉了,大雁从北方飞到南方比较暖和的地方过冬。等到第二年春天,天气转暖了,大雁再从南方飞回北方来生活)。你知道还有哪些候鸟吗?(小燕子、杜鹃、黄鹂、天鹅、野鸭等)那么,作者为什么偏偏写大雁呢?(自古以来,大雁被文人墨客所赞颂。不是有这样的诗句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大雁怎么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大雁是怎样飞的呢?快拿笔画出有关的语句。是呀,你瞧(课件出示:大雁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师补充(大雁飞的时候总是成群结队的,由头雁带领下飞行,排队飞行还能减少空气的阻力呢!)秋之雁阵多美呀!你能美美的读吗?  “一会儿……一会儿……”是什么意思?(学生们通过自由读、带着表情读、做着动作读、齐读、师生接读和观赏雁群的变化,不难体会到,原来“一会儿”表示时间短,变化快。)你能用 “一会儿……一会儿……”说句话吗?(学生思考,教师提示:比如上课的时候,上间操的时候,下课的时候,写作业的时候……还没等我的话说完,学生们就争先恐后地造起句子来。)

五、激情诵读,积累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是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有效方法,叶老曾誉之为“美读”。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读,反复读,以此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以如诗的笔触,为我们展示一副桂林山水的秀丽画卷,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陶醉大自然之情。教学中我们可让学生听配乐朗读,接着引领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图片、录像,也可让有幸游览过桂林山水的学生谈谈真实感受,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甚至流利诵读,学生心通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水到渠成地将自己与优美文字联系起来,就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

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可以理解词语的内涵,领悟作者写作的情感和目的。比如《我们爱你啊,中国》,内容是学生所熟悉的,但是所有的内容以现代诗的形式出现,要引导学生弄清整首诗的主题、内涵就要反复朗读,在读中了解祖国的可爱之处?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祖国的幅员辽阔,哪一个词语最能体现祖国的精神?对一些词语如:“巧夺天工、巍峨、浓妆淡抹”,要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傣家竹楼、布达拉宫、吐鲁番、戈壁滩是祖国有代表性的风物。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魄。反映了中华民族刚强不屈、纯洁高尚、胸襟博大、气魄恢弘的精神,当读到这些词语、句子时,每个表现出的是自豪、是骄傲。在悟情的基础上自然地理解祖国的可爱之处,然后让学生举例畅谈祖国的大好河山,特别是班级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要让他们说说家乡各种风俗、美景、特产等,让本地的学生说说家乡这几年的巨大变化。最后以幅员辽阔、山河壮丽、物产丰富、文化灿烂、民族伟大、奋发开拓等词来提纲挈领地串连全诗,复述诗句,达到以读悟情、以读解词、以词概文的目的。

六、想象训练,读写融合

《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语文教学中,要认真研读文本,看看哪些语句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大脑中浮现出生动的画面,这样对学生的训练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教学文言文《伯牙绝弦》一课时,我进行了如下的训练:“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于是,学生会发挥自己的想象,纷纷说出伯牙的琴声中会表现出哪些美景:天空中悠悠白云飘过的的画面;春天里,徐徐的清风慢慢地吹过;树林里,小溪哗哗地流过那潺潺的流水声……这是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面。这些画面从文字引发,在脑海中描画。通过这样的想象,孩子们充分理解了“伯牙善鼓琴”,从而为“知音难觅”做了相应的注解。在惊叹孩子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力的同时,我还引导他们将这种想象化作语言表现出来。于是,又有了下面的教学环节:“现在我们都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我们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于是我们会赞叹道:“善哉,徐徐兮若清风!”“现在你们都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你会怎样赞叹?”学生练习说话。“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七、推敲比较,活用语言

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要引领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懂得课文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如教《麻雀》一课,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理解这句话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先进行理解内容的表达训练,学生可以理解成“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从一棵树上飞下来,救护小麻雀”。然后让学生把我们理解的句子与课文的句子作比较。通过比较,学生明白我们所说的“奋不顾身”是个空洞的形容词,而“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老麻雀为救护幼子落地有声,可以想象它的速度和力量,体会肉体承受的痛苦。从而学生懂得了具体、形象的表达方法比概念化的表达方法要生动得多。理解课文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内容的训练,应该是阅读理解的主要训练。学习语言要重视理解,更要重视积累。要让学生多默读、朗读、复述、背诵、填空、听写、默写课文,直接感知、熟记课文的语言材料。低年级可布置的作业可以是抄写词语、可以是对词语进行辨析、也可以是选择几个自己喜欢的词语写一段有中心的话。经过长期的积累,学生在运用词语时就会得心应手。

郭沫若强调“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运用性训练是阅读教学中较高层次的训练,是学习课文中具有规律性语言现象的“迁移”训练。如教学《精彩的马戏》,让学生比较写“猴子爬竿”、“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最后一句话,思考同样是表达观众对节目精彩的赞扬,但写法为什么各不相同:“它那顽皮的样子逗得大家直笑”、“人们发出一阵哄笑”、“全场观众都为它喝采”。从而懂得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词语(或句式)要避免重复。然后请学生发挥想象,用几句话写出“小狗做算术”要求写观众赞扬的句子不能跟前面重复。如这样写:“观众都为它精彩的表演热烈鼓掌。”复习巩固性训练,既可安排在阅读训练之后,也可安排在下一节阅读训练之前以引出新的训练。

训练的形式听说读写相互联系,又可以有所侧重.读的训练是阅读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理解课文靠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感受课文思想情感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熟读成诵“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现在许多语文课读得太少、讲得多、问得多、讨论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课文读得太少,而关于课文的谈话却很多”,其结果,教过的课文学生竟未能读通!要给“读”定一个指标,低年级学生对全篇课文,中高年级学生对重点句段要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有的会背诵、默写。要以“读”贯穿阅读教学,初读知大意,精读品文字,熟读体情感,说与写的训练穿插其间。写的训练也要加强,读写结合是一条重要经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5:45 , Processed in 0.06369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