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成长文摘第1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4 18:14: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成长文摘第1期

文/子虚

  2006-03-14


      1.发刊词
      引发事物变化的原因有三――物质、能量和信息。阅读干什么?答曰:占有信息。
      光读课本是不够的,地球人都知道;只读文学也是不够的,因为文学并不等于整个人类文化;通读经典,不只时间不够,其中的时代信息也不够;再加上网络和游戏,读书生活已被挤到24小时的边缘处,岌岌可危。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拿到的书却多过任何一个时代,这还包含浩如烟海的网络读物。信息爆炸,信息海洋,哪一种说法都如同量身定做。即使最爱读书的人,也面临着被信息淹没找不着北的晕眩。
      如何帮助我校学子找到一条相对高效的阅读之路,便成为我们所有尝试的第一追问。
      基本思路:给我校学子提供富含营养的精神文化快餐。富含营养――杜威说:“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 学生存在教材以外的阅读任务,存在跨学科综合阅读的必要,更存在广泛汲取人类精神文化遗产的阅读使命。文化快餐――活页呈现,方便阅读;两张四面,短小精悍;探求拓展阅读领域的“轻负荷,高质量”之路。
      编辑组织:做起来,再完善。在运作中,不断吸纳“爱好者”进入编辑者行列。以友情客串的形式,构建学习化组织。欢迎中小学部各科教师友情参与文章推荐,也欢迎洗好阅读的同学推荐曾使自己受益的文章。推荐文章请加注简短的“推荐人语”,通过校园网邮箱投稿。

      2.从钓鱼的细节看德国的公民教育
     【推荐人语】我们常说的一个人的素质,以及一个民族的素质,其实就体现在一些似乎微不足道的细节之中。

      一个在德国工作的中国人和一个德国朋友结伴到某处,路过一湖边,那德国朋友看到一个小孩正在湖边垂钓,身旁还有一个鱼竿,便走上去问小孩:“你一个人在钓鱼吗?”小孩说:“不是的,我爸爸去洗手间了。”德国朋友又问:“你带了尺子了吗?”小孩说:“有。”并掏出尺子。德国朋友这才和中国人离开。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德国的公民教育内容之一:垂钓者钓到的鱼大于某个尺寸才能拿走,否则放回水里,连小孩都知道;之二:德国人把所有的孩子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护,切实地负起这个责任。

      3.北京大学自主招生测试题
      【推荐人语】教育改革,必然包含考试改革。不敢说这套题就一定预示着以后高校招生的方向,但浏览一下,还是有必要的。

    语文
       A.写四字短语,要求偏旁部首相同。(10分)
       B.写十字句子,每个字都是zh,ch,sh,r。(10分)
       C.写一段文言50字以内,至少3个“之”,且用法不同。(10分)
       D.请随便默写一首五言绝句,再将每一句诗增加两个字,使之成为七言绝句。(30分)
       E.作文:模仿贪官污吏写600-700字检讨,要体现出其中的华而不实、雕琢堆砌、避重就轻和企图敷衍了事。(40分)

    历史
       A.名词解释(10×6分):布拉格之春、徐光启、宅地法、三反五反、二二六兵变、匈奴、甲骨文、新青年、东印度公司……
       B.材料分析题:马克思说过,“如果‘偶然性’完全不起作用的话……对发展的加速或延缓起决定性作用的偶然性,包括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这种‘偶然情况’。”请你用所知道的历史知识加以解释和评价,特别是划线句(40分)

   政治
      A.“政通人和”需要处理好哪些关系?(10分)需要遵守什么基本原则?为什么?(20分)
      B.某地政府低价买进村民的土地,圈起,挂上只要有钱就能在里面办厂建房的牌子,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被媒体曝光后被相关部门处罚。请问什么是经济效益?(10分)
      C.为什么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政府行为不被认同?(10分)

       4.一个德国钉子户的遭遇
【推荐人语】一个普通国民居然敢起诉国王,居然还告赢了状。奇怪吧?欧洲的“法制”是有传统有历史的。这则小故事还留下了关于“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一句著名的话――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能进!

      威廉一世,号称“军人国王”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后来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官镜厅被德意志各邦君主拥立为德国皇帝,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他的助手就是大名鼎鼎的铁血宰相俾斯麦。现在德国街头还有他骑着青铜战马的塑像。
  当年他在距离柏林不远的波茨坦修建了一座行宫。有一次,这位皇帝用伟人们惯有的动作,登高远眺波茨坦市的全景,正欲掐腰感慨江山如此多娇,他的视线却被紧挨着宫殿的一座磨坊挡住了。如此不合时宜的“违章建筑”,让这位领袖非常扫兴。但他毕竟还是爱自己的子民的,他想以一种公道的方式来解决,于是派人前去与磨坊的主人协商,希望能够买下这座磨房。
  不料,这个磨坊主觉悟非常低,丝毫不顾全大局;心里只有小家,没有大家,一点不把“市政规划”和“国家形象”放在眼里,就认一个死理,这座磨坊是从祖上传下来的,不能败在我手里。几次协商,许以高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表示组织的关怀,警告威胁领袖安全,影响伟大祖国形象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要知道这里可是一个国家的门面,来这儿的国际友人多极了,100多年以后波茨坦公告都是在这里签的。可这个老汉始终软硬不吃。
  面对这样不识抬举、不可理喻的钉子户,终于威廉“龙颜”震怒,派警卫人员把磨坊给拆了。
  有趣的是,这个钉子户拆迁时倒很配合,展现了良好的绅士风度,好像一点都不担心,既没有哭天喊地,满地打滚,也没有把汽油倒在身上威胁要自焚。他袖手站在一边,嘴里叽叽咕咕:别看你是一国首脑,我德国尚有法院在,待我到法院与你理论。
  第二天,这个老汉居然就在当地一纸诉讼把国家元首告上了法庭,地方法院居然受理了,判决结果居然是威廉一世败诉。判决皇帝必须“恢复原状”,重新把那磨房盖起来,以赔偿由于拆毁房子造成的损失。威廉贵为一国之君,拿到判决书也只好遵照执行,本来是想办件好事,现在比窦娥还要冤。而那个刁民此时躺在他的小磨坊里,一边数钞票,一边偷着乐,压根就用不着冒被遣送拘留的危险,也不担心什么打击报复,秋后算账,从此以后不管什么国际友人来访,他天天心安理得磨他的面粉。
    后来威廉一世和那个磨房主都“驾崩”了,轮到小磨房主想进城,希望把磨房给卖了,不由想起了那个老买主,但他不知第二代领导人对这个磨房感不感兴趣,就给威廉二世写了一封信。威廉二世给他回了信:“我亲爱的邻居,来信已阅。得知你现在手头紧张,作为邻居我深表同情。你说你要把磨坊卖掉,朕以为期期不可。毕竟这间磨坊已经成为我德国司法独立之象征,理当世世代代保留在你家的名下。至于你的经济困难,我派人送三千马克,请务必收下。如果你不好意思收的话,就算是我借我给你的,解决你一时之急。你的邻居威廉二世”。
  历经了多少个统治者,到现在,那个磨坊,德国司法独立的象征,代表了一个民族对法律的信念,仍像纪念碑一样屹立在德国的土地上。
  这个故事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也许像是一个遥远的童话!!

       5.中国教育严重了――中美顶尖高中生对话
       【推荐人语】都是顶尖高中生,面对同一问题的观念、见识和办法却大相径庭。现在的学生就是未来的公民,公民的素质差异,将决定未来国家和民族竞争力的强弱。不可忽略啊!

      前不久,偶然间看到中央电视台的一期《对话》节目,节目是邀请中美两国高中毕业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其中,美国的12名高中生都是今年美国总统奖的获得者,国内的高中生也是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著名大学录取的优秀学生。
      整个节目中的两个环节因为中美学生表现的强烈对比,令人震撼。
      中国教育严重了!――中美顶尖高中生对话

   价值取向截然不同―― 他们几乎一致地选择了真理和智慧。而我们选择了财富和权力。
      在价值取向的考察中,主持人分别给出了智慧、权力、真理、金钱和美的选项,美国学生几乎惊人一致地选择了真理和智慧。他们有的这样解释,如果我拥有智慧,我掌握了真理,相应我就会拥有财富和其他东西。而中国高中生除了有一个选择了“美”外,没有一个选择真理和智慧,有的选择了财富,有的选择了权力。
      中国学生直奔权力和财富这样的结果,忽视了如何实现的过程,不去思索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我们文化中的官本位在他们的观念里已根深蒂固,社会上对于金钱的过分热衷追逐深深地影响着他们。我们的孩子的选择清楚地映照出了我们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的一些劣根性。

   虚无缥缈与脚踏实地 ――我们吟诗弄赋,他们脚踏实地
      接下来的环节是制定对非洲贫困儿童的援助计划。首先由中国学生阐述。我们的孩子从中国悠久的历史入手,从歌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到吟咏茶马古道,然后有人弹古筝,有人弹钢琴,有人吹箫,三个女生大合唱,一人一句,一会又是一个人深情地背诵,然后是大合唱。最后对非洲的援助计划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只说组织去非洲旅游,组织募捐,还去非洲建希望小学。整个感觉是一个大扫帚,后面拖个小尾巴。
      有一个留美的华裔作家发问,你们募捐,要我掏钱出来,首先你的整个援助计划得打动我,我还要知道我的钱都花在什么地方,我捐出去的每分钱是不是都真正发挥作用了。我们的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面面相觑,谁也回答不出来。
      美国高中生的方案,则是从非洲目前的实际情况,从也许我们都想不到的非洲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食物、教育、饮用水、艾滋病、避孕等一些看起来很细小的实际问题入手,每一项,做什么,准备怎么做,甚至具体到每项的预算,而那些预算竟然准确到几元几分。每个人分工明确,又融成一个整体,整个计划拿来就可以进入实施阶段。
      与美国学生的成熟干练稳重不同,从节目表现的东西来看,中国学生完全与社会实际脱钩,眼光局限,而且欠缺整体意识,除了才艺展现,就是书本上的知识。

   我们的教育脱离社会
      经过这两个环节,使人无由的悲愤:当中国学生该展现出理想和精神的崇高的时候,他们要追逐金钱和权力;当中国学生该立足实际,脚踏实地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又吟诗弄赋,在实际问题的外围不着边际地轻轻飘浮。我们到哪里寻找既有理想,又能做事的公民?
                  
      6.锡制纽扣让拿破仑间接失天下
      【推荐人语】金属锡的化学性质与一场战争的胜负有关系么?加拿大化学家和学者潘尼•莱克托在其新书《拿破仑的纽扣:改变世界历史的17个分子》中披露的消息将给我们答案。

      据美国探索频道18日报道,在英国传说中,英国国王理查三世因为御马马蹄上少了一颗马掌钉,在战场上马失前蹄,从而导致理查三世被敌人擒获而输掉了王位。加拿大化学家和学者潘尼•莱克托在其新书《拿破仑的纽扣:改变世界历史的17个分子》中披露,英国理查三世因一颗马掌钉而失天下,法国皇帝拿破仑也很可能是因为一些锡制纽扣而在征俄战争中惨遭失败,最终导致他兵败滑铁卢、被囚赫勒拿岛的命运。
      1812年9月14日,拿破仑60万征俄大军夺下莫斯科后,得到的却是一座空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命人将莫斯科焚之一炬,不愿将一块面包、一座房子留给拿破仑的军队。几周后,寒冷的空气给拿破仑大军带来了致命的诅咒。在饥寒交迫下,1812年冬天,拿破仑大军被迫从莫斯科撤退,沿途数十万士兵被活活冻死,到12月初,60万拿破仑大军只剩下了不到1万人。这次惨败令拿破仑的名望和法国的士气一落千丈,也为拿破仑兵败滑铁卢、被囚厄尔巴岛和赫勒拿岛埋下了祸根。
      然而日前,加拿大化学家和学者、温哥华凯皮兰诺学院艺术科学学院院长潘尼•莱科托在其新书《拿破仑的纽扣:改变世界历史的17个分子》中披露,拿破仑当年在俄国损兵折将、导致近60万大军活活冻死,很可能都是因为一些锡制纽扣惹的祸!也许正是一些毫不起眼的纽扣最终让拿破仑失去了天下!
      潘尼将在今年夏天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召开的2005年化学会议上谈论她的发现,据潘尼称,拿破仑征俄大军的制服上,采用的都是锡制纽扣,而在寒冷的气候中,锡制纽扣会发生化学变化,分裂成粉末。由于衣服上没有了纽扣,数十万拿破仑大军在寒风暴雪中形同敞胸露怀,许多人被活活冻死,还有一些人得病而死。潘尼道:“毫无疑问,1812冬天的寒冷温度是造成拿破仑征俄大军崩溃的主要因素,而我们知道,锡金属在极低的温度中,会产生分解碎裂反应。”
      潘尼称,锡是一个坚硬的金属,然而它也是同素异形体,如果它的原子处于不同的结构,锡会以另一种形态存在。潘尼道:“通常锡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在华氏55度(13摄氏度)以上,它更加坚硬和稳定;然而在这个温度下,锡的另一种形态――呈晶体状和粉末状的灰锡将更加稳定。这一改变是很难用肉眼注意到的,因此即使在极低的温度下,你也不会立即发现这一改变。首先,锡金属上会出现一些粉状小点,然后会出现一些小孔,最后锡金属的边缘会分崩离析。”
      潘尼称,在1812年冬天,拿破仑大军制服上的锡钮扣可能就在莫斯科的严寒下分解成了粉末,将法国士兵暴露在零下数十摄氏度的严寒中,使他们患上了各种严重的疾病,包括斑疹伤寒症等。
      潘尼在新书中援引了一些同时代俄国人的目击记录,譬如一名来自波里索夫的俄国人描述拿破仑军队撤退时的记载道:“那些男人就如同是一群魔鬼,他们裹着女人的斗篷、奇怪的地毯碎片或者烧满小洞的大衣。”潘尼道:“锡在不同温度下可变的特性,正是拿破仑士兵被迫披上这些古怪衣服的真正原因。”
      锡制物品曾在历史上屡造事端。
      1867年的冬天,俄国彼得堡十分寒冷,达零下38摄氏度。这一年冬天俄国彼得堡海军仓库里发生了一件怪事:堆在仓库内的大批锡砖,一夜之间突然不翼而飞,留下来的却是一堆堆像泥土一样的灰色粉末。同一年的冬天,从仓库里取出军大衣发给俄国士兵穿时,发现纽扣都不见了,再仔细看看,原来纽扣处也有着一些灰色粉末。
      无独有偶,几十年过去了,在1912年,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率领一支探险队带了大量给养,包括液体燃料去南极探险,一去就杳无音信。后来发现他们都冻死在南极。带了那幺多的燃料为什幺还无济于事呢?原来,斯科特一行在返回的路上发现,他们的第一个储藏库里的煤油已经不翼而飞。没有煤油就无法取暖,也无法热点东西吃。好不容易克服千难万险,又找到了另一个储藏库,可是那儿的煤油桶同样是空空的,铁桶同样有裂缝,显然煤油都是由于铁桶漏了而流失掉的。后来科学家们经过反复研究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原来盛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的,当锡变成粉末时,煤油就顺着缝隙流出来了。

      7.罗素短语
   大不列颠是一个国家,而后才成为一个民族。相反,德意志已是一个民族,而后才成为一个国家。
  美好的人生系由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
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非与自然相对立之物。
  教育应当旨在消除无文化者天生的轻信和天生的怀疑。
2#
 楼主| 发表于 2011-7-24 18:19:15 | 只看该作者
成长文摘第2期

编者/子虚

  2006-03-23


      1.李嘉诚:人性的迷失能否复归
      【推荐人语】成功人士只是“有钱”么?看看李嘉诚先生2003年9月19日在汕头大学的讲话,领略一下人家的“综合素质”。

尊敬的各位校董、各位校领导、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
      小时候我的志愿想做医生,也曾想过当大学教授而不是要做一个企业家,你们也许不知道,我曾想过多少多少次,如果像你们一样有机会上大学,我的一生又会如何呢?所以我很羡慕你们,因为我的梦想就是你们的现实,我很高兴汕头大学今天把我们连结在一起。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全球化到底代表些什么?它是多元一体的世界,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范畴──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都不断加速改变,这高速快车却像没有终站,车上的人谁也不知道往哪里去。全球化如此大规模的商贸及金融活动,在一个董事会议室内,就可以为地球另一端的地方创造价值或为投资撇帐,一张资产负债表是否就能反映商贸的真正价值呢?今天全球化资讯有爆炸性的力量,我们能传递资讯,我们又能否传递意义呢?变化已经成为人类生命的本体,再没有人能凝固于往昔的日子里,在这场追求效率及效益最大化的混战中,生命可以变得很无情,人性可以很迷失,我们每一天要快人一步,根本没有时间停下来,好好思考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新典范,来面对经济失衡,环境破坏,人性尊严及和平所受到的挑战?
  我们常说人为万物之灵,人是一切发展的核心能源,我们兼具为善、为恶,有创造、有破坏的能力,我们为了追求进步,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这本来是对的,教育的本质是令我们积极向前。今天科技进步,通讯、医疗、生命科学等都不断有新突破,我们拥有更多知识,但未必更有智慧;我们能掌握事物的起因,但还不能预知未来。今天社会一切的困境不也就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吗?所以我们必须反思人性的迷失能否复归?我个人深信透过教育是做得到的。
  教育目标是传播知识,启迪思维、追求智慧、完善人格。我们生活在社会中,要与社会互动,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以及如何与别人相处。大家要有同理心,能易地而处,张开心胸去体会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人们所思所想,才可以超越种族、性别、年龄、文化及其他隔膜,不单要努力提升自己,更要致力建立社会共同的尊严,否则我们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要能彼此和谐共处,只是遥遥不可及的希望。
  各位同学,也许你认为今天你对别人最珍贵的付出是你的情,将来,你会知道,你最珍贵的付出其实是你的承担。汕头大学是我超越生命的承诺,今天我想代表校董会向你们说,对每一位有志贡献于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前进的工作者,汕头大学欢迎你,对每一位立志成为社会栋梁对社会有承担的同学,汕头大学欢迎你!
      谢谢大家!

      2.可控核聚变:“人造太阳”东方现曙光
      【推荐人语】对大部分人来讲,“可控核聚变”是一个新名词,但它的研究进程与前景却无疑核所有人息息相关。尤为令人欣喜的是,中国在这个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啦!应该了解。

      进入3月,全球数千名从事核聚变研究的物理学家都在等待一份来自安徽合肥的实验报告。他们希望中国同行带来好消息,从而增强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投入I TER(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建设的信心。
    50年来,在地球上模拟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并把产生的惊人能量稳定地输送到电站,一直是人类未能实现的梦想。但一些物理学家相信,这一天肯定会来临。他们希望通过ITER计划向持怀疑态度的政治家和科学家证明,核聚变是一种可行的能源来源。
  100年前,爱因斯坦预见了在原子核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依据他提出的质能方程E=mc2,核聚变的原理看上去极其简单:两个轻核在一定条件下聚合成一个较重核,但反应后质量有一定亏损,将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1939年,美国物理学家贝特证实,一个氘原子核和一个氚原子核碰撞,结合成一个氦原子核,并释放出一个中子和17.6兆电子伏特的能量。这个发现揭示了太阳“燃烧”的奥秘。
  实际上,太阳上的聚变反应已经持续了50亿年。在宇宙中的其他恒星上,也几乎都在燃烧着氢的同位素―――氘和氚。
  而氘在自然界中几乎“取之不尽”。科学家初步估计,地球上的海水中蕴藏了大约40万亿吨氘。从1升海水里提取的氘,在完全的聚变反应中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燃烧300升汽油。如果把自然界中的氘用于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足够人类使用100亿年。
  此后,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日益枯竭,能源危机和温室效应步步逼近,获取新型能源已经变得十分迫切。虽然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不断地被开发利用,但很难想象,它们能够完全替代传统能源。
      再造“太阳”的难度超出了所有科学家的预计。
  由于存在巨大的引力场,在太阳核心1500万摄氏度、表面6000摄氏度的条件下均可轻松进行聚变反应。如果不需要控制能量输出,在地面制造核聚变也不是棘手的难题:氢弹就是把原子弹当“火柴”,来“点燃煤球”。
  但要实现可控,过程则极为艰难。
  科学家首先要把反应燃料加热到10万摄氏度,成为等离子体,即电子获得一定的能量摆脱原子核的束缚,原子核能够完全裸露出来,为碰撞做准备。然后他们要把这些等离子体继续加热到上亿度,使原子核拥有足够的动能克服库仑斥力,聚合在一起。
  为了避免在瞬间产生巨大的能量,等离子体的密度必须维持在合适的水平。
  做到了这一步,还没有真正实现可控。这些上亿度的等离子体,还必须在足够长的时间里“老实地呆在容器里”,使聚变反应稳定持续地进行,“不能以每秒超过1000公里的速度乱跑,也不能碰到容器的内壁”。
  一个难题是,用什么来装1亿度高温的等离子体?
  前苏联科学家塔姆和萨哈罗夫提出磁约束的概念,期望用“无形的河床来约束河水”―――环行磁场。在磁场中,带正电的原子核会沿着磁力线做螺旋式运动。此外,高功率的激光束也被用来充当“魔瓶”。
    尽管科学家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障碍,但距离“太阳”的光芒依然遥远。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邱励俭说,要让“魔瓶”亮起来,必须同时解决超大电流、超强磁场、超高温、超低温等极限环境,牵涉真空、磁场、控制、等离子体、原子核等诸多领域的科学和技术难题。
  中国ITER专家委员会的一位委员说,因为对能源的迫切需求,中国才不惜血本加入ITER.根据合同,中国要承担整个项目100亿美元中10%,投入可谓史无前例。
  但是,ITER只是一个实验堆,离发电依然十分遥远。如果获得成功,它的下一步是建造商业示范堆,目的是验证商业可行性;最后还要建造商业运行堆,以验证经济可行性。
      “完成这些过程可能还需要50年。”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李建刚强调。他乐观地估计,“人造太阳”的出现,不会超过100年。

      3.心理健康标准
      【推荐人语】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与和米特乐曼提出的10条心理健康标准,是目前公认的“标准的标准”。

      (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4.美国中学生(11年级)学科作业
      【推荐人语】中美两国的中学生都有作业,让我们看看美国的同龄人面对的作业是什么样儿的。

      A.关于南北战争
      a. 你是否同意林肯总统关于美国不能存活除非它全部解放或全部奴役的声明?解释。
b. 解释为什么北方白人反对奴隶制,南方白人拥护奴隶制,但他们都感觉他们在为自由而战?
c. 自由对于黑人意味着什么?
d. 林肯总统和格兰特将军表示在内战后,南方不应被粗鲁地对待。为什么这是一个聪明的政策?请解释。
e. 在内战期间,女人开始担任很多以前男人的工作。你能对由于内战造成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冲突的问题做出怎样的概括?
f. 构造一个争论,运用历史证据来支持或反对下面的观点:美国内战是地区差别不可避免的结果。

      B. “公民权利”研究论文
      a. 在3到5页纸之间,打印出来,要双空行,至少用3种资料来源(如网
上,书籍等),至少有5句引文。
b. 对比以下四人关于黑色美国(BLACK-AMERICA)的观点:BOOKER T.WASHINGTON(布克•华盛顿,W.E.B.DUBOIS(杜伯依斯),MARTIN LUTHER KING,Jr(马丁•路德•金),MALCOLM X(马尔科姆•X)。
c. 在你的论文里,应该控制关于他们生命的故事,我不想读传记。但是,需要把每个人介绍一点,还必须纳入贴切的材料在你的论文中。然后,讨论他们关于黑色美国的观点,要把你的想法写进去。还要把你的引文或材料的来源列出来,比如某某网页,某某书。

      C. 文学课作业
      a. 本性独白。要求用一件事来反映你的个性,把重点放在心理描写上,全文用心理描写。
b. 未解开的疑惑―――写一件发生在你或你周围人身上的事,要求是一件让人不敢相信或无法解答的真事,不能是你做梦。
c. 书信论文。要求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一件事,可以是两个人来回通信,也可以全是出自一人之手的信,但必须是一组信件,四五封左右。
d. 给校长的一封信。可以反映你对学校的不满或肯定,或问一些你一直想问的问题。校长会读每一封信,然后到班里和你们讨论。
e. 写十种不同形式的诗:五行诗,美国五行诗,重复记号诗,HAIKU(一种不押韵的日本抒情诗),离合诗句(就是每一行的第一个字母可以拼成一个单词),字母诗(诗中包括所有的26个字母),政治诗,有形诗,每一节用“若是……但是真的……”、“没有人知道……”为开头的诗。

      5.德国退休总理施罗德在柏林的家仅仅80平米
      【推荐人语】他也许是欧洲经济上最强大的国家领导人,这个国家的公民享有某些世界上最高的生活标准,但就他自己的生活方式而言,这位德国总理经常穷得身无分文。
  
  企业主管们每年能赚500万英镑或者更多,像结了四次婚的总理施罗德,却只能设法以1.1万英镑的年薪过日子。因为在德国,政府是不鼓励离婚的,一旦男方提出要离婚,他今后必须将它收入的一半给他的妻子。他工资很大一部分被用于支付给三个前妻的赡养费。每次离婚,施罗德都不得不花上一大笔钱来处理离婚的各种事情,而且还要向离婚的妻子支付一笔数额不菲的“补偿费”。施罗德承认,3次离婚经历使他“元气大伤”,为此,他的生活水准也大打折扣。1997年,当他开始与目前的妻子发生暧昧关系后,他与结婚13年的希露离了婚。他承担了她的3600英镑律师费用,并拿出3.3万英镑,作为失去继承权的补偿。这里插个小故事,为什么施罗德总是喊穷。老施还有一个外号叫“奥迪总理”,因为他结过四次婚,四个结婚戒指拼成的图案不就是奥迪的商标么?所以他得为每个前妻每个月都付上一笔不小的生活费――自己就只能省吃简用了。不过大家千万别以为施罗德是个花心男人,由于他从年轻时开始就是政治上的精英,比如SPD青年联盟的主席,而他所娶得女人恰恰也是非常有“抱负”的(特别是他的第三位妻子),在这种情况下所产生的一些纠纷也就不得而知,无法评说了。但是他的第四位妻子 Doris Schroeder 却仅仅因为“给予施罗德充分的个人空间,从不过问他在政治上的决定”而广受德国媒体的好评。
  施罗德不能享用豪华生活方式的惊人程度,这是由于一系列代价高昂的离婚,外加他所严格遵守的限制政治家及其特权的规章。尽管如此,施罗德表示,他并不后悔当初放弃律师职业去从政,虽然作一名律师的收入要多得多。他说:“我不会嫉妒那些过着豪华生活的人。”
  施罗德为了省钱,总是乘坐火车二等车厢或者开着自己那辆大众牌旧车进行私人旅行。他只能每周请一次清洁工,而他的妻子不得不亲自购物、煮饭和熨烫他的衬衫。她也在丈夫进行国事访问时乘坐包机,而不是与丈夫一起乘坐专机,并且自己照料孩子。
  施罗德住不起政府提供给他的一幢位于柏林一个漂亮街区的豪华别墅,因为他得支付每月1480英镑的租金,而且,他也不愿意自掏腰包支付上下班交通费用。所以,最近他放弃这幢别墅的使用权,租下了总理府内一套供服务人员使用的狭小房间。这套每月租金366英镑的房间包括一间卧室、一个与卧室连在一起的没有窗户的浴室,一个小餐室和一个小厨房。当他的妻子多丽丝和继女克拉拉留在柏林时,一张行军床被安在双人床旁边,供已是十几岁少女的克拉拉睡觉。
  施罗德及其家人为避免因私人使用官方的由司机驾驶的专车而付费,每逢周末总是驾驶他自己的汽车外出。因此,人们往往能在乡间看到一种奇特的护卫景象:星期一到星期五,他可以坐着豪华的奔驰去会见各国政府首脑;可一到周末,他却只能驾驶着属于他自己的一辆老掉牙的大众牌汽车在前面开,而一辆坐满保镖的防弹高级轿车跟在后面,中间隔开一段距离,去美丽的吕贝克海滩度假。如果在中国早就成了不可思议的轰动新闻,而在德国仅是茶余饭后的花边新闻,德国人认为这是每个公民理所当然遵守的事,政府总理没有理由不受国家法律法规约束,他们坚信“法律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
  政治家的家人必须为乘坐政府飞机的特权付钱。1998年,施罗德带着多丽丝及其女儿和母亲乘坐一架政府喷气机前往西班牙旅行,为此被收取2620英镑。这位总理的家人从此吸取了教训,从那以后,每次出门度假,他都让妻子多丽丝和女儿乘坐普通航班,而自己则坐着空荡荡的政府专机前往目的地。
  政治记者于尔根•霍格雷费把施罗德描述成一个满怀政治热情的人。霍格雷费对《观察家报》说:“如果他受到金钱的诱惑,到现在他也许已经经商了。但我认为,他持有物质利益随后将到来的观点。”
  当施罗德退休后,他将获得每月大约1000英镑微不足道的退休金。施罗德说:“到目前为止,我没有很多机会享受政治以外的生活。我必须承认,我喜欢闲适的生活,但我现在根本没有时间优哉游哉。”施罗德夫妇计划通过在纽约生活实现梦想,最终他将尝试在那儿赚一点钱。他打算撰写回忆录,而出版商们早已在排队等候他的回忆录。

      6.了望外国大学校训
      爱丁堡大学――有知识者既能看到事物的表象,也能发现其内涵。
  澳大利亚国家大学――重要的是弄清事物的本质。
  宾夕法尼亚大学――毫无特性的学习将一事无成。
  哈佛大学――让真理与你为友。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愿知识之光普照大地。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真理使人自由。
  加拿大皇后大学――智慧和知识将是未来时代的稳定剂。
  康奈尔大学――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科目。
  麻省理工学院――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
  密歇根大学――艺术、科学、真理。
  斯坦佛大学――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
  悉尼大学――繁星纵变、智慧永恒。
  早稻田大学――学问独立,培养模范国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2:36 , Processed in 0.06704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