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常熟之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7 15:20: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常熟之行之一:做名黄牛也不错

俞永军



当张校长、佘校长通知我和王主任到常熟参加“海峡两岸‘生命教育’高峰论坛”研讨会时,我就对王主任说,打个电话给车站,问什么时间有车,最好能订两张票。王主任打电话给他的同学,同学说,票多得是,不用订,随到随买。当时也没在意,既不过节,也不是双休日,出行的朋友一定不会太多。

谁知等我们赶到车站,趴在售票窗口一打听,一张票也没有。王主任感到不可思议,打电话给他同学,亦毫无办法。不知何时,旁边多了一个人,不停地询问:到哪里?到哪里?起初,我们没在意,随口说了一句:到常熟。等我们刚出售票大厅的门,他就迎上来,拉住我们的手说:跟我走,车站早就没票了。

听到这么一说,原先预设的谎言,车票多得是,可惜时间太晚,我们想立即走,只好烂在肚里,坐上他的摩托车,朝东行驶。一路上,我问他是不是到龙奔服务区。他说是的,事实上,我也清楚,这个时候要想到常熟,只有一种途径,必须到服务区拦过路车,否则,打第二天的车票,这当然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路上,我们问他多少钱,他毅然告诉我们肯定不会比车站打票贵,既然不比车站贵,也就随他去吧。坐在车上,我们就随便聊聊,问他一天能赚多少钱。他想都没想,就告诉我们,有时两三百块,有时百来块。听到这里,我和王主任都羡慕不已,不要说两三百,就是百来块,一个月下来,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事实上,这是保守数字,等车子停稳,他收下我们的钱,而后付完钱送我们上车,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让我们目瞪口呆,无话可说。比如说,我们两个人给了他一百五十元,应当说我们也赚了一点小便宜,就在我们暗自欣喜时,可他只付给司机五十元。也就是说,短短半个小时,这名黄牛尽赚了一百块。这钱也来得太容易了。其实,除了我们两人,他还带了一个张家港的,估计赚个三四十块不成问题。照这样计算,一天下来,至少也得好几百块,哪怕少一点,也要有三四百,至于他说的百来块,只是一个糊弄人的数字。

上了车,我和王主任就打心底里佩服黄牛,当然也萌发一个念头:做名黄牛也不错。拿自己的工作比比,起早带玩,含辛茹苦,一天也就一百多,还比不上他一个小时。尽管黄牛很辛苦,要不停地打听,但哪一样工作又不辛苦呢?就说我们,教孩子,改作业,遇到听话的孩子还好说,凡事都顺心,钱多钱少也所谓。可是一旦遇到特别淘气的,你就干着急,干瞪眼,费神又费力。

在车站前门广场上,民警朝几个黄牛怒喊,其中一个就是拖住我们的,但黄牛个个作鸟兽状,轰然而散。原先没好意思问,然到了龙奔服务区,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据理力争。你卖你的票,我倒我的乘客。决定权在乘客,他高兴跟哪个就跟哪个,你管的着吗?谁知,他笑着说:“带到客,收到钱,就是老子,管他骂不骂。又不是打,如果打吗,肯定要板下面孔,吵一气,该还手就还手。”

赚到钱就是老子,固然不对,但暗地里想一想,周边的人,尤其是做生意的,哪一个又不是如此呢?(2011.4.7)
2#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5:21:21 | 只看该作者
常熟之行之二:令人失望的河南司机

俞永军



约摸两点半,我们被黄牛卖上“夏邑”开往常熟的大巴。上了大巴,我们才感觉十分难受,且不说车内环境,单是此起彼伏的喧闹声,污浊不堪的混味香,就让我们皱起眉头,呕心泛泛。

我们从狭窄的过道中穿行,鲜有人主动挪开他搁在过道里的大腿,或者是包裹。还有一些人蹲坐在过道里,看到我们稍稍挪挪身子,而后一脸不烦恼的样子,仿佛是我们搅乱他们的美梦,仿佛是我们才让他享受如此优待。

我们各自找了一个空位坐下来,耳畔不时传来各种声响,有孩子的啼哭声,有大人的交流声,还有打扑克发出的喝彩声。原想躺在车里闭目养神,此时,只能干瞪着双眼,看看车窗外,飞速向后奔跑的树木、田野、庄台,抑或是高楼林立的城市。

过江阴大桥,不多一会儿,客车就来到江阴,只见它左拐右转,好大一气,才停靠在一个厂里,不像是车站。听旁边的人说,这个车不进江阴车站,所有江阴的都在这里下。有人陆续下车,拥挤、喧闹的车厢顿时安静了许多。

前排空了不少座位,我和王主任赶紧站起来,挪动身子,坐在前头。上上下下的人差不多都停止了,我们就等着客车引擎发动,继续向常熟开去。哪知,前排有一个人站起来喊道:“所有人下车,坐那辆车。”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们一看,还是“夏邑”开往常熟的客车,前面玻璃,紧挨着上沿部位,贴了一长排密密麻麻的地名。

突然,我们意识到自己被倒车了。倒车就倒车,只要能到常熟,也就无所谓。再说一样的车,不管哪一辆都是坐,享受也只能是一种奢望。刚踏上那辆车,还未坐稳,车子就起动,而后如脱缰的野马,疯狂朝目的地驶去。

相对于前一辆车,这辆车安静不少。我们无心观望江南风景,自从过了江,一个最大的感觉:景也美了,路也宽了,楼也多了,尤其是散落在原野中的楼房,亦是三四层,拔地而起,鳞次栉比。

迷迷糊糊中,一个人拍了拍我的肩膀,大声质问:是不是从高邮上来的?我点了点头。哪知刚点两下,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他死死盯住,似乎我是一个潜伏多年的老牌特务,一下子被侦探多年的公安抓住,“快掏钱补票,10块钱一个人。”

补票?补什么票?我们问他。钱已经交了,交给前一辆车的售票员,黄牛给的。难道黄牛少给,然后要我们补?如果是这样,黄牛也没说呀。如果说了,我们会和黄牛说清楚,会和前一辆车的售票员说清楚。

可是他没有解释,不耐烦地两手一伸,继续喊道:补票。起初我们很纳闷,然随着他一声比一声高的语调,我们也愤怒了,问他为什么要补票。他眼一瞪,气恼地说:“你们是那辆车的。”“是那辆车没错,但我们钱已经付过了。”我解释道。其实,我还想说,都是一起的车,都互相认识,倒来的客怎会多收钱?再说,你们平时都在一起,都会谈到这件事情,都会把往来账目缕缕清。倒客是一个很正常现象,但被倒的客重复交钱,恐怕就不多见,于我们肯定是第一次见到。

这个人没有理会,仍旧右手在我面前一摊,见我们毫无掏钱的意思,恨恨地说:“不补票就下车。”如果换在平时,下车就下车,但他也好不到哪里去,我肯定会记上他的车牌号打举报电话。但今日,是去学习,还是忍忍吧,不就十块钱?尽管我知道,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这种现象的滋生、繁衍,与我们的妥协有很大关系。可以说,这伙人平日里宰惯了乘客,乘客几乎都逆来顺受,谁也不愿操这个心。花钱买安稳,大家最真实的想法。

宰归宰,但我还是要说几句话:“多交钱,没事,但做人一定要厚道。你们都是一个地方的,互相倒客很正常,但不能总想到损害乘客利益。”他已经很不耐烦,在我一再坚持下,才收走钱,撕来两张票。

平时,总听人说,有两个省的人,外出打工不受欢迎,一个是河南,一个是安徽。其中缘由不是很清楚,但今日,我似乎明白什么,因为河南司机的所作所为已经证明这一点。他们为了钱,可以当着我的面说不认识前一辆车的司机;他们可以为了钱,而不顾及乘客的利益。钱是小事,多这十块钱,他不会发大财,少这十块钱,我也不会成为乞丐,关键是做人一定要凭着良心。这是我最后说的一句话,对他,也对客车上的乘客,几乎所有的河南人。(2011.4.8)

转帖给好友
3#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5:22:34 | 只看该作者
常熟之行之三:石梅,一幅江南名画

俞永军




走进石梅小学,给我的最大感觉,就是太美了,美得让人心旷神怡,美得让人赞不绝口,美得让人流连忘返。它就像一块碧玉,镶嵌在虞山脚下;又像一位老者,见证着学校的飞速发展,更似一幅风景名画,隐匿在江南水乡。

说实话,我对学校总是怀有挑剔的目光,理由很简单,学校是育人的地方,是孩子学习娱乐的场所,是孩子精神成长的家园,是孩子梦想腾飞的舞台。孩子可以从这里,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不管是什么人,无论是年龄大小,还是职位高低,还是学识浅薄与深厚,只要进入学校,就立即转换角色,变成一个孩子,怀着一颗虔诚、淡定的心,默默地行走,静静地品味,如同踏上朝圣之旅的信徒,一路前行,矢志不渝。

比如,我到过扬州梅林中学,一进门右拐,有一幅标语,上面写着: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父母亲昵的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的要求。当时,我的内心深处就升腾起由衷的敬意和深深的爱恋。一所学校,将人性放在第一位,将孩子的成长放在第一位,无疑是一所深受学生和家长称颂的好学校。

无疑,石梅小学就是这方面的典范,还未进门,传达室西墙上就张贴着一条标语:这里是孩子的活动场所,您的文明行为,就是对孩子无声的呵护。斜对面的假山旁有一块制作精巧的木牌,上面写着:如果您不随地吐痰、扔纸屑垃圾、不吸烟,您将得到全校师生的敬重。“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弘扬人性的真善美,就是让每一个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不仅仅是文化成绩的提高,因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定与自我完善”。

石梅小学依山而建,校园里亭台楼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随处可见,徜徉其中,犹如同置身于一幅静态的山水名画,江南独有的。其实,还未到常熟,还未到石梅,我就领略过石梅的真正风采,不单单是它三百多年来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不单单是《中国教育报》近日来大版块的宣传报道和隆重推介。更重要的是那里的老师,不管是谁,都毫不掩饰自己对石梅的深厚情谊。印象最深的就是沈丽新老师,她不仅仅是1+1教育社区的名人,更是一位潜心教育,用心去描绘孩子美好未来的年轻教师,从她的身上,她的文章里,你总能捕捉到她对学校的深深爱恋与由衷赞叹。

一个人只有爱自己的学校,爱自己的职业,他才能爱自己的课堂,爱自己的孩子,而且是无怨无悔,心甘情愿,甚至是乐此不彼,如痴如醉。石梅小学的老师,从顾咏校长开始,都用慈母般的爱心去呵护孩子,教育孩子。也正为如此,校园里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甚至连一张一椅,教室四周的每一块墙壁都彰显匠心,独具特色,成了一位位会说话的老师,都在像石梅老师一样,无微不至,尽心尽职。

走在这里,你会发现,假山石形态各异,自然独美,毫无生搬硬挪,故作娇态之感;各种树木拔地而起,错落有致,毫无人工栽培,着意修饰之态;不少长廊迂回曲折,别有情趣,毫无呆板僵硬,刻意开辟之嫌;不少娱乐场所,运动平台,也是匠心独运,舒切唯美,仿佛就是自然的一部分。

这一切的一切,乍看上去,很自然,很普通,很平常,其实她的背后,倾注了无数石梅人的无数心血,乃至几代人的默默奉献,无私努力,直至今日生生不息,熠熠生辉。你很难想象,一所学校的厕所里竟然配有卫生纸,试问这是怎样的考虑?如果不是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亲身孩子,你能做到吗?你很难想象,当一个外省的老师指着他相机里的一个学生问顾校长,顾校长竟然一口说出这名学生的姓名、班级、乃至性格、特长,让前去学习的老师目瞪口呆,瞠目结舌,试问这是怎样的校长?如果不爱学校,不爱学生,她能达到这一步吗?你很难想象,这么狭小的校园,竟然有如此空旷的休息、娱乐场所,这一切都得益于石梅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当我看到隐藏在教室后身的乒乓球台,教室前身石阶下沿的儿童乐园,走廊墙壁上的各类花台,我深深折服。这就是教育,这就是最好的教育。“只有教育回到教育,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教育”,“只有我们的教育符合人性,才能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张文质语)

有人说,有山有水的地方,一定是一个好地方。无疑,石梅小学就是一个好地方,因为她依山而建,水流潺潺。其实,有这两点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拥有一群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朝气蓬勃的团队。事实上,这也是石梅小学与众不同、过人一等的地方,原因很简单,这里的校长爱老师,这里的老师爱学生,这里的学生爱校园。难怪采访顾校长,顾校长总是如数家珍地推介老师,赞不绝口;难怪询问孩子,孩子总是说学校的事情,赞美之词溢于言表;难怪老师在交谈中,总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喜悦,自豪与自信。

生活在这里的孩子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拥有一群好老师;工作在这里的老师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拥有一位好校长;任职在这里的校长是幸福的,因为她拥有一群敬业的老师,可爱的孩子。也正因为如此,石梅小学,就像一幅画,一幅山水水墨画,“淡妆浓抹总相宜”,深深印在每一个人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久久回味。(2011.4.9)
4#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5:23:32 | 只看该作者
常熟之行之四:智者,张文质君
俞永军



张文质君,一个响当当的名字,1+1教育社区的大当家。这里且不说他著作等身的作品,且不说他令人仰慕的各种身份。单说他的睿智,他的幽默,他的心态,他的执着。

作为一名教育专家,他一直倡导生命化教育,长期致力于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他的许多观点,尽管有失偏颇,但都是肺腑之言,都是钟情于教育的天籁之音。他讨厌毫无生机的学校,他看不惯一天到晚板着面孔,故作矜持的校长。他说这样的学校,只能赋予它一个相同的名字“苦瓜学校”,而且校长是大苦瓜,老师是中苦瓜,学生是小苦瓜。

他说一所学校要有自己的文化,他一针见血指出当下学校文化的弊端,是一种竞争文化,甚至是一种淘汰文化。老师的荣誉和学生荣誉紧紧连在一起,是一条产业链,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说一所学校是否生命化,最好的衡量方式就是生病的老师是不是多了,如果多了,生命化教育无疑是虚假的;如果少了,便是最好的生命化教育。

私下里,有老师问他一个问题:到底是哪一根稻草压死庞大的骆驼?他告诉那位老师,不是哪一根的问题,而是必须转换视角,去看看,去问问,为什么骆驼身上的稻草越来越多,越来越重?“只要教育回到教育,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教育”,而这一切的一切,就是理解儿童,尊重儿童,使儿童在自己的意义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就这样,我们走进张老师的房间,同行的有林茶居、陈文芳、赵赵、关文丽,连同张老师,总共六人,呆在一起,直到凌晨一点多钟。在这里,赵赵、关文丽坐在地上,林茶居、陈文芳坐在茶几上,我坐在床上,张老师则坐在椅子上,时而畅谈,时而争论,时而畅笑,时而沉思。

第一次近距离聆听张老师的声音,也第一次触摸到一个教育智者滚烫的身体,才觉察他对教育的追求与痴迷,对孩子的喜爱与眷念。我总认为,初为人师,满腔热情,爱岗敬业,那是我们还不懂事,还很幼稚,还不知天高地厚。几年以后,我们依然如故,奋然前行,手持教鞭,站在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也”,那是我们还没有泯灭自己的良心,还没忘记自己是一个农民的孩子,一个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人。如果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我们依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那是我们已经领悟到教育的真谛“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正用行动诠释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我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正因为爱,才流露出自己对当下教育深深的忧虑。张老师以语文为例,说到两个字的读音,一个是“呆”,一个是“轴”。他说,他刚刚把呆“dāi”板读标准了,读流畅了,突然有人告诉他,读错了,应当是呆“ái”板。还有“压轴”,我们一直都说某人是压轴“zhóu”,正如这一次“海峡两岸生命教育高峰论坛”,张老师最后一个做报告,无疑就是压轴“zhóu”。谁知有人告诉我们读错了,应当是压轴“zhòu”。说到这里,张老师很气愤。他说我们的教学机械僵化、一成不变,一天到晚就是“高尔基”的“高”,“高尔基”的“尔”,高尔基的“基”,一天到晚就是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鲜有创意。

当天主持的时候,张老师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没想到这一跤,竟成了我们当晚极佳的笑料,林茶居老师不时地逮住张老师,一本正经地问:“你摔下来,是左臀先着地,还是右臀先着地,还是两臀同时着地?”张老师一脸严肃地说:“按照杨振宁的物理学理论,左腿刚弯曲时,左部力量迅速加重,因而左臀先着地;如果右腿先弯曲,那么重心迅速右移,无疑右臀先着地;如果两腿同时弯曲,两部分力量均等,自然是同时落地。”看着他有板有眼的解释,赵赵、关文丽和我早已笑得前俯后仰,不停地揉肚子。陈文芳,尽管不像我们,但也是咧着嘴,呵呵笑个不停,同时眼睛死死盯住张老师。唯一没没被惹笑的就是林茶居老师,他正像一位老师审视学生,尽管想笑,但为了师道尊严,还是拼命忍住,偶尔张一下嘴,又随即抿上。看到这情景,我们笑得更厉害,不停地喊“哎哟,哎哟”。

原本一进张老师的房间,关文丽老师就嚷着要睡觉,然随着时间推移,我们毫无困意,相反神清气爽,意气风发,这里既有张老师的幽默,更有张老师的茶道。张老师带去的茶具,一整套,刚好六个小杯子。张老师泡茶,仿佛是在加工一件艺术品,精雕细琢,不急不躁,不温不火。先放好一壶水,按下开关,慢慢烧;而后撕开一小袋茶叶,装入一个稍大的圆杯里。不久水开了,张老师倒一点,刚好把装茶叶的杯子漫上,俄而,用盖子盖好,滤尽里面的水。紧接着,再倒入一点水,稍稍浸泡一会,就倒入搁着小筛子的圆杯,这个杯子与装茶叶的差不多大。而后,张老师把杯子端起来,逐一倒入早已排好的小杯子,一圈下来,一杯接一杯地端到我们手上。我抿了一小嘴,感觉就是不一样。我知道张老师带去的是铁观音,铁观音,我喝过,但那种香淳、苦涩,咂咂又有点甜美、沁人的味道,还是第一次品尝。平日里,我泡茶、喝茶都强调一个字快,呼啦倒好,冷上一气,扬起脑袋,一饮而尽,哪里还能领略到茶的特有味道?想想我的教育不也如此?总是心急如焚,恨不得所有孩子,我讲一遍,就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张老师的独门秘笈,莫非就是茶上的顿悟?

张老师的记忆力超人,但凡他接触过的人,都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即便是那些从未接触过的人,平时QQ上,博客上,偶有来往,他也能说个一二,让你惊叹折服,五体投地。就拿我来说,交往的平台就是1+1教育社区,还有就是去年,学校本打算邀请他来讲学,后因某种原因,未能如期举行。他很怅恨,我很尴尬。想起他就觉得不好意思,如果打开博客,看到他头像下的灯亮着,就更不好意思,以至于连他的号码都忘却。这一次,在常熟,我第一件事情,就是索要他的手机号码。然当我问他时,他睁大眼睛惊异地看着我,说:“我的号码你都没有?你的号码我可是一直珍藏着。”说完,啪啪打开手机翻给我看,与此同时,在我递去的书上郑重其事写下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号码。

张老师的心态奇好,他总是说,看不惯的事情很多,我们不能一天到晚生活在哀伤里,我们要转换视角,要改变心态。俗话说:无力改变环境,就改变自己的心态。作为一名教师,遇到阴暗面,不要老想着这是体制问题,而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只有做好自己的事,才有可能改变现状,荡涤尘埃,洗涮污垢。

时间很晚了,我们都劝他早点休息。他却告诉我们一个人累不累,要不要休息,完全在于心情。如果心情很好,一夜没睡,他会说:“我不过一夜没睡,没什么大不了的。”反之,心情不好,他会唉声叹气,沮丧沉沦,以至于身心疲惫,苦不堪言。想想我们的工作,何尝又不是如此?心态决定你的工作质态,你拥有好的心态吗?感谢张老师,感谢张老师让我明白许多道理,并从中懂得如何教育,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2011.4.10)
5#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5:24:09 | 只看该作者
常熟之行之五:仙者,林茶居君

俞永军



初遇林茶居君,就仿佛踏入蓬莱仙境,只觉得眼前一亮,一位仙人,鹤发童颜,仙风道骨,神采飞扬,精神矍铄,踩着七彩祥云降落人间。

他一般不开口,独自一人坐在某个角落或最后一排,即便坐在前排,也是远离中心区域,而后默默地听,静静地思考,不时拿起手中的笔,在事先预备好的信笺上,笔走龙蛇,掷地有声。然而,他要开起口来,那就绝对不一般,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妙语连珠,点石成金。这个世界属于他,所有的听众也属于他。

“心灵之约”读书会上,随着时光老人远离,不少博友相继离去,尽管节目还再继续。当主持人问石墨画还有哪些代表性景致时,坐在桂花树下,沈丽新老师旁边的他,腾地站起来,疾走两步,一把抢过主持人的话筒,说:“只剩下两个,男人和女人。”我们个个都张大嘴巴,瞪着圆溜溜的眼睛,期待他的解释。谁知,他一转身离去,坐在桂花树下,面前搁着一瓶黄酒,而后点起一支烟,吞云吐雾,旁若无人。好几次,沈老师都用手拂去飘来的烟雾,甚至用柔弱的拳头捣了他一下,他竟不为所动,像一尊雕塑,凝望远方。遗憾得是,我坐在他背后,不知道那双深邃的双眼到底指向哪个角落。

好多年前,我买过一本朦胧诗集,其中一首,是黄翔写的,我印象特别深刻:“我是一只被追捕的野兽,我是一只刚被捕获的野兽,我是被野兽践踏的野兽,我是践踏野兽的野兽。”其原因,不仅仅是诗人心路历程的无奈转变,而是他这种特立独行、沉思內省的个性。这是一个喧嚣的时代,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早已习惯于随波逐流,任人摆布。很多时候,我们生活在别人脸色下,毫无主见。

我们看不到异样的风景,我们听不到异样的声音,我们只为别人活的,我们太在意别人的感受,我们找不到自己前进的方向。惊喜得是,林茶居君,一直保持着自己独有本质,一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他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特别容易动情。谈到自己所看的书《野兽之美》中,那些殉情的海鸥,他几乎两眼湿润,言语哽咽。想起某些人的冷酷无情,凶残至极,我们真得很惭愧,我们辜负了“人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这个恰如其分的评价。

同为教育中人,我们更多的是谈教育,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愤世嫉俗,慷慨激昂,仿佛自己就是一个救世主,只要自己出面,一切尘埃落定,风平浪静。然当问题出现时,我们又束手无策,最终厚着脸皮,冠冕堂皇地寻求各种理由和借口。事实上,我们只要“以儿童的发展为目的”,就找到了教育的回归之路,找到了这条回归之路,教育才能再出发,向着明亮那方远航。

不知何时,林老师突然冒出一句: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教”,什么是“育”。而后闭口不语,又回到那个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爱岗敬业是最低标准,是做教师的最起码准则。放眼四周,又有多少人牢记于心?我们一方面大力推介爱岗敬业典型,另一方面又制定新的标准衡量评价每一位教师,而评价的唯一标准,竟是爱岗敬业。他说,我们写文章一定要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乃至虚词,如同一个人,单纯一点,质朴一点,总是令人欣赏的,即便不是当下,但随着时光的推移,终究会获得人们认可。


林茶居君非常幽默,这一点与张文质君不相上下,可以说他们两个只要站在一起,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就是绝妙的笑源。他说,小时候常被老师罚站,有一次站的时间最长,一连好几堂课。原因就是老师让他用“不但……而且……”造句,他想都没想,就大笔一挥,犹如神来之笔:“赵老师不但是女人,而且不是男人。”赵老师是他班主任,气得怒目圆瞪,大手一挥,靠墙站好。何种原因解禁,我们不得而知,但那件事一直印在林老师脑海里,也烙在我们心里。

林老师很善良,善良得让人感动。博友会结束,我、林老师、陈文芳、赵赵和关文丽同行,在一个十字路口,我们兵分两路,一路向南,就是赵赵和关文丽订好的酒店,一路向东,就是我们三人订好的。赵赵和关文丽朝我们扬扬手,说了声明天见。但林老师执意不肯,坚决要送她们。路边栏杆上,坐着几个青年男子,各自叼着一支香烟,高一声,低一声地吼着不知名的歌曲。夜深了,两个柔弱的女子走在完全陌生的大街上,的确是一个未知数,难得林老师看在心头,付诸于行动。后来,我想想,林老师的体格不见得就比赵赵、关文丽她们强壮,不见得就能征服那些意预行事的不法分子,但又是什么力量促使他这样去做?唯一的解释,他是男人,他有责任和义务全力保护每一个女人。

林老师很机敏,机敏得让人折服。刚出校门,沈丽新老师要送我们,林老师却想送她。无奈,沈老师说,我是东道主,要尽地主之谊。“要尽情谊不错,但不是地主,而是‘地婆’。”林老师一本正经地说。惹得在场的人哈哈大笑,沈老师也是。

分别的时候,我对林老师说:尽管很早认识你,但一直是虚无飘渺的,然常熟两天,你的形象一下子丰满起来,有血有肉,是一个立体的人,大写的人。听到这里,林老师眯着小眼,不停地打量我,似乎审视这番话语的可信度。然过了一会儿,他又清咳两声,哦的一声,顿时将我带入蓬莱仙境,留给我无限遐思,无尽思念。(2011.4.11)
6#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5:26:22 | 只看该作者
常熟之行之八:石梅时间
俞永军



离开常熟好几天,感觉自己一直沉寂在“石梅时间”里,“石梅时间”是张文质君专利,但他的专利很快得到所有与会代表认可。就拿我来说,时间差一直没有倒过来,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忙于思考,始终处于亢奋状态。

最可笑的是,一次早上,闹钟骤然响起,我一骨碌爬起来,穿好衣服就往外走。到楼下,才发觉嘴没漱,脸没洗,头也没梳。连忙折身上楼,掏出钥匙开门,开始洗漱。听到响声,妻子披着衣服起来,望着我,一头雾水。我讪讪而笑,无法解释,我知道自己的解释,她未必理解,肯定笑我神经病,什么“石梅时间”。而这恰恰刻在我的脑海里,直到现在。在石梅,我总是兴奋得睡不着觉,总是想着所有专家、学者所做的报告。

还有一次中午,我朦朦胧胧起身,打开房门赶紧下楼。妻子站在后面急忙喊道:“你衣服还没穿。”看看,可不是,穿着羊毛衫就出去,这在以往从未有过。妻子一脸不解,质问道:“到今天还激动?到今天还兴奋?”我笑而不语,我知道“石梅时间”于她来说,肯定是一个虚幻飘渺的,不切实际的。她不知道,在石梅,我真正体会到时间的别样风情。

“石梅时间”是快速的,是紧张的。在石梅,一个最大的感觉,就是时间老人走得太匆忙,以至于我们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与琢磨。“心灵之约”读书会,似乎一转眼就过去,林茶居君还在兴头上,凌宗伟君还没表演,张文质君打电话说要来,我们都觉得意犹未尽,但时光老人不容置辩地推着我们朝前走,不允许我们有半点非分之想。雷祯孝教授的报告,李智华老师的讲座,黄欣雯的生命阅读课展示,就在我们疾呼过瘾时,时针已定格在“12”,乃至于后来的半个多小时,大家都坐在会场,耐心倾听,要在平时,或者其他地方,其他时间,我们早已如坐针毡、魂不守舍,唉声叹气,怨声载道,甚至干脆来个拍屁股走人,管他讲不讲,精彩不精彩。

“石梅时间”是紧张的,快速的,然“石梅时间”又是奇特的,美好的。报告间隙,或者说中场休息,很多地方都是老生常谈。与会代表要么上洗手间,抑或四处走走;要么聚在一起拉拉家常,说说笑话。然“石梅时间”更多的是,思维的碰撞,心灵的交流,平等的对话,精神的升华。最好的证明,便是上下午,各有一段时间用作“茶歇”。与会代表走出会场,来到不远处的小茶吧,泡上一杯浓茶,自斟自饮,而后尽情品尝石梅人提供的水果点心,有小黄瓜、小蕃茄,有香蕉、苹果等。看着每张桌子,满满两大盘,每个人的感觉都一样,宾至如归,惬意快乐。也就在这里,我遇到福建厦门的娟子,尽管话没说多少,但彼此的问候与祝福已全部到位,娟子替我倒了杯茶,我帮娟子拿了把椅子。

我知道,在众人眼里,这也许很简单,很平常,乃至可以忽略不计,但在石梅人心中,张文质君眼里,这都是精心预设与巧妙安排的结果,都是无私付出与辛劳耕耘的结果。诚如张文质君所言:“为了这个‘石梅时间’,其实去年就开始和榕树商量起,榕树和秋秋、高丽专程到二甲和我谈了一次,我又专程去了石梅一次,后来文芳又去石梅住了半个多月,对话啊,书稿啊,程序啊,讲座嘉宾啊,无数环节、细节,甚至在桂花亭的诗会如果下雨怎么办,甚至午餐时人多排队怎么办,无数的甚至,然后就是那天一定要开始的‘石梅时间’。”

“石梅时间”如期而至,“石梅时间”精彩播报,“石梅时间”终于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感谢张文质君,感谢顾泳校长,感谢所有为“石梅时间”精心打磨的人,正因为你们,让我们有幸走进石梅,认识石梅,品悟石梅。

回来后,脑子里一直是石梅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亭一台,一楼一阁,一境一景。一天下午,和沈丽新老师QQ交流,我毫不掩饰自己内心感受:“你们学校真漂亮,你们这群人真优秀,回来这么多天一直想着那里。”沈老师回复道:“欢迎您再来啊,石梅一直在!”的确,石梅一直在,“石梅时间”也一直播报,尽管我们不在石梅,看不到,但我们可以触摸到,聆听到。不信,你听!张文质君正拿着话筒深情而又缓慢地说:现在是石梅时间8点30分,请大家做好准备,石梅广播即将开始。(2011.4.1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15:22 , Processed in 0.07231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