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才能让文字的奇迹成为生活的奇迹
――读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随感(一)
文/沈丽新
肖川先生至为谦逊,他说:文字的奇迹也可能成为生活的奇迹。但是,我还是愿意将“也可能”三个字改成“一定能”。是的,我相信。
他还说过:“思想,在学习和相互交互中生成,在思考中得到提升,在写作中得以梳理。”其实,两句话连起来,更让我坚信:只有思想,才让文字的奇迹成为生活的奇迹。
两年前,开始阅读肖川教授与张文质先生合著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词》。这本文辞优美的辞典,让我接触到“生命化教育”这个概念,也让我开始走近“生命化教育群组”,认识了很多老师。读他们优美的文字,也就感受到他们深邃的教育思想。虽未晤面,却能直抵一个人的内心。这或许就是文字的魅力?又或许是他们长期的写作成就了他们思想的提升?
湖南师范大学的刘铁芳教授,他不仅是专业用心的教育学者,也是爱惜文字、作品数量众多的写作者。读他著作的很多书,让我觉得对他心生敬畏。然而看他对一个遥远的普通教师的关切:将我的文章录入他主编的教育人文专集,将他认为的我那些适合张文质老师主编的刊物的文字,细致地、耐心地一一转发过去,亲切、温暖便在我心中油然滋生。而张文质先生,他自己首先是个诗人,其次是个教育学者,然后是一个办“教育刊物的天才”(肖川语),这样“一个写作的高手,一个有着非凡鉴赏力的博览群书的人” (肖川语),他的教育思想感染、影响了多少教师,不能历数,我也是其中一个。而我们之间的联络,其实何尝不是始于因为文字之后思想的交流呢?
2007年,《明日教育论坛》推出了几个“年度教师”,他们先后出版了个人教育文化随笔集,我都一一拜读。子虚先生《未经编辑的声音》的思想之美和文辞之美令我惊叹,徐莉老师的《能说的,都不痛》让我有太多感同身受的感想,终于我们彼此走近。沈旎老师的文字会使我的心安静下来,尝试着让自己也成为一片风景。而海南被我们唤作“邓妈妈”的邓桂琴老师,年逾半百,身有残疾,孩子智残,她却用她的《热土风情》带给我们教育的信念和勇气。
我们众所周知的李镇西、李开复、李希贵、窦桂梅、吴非、闫学、薛瑞萍等著名的一线教师们,哪个不善于思想、善于写作呢? 因为他们的文字,因为他们思考、写作后提升、梳理后的思想,让我听到外面的世界这么多美妙的声音,也让我不断生成、提升自己的思想,更愿意尝试:用写作来梳理自己的思想。因为才开始两、三年,自己的文字或许有点牵强,有点雕琢,有点斧凿。但我愿意等待,等待自己慢慢地渐趋成熟,渐趋自然。思想,或许不能成就我文字的奇迹;文字,或许不能成就我生活的奇迹。但至少我相信,“附庸”之后或许也有“风雅”。能让自己的文字与生活风雅起来,也是很值得期待的。
教育需要思想,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有自己明确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我们既要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更须用思想陶养学子的心灵,只有用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肖川)
要在喧嚣中保持自己人格的独立,保持自己心灵中的那一份珍贵的、谁也无法将之驱逐的宁静,要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纷繁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那就去读一读肖川先生的著作吧!他以生命在场的心态,以公民的身份,以求真的精神,发出了大众的声音。无论是02年出版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还是05年出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或者是我最喜欢的07年出版的《教育的使命与责任》,都值得我用心地、缓慢地去读,去感受,去理解,去品味。我更期待早日能买到他的《教育的情趣与艺术》,我知道书中所有的主题和言说都是由生命教育和公民教育展开,它一定值得所有关注中国未来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们用心品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