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1-7-22 14:59:18
|
只看该作者
第三方面,人能不能创造文化?答案是可以的。这种可以创造文化说明什么?说明人是具有巨大创造性的,人的最伟大之处就在于人的可能性。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的回归与再出发,它就是要去激发人的这种可能性。把教师的和学生的可能性要变成一种现实性。我在他们的集子里看到他们一位老师,这位老师叫做曹乐旻。曹乐旻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了一首诗,她用这首诗诗句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叫作《年轻的战场》。她引用诗是这么说的:“今天,我终于站在这年轻的战场上,请你给我一束爱的光芒。今天,我想要走向这胜利的远方,我要把这世界为你点亮。”曹老师,不仅是一个曹老师,是二甲中学的老师们,正在把二甲中学这块土壤看作是一个年轻的战场。这个年轻的战场是充满着文化的,是充满着生命的,巨大的创造力的。因而,人的可能性正在变成一种现实性。而且这种可能性往往就隐藏在现实性当中,如果我们从二甲中学的老师和学生身上,从他们现实性当中你仔细地去观察,你会发现许多的可能性。这是我的一个理解。
这种学校回归与再出发,它的第一个基本规律性那就是:文化它是一种人化。基本规律性的第二个是,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如果文化的建设,学校文化回归与出发不能够回到文化核心问题上,那你没有找到回归之点,你也没有找到新出发的地方。文化核心很显然就是价值观。这是一种价值观,这是文化给我们所创造的一种价值观,让我们能够在众多文化面前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让二甲中学能够开始站到一个精神高度上,使二甲中学成为自己,使二甲中学老师、二甲中学的学生都成为他自己。文化建设就是在核心价值观的形变和形成上下我们要更大功夫。
但是,什么叫价值?对价值是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解读的,如果从文化中的另一个层面来解读价值,那么,我们可以把价值和意义联系在一起,我们也可以把价值和创造联系在一起。歌德讲得非常好:你拥有价值吗?如果你要拥有价值,那么你就去创造吧。因此,价值也是来自于创造。这个解释都是非常有道理的,南京师范大学的著名教授鲁洁老师,她用最简洁的话解释了价值:“价值就是理想中的事实。”鲁老师这个解释给我很大的启发,给我一个巨大的想象的空间。我觉得价值它不是虚无缥缈的。鲁老师是在告诉我们,价值就存活于事实之中,就在我们现实当中,就在我们行动当中,就在我们的教育行为、管理行为当中。
事实,是价值的一种具体的体现。但是,价值并不等同于是事实,它超越了事实。它要去追求理想,要从事实出发,从事实当中,来发现我们的理想,去追求我们的理想。所以我就想起了两个人的话,一个想起了一位地理学家写的一本小说,这篇小说的名字叫做《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地理学家写小说,地理学家写文学作品,他们的话语方式是不同的。他在这篇小说里说“我们要去追求一条地平线,要永远去瞭望这条地平线”。而且他说,“我们向地平线迈进两步的时候,地平线总是向后倒退两步;接着我们再向地平线迈进十步,但是你又会发现,地平线向后倒退了十步。于是地平线似乎是永远构不着的,地平线似乎是永远到达不了的。但是,有追求的人,总是觉得地平线存在,他总是要去追寻这条地平线,因为他们知道地平线存在的最高价值就在于:让人不断地向前、向前、再向前”。想起第二个人的话,就是左宗棠先生所说的“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人总是要想着向高的地方站立,你站得高,才看得远。但是,你又不能虚空,你要想着一块平地,就平地而坐,你才是踏实的。而就平地坐,你不能画地为牢,要向宽处行。二甲中学这种文化建设,从事实当中去发现我们自己的理想,来形成我们的核心的价值观。可见呢,文化建设、价值观的建设是特别重要的。
同时,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在当前又显得犹为紧迫,因为这种多元文化带来了多元的价值。我们学生,也包括了年轻教师,在多元价值前面,容易造成一种迷惑,甚至会迷失自己的方向。所以在二甲中学的这本书和它的杂志,包括《教师月刊》上面,都登载了一些比较具体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现在年轻人价值观的迷失。它的存在是事实,是不可回避的,我们应该去关注这个问题。怎样进行价值教育?美国人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提出一种理论,叫做“价值澄清理论”。美国人“价值澄清理论”的提出,这首先是一种进步,它的进步就表现在:把所有的价值,都要呈现给学生。它是开放的,让学生去探究,让学生去体验。但是,美国人后来反思了这个“价值澄清理论”,而且对这个“价值澄清理论”做了调整和改进。为什么?把所以价值给我们学生,而老师不去干预,老师不进行引领,不进行指导,美国人认为这个也是不对的。所以在价值观的教育下,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发挥我们老师的作用、价值引领的作用,是犹为重要的。以上这些,是我对文化的核心,有关价值观问题的认识,那么我们可以看一看,在文化的核心——在价值观教育上,我们究竟做得怎么样。二甲中学的文化建设的价值观,它又从哪里做起的?我觉得,二甲中学在这点上,对我们同样是有启发的。
第一,二甲中学在进行文化建设中,把价值观聚焦在如何对待利益的问题上。凌宗伟校长有一个讲话,在讲话当中他提到:他说有一种管理模式,把利益看得过重,尤其是眼前利益看得过重。而我们现在校长,如何进行文化建设,如何对待价值观,就集中在如何对待利益上。但是,在实行工资改革,尤其绩效工资,就是在不进行绩效工资改革之前,我们校长在经济上能做主的事情是不多的。那么我们怎么办?如何激励教师?凌校长认为:钱,固然是重要的,我们现在钱还太少。但是,他觉得,价值观的教育更为重要,那就是为教师搭建一个平台,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机会。这种把学校的价值观教育聚焦在如何对待利益,尤其是如何对待眼前利益上面,我认为这种选择,这种定位,是非常好的,是非常对的。
第二,价值观涉及到教师的发展问题,教师的发展,是如何让教师去发展。在他们谈话中当中,在和张文质老师的对话当中,其中谈到一个例子,有一位老师,他考取了公务员,好多人问凌校长,你放不放他走?凌校长回答说:“我放。我们走掉一个陈老师,我们还拥有李老师、张老师、陆老师……我们还有同样非常优秀的老师。”他认为,要尊重教师的自由,要解放教师。要在解放教师、让教师获得自由的状态下,去更多地创造,更好地创造,生活质量更好一点。我认为,这种对教师的管理,对教师发展的价值观,他的选择,他的定位,也是非常正确的。
第三,价值观在对学生教育当中,如何有一个价值的取向?这个价值取向,我发现,这个二甲中学的语文教师,季勇先生,所提出的是“学生要散养,不能够圈养”。当然,这种观点人家早提出来了。但是,季勇老师对“不要散养”有更个性化的解释。他觉得:“不要打着喂着吃,不要抱着喂着吃,不要急于去催肥,要在学生的生命的陪伴下,把学生真正当作一个生命来对待,要回归生命,回归教育的本质”。这就是季勇先生的一个教育价值取向。如何对待学生?有一位老师,叫岑洁萍,她写了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我看得特别感动。她说:“在寒假以后,有一个学生,在非常个性化的签名中,写下了这么一句话,一句什么话呢?——90后不是坏,只是堕落。”岑老师,她是怎么解释,她是怎么看待90后的呢?这有一个价值判断问题。岑老师说:“90后是善良的,只是,习惯享受;他们也想好好学习,只是,恒心不够。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更多的要作一个引路人。”最后她说:“寒假结束了,明天就要开学了,我又要见到我的孩子们了,一个月不见,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我在期待中……”这种岑老师对学生的一种爱呀,一种期待呀,对90后学生的一种认识啊,这种价值判断啊,你说它是不是学校文化?我们的学校文化建设的回归和出发,是不是要回到这些问题上来呢?我的看法是,当然应该回到这些问题上来。正是在这样的回归和出发当中,我们二甲中学文化又向前推进了,这是第二。
第三,文化的回归与再出发,必须关注一个重要的阵地,那就是大家所知道的课程和课堂。
二甲中学的生命化建设,二甲中学的文化意象,如果不建立在课程上,如果不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我看,它是触发不了的,它是走不远的。课程、课堂,它是离不开文化的。亚斯·盖斯讲得非常好,他说:“因此,教育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认识。”课程它应该是一种文化,课程、课堂教学,它的原则就是用文化的力量,把我们导向人的灵魂,找到人的发展的根本,找到人的发展的一种根据。这个根据和本源绝不是平庸的知识。
文化为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底蕴,是学生记有知识,理解和运用知识的支持系统,可以说,文化是学习知识的动力。艾克茄·洛夫讲得好:“文化渗透到各种知识中,塑造各种知识,有时也管理各种知识”。所以,我们把课程、课堂教学,应该是当成一个文化对待,也不能忘掉文化。但是在什么条件下,课程才是一种文化?在什么条件下,课程、课堂教学才应该是一种文化?我这个话的意思很明显:课程、课堂应该是文化。但是,在某种情况下,比如说在应式教育之下,我们课程、课堂,它已经不是文化了,它已经异化了。要使我们的课程、课堂成为一种文化,非常重要的其中有一条,那就是课程展开的方式。课程展开的方式,爱德华·霍讲得非常好,他说:“文化像一座监狱,除了你一个人知道有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它”。文化是一座监狱,很神秘,你不能了解它,但如果这时候,我们手上有一把钥匙,就能打开这个监狱。因此,你就发现了文化,你就了解了文化。接着,他又说:“的确,文化以很多不为人知的方式把人们连结在一起”。文化有方式的,但是文化这种方式常常是不为人知的。我们并不知道这个方式,其实这种方式应该是约瑟夫·奈所讲的“软实力”,他认为文化是一种软实力,这种方式是种什么方式?谦卑的方式、是吸引人的方式。约瑟夫·奈讲啊,这个文化这种软实力,它的方式是谦卑的,它不是强制的,它是吸引人的方式,所以课堂教学,要使课堂,要使教学,要使课程要变成文化,教师必须谦卑,教师在课堂上用的方式,应该是吸引人的方式。这个时候,你的教学才成为一个文化的过程,这种吸引人的方式,往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的,体验的,对话的一种方式。
因此在这个理念的引领之下,我觉得对当下的有效教学,应该做个检讨,应该做个反思,时间关系,我这儿就不说有效教学了。生命化的教育离不开课堂教学的,课堂教学是生命化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那么二甲中学在这点上又做得怎么样呢?他做了哪些初步的探索呢?
首先,二甲中学对课堂教学有一种信心,而且这种信心形成了一种文化的信念,比如说:二甲中学地理老师——吕斌。吕斌写的很多文章都很好,吕斌老师说他在参加的全国班主任培训以后,写了一篇博文,博文这样讲“今天的二甲、江苏的建平”,因为他在培训班上听到了陈红英校长所讲的建平中学,他写下的感言是:“明天的二甲,江苏的建平”。一种观念可以改变我们的学校,只要我们能把学校行为文化建设和具有我们二甲特色的“学教案”坚持下去,5年、10年……我们的学校,我们名校之梦一定不会遥远。一个年轻老师在参加全国的培训班以后听了建平中学介绍,对二甲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有如此的信心,真是难能可贵!这就是一种生命的表现,一种生命旺盛,生命力不可而去、不甘屈服的一种表现。
第二,二甲中学也提出了学教案,我没有去了解学教案是什么,但是,从09年3月份凌校长一篇文章中我看到——这篇文章题目叫做《退而结网,从改变我们的教学行为》,我看到了他们新的课堂观、新的教学观。凌校长提出,要在真实、具体、互动的情境里,通过双方或多方的互动,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使师生的及时状态调整到最佳,这是他们学教案的一个本质特特点。
第三,他们努力探索基本路径,但是他们又反对模式化,所以在《中国教育报》上我看到凌宗伟的一篇文章,好像题目是《模式化是教学最大的敌人》。当然,我要为“模式”辩护的,不过他提出反对“模式化”我是非常同意的。二甲中学的学校文化建设,就是在课堂教学的这点上,他又开始重新的出发了。
第四,学校文化的回归与再出发,必须关注学生文化,必须关注学校文化。而二甲中学关注学生文化,或者说关注学校文化,他的重点、他的突破点在哪里?就在于要进行“行为文化”要建设。二甲中学的“行为文化”,我认为这是非常正确的。因为文化有很多最初的意义,比如说:文化来自于敬畏,敬畏天下的神,于是就产生了文化,文化还会来自于农作、农耕。文化最初意义之一就是我们对土地的开垦,在土地里播种、施肥、除草,然后我们收割农作物、整理农作物,这些过程是农业生产的过程、劳动过程,但是,这也是一个文化的过程,所以,文化从一开始就和劳动联系在一起,和生活在一起,和人们的行为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的。
那么二甲中学的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生命化教育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行为文化”,你说他是不是回到文化最初的意义上去呢?你说这是不是一种文化的回归?当然是!这种文化的回归当然也是文化建设的一个新的出发点,这是第一。第二,二甲中学的“行为文化”建设他们在关注什么?他们首先关注如何把“行为文化”的实质放在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改变学生的生活状态上,“行为文化”不是为了行为而行为,它是指向人的生活状态的。同时,他们也在关注学生们的生活世界,实际上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三个世界当中,他们既生活在现实的世界当中,也生活在理想世界中,还生活在一个虚拟的世界当中。在这个虚拟的世界当中,我们到底应该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在三个世界的错位和碰撞当中,学生的行为究竟发展了什么?这我就需要我们去关注和了解的;第三,他们也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现在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他们既是非常忙碌的,但是,他们学习生活又是非常单一的。所以,刘铁芳先生上午的报告当中,讲到童年生活的多元,又讲到童年生活的单一,我是非常同意的。第四,二甲中学对学生行为的文化建设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那就是“温良恭谦让,仁义礼智信”——他们把“温良恭俭让”的“俭”改成谦虚的“谦”。当然如何更加准确,做到更加深刻的解读,让他更加具体化,是需要具体研究的。最后,二甲中学对学生文化的实践提出了:“学生要像个学生样子”。二甲中学就有二甲中学学生的样子——一看就知道学生的行为已经成为二甲中学的一个行为的表征,成为他们的生命的一个部分。
从这点看,二甲中学文化建设,关注学生的行为文化,关注学校的文化,又以“行为文化”的建设来加以突破、来推进。我觉得这点是非常好的,也是非常正确的。我又在他们书当中看到他们教务副主任陈振浪与张文质、凌宗伟老师的一些对话,这些对话都有很多的意思。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说了。
以上就是从四方面,我对张文质老师给我的命题交了份答卷,不知道张老师——用我们二甲中学的话来说“文质先生”——不知道你满意不满意?尽管是一个老头子,但是还要张老师来指点。谢谢各位!(掌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