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议生态学视野下的班级文化建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2 14:14: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议生态学视野下的班级文化建设

朱  建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江苏通州  226321)



摘  要:在生态学的视野下,班级文化建设需要考虑到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环境及群体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的关系。班级文化建设还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是在班主任主导下的部分传承和逐步演替的过程。作为一个系统,班级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同时,因为学生个性的客观存在,班级文化建设应具备“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层次性。



关键词:生态学视野  班级文化建设



在我的眼中,从来没有无根的文化,学校整体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根源”;班主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根源”;那一个个各不相同的学生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根源”;当然还有其他。如果一定要把这几个“根源”进行区分,那么我认为社会、学校属于班级文化建设的外部环境,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和学生属于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因,其中班主任占据主导地位,而学生占据主体地位。作为一个连续担任班主任的高中生物教师,我的文化“根源”又更多的来自于我所教的生物学科中那丰富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思维方法,意即我作为一个班主任的班级文化建设的“生物”之“根源”。正因为此,我在审视很多问题的时候,都带上了“生物”“根源”的色彩。

班级文化建设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但是,对于一个个属于班级组成的具体个体、一个个有着各自不同成长背景的独特生命,如果我们不只是从物质、精神、制度的方面来看待和分析,而是从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个体与环境、群体与环境的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关于班级文化建设的阐述将是大为不同的,也因此,我找到了一个审视班级文化建设的新的角度——生态学视野下的班级文化建设。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生态学视野

关于生态学,较为普遍的解释是,“研究有机体或有机群体与其周围环境关系的科学。”文化生态学是一门主要研究文化适应环境的过程和由这种适应性所导致的文化习俗之间的相互适应性的科学。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布朗弗布伦纳(Bronfenbrenner,U.)在康奈尔大学沿着巴克和赖特等人的研究路线继续前进,出版了专著《人类发展的生态学》。在布朗弗布伦纳看来,能动的正在成长的人与其所生活的环境之间进行着渐进的相互的适应,在这一过程中,人受各种情景关系以及情景所处的更大环境的影响,而人类发展生态学就是要对这一过程进行科学研究。布朗弗布伦纳认为,这里的环境,并非单个的、即时的情景,它既包括这些情景内部的各种影响,也包括来自情景外部更广阔的环境的影响。为此,布朗弗布伦纳创造性地引入“系统”概念,把这些结构分为4个不同层次的系统,从而把人的发展放在一个宏观的、多层次的生态系统中加以考察:(1)小系统(microsystem)指发展中的个体与即时环境(家庭、学校、工厂)之间的复杂关系。构成这一系统的要素有地点、时间、物理特征、活动、参与者及其角色。(2)中间系统(mesosystem),它是由一系列小系统构成的系统(a system of microsystem),包括两种以上情境之间的关系。对儿童来讲,包括他在家庭、学校和邻里伙伴之间的关系:当发展着的个体进入一个崭新的情境时,该系统就得以形成和发展。(3)外系统(exosystem),指并不包含个体的主动参与,但对个体产生直接影响的情境系统。对儿童来讲,包括父母的工作单位、兄弟姐妹就读的学校或班级,父母的朋友,地方学校董事会的活动等等。(4)大系统(macrosystem),指一系列信仰、生活方式、伦理观念、价值观、宗教观等具有一致性的文化或亚文化。由此,布朗福布伦纳认为,人的发展就是不断生长的有机体在和他的一生中与其所处的不断变化的环境逐步地相互适应。①

当我们站在布朗福布伦纳的角度借助系统的方法来看待班级文化建设,那么与往常的人们将班级文化建设分作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相比,意义就大不相同了。杜威说过,“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假如说学校是教育的“社会”,那么班级就是教育的“家庭”。这样,我们就要考虑个体与“家庭”、“家庭”与“家庭”、“家庭”与“社会”的关系了。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生态学过程

如果站在生态学的视角来看班级文化的建设,应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传承,还有一个就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演替。

先看班级文化建设的传承。与学校里的班级有所不同的是,部队里的“班”在人员更替方面是逐步进行的,即大部分的班都是由不同军龄的士兵组成,即既有老兵又有新兵,这样,新兵就可以从老兵身上学到很多这个“班”的传统。学校里的班级是一届一届的,除非个别留级的学生,班内的同学是起始年级一起来,毕业之后一起走。这样站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角度而言,前后之间能够起到文化传承的大概就有两个因素,一个因素是班级所处的环境——整个学校的文化氛围,比如开学典礼上,高年级优秀同学代表所作的发言,全校性开展的一些活动,高年级学生的行为表现和行为准则,用一个笼统的词语表示就是校风。另一个因素就是班主任,尤其是那些连年带班的班主任,他的一些习惯性的要求和做法使得新带的班级与上届的班级之间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从这两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班级文化传承的一般途径。实践表明,一个新组成的班级,如果能够较快地形成一些大家都比较认同的好的观念和价值追求,那么这个班级就能较快步入正轨,后续更高层面的班级文化建设也就更加容易实施了。

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途径呢?作为一名连续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老班主任,我也曾面临新一届高一接手时如何快速地将我所推崇的一些理念和价值取向得到新班级的文化认同。为此,我不断地作过许多尝试,其中“班级博客”和“班旗风采”两个依托在很大程度上帮了我的大忙。在二甲中学,我是第一个建立班级博客的,在新高一学生军训期间,我就向大家展示我所带的历届学生在班级博客上的记录。对博客上那些活动图片或过往班刊以及记录下来的班级故事,特别是最能体现班级文化追求的“勤奋学习、乐于助人、敢于争先、奋力拼搏”等感人事件进行解读,每每此时,孩子们满眼流露出来的崇拜和向往之情就告诉我,我的策略是成功的。二甲中学有一门校本活动课程,叫《我为班旗添光彩》。与其他班级做法不同的是,我没有让学生去自发讨论设计班旗,而是直接将我带的每一届共同的那一面班旗拿来让他们去想象这面班旗的象征意义,结合班级博客,让他们明白了之前的学长已经在班旗的指引下完成了许多“壮举”,激发他们思考自己该有怎样的三年规划等等。这个阶段,正是这些来自不同初中,有着各自不同的成长背景,刚刚聚首的孩子们的各种理念之间不断碰撞,彼此相互影响的时机,此时,一下子给他们以明确的指引,往往能够大大缩减由彼此碰撞到某一种取向占据主导地位,并再发挥主导作用过程所需的时间,并且还解决了由学生自发形成的那些取向可能存在的是否积极可取的问题。

再看班级文化建设的演替。关于演替,举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例子。一块农田,在人的作用消失后,很快就会被杂草所替代,一段时间后,又会出现灌木,只要水肥、阳光等条件适宜,这里还会出现高大的乔木。演替的结果是高大的乔木占据主导,低矮的灌木成为补充,在乔木和灌木的间隙则生长着各式杂草,动物们分别栖息在各自的场所。

由自然的演替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其一是演替的前提是“人的作用消失”。如果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主导作用缺失了,那样班级文化建设将完全按照学生自身的喜好走向新的秩序,这时就要看学生内部力量的对比了。正面积极的力量大,班级可以“无为而治”,负面消极的力量大,则班级发展可能混乱不堪。其二是比对自然演替的“草本”到“灌木”再到“乔木”的发展历程,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过程也是动态发展的,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着彼此促进或抑制的相互作用。但总体而言,最后必然会出现一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力量,而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旋律。这一过程也是呈现为阶梯状发展的态势。如此,也就要求班主任在引导班级文化建设时要思考班级文化的不同层次,并遵循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的规律。比如,物质文化的建设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制度文化的建立和执行则为精神文化建设奠定基础。综合以上两点,明智的班主任还可以审时度势,适度“无为”,充分利用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的作用推进班级文化的建设。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生态学原理

每一个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班级文化建设系统,都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一些变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从而使整个系统保持稳定。但这种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来自外界环境的变化和来自班级内部的变化,如果强烈到一定程度,都可能使整个班级文化建设的方向发生改变,这里列举两例可以佐证。例如,某校新来一位校长,风格与前任校长有所不同,在他的要求下,全校上下大兴文化立校之风,从教室到寝室,布置发生了变化;从课内到课外,节奏发生了变化;从教师到学生,理念发生了变化。由此,作为学校一份子的班级,其为文化建设也必然发生改变,当然,班级作为学校的一个单位,也是能够影响到学校整体的文化建设的。再如,某班来了一个插班生,此人“破坏力”极强,不仅自己不好学,还拉着一群人去上网,打游戏,在班上惹是生非,班级文化建设原有的稳态就必然会受到影响,需要班主任进行“强力”调控。我们可以把这一原理称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动态平衡性。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如果我们观察动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会发现有的种类生活在高处,有的种类栖息在低处,科学家称之为分层现象。研究发现,决定这种分层现象的是动物筑巢和取食所依赖的植物所决定的,也就是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其实,每一个班级都是由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鲜活的生命所组成的,他们必然处于不同的层次或属于不同的维度,所以班级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引导他们往更高的层面发展,而另一方面也要满足各个不同层面学生的需求。因为班级文化建设无论具有怎样的高度,其最终目的都还是为学生服务,还是要以生为本的,而绝不是只由班主任的喜好所决定;也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诗意栖居”的精神归属。为此,班级文化建设要“高低结合,错落有致”。如果借用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张文质先生“转向每一个人的生命化教育”而言,班级文化建设当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班级文化建设”。我们可以把这一原理称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不同层次性。

由此,关于班级文化,可以形成新的不同侧面的理解,那就是由具有不同成长背景和独特个性的学生组成的班集体,在不同的外界环境,包括来自社会和学校的各种情境、来自老师主要是班主任的引领、来自其他学生的影响的共同作用下,个体与环境相互适应、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以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动态发展的以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其主体标识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生态学视野下的班级文化建设就是围绕特定的班级文化建设目标,从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以及个体及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入手采取各种具体的手段和措施而实施的班级文化建设,即运用系统学的思想和方法来指导的班级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第6-11页



(2010年6月13日晚于家中书房,E-mial:zhujian1977@126.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1 23:27 , Processed in 0.05812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