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尚未走远的先生 ——读《王元化和他的朋友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7 14:38: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尚未走远的先生 ——读《王元化和他的朋友们》  

2009-5-4

  


  



   《王元化和他的朋友们》  罗银胜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9年3月  
  为纪念当代思想家王元化先生逝世一周年,先生家乡的湖北人民出版社推出罗银胜的《王元化和他的朋友们》(以下简称《朋友们》)。本人亦为鄂人,王元化先生又是我真正敬仰的前辈乡贤,评点《朋友们》,遥送尚未走远的先生,略表对一代思想者的敬意。

  人物类传记、随笔,重在资料性。本人因近年研究中国现代人文知识分子,最感兴趣的莫过于资料与细节。一本书只要夹含资料,或有鲜为人知的细节,就一定“不虚此行”。这本《朋友们》就有不少这样的细节。如1955年反胡风运动,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冯定找青年干部王元化谈话,告诉他毛主席已读过胡风全部著作,认定胡风反马克思主义,要他划清界线。此前,王元化一直认为胡风只是文艺思想有问题,政治上不是反革命。但组织上如此正规传达“最高精神”,惊骇、震动、惶惑、恐惧……冯定副部长再清晰告诫:“你不能跟胡风走,你应该跟党走。”王对曰:“胡风有些文艺观点我是赞同的,如果我马上就划清界线,那是假的,我希望组织上在这方面能够帮助我。目前我所能够做到的,就是不再和他们来往了。”(第67页)最后,周扬明确放话:“只要王元化承认胡风是个反革命分子,就可将他作为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王元化还是傻傻地认为这一结论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据,表示拒绝。(第71页)粒珠折光,一个真诚的王元化由是而出。众所周知,稍稍“拎得清”点,王元化完全能够顺竿爬出,何苦如此不识时务、遗世独立?24年只能溜墙根的“胡风分子”,可不是一弯腰就能溜过来的。但从另一角度,这份较真劲儿,这份来自父辈庭训的“必须诚实”,恰恰为研究大家所必需。有失有得,拨算人生总账,王元化先生自然还是赚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王元化先生的朋友自然也是名士,尤其有记载被选择的“朋友们”,一个个声名赫赫,岂容小觑?与黄炎培、与鲁迅、与熊十力、与郭绍虞、与胡风、与冯雪峰、与林淡秋、与孙冶方、与钱钟书、与韦卓民、与彭柏山、与顾准、与钱谷融、与黄宗英、与张中晓、与刘知侠,不想知道么?

  《朋友们》的好处是展开面宽,能够拈取各种“有意味的形式”。如1936年入党的林淡秋坚持写作原则,拒绝按领导意图将政治口号填入《新四军军歌》,资格老而名位轻。再如钱钟书的《管锥编》、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同时被评为首届“中国比较文学荣誉奖”,两位获奖者都不承认自己的书是比较文学。也有轻松一点的“资料”,如顺路探知黄宗英与赵丹前的两次婚姻,看看黄宗英16岁时的“青涩照”。

  几篇附录也甚好,不太熟悉王元化的读者,可由此快速得知王先生的思想贡献,如民主科学何以在中国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楼?激进主义何以妨碍百年改革运动走向深化取得实效?反思“五四”为什么必须批判激进主义?从《朋友们》中还能听到一些较难听到的反面谬语:“五四好就好在只凭激情,没有学术思想。”(第204页)真是不知谬误就不知正确呵!

  《朋友们》的聪明处是没有单纯正面歌颂,没有为尊者讳,反而实打实地采撷不少王先生的人生软档,以暗衬明,以反垫正,效果更佳。如接到张中晓贫病中第一封求援信,王元化犹豫软弱未伸援手,接到第二封信才出手相援。但熟悉那一段历史的人都明白,犹豫软弱是正常,坚决出手、义无反顾反而不可信。与“胡风集团重要骨干分子”张中晓来往,而且自己已经开除党籍、降薪六级,“泥菩萨过江”的情况下,甘冒“沾包”风险,没有一点人格力量,可乎?此处的“软弱”,恰是最真实的光芒。

  当然,《朋友们》也不是没有遗憾处,如附录中能够有一份王元化年谱,将不仅便于尚不熟悉先生的读者从整体上“认识”主角,而且有增本书身段与高度,提高读者的使用频率。以罗银胜对王元化先生的熟悉程度,一份年谱,举手之劳,只是未想到耳。

  自1999年《顾准传》以来,罗银胜以传记作家身份飙入文坛,写乔冠华、写章含之、写杨绛、写王元化、写潘序伦、写贾植芳,最近又有《周扬传》付梓,著述渐丰。更“可怕”的是他岁值盛年,精力充沛,日日耕耘,阅写惊人。我不免半开玩笑劝这位复旦校友悠着点,不着急,慢慢来。从这本《朋友们》,感觉他的路子走得很正,即走在“资料”的大路上,关键细节注明出处,以证示人,没有将人物传记写成稗官野史类的“通俗文学”。老话总是会被再三重复:牌子是自己做出来的,真实无价。我想,绝大多数读者对传记类作品的阅读期待是相同的:真实高于一切,可靠是传记的生命。

  随着全社会反思能力的提高,随着对历史拣视要求的升涨,我们也会像西方欧美一样,传记类读物一路走热,渐成主角。为此,在这方面已经先行一步的罗银胜,正值其时,发展空间甚阔,估计他能一路走好。同时,也相信一直在影响他“走向真实”的历史后滞力会渐行渐弱。

文/裴毅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1:59 , Processed in 0.08093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