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铁芳:小心地守护学校的历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5 06:53: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铁芳:小心地守护学校的历史
   
  我们今天对于教育现代化的追求正在或者说已经陷于一种误区,认为惟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高技术的现代教育设备和时髦的教育口号就是高然稳居于"现代教育"的门槛之上。学校是育人的地方,离开了学校文化内涵的孕育,缺少了文化精神的入渗,那些最先进的设备只能是的一堆豪华的器具,直白地说就是摆设。
  实际上,我们潜在地就有这样一种设定:教育的现代化,学校的现代化主要地就是教育条件的现代化。我们把教育的现代与否的依据归结于物性的,而不是人性的。在我们的观念中潜在的价值标准是:新就是现代。现代化的教育条件固然可以增进一所学校的现代气息,但仅靠现代化的技术条件的支持,最好的学校也不过没有灵魂的教育工厂。评价一所现代学校的标准应该远不只是新,准确地说,新既非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学校是学校人生活的地方,是学校人"文化"地生活的地方,在那里,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凭借他们的情感和智慧,使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张黑白照片,一本幽雅的日记,一个破损的笔记本,一本发黄的备课本,都成为学校人真实而丰富的心智生活的见证,透露出学校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使作为物的形式存在的学校成为活生生的学校人之生命活动的场域,使学校超越单面的物的存在而成为立体的、繁富的文化生活的存在,成为走出校门的学子们拳拳眷顾的心灵依恋,也使得后来者们一走进学校之门,就是走进了一个活生生的丰富的文化场域,自由地呼吸学校的历史文化的气息,不知不觉中把自身同化与学校历史文化之中,使心灵受到全面的感染。这种潜移默化的熏染就成了个体接受课堂正规教育的基础,甚至它就是学校教育的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正因为如此,学校的存在形式决不仅是物性的,而且是人文的,甚至可以说,学校存在的本质属性就应该是属人的文化存在,一种与师生共同成长与发展的生命有机体的存在。正是学校生活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学校师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留下的丝丝缕缕痕迹所透射出来的文化意味和生命气息,让学校不同于工厂、商店,而成为育人的场域之所在,去昭示、敞开一颗颗年轻的心,让他们自由、快乐、丰富、轻松地受到人生所需的全面的孕育和启迪。这意味着学校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或许也应该不时地回望过去,好好积累、珍惜学校历史之中留下的各种显眼不显眼的足迹。
  提升学校的文化存在品位,培育学校的文化立体感,我们当然可以、而且应该通过引进既有的文化资源,比如图书馆、历史文化名人的图象、其它文化景点的布置等;但我们不要忘了另一条重要的途径,一条并不需要多大发费,任何学校都能做到的途径,乃是学校自身历史资源的累积。在忙于打造学校品牌、提升学校知名度的今天,我们一方面热衷于延长学校的历史年限,但另一方面我们却看不到学校历史长久的任何痕迹,学校的历史终究只是数字的历史,而不是活生生的学校文化存在的历史,有等于无。既然如此,我们在想方设法改进学校的办学条件,用成堆的金钱打造学校的富丽堂皇之时,我们是不是也要在建设学校的立体的历史文化的氛围上多下点工夫,真正让学校成为一个立体的历史文化场域,成为一批又一批、一辈又一辈的老师、学生心灵眷恋之所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1 02:53 , Processed in 0.05813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