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师与明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4 21:25: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名师与明师
文/子虚


   




  先从形式逻辑开始。
  先得申明一下,形式逻辑是靠不住的,看看字面就知道靠不住——“形式”而已。比如,你长着两只耳朵驴也长着两只耳朵所以你就是驴之类,笑话而已。又想,教育不是笑话而教育未必不会出笑话。后现代了嘛,什么都可以解构,拿教育开开涮或许不见得不好玩。
  名师是教育火锅里最名贵的菜肴之一。不涮他们涮谁!
  
  为了涮得更到位更具色彩更有味道,有必要支一口鸳鸯火锅。于是,便绕口令绕出一个新词汇:明师。也就有了本文的题目——名师与明师。如果此种绕口令属于某种错乱,那么,绝对不会只错乱一次。好,允许我由“明师”自然联想到“明君”,再由“明君”不自然联想到“名君”。
  不难发现,两个“新”词汇都是子虚先生生造的:明师与名君。
  先解词。明:眼力好;眼光正确;对事物现象看得清。相关典型语汇——聪明;英明;精明强干;耳聪目明;眼明手快。名:出名的;有名声的。典型语汇——名医;名著;名画;名妓;名山大川。
  众所周知,古代中国历经过一个漫长的专制年代。虽说朝代更迭频仍,但其间内“家天下”的内核并没有任何改变。从来没有过得以保障明君产生的体制,难怪昏君如乌云盖顶明君却寥若晨星。要注意的是,明君和名君并不一样,此中渊源深厚,非形式逻辑所能透析。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既为“名君”亦可称“明君”。有些皇帝,如汉代文景,治内与民休息善莫大焉,谓之“明君”应不为过,但名气不大算不得“名君”。另外如殷纣王如明武宗类,以炮烙刑以龙凤戏“名”垂青史——可谓“名君”,但与“明”字之遥,又何止十万八千?
  一句话:“明”与“名”偶会重合,但并不等同。
  
  1990年代以来,“某某工程”之类提法滥觞中国各界。基础教育界喊得最响得口号之一,就是所谓“名师工程”。对“工程”一词的滥用甚至被纳入教育领域,我向来评价不高且怀有戒心。其一,缺乏人味,物化倾向严重——想想,人的成长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所在,将“人”纳入一项工程,便存在将“人”工具化的嫌疑;其二,强调同步,划一倾向严重——既然是工程,就得强调规划与步骤,而人的成长是一个“个别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个“个人”自我领悟自我定向自我发展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这种发展是无止境的,没有任何一个权威机构有资格实施并宣称完成“工程验收”,宣告工程竣工。
  “名师”之误如下所述:
  其一,概念界定不确。“出名”和“有名声”均属于中性词,美名恶名俱为“名”,不足为好教师正名。社会大众拿来用用也倒罢了,如作为学校甚至教育行政部门的“规范术语”,显然不妥。
  其二,价值定向误导。我想,无论怎样,真正的好教师都是带着科学奔向学生的,而非怀抱“功利”孜孜“名声”者。将“名”作为终极目标的教师,不可能真正成为虔诚的知识者,也不可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服务者,反而,知识和学生都有可能沦为教师“成名”的工具。
  其三,妨碍名师进步。古人云“知也无涯吾生也有涯”,而我们各级各类学校打造出来的“名师”,也仅只“相对而言”罢了,学术含金量不敢高估,如果这些“名师”因此而自我感觉过于良好,忘记了科学与教育的无限,岂不遗憾!
  其四,负面权威效应。榜样和先行者我们都需要,但我觉得,不应该制造权威。盛名之下,“名师”极有可能充任学校教育话语霸权者,构成对学术多元和教育民主的反动力量,成为其它“无名”教师成长的障碍。
    其五,漠视普通教师成长。任何一所学校,均不可能“名师如云”,学校“打造”出来几个名师之后,将显得“大功告成”,或会因之漠视“最广大”教师的成长。
  综上所述,淡化“名师”或许不失为一个更好的选择。
  
  或云:你能否认“名师”的存在吗?答曰:不能。
  名师的确存在。但仔细想想,不难发现,“名”的确属于一个社会舆论范畴内的概念,不应该成为政府行为。像京剧史上的“四大名旦”,其光荣称号并非由北洋政府授予。“名角”大约得由票房来认定,由观众的掌声来打造。在我们的基础学校里,自然也可搞搞类似的活动,让教育消费者——学生来投票选出若干位“明星教师”,但也别过分认真,严格将其限定位在“民间”,方可保证其气味纯正。目前,太多的学校都在打造“名师”,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官方行为”,高考成绩是最硬的指标,层层申报,校长办公会认定,然后郑重宣布,然后调资发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何等蔚然成风啊!
  身处市场经济时代,基础学校多少都耳濡目染了些公关能耐。好不容易打造出来几个“名师”,怎能不尽量发挥其边际效应?于是乎,学校网站、杂志、报纸、招生宣传册上,无不“理念与成绩齐飞,领导偕名师同辉”,成为学校“创名牌”的重磅炸弹。“名师”们因而身价倍增,到了一定修为,便有了和学校博弈的资本。必要时,断喝一声“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绝尘而去。别为他担心,想“创名牌”的学校海了去了,像“名师”这样的宝贝,不是老贝克汉姆也是老姚明,谁不争着要啊!何况,金票大大的有。
  至此,说“名师”全然异化,应该不为过分。
  
  关于名师,我想模仿老子先生的腔调来给予界定——无名之名。名师之“名”,不是奖金、工资和荣誉证书等等“有名之物”,实乃课堂上孩子们不经意间的会心一笑等等“无名之象”。好教师的一生,不属“务实者”,倒像是个地地道道的“务虚者”。藐视那些手可摸脚可触的结结实实的俗物,倾心于“一笑而过”之类的幻象。
  说这些混帐话,似乎要走向不食人间烟火的“伪崇高”了?但我还是坚持一点——人间之上自有天国,即使人间,也绝对存在“烟火”之上的价值和意义。同理,世界上是存在着形形色色的“伪崇高”,但也有人会在不经意间将那个“伪”字轻轻抹去。
  我们教师中就大有人在,尽管这不属于“量化考核”的范畴。
  
  我这个人很顽固,表现之一就是始终对“官方行为”保持着足够的警惕——一件本来很好的事,由于“官方”的介入,便融入了功利,便开始变味,最后丧失所有朴素被玩成个把戏,从而走到初衷的反面。这样的体验太多了。
  我知道,“知识与技能”容易培养;“过程与方法”不难学会;最难的,是一个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充盈和升华。为什么说“难”?因为它们不是知识,也不属方法,基本上不是学来的。马加爵同学很聪明,物理奥赛得大奖,怎么也算得上一位“名同学”吧,但马加爵同学最后杀了人,成了罪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马加爵同学应该上过政治课,没少背诵《思想品德》和《法律常识》之类的东东,但还是走上了杀人的道路,充分证明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确难度很大。叫我分析,这些东西主要还是来自于一个人的生命体验和生活历程。得有人给我们种下温暖,我们方可能传递温暖;如果谁的人生中体验到的都是仇恨,估计他即使上了博士后,也只能怀抱一个“反社会人格”,再高的学历也救不了他。
  这并不是说,学校对教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一定无能为力,只有选择放任自流或只依靠教师个人修为。我的意思是,作为一种组织行为,学校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首先要过关,不能建立在“功利”的基础之上。把“功利导向”作为教师的职业指引,其出发点本身就是“非教育”的,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危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5:26 , Processed in 0.06188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