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来是一堂作文指导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5 16:48: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来是一堂作文指导课

文/艾岚

        厚着脸皮对校长说,干脆,我拜你为师吧。校长呵呵一笑,不语。我急忙抛出理由:校长对教师而言呢,干得好,你就干,干不好,你就走;而师傅对徒弟而言呢,就有了一份责任,要是徒弟干不好,师傅就有千秋之过。校长哈哈一笑,我仍然涎着脸皮,说,哪个时候举行一个拜师仪式吧!呵呵,校长或许认为我在开玩笑,事实上我真的把校长当作了我的师傅。因为,每一次与他交流,我便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很多在心里迷糊的东西被悄悄地理顺了。给了别人一种启示,别人得到了一种收获,这便是师傅,也就是师恩。或许校长不需要,但我记得。

又听到儿子说他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要请假一周。那么校长就会到他班上顶课。这真是一个好机会。

上午,我在六一班连续听了校长两节课。

听出了很多细节,也听出了感动。

第一、感谢。一进教室,我看见校长在黑板上写着“感谢”二字,然后是几个孩子的名字。原来校长是要感谢一些维护纪律的孩子。这些孩子在班主任老师不在的情况下,主动挺身而出维护秩序。这样的事情在班级里很多,可是有多少老师留意了呢?不是视而不见,就是麻木不仁,再或者就是视为理所当然。可他们是孩子啊,他们需要注视,需要鼓励,更需要赞扬。这个细节告诉我们老师,要留心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找到其中的亮点,然后,把这些亮点作为教育和教学的资源。校长利用这个细节,及时地树立了班级正面形象,有效地强化了良好的班风。

余论: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教育的契机,只要教师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知的心。

第二、呼起立。孩子站了起来,可是动作很不整齐。有弯腰驼背的,有左右顾盼的,有东摸西摸的。校长不说话,而是定定地凝视着下面的孩子。这个动作让我想起了窦桂梅老师在上《晏子使楚》时让学生呼了三次起立,原因是老师感觉不到学生的真诚。孩子们在校长的凝视下,开始检点自己的行为,然后,快速地进入了状态。这也是一个很小的细节。很多老师必然不会在这个细节上下功夫。事实上教育无小事。没有平时的修炼,哪有用时的展示呢?

余论:教育不要怕麻烦,也不要忽视小细节。平时的养成教育来自我们教师的有心。其实我们老师在责怪孩子行为习惯差的同时,往往又成了纵容孩子养成坏习惯的帮凶。

第三、写名字。校长在黑板上写孩子名字时。故意说,这字怎么写呢?这个问看来平常,其实包含用心的。老师完全包办了,学生还做什么呢?教学资源随处可见。即便是一个名字,也可以作为教学的源头之水。

余论:教学资源俯拾皆是,就看教师是否懂得弯腰拾捡。

第四、皱眉头。校长在肯定了孩子的所言所行之后。皱着眉头说孩子们还有事情没做完。皱着眉头,这是一个多么生动的态势语言啊。孩子们不必在责备中改变自己的行为,而是在反思中改变自己的行为,高下立分。

余论:教师的表情、动作等态势语言也是非常好的教学语言,甚至比口头语言更为有效。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应该有很丰富的态势语言的。

第五、教会学生倾听。会说为你赢得听众,会听为你赢得朋友。作为学生,会听才会学得真知,才会养成思考的习惯。

余论:不要泄气,不要想当然,而是要有序地,有目的地,有规划地教会学生倾听。只有学会倾听的孩子才会听课,才会使课堂有效。

第六、随时锻炼学生的写和说。校长在两节课都重视了让学生写词汇,说句子的过程。学生学了东西,如果不展示,不演练,是很容易忘记的。要求全体学生都拿出本子来写,这里体现了一个“全员参与”的理念。

余论:教师在课堂教课是为学生学而教,不是单纯地为教而教。如果学生没有动手和动脑的机会,这节课的利用率是很低的。耳听总是虚的,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很容易左耳进右耳出。

第七、垫底。校长这两节课。从感谢开始,到最后抛出写作题目结束。我才恍然明白,校长上的是一堂作文指导课。作文指导课是很多老师避而不谈的课。因为稍不注意就是费力不讨好的课。可是校长上得生动。从感谢开始,然后进行养成教育,再接着看上周四的图片,让学生写,学生说,反复回忆,反复提醒。学生纷纷针对上周四的诗歌朗诵发言。课堂气氛也很活跃,而且完全打开了学生的记忆闸门。当然,最后的写作是手到擒来的事情。因为,该写什么,该说什么,该注意一些什么,校长就在学生的发言中进行了指导。

余论:只要用心,只要有心,便会想办法给学生垫底、架梯。只有垫底工作做好了,后续工作才谈得上进行,也只有给学生架好了梯子,学生才有上升的机会。

我的感动:从细节中发现教学资源,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细节,做到有心、用心,这便是对一个痴爱教育的教师的最好诠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8:37 , Processed in 0.08049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