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纪回眸 1949年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发展轨迹
课程教材研究所 庄文中
【内容提要】 从1949年到1958年,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探求时期。课本定名为“语文”。文学、汉语分科教学大纲是建国以来最严谨的教学大纲。
1958年到1966年,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确立时期。1963年大纲(草案)确认语文的工具性,这对语文学科来说,无疑是一次革命。
1978年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改革时期。第一次用简明的语句表述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建立听说读写和语言、文章、文学、文言文的教学体系。
1996年教学大纲(初审稿)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发展时期。突出了语文工具的特点——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从“要重视的问题”到“教学原则”,这是一次飞跃。规定了基本课型。带来了新观念。提供了新模式。
一、探求:1955年、1956年文学、汉语分科教学大纲
从1949年到1958年上半年,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探求时期。
1948年8月,当时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着手编辑新的语文课本。编审委员会主任叶圣陶起草了一个《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草稿》,内部传阅。课程标准有“目标”教材“教学要点”三部分。从“情操和意志”和“凭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知能”两方面规定了目标,在听说读写、语言、文言文、文艺欣赏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还提出了语言是“表达内容的唯一的工具”的观点。这对当时的语文教学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1953年前,教育部没有颁布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不过,通过全国性的教育会议、推广先进经验,促进了语文教学。1951年,课本命名时把建国前的“国文”“国语”统一为“语文”。革新语文教学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材选进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选文,反映新生活、新思想。强调听说读写教学,开始改变传统语文教学忽略听说的局面。改进教法,变词句的串讲为谈话法、分析法,建立包括导言(概述大意)、朗读、解释词字、讲解段意、分析结构、布置作业、复习等新的课堂结构。
不过,当时普遍认为语文教学存在问题之一,是片面理解语文学科的目的任务,问题之二,是语言教学和文学混合一起,任务不明,两败俱伤。1953年前后,学习苏联,推广《红领巾》(小说)教学法,加强语言教学和文学教学,已经成为共识。于是,文学、汉语分科教学应运而生。
1956年文学、汉语分科教学,从1951年胡乔木在第一次中学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语文教学与文学教学分开”想法起,到1958年突然中断实验止,前后经历七年,全面实施只有三个学期,有人喻之谓“断臂的维纳斯”。
1955年、1956年文学、汉语分科教学大纲,是建国以来最严谨、最详尽的教学大纲。大纲有:说明,学期“教学大纲”,课外阅读参考书目。文学大纲说明部分有:教学任务,教材内容和教材编排体系,文学教学法。
总观1955年、1956年文学、汉语分科教学大纲,下列七点值得重视。
1.有力工具。不仅把汉语看作“一种重要的、有力的工具”,而且把文学也看作“对年青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有力工具”。
2.教养任务和教育任务。教养任务提出文学、汉语教学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教育任务提出政治方向、世界观、道德品质、审美观点、是非爱憎等方面的目标。
3.培养能力和习惯。初高中都培养“阅读、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养成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和习惯”。初中汉语教学,“提高学生理解汉语和运用汉语的能力”。
4.讲授知识。初中讲授“必要的文学理论常识和文学史常识”,高中讲授“一些文学理论基本知识”和“系统的中国文学史基本知识”。初中汉语教学,“教给学生有关汉语的基本的科学知识”。
5.系统的教学内容。初中汉语教学内容有语音、文字、词汇、语法、标点符号、修辞等。初中高中文学教学内容有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文学史的常识或知识。教材编排,初一按思想内容编排,侧重反映青年、儿童的生活,初二按文学史编排,初三按文学体裁安排,古代文学作品占三分之一,现当代文学作品占三分之二,高中前三个学期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按文学史排列,每个单元专题若干(作家作品,如《诗经》),专题后附文学史概述(如“秦代以前文学”)。第四学期是“五四”以来现当代文学。第五、六学期是外国文学作品。
6.规定教法。初中文学教学,规定其过程是:起始、阅读和分析、结束、复习。提倡运用不同方法,如词句的解释和练习,朗读和默读,编提纲,叙述,提问,背诵,作文等。分类讲读,分必讲课文、机动课文、参考课文。根据文学体裁特点进行教学。此外,还提示进行形象分析、艺术形式分析(如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等。
7.指导课外文学作品阅读。大纲提供了初高中各年级课外阅读的参考书目,分必读书和选读书,每学期要求阅读不少于四本。按课堂教学进程指导学生阅读相应时代的作家作品。
二、确立:1963年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1958年下半年到1966年,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确立时期,主要确立了语文的性质、语文学科的目的任务和大纲内容结构。
1958年下半年,突然中止文学、汉语分科实验,除了政治原因外,教学目的要求高而多,教学内容难而重,大多数教师不适应。当时,有些人对分科实验作了不少批评,指责“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社会主义现实”,“至多培养小资产阶级感情”。于是,在没有教学大纲的指导下,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空头政治的说教,忽视语文双基训练,教学质量滑坡,引起社会不满和语文教育界研讨。1959年,开展了语文的性质、目的任务和文道关系的大讨论,形成了一些共识。
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是对1958年以来“三面红旗”历史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的一次拨乱反正,大纲在中学语文教学史上起了重大作用。大纲内容有:1.语文的重要性和语文教学的目的,2.教学要求,3.教学内容,4.选材标准,5.教学内容的安排,6.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点。总观大纲,下面四点可以看出大纲的发展轨迹。
1.基本工具。大纲开宗明义,“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大纲从干部的工作和学习、从学好其他学科的角度来阐述语文的工具性,确立了语文性质的工具观。这对语文学科来说,无疑是一次革命。
2.文道不可分割。大纲反对“以道为主”“以文为主”“道和文并重”的说法,主张“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不可分割”,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和语文教育的关系”。“编选教材,思想政治教育要作适当地安排”。
3.培养能力。大纲的教学目的订得简单明了,重点突出:
中学语文教学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以文章为主的教学内容。建立了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文言文递升到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文言文的读写教学体系。此外还有语法、修辞、逻辑的教学内容。规定中学六年共选课文360篇。文言文占课文总数的40%。
1963年教学大纲规定的语文性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文道统一的观点,指导了1963年到1966年的语文教学,很快提高了教学质量,并且为1978年再次拨乱反正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所继承。
三、改革:1978年、1986年、1990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十年“文化大革命”,打乱了语文教学,有人甚至主张把语文课改成“政文课”或者“革命文艺课”。这时期,把语文性质理解为“阶级斗争工具”,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强调课文的思想政治内容,忽视语文训练和课堂教学,形成语文教学质量大倒退的局面。1978年起,拨乱反正,语文教育界进行语文思想现代化的探讨,进行广泛的多层次的教学实验,自编体现语文特点的各种教材,进行语文教学改革。
1978年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1986年和1990年又先后作了较大的修订,重新颁布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十二年制),有所发展。1978年教学大纲内容有:前言,教学目的和要求,教材的内容和编排,作文教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附录一各年级读写训练要求和课文目录,附录二关于语文知识教学的几点说明。总观大纲,下面四点可以看出大纲的发展轨迹。
1.基础工具。大纲阐述“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强调语文的实用功能,并且从使学生“成长为又红又专的人才”(人才观)方面进一步申述。
2.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进行,必须在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读写训练也必须以正确的观点为指导,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第一次用简明的语句表述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指出语文课的读写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辅相成。不再用“文”“道”的传统概念来阐述,揣摩其原因,在1963年大纲中,“文”有时指“语文教育”,有时指文章的“语言文字”;“道”有时指“思想政治教育”,有时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文”“道”的内涵不固定,其流弊延续至今。
3.培养能力。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是:
中学语文教学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和必要的语文知识,进行严格的读写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无产阶级的情操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
1978年大纲的语文训练目的跟1963年基本相同,同时表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这为以后大纲所沿用。
4.教学内容。除了比较完备的语文知识内容外,建立了一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文言文递升到比较复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读写教学体系。这跟1963年大纲基本相同。
1980年以后,中学语文教学形成了改革热潮,取得显著成绩。1986年国家教委根据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义务教育法的精神,以降低难度、减轻负担、明确要求为原则,修订了1978年语文教学大纲。大纲充实了教学目的要求:1.培养听说能力,2.发展学生智力,3.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4.培养初步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还列出了初、高中的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分年级要求,基本课文篇目。1990年根据“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降低难度,减轻负担”的原则,修改了1986年教学大纲,降低了写作教学和文言文教学的要求。1986年和199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先后修订全国通用的初中高中语文课本,开始建立听说读写和语言、文音、文学、文言文的教学体系。
四、发展:1992年和1996年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
纲和高中语文教学大纲
90年代,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国家教委先后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1992年)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1996年),语文教学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992年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内容有: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基本课文篇目。随着初中新大纲的实施,高中新大纲应运而生。1996年审订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内容有:教学目的,教学原则,课程结构和课时,教学内容(能力训练,基础知识,课文),评估和考试,教学设备,附录一推荐选文篇目(待补),附录二课外阅读书目(待补)。下面以高中新大纲为基点,联系以往大纲,专题描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发展轨迹。
1.性质观
1956年的文学、汉语分科教学大纲,从“认识社会生活”和“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两方面来认识语文的工具特性,似乎没有抓住语文的本质。1963年大纲,从人们的工作、学习和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来认识语文,确定了语文的“基本工具”特性,是一个重大发展。1978年、1986年、1990年大纲继承了1963年大纲的语文性质观,先后确认语文的“基本工具”或“基础工具”特性,把握了语文教学的导向。
1996年高中大纲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不仅给语文定性为工具,而且突出了语文这个工具的特点:交际工具——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这个性质观有利于正确规定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并且还突出了语文独有的汉语言、文学及其文化的民族内涵。工具——基本工具或基础工具——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这就是50年的语文性质观的发展轨迹。
2.目的观
1956年大纲规定汉语、文学的知识和能力的教养任务,同时规定政治方向、世界观、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任务,要求高,内容多。1963年大纲教学目的单纯化,集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没有规定思想教育任务。发展到1978年、1986年、1990年大纲,除了上述四种能力外,还增加了听说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发展智力等。思想教育目也形成了包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道德品质、审美观念等的结构框架。
1996年高中大纲在1990年大纲和1992年初中大纲基础上,对教学目的作了比较合理的规定。智育目的包括知识、能力、智力、并且强调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观念。不仅提出“发展智力”,而且提出“发展个性和特长”。美育目的,提出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德育目的,继承了以往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道德品质等内容,还提出“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内容,突出了语文教学的个性。
3.内容观
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反映时代、社会发展对语文学科的需求。1956年大纲以系统的语言、文学的知识、能力来构建教学体系。1963年大纲则以语言、文章为主,强调培养语言运用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初步阅读文言文能力,表述比较笼统。1978年、1986年、1990年大纲逐步建立了听说读写和语言、文章、文学、文言文的教学体系。
1992年、1996年初高中大纲,建立了以语言为主包括文章、文学、文言文及其文化的多元教学体系,并且突出能力训练,建立读写听说能力训练系列(初中48项,高中18项)。教学内容实用化、多样化、素质化,逐步形成并突出能力系列训练。
4.原则观
1963年大纲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点”中提出:(1)切实加强基本训练。(2)讲清课文,启发思考。(3)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和写作指导。1978年、1986年、1990年大纲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或“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中先后增加:(1)教学要联系实际。(2)提倡启发式。(3)语文教师要提高政治和业务水平,认真搞好语文教学。(4)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5)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1992年初中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提出六个:(1)正确处理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2)读、写、听、说四种能力都很重要(协调发展)。(3)学习语文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4)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5)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6)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
“要重视的问题”逐步向教学原则发展,是学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1996年高中大纲从继往开来、指导教学的视角提出六条教学原则,而且列于教学目的之后,显示其重要性。这六条教学原则是:(1)语文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统一。(2)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辅相成。(3)语文训练中语文知识教学同能力训练密切结合。(4)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全面训练。(5)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6)语文课内教学和课外学习相结合。这六条以教学原则的形式提出,也就要求贯彻于语文教学中,指导语文教学。从“要重视的问题”到教学原则,这是一次飞跃。
5.课程教材观
长期来,初高中大纲只给语文学科规定一种必修课、一种课本。1992年、1996年初高中大纲规定了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并且鼓励“一纲多本”,编各具特色的语文课本,使语文课程教材单一化趋向多样化。
6.教学观
1986年大纲前言第三段阐述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提出三个“面向”。1990年和1992年大纲也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等。1996年高中大纲有所发展,强调:方法论指导,联系生活观点,加强实践观点,培养语文能力观点,提高教学效率观点,培养人才观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观念。
7.大纲内容结构观
除了1996年高中大纲,以往大纲实际上只管课内外教学和教材编写。1996年高中大纲则力求管语文教学整体,不仅管软件如课内外教学、课程、教材、考试、评估,而且管硬件“教学设备”。由指导局部到指导整体,形成新大纲内容结构的新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