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命化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文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2 12:24: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田向远:

生命化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文化

——赴江苏考察体会

4月25日至30日,作为文化课题组成员,随总课题组一起,赴江苏常熟石梅小学、通州二甲中学和南京雨花台中学等三所学校进行了学习考察。

三所学校在硬件建设上都展现了富庶江苏的经济实力,在文化建设上都浸染着江南文化的灵秀和精美,在生命化教育的探索研究上给了我们不少启示和思考。三所学校都非常重视文化建设,把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当作提升核心竞争力、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举措,把生命化教育的理念自然、深入地融入到了学校的文化建设中,融入到教育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其共同特点可以用“真、细、实”三个字来概括,颇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一、真

真,是美好生活的境界之一。求真即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在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三校在教育文化建设中的“真”在下面几个镜头中可见一斑:

镜头1:三所学校研究生命化教育的子课题或倡导的理念

石梅小学:“构建适合师生发展的校园生活”——“适合”,看似简单,却透露出尊重生命、为师生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

二甲中学:“追求有效教学、构建有效课堂”——“有效”,是在强调去除浮华,遵照规律,力争切实提高课堂效率,这与我们正在推进的二轮课改指导思想不谋而合。

雨花台中学:“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和谐”, 重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但更关注学生当前的生活、发展状态,而不是只强调对未来的期望,体现了“生命在场”的理念。

思考:三所学校所倡导的理念和研究的课题,没有激情澎湃的豪言壮语,没有高深莫测的“前沿理论”,朴素平实,却都在靠近教育的本真,把师生的和谐发展作为办学的主要目标,关注师生当前的生活、生命状态,让师生在学校生活中有真真实实的收获,享受生命的历程。正如雨花台中学的共同愿景一样“要把学校办成每个人都向往的学校、每个人都怀念的学校。”石梅小学退休教师义务为学校做工作,也正说明了他们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镜头2:两节展示课

江苏省特级教师、二甲中学凌宗伟校长亲自为我们上了一节观摩课。整节课听下来觉得时间过得挺快,课堂上声情并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深化了对文本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学习总结了研究文本的“四个注意”,下课时多数学生兴致勃勃,意犹未尽。对高中语文课没有什么研究,总结成一句话来说:“这节课很本真。”

一是教师教得真。凌校长执教的是梁实秋的《雅舍》一文,热情幽默的凌校长在课堂上充分展示了他教育机智,展示了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他的“真”体现在三个“敢”上:一敢借班上课,没有丝毫作秀作假的成分,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洽,思想交流丰富;二敢和学生坦诚交流自己的思想,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凌校长敢于表达自已真实的想法,如学生问到老师对梁实秋和鲁迅的看法时,他敢于坦诚表明自己的观点,供学生参考;甚至对学生提出的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很尖锐的问题,凌校长也能泰然处之,真诚以对,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真诚、可亲、可近的校长;三敢让学生充分地质疑问难,教学过程中,最后的总结延伸环节中,凌校长敢于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发表自己对文本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是学生自己的课堂。

二是学生学得真。课堂上学生有自己思考研究的时间,有自己发表见解的时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由不懂到较深入地理解,由不会到会,教学过程适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到的知识绝大多数是经过自己思考和研究后的真收获。

石梅小学为我们展示了一节数学课《圆的认识》。这节课同样具有朴实本真的特点,教学环节平实,但教学目标清晰,有学生自己思考研究的过程和时间,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知识,并得到巩固和强化,整个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镇定、安静的心境中获得了收获。

思考:什么样的课算是一节好课?我们课堂应该倡导什么样的文化?我以为适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和时间是最基本的条件。这样的课会更为有效,学生会学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会让课堂具有真正的生命活力。陶行知在《百侯中学校歌》中写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凌宗伟校长,正如他的专著《语文教师的使命》所选的火红的封面一样,他的热情,他的本真,为我们诠释了教师职业的意义,展示了教师生命发展的风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愿我们的课堂都能靠近生命,都能靠近科学,都能返璞归真。



二、细

细,不仅仅是指细节,更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境界。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细,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情怀,体现的是严谨务实的作风。与大家共享三校文化建设之“细”:

镜头1:“雨中发展神话”

来到雨花台中学,我们先到各个馆室参观,且不说精良的设施,每个馆室的干净整洁就足以让人感慨,尤其是阶梯会议室几百张椅子整整齐齐,每个椅背上的布套都是干干净净,有电子屏幕的馆室里都打着相同的欢迎标语,给人一种管理有序,井井有条的深刻印象。后来听了穆耕森校长的整体介绍,了解到雨花台中学在近十来年以文化引领,走内涵发展之路,实现了快速发展,创造了“雨中发展神话”。

在教学管理上、德育工作中、教师发展上,雨中都有一套科学规范、以人为本、细致入微的方法和措施。比如在课堂教学上,他们提出了 “三讲,三不讲,四有,五为,五让”,对课堂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做了明确细致的指向和规定,即使一个新教师也会觉得课堂教学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队伍建设方面,他们提出既要抓专业成长又要抓精神成长,在教师的管理和评价方面有不少创新,让教师每期自定发展目标,期末进行反思型总结,给每位教师发成绩登记卡,同时提出同事的一条优点,并给自己申请一个自定名称的荣誉称号,管理之细之巧可见一斑。再如在改善教师工作环境方面他们提出了六项措施:给每位教师配备“三个一”(一台笔记本电脑、一部直拨电话、一个自己的空间);刷卡就餐,送净菜制度;为教师安装电动车充电插座,为有车的教师上保险;元旦联欢,才艺展示大赛;教师生日一条短信、一张卡片、一份礼品;教师乔迁新居、必定祝贺和慰问。

思考:如何在管理中将科学和人本融洽地结合起来,穆校长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学校管理的真正引力源自于‘人’重于‘物’的价值观,源自于‘情感与制度’并重的管理。因此,学校着力构建教师认同的文化愿景,实现教师的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内在统一。学校坚持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保障多元声音的表达,营造共享责任的氛围。”如何把这种理念落实到实践中,还是借用穆校长的一句话来说吧:“品牌就是对细节的苛求,对品质的追求。”细致才能体现科学管理的严谨,细节才能体现人文关怀的温暖。“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把工作做精做细,应该成为我们始终追求的境界。

镜头2:“石梅月话”和《石梅老故事》

“石梅月话”是石梅小学教师每月一次的读书交流活动的美称。单从活动的组织过程就可能感觉其人文气息和细致的关怀:这样的活动第一次举行的时候不是强制的,学校打出了海报,教师自愿参加,据说只有29人参加,而活动的组织者却把会议室布置得特别温馨,很生活化,并且把活动设计得象“实话实说”节目一样,还特意请钢琴师为节目插花伴奏,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顺利举行,给大家了一个惊喜。现在每期都保持在五六十人左右。老师们交流讨论的书籍,也由开始的非教育专业类书变成了苏霉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等专业书籍。

在石梅小学参观,听顾泳校长说退休的老教师都很支持学校工作,学校人员紧张时一个电话,老教师们都积极地来为学校服务。学校也从不会忘记对这些曾经的功臣,退休教师每月到校活动一次,每年体检一次,有时还组织联谊活动。去年学校组织了“青年记者访问团”,专门访问曾在石梅小学工作过的老教师、老领导,编印了一本书叫《石梅老故事》。没有见到这本书,但我想这本书一定激起了多少老教师对灿烂过去的回忆,也同样会激起多少新教师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后来去校园参观,竟然真的看到学校有一间非同寻常的办公室——退休教师办公室,从窗外走过,看到几位老教师有的在伏案读书,有的在轻松交谈。他们一定感受到了“最美不过夕阳红”的幸福吧。

思考:每个个体在团体中都能够得到关爱和帮助,能有安全感,和大家有共同的愿景并能一起得到发展,这个团体才会产生凝聚力。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每一个生命,关心到每一个人的心里,关心到每一个细节,真心真意,全心全意为教师和学生服务,才能“把校园办成家园”。



三、实

实,就是指实干,扎实。没有“实”,再美好的理想也只能是水中月。三所学校在文化建设都抓得很实,把文化的理念落实一了各项工作中,给文化的交流和积淀找到了很好的载体:

镜头1:雨中的教师文化

雨花台中学校园文化的打造是从四个方面做起的,即营造和谐文化,建设队伍文化,构建建课程文化,凝炼管理文化。教师队伍建设又分为:行为文化,合作文化,学习文化,精神文化等。行为文化对教师形象、教师语言、教师习惯、教师微笑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学校倡导“雅”文化,要求女教师做到“优雅”,男教师做到“儒雅”,学生做到“文雅”;合作文化要求教师换位思考、相互尊重、互惠互利;学习文化要求教师每天能挤出半个小时读书,读懂工作的美丽,读懂生命的价值,读懂人格的力量,读出人生的境界;精神文化要求教师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学生喜爱的教师、一个有魅力、有精神感召力的教师。提出要求的同时,他们也把这些工作通过细致入微的管理扎扎实实地落到了实处。

思考:在很多人的认识中,总觉得“文化”有更多务虚的成分,更多地体现在理念和精神层面,所以往往会忽略与实践的结合,这样也就只能使文化停留在口头上,停留在文字上。雨花台中学明确提出:“打造一流的学校靠什么?靠文化。”他们把自己的文化理想,扎扎实实地落实到了一系列、一项项具体的工作中,理念与实践融洽结合,构建了学校的“和谐文化”。

镜头2:《石梅苑》、《同心桥》

《石梅苑》是石梅小学的内部教学刊物,虽属内部交流资料,却办得很是精美,有“教育论文”“随笔短文”“心灵花园”“读书笔记”“好书推荐”“生活”等栏目,真实记录着教师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收获和感受;每一期的封二都推出学校的一名优秀教师,封三封四是教师或学生的书画作品或学校的活动花絮,为老师们搭建了一个专业交流的好平台。

《同心桥》是石梅小学加强家校交流的一份内部报纸,有宣传学校工作的栏目,有家教知识讲座,有学生家长谈家教经验,还有专门的一版用来展示学生作品。小小的一份报纸,在家校之间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思考:小小的两份内部资料,却办得扎扎实实,一丝不苟,很是精美,给教师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在家校之间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给学校的文化培育和交流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理想,不只是要口号,更要行动,更要坚持不懈的行动。

虽觉收获颇丰,信心倍增,却由于水平所限,欲语不能。一点肤浅感受,与大家共享。最后,衷心感谢总课题组为大家提供了这样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1:41 , Processed in 0.07436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