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斋堂地区旧学的历史沿革说起
门头沟斋堂地区是革命老区,虽地处农村,但是当地人民的人文素养、文化品位较高,在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仁人志士,究其原因与其历史上人们尊师重教有直接关系。那么,斋堂地区旧学发展的历史沿革如何呢?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探讨。
斋堂地区的旧学包括:社学、私塾(义学或义塾)两种形式。
社学:
所谓社学,是地方官府所办的一种官学。明初,统治者非常重视科举选士,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诏开设科举,并且明确规定“务取经明行修,博古通今,名实相称者”,以克服汉、唐、宋、元、取士“贵文学而不求德艺之全”、“每纳奔竞之人”的弊病。同时申明“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考试内容以“四书”“五经”为基本内容,并试论、策。
斋堂地区的社学起源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当时的清水和桑峪村均设有社学。社学的教师由官府聘任,凡村中15岁以下孩童均可送入社学读书,社学所教课程为婚冠、桑祭礼节、兼读“御制十要”和“本朝律令”以及《四书》、《五经》。明朝还有一项规定:凡参加科举者,必须由学校出身。因此,参加社学学习之童子,如有继续深造者,均要参加乡试之前的童试。童试要经过县考、府考和院考三级考试,经此三级考试合格者,可取得“秀才”资格;有了秀才资格,才能参加下一步的乡试,合格者方可取得举人的名份。由此可以看出,在600多年以前,科举制度就对当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科举制从另一方面也刺激了当地教育的发展。这种尊师重教的悠久纯朴历史遗风,至今还影响着这里的人民。
私塾
私塾是明清时期在民间广泛设立的私学。明清时期,教育的发展呈现两种事态:其一、官方重科举而轻学校,许多官学、书院成了一部分人追名逐利、升官发财的场所,实际上已逐渐沦为了科举的附庸,平民百姓如果想学到一些生活常识和生活技能,已经不可能了;其二、当时,社会生产力有所提高,城市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读书、识字、学习一些生活技能和常识才能生存的理念越来越成为当时人们普遍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城市外围地区和偏僻的乡村普遍设立了这种私学--私塾。私塾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其一、塾师在自己家中或借用祠堂、庙宇开馆设学,学生交纳一定“束脩”即可入学就读的,称为“门馆”、“家塾”;其二、由一村或一族聘师设学,本村本族子弟免费入学的,称为“村塾”、“族塾”或“义塾”、“义学”;其三、有钱人家聘请塾师来家教授自家和亲友子弟的,称为“做馆”或“教馆”。私塾按其教授课程的程度划分,可分为蒙学--15岁以下儿童就学的,和更高程度的私塾。
斋堂地区的人民历来有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但凡有钱的村民都愿意让其子弟读书学习,家庭殷实的人家也愿意捐资助学,因此,自明清以来的各个历史阶段都有私塾设立,私塾几乎遍及当地所有较大村庄。如:明朝天启年间(1624年),由都指挥张经纬资助设立的沿河城“义塾”;清道光23年(1843年)齐家庄巡检徐麟支持的斋堂“义塾”;此外还有经斋堂村王旭提议,由王存忠凭王氏公产提供的经费所开办的王户“义塾”;另外还有师正聪老先生在沿河城、柏峪村设立的私塾;民国初年爨底下、杨家峪村的乡绅在本村设立的私塾等。
在斋堂地区的私塾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树仁学院”。它创办于(1932年)由王旭之子王树仁在上清水、梁家庄等地开办,“树仁学院”招收的学生均为高小毕业生,学生学习知识程度比较高。此外,王户“义塾”不仅招收男生,还招收少量的女生,这在当时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里,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斋堂地区的私塾多为“村塾”和“家塾”两种,学习时间比较灵活,北方冬季为农闲时节,这是私塾最佳的上课时间,待到春季农忙时,学生则大部分时间都要参加劳动,为私塾上课淡季。这种灵活的学习方式,既不耽误孩子学习,也不误农时,是很受当地百姓欢迎的。
私塾学习的课程以蒙学课程为主。有《百家姓》、《千字文》、《名贤集》,有的程度较高的私塾也开设《四书》、《五经》等课程,还有的私塾开设《烈女传》、《女儿经》、《朱子治家格言》,以及《唐诗》、《宋词》、《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钞》等。为了培养学生的多种兴趣和知识,有的私塾还开设《药性赋》、《本草备要》等课程。总之,这些课程除了向儿童灌输儒家伦理和封建道德观外,也激发了学生发奋读书,攻取功名,光宗耀祖的思想。“功名学问德行,本三事也。今以功名为学问,几几并以为德行。”也是当地私塾追求的一个办学目标。由于此地重视教育,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确实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人才。在明清时期,考中秀才和举人的人数合计有十余人之多。仅灵水村有案可稽的举人就有两人。
斋堂地区私塾聘请的教师除少数滥竽充数者外,多数为本乡寒窗苦读、通晓经书、但又考场失意的读书人,他们虽以教书糊口,社会地位低下,生活清贫,但他们都秉承了孔夫子为人师表的传统,把“教书育人、造福乡梓”当作了自己的事业,不仅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也为斋堂地区的人民树立了做人的楷模,对当地尊师重教良好风气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经济发展与教育的发展关系非常密切,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树立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教育才能发展;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是自己的本分,因此要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事业,而不是当作职业--这就是斋堂地区旧学的发展给我们如下启示。
作者:石明廷
单位:门头沟教师进修学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