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大教授王立群:成名晚,走得更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30 14:00: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大教授王立群:成名晚,走得更远










    北京大学燕南园51号,静默的灰色老房子,与草木相依。近百年来,这里成长了中国数代最优秀的学者。在这块精神圣地畅谈新作与人生,王立群身上的老派学者风度显露无余。



    春寒料峭之中,王立群着浅色衬衣,灰色合体西服。单是从他从容、儒雅的大家气度,很难让人想到,初中时代他曾是熟练的钢厂砸石工和盖楼建筑小工。而在百家讲坛主讲人中,他是惟一一位教过小学、中学、大学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的教师,他也是教过中小学除体育课外所有课程包括音乐课的教师。



    王立群的经历印证了孟子的那段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六十岁成名的他坦言:“成名早晚,各有利弊。成名晚,好处是多读了几十年书,能讲的东西多,可以走得更远。”



    刘邦“很有料”



    王立群在《百家讲坛》推出最新讲座“大风歌”的同时,推出了新作《大风歌:王立群讲高祖刘邦》。这是“王立群读《史记》”系列里比较靠后的作品,之前,他已经讲过汉武帝、项羽、吕后和秦始皇,刘邦是第五个人物。“刘邦是政治家,项羽是军事家。刘邦善于管理更像一位集团老总,事业成功,项羽这方面不如他。但是要说到做男人,刘邦花心不说,用了一辈子时间也没认清自己的妻子吕后。”王立群说。



    “历史它有四张面孔,你弄清楚了就不会再纠结了。第一个是真实的历史,它一去不复返;第二是记录的历史,是通过史学家记录的。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写的时候就体现了自己的选择和好恶;第三,是传播的历史,这里面文艺作品占了大部分,电视剧,小说,加入了很多想象。最后一张面孔叫接受的历史,观众看电视剧、读书、听评书……最后在脑子里形成了一个历史人物的形象,这个形象和真实的历史可能完全不一样。”王立群由此谈及自己在《百家讲坛》的任务。“我们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根据对当时历史环境的了解,尽可能的讲出一个主讲人心中认为的比较符合历史真实的东西。”



    对于刘邦这位争议极大的千古名帝,王立群用“草根政治明星”来定义。“刘邦是具有政治家潜质的草根,他没有读过政治学院、政治系,但是这个人按我们现在的说法,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人。从求封地改变策略为分封非常明智,就像现在有一些房地产商一样,刘邦也会搞‘期房’,最后成为一个高明的政治家。他具有市井之气,又善于把握天下大势。”作为丈夫的刘邦,在王立群眼中,就不那么成功了。“男人是一部书,女人也是一部书,吕后读懂了刘邦这本书,刘邦始终没有读懂吕后这本书,一个典型标志就是刘邦为了防止功臣篡位,定下三条规矩,却唯独没有防范吕后,典型的‘外战内行,内战外行’。”










     做事情我用笨办法



    学术的严肃、严谨与观众期待的轻松、娱乐的解读如何协调,向来是每个《百家讲坛》主讲人要面对的问题。



    “我平时在坐飞机或者火车外出的时候,看到旁边的人看书,就会特意留意下书名,找来翻看,发现那些书大多是有一定思想性,又不失阅读快感的作品。”这给了王立群很大启示,历史写作内容要严肃,品位也不能降低,但语言必须轻松,才能让读者在很轻松的阅读中潜移默化接受作者的思想。基于此,《大风歌:王立群讲高祖刘邦》对刘邦的解读延续了之前的严谨和平实,但同时也有巨大的突破——在语言上下足了工夫。



    “这种改变就是为了让更多人喜欢,因为在《百家讲坛》讲历史,要面对‘老板’央视、老百姓、同行三种观众,尤其是对‘二老’都得尊重、都要伺候好。”王立群坦言。“老板有权力,他们要决定这个节目行不行;老百姓手里有遥控器,他们不看,收视率下降,别管你是什么主讲人,讲了多少年,收视率下来——回家。而人数很少的同行,虽是小众,但是他们有话语权,可以发表评论。”王立群表示,让三种观众都满意,把握好这度“很难、很痛苦”。



    在解读刘邦的时候,王立群在语言上下了工夫。“实际上我写了两个版本,一个版本给央视的编导,这个版本是做电视讲座的,那个我不太考虑语言。”忙的时候,他同时要面对三个稿子——讲稿、书稿、字幕稿。“三个稿子都压到头上的时候,搞得人恨不得要跳楼。”《百家讲坛》的节奏是每月录制四期,得先写出讲稿。“因为要和央视的播出同步,开播之时就要拿出给出版社的书稿而且还要改得更通俗、有趣,适合读者阅读。虽然语言风格上变了一下,但是学术含量是沉淀在里面去的。”



    王立群在河南大学以老实本分出名,做事踏踏实实。“我这个人比较笨,所以做事情,用笨办法。比如说讲韩信,我把学术期刊网上所有评价韩信的文章一网打尽,一篇一篇研读,一个小文件夹里就有几十篇文章。全部读完,然后再讲自己的,对学术界所有研究观点了然于胸后,就能在通俗、大众的外表之下,自然的发散学术气息。单单是依靠本子谈学术,都是沙滩上的建筑,极不可靠。”














    不忧不惧真君子



    无论当面对话还是电话采访,王立群的儒雅与谦和令人难忘。他对记者始终以“您”相称呼;已近古稀之年的他在新书发布会后依然耐心的为每位到场嘉宾签名、合影留念。有杂志社的记者为他拍照,一个角度拍了几十张,毫无厌烦之情;而饭桌上的他,风趣自如,几个有趣又不失品位的段子将现场气氛调节的恰到好处。



    他的好友著名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评价说,王立群在中原地区,感受中原文化的厚重,出手沉稳,从他身上会感受到历史的胸怀和人性的关切。王立群身上,有一种很难得的中国文人范儿。



    这种范儿部分源于家学,部分源于后天修炼。



    王立群的父亲毕业于齐鲁大学英文系,母亲毕业于女子师范。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恰恰是他无缘好学校的原因。十三岁他就接受了人生第一次挫折教育。母亲的话令他记忆深刻:学校条件差,也能培养出好学生。关键是看有没有骨气,看自己努力不努力。“母亲教我背诵孟子一段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为挣学费,十二三岁,王立群就成了熟练的钢厂砸石工和盖楼建筑小工。因为家庭出身,他无缘大学,就到开封市空气分离设备厂子弟小学教书,成了全校有名的全能教师:语文、数学、音乐、美术、自然全教。



    生活虽然艰辛,却散发出不可逼视的庄严和高贵。在小学教书的7年里,王立群每月的工资是30.5元,到了中学一呆就是7年,工资涨了11元。王立群说,一生都不能放弃的是读书。经过3年的研读,1979年,王立群放弃高考,直接参加河南大学古汉语研究生考试,金榜题名。 “这一点,我和易中天一样。”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而王立群成名时已是六十岁了。谈到成名,王立群说和三次选择有关。第一次是1979年的考研,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第二次是2003年,他在“非典”的特殊时刻,不辞辛劳为河南大学争取到了古典文学的博士生点。这让本来已经到退休年龄的王立群,因为带着2004级古典文学的博士生,而推迟退休。2005年底,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来到河南大学海选主讲人,在学生们中间口碑颇好的博士生导师王立群,被钦点为主讲人。



    忆及几十年风雨人生路,王立群说:“经历了许多,我才真正体会到《孟子》讲的‘大丈夫’人格的核心是自强不息。正如一个气球能够升腾是因为它里面充满了氢气,一个人能够升腾是因为他具有自强不息的强势人格。这种强势人格不一定表现在外部,而是内化为数十年自强不息的坚持。因此,具有这种强势人格就会有一副傲骨,而不是傲气。”



这位“苦练型”人物,几十年来,一直在跟自己搏斗,历练在逆境中飞跃。“人生挫折是常有之事,人的一生要学会在挫折中磨砺自己。打破人生困境的最好方法是使自己足够强大起来。”王立群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7:12 , Processed in 0.09262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