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贴着地面飞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5 19:24: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贴着地面飞翔

——特级教师潘文彬作文教学印象

江苏省启东市吕四港镇教育管理办公室  李金和



  5月10日,在桂林小学,江苏省特级教师潘文彬为吕四港镇全体语文教师以三年级第八单元作文教学为例,就习作指导和作文修改上了两堂课,同时,还作了《回归儿童的生态——漫谈小学习作教学及其设计》的作文教学讲座。和热情高涨的听课教师一样,那天的太阳也格外卖力,大把大把的阳光把春天一下带入夏季。简陋的多媒体教室,几架电风扇的风力,还是挡不住翻滚的热浪。然而,半天,三个多小时,听课的教师始终兴致勃勃、情趣盎然。我想,这不仅基于潘特频频拭汗的辛苦,更基于潘特所带来的作文教学方面启示。

启示一:习作姓“小”。

在潘特看来,习作姓“小”,名“习”。习作是孩子的一种生活需求;是生活的一种真实再现;是情感的一种自然流淌。潘特指出,习作姓“小”有关键要义就是儿童是习作的本体,小学生作文就是儿童作文。关于这一观点,潘特讲了很多,在我看来,就是要求作文指导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始终站在儿童的视角,从儿童的需要出发,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用儿童的思维去品味生活,用儿童审美去把握作品,用儿童的方式抒发情感。这样的观点可以通过潘特的课堂给予验证。

1.孩子眼里的“习惯”。课堂开篇,潘特围绕“习惯”展开,给出了“面对习惯,想说些什么?”“夸夸好习惯?”等话题,让学生尽情发挥,随意畅谈。潘特只是基于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归类或者话题的延伸。比如好坏习惯,比如从学习习惯向生活习惯过渡,从自己的习惯到看到的他人的习惯等等。整个谈话,没有概念的限制,没有教师的压束,学生只是从自己的生活,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参与讨论,表达畅通,气氛热烈。

2.孩子自己的生活。整个课堂,潘特的话语不多,大部分时间都是孩子在说,在讲。但看得出来,潘特始终站在学生的立场,在倾听,在观察,在思考,关键时刻,他总能“拨醒”学生。最难忘的是在让学生看了课文中四幅有关动物不良习惯的画面之后,潘特发现,学生们的思维有点游离,于是,他及时抛出了“这是动物身上的问题吗?”一下子就把孩子拉回到自己的生活,豁然明白,噢,原来在说我们自己。潘特看似不经意一个问题,既是对看图这一教学环节的小节,又在告诉孩子:任何时候,别丢了我们自己。

3.孩子个人的审美。这是一个不能不说的亮点。对课本中“范文”的使用,潘特匠心独运,“三读文本”, 可谓经典之笔。一读文本,潘特安排在学生看完图,要开始写文章之前,潘特让学生自己读范文,然后谈谈这篇文章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寻找文章中的“乐趣”。二读文本,作文评讲课中,潘特让学生再读范文,找出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让学生发现文章精彩的“细节”。三读文本,潘特让学生将自己的文章与范文作比较,找出自己的文章缺少什么?让学生修改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三读文本”,潘特完全放手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审美去品味、感悟范本,没有写法的提炼,对学生的回答,甚至也没有概括性的评价,完全由学生自己去获得审美的体验,实现写作的链接。

启示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在潘特看来,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最好方法不是教师给予多少方法的指导,而是学生自己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是最合理、有效的。潘特还用叶圣陶的话给予佐证:何以为教?贵穷本然。化为践履,左右逢源。当我们用潘特的观点审视潘特的课堂,潘特的课堂一下子又生动起来。

1.从生活中汲取素材。潘特的课堂与日常的课堂不一样,他不是从文本出发,而是基于文本主题,提炼出“习惯”这一关键词,带学生从日常生活开始,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例子将习惯具体化、感性化,努力去唤醒、拓展、升华学生对“习惯”的意象,在不知不觉间,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了写作之“源”,完成了从生活提炼素材的过程。

2.从文本中吸收营养。建立在学生自读自悟上“三读范本”,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任何好的写作方法,不是教师说了算,只有让学生体验到并主动学着去用才是有效的。

3.从修改中获得启示。潘特认为,学生的习作要达到三个目标:(1)真实反映生活;(2)文从字顺;(3)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而恰当的表达方式是教师让学生在修改中获得的。潘特指出,其实批改不仅是教师的事,而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潘特的作文讲评课其实就是学生习作的修改课。从开始自读改字词句到读范文改细节段落,从同桌互读互改到同学的集体赏析评价,学生始终在读自己的作品,在改自己的作品,在品自己的作品。文章不厌百回改。就是对自己作品的不断修改中,学生积累了写作经验和智慧。

启示三: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

潘特指出,就孩子的作文而言,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因为孩子的世界本就是一个纯净的世界,因为有意思比有意义更吸引孩子,因为孩子更倾向于有意思的表达。

就这一观点,潘特结合孩子的优秀作品进行解释,有感情抒发的,有生活描写的,都发乎孩子“有意思”的本性,很生动。我记得有这样一首小诗:妈妈是一杯酒/爸爸喝上一口/就醉了。潘特讲,此孩子的爸爸喜欢喝一口小酒,妈妈呢就经常为爸爸倒酒。在孩子眼里,妈妈就变成了“一杯酒”。多温馨,多浪漫。

潘特认为,孩子天生就是诗人,因为孩子会想象,更因为孩子不受我们大人所认为的“有意义”的束缚。

当然,在潘特的座谈中,还提出“作文就是做人”,“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等观点,这些观点大家比较熟悉,在这里我也不再赘述。

最后,我想谈谈对潘特的教学的整体印象。潘特的课堂很朴实,课件也很简单,简单到甚至画面有些模糊,干脆让学生翻开书本去看图片。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影响潘特课堂的质量,活动结束后,我与潘特闲聊,我说:“潘特,您的课很实在,很实用,透着一股泥土的清香。”潘特笑着说:“李老师,这话你算是说道了点子上了,我的课就是要贴着地面飞翔,贴着学生飞翔,贴着教师飞翔。”

“贴着地面飞翔。”这不就是潘特作文教学给我的整体印象吗?我一下子找到了我要表达的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1:29 , Processed in 0.05770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