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东华教授第一课:一个瞽母胜过一打特级教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7 16:07: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东华教授第一课:一个瞽母胜过一打特级教师
  向“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发问──“第一任老师”是最容易当的吗──“第一任老师”是谁都可以胜任的吗──“第一任老师”是有任期的吗──“第一任老师”是可以推卸责任的吗──“第一任老师”的职责仅仅限于“老师”吗──“第一任老师”说不能状母亲职责之万一──母亲教的是自己的孩子,老师教的是别人的孩子──母亲是孩子的大老师

  母亲对于孩子来说的确太重要了,母亲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的确太重要了!

但是,为什么人们一直没有对此加以重视呢?

  这种发问未必能够让人接受,甚至有人根本就不同意上面这种看法:“怎么说人们没有重视呢?难道还有比‘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高更深的认识和重视吗?”

  的确如此,几乎所有的儿童教育家都曾从不同的角度,但却以相同的坚决态度对此作过论述。例如井深大认为“作为幼儿的‘第一任老师’母亲来说,也应为教育幼儿努力掌握各种有关知识,成为经验丰富的‘幼儿教育专家’”等等。

  那么,为什么在如此大声疾呼里,我们更多的母亲却似乎都充耳不闻呢?我认为原因可能不是别的,而正是这句格言本身,正是这句格言本身的不正确,才导致传播时造成偏差进而造成了人们对母亲认识的不足。尽管这句格言在历史上也许曾经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今天它却显然不再够用,甚至不再适用了!

  这句格言给人们造成的第一个错觉,便是这“第一任老师”是最容易当的。

  就拿我们当今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说吧,如果孩子没有幼儿园可上,那么母亲这“第一任老师”只要将孩子送到小学这“第二任老师”手里就可以了,至于有幼儿园可上的就更省事了。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当今,在计划生育国策施行的现在,把独生子女只要送进学校就算完成了母亲这“第一任老师”的职责,难道不是件最容易的事吗?在今天还有什么母亲不能承担这个责任呢?除非是“希望工程”等待救助的贫困对象,除非是重残弱智的特殊家庭……,这样,母亲这个“第一任老师”的职责便同经济保障简单地联系在一起了。因此你到处可以看到这“第一任老师”是如何在孩子身边充当“经济母亲”的:高级玩具、高级食品、高级服装……,以为这样便可以做一个“高级老师”了。

  这句格言给人们造成的第二个错觉,是这“第一任老师”是谁都可以胜任的。

  由于不是把孩子送到高中、大学这样规格的“第二任老师”手里,而只要送进幼儿园、小学就算尽了责任,这当然不算难事了。即使是将孩子送进初中,我们的母亲们也似乎无不认为自己的水平还绰绰有余,因为即使是小学毕业,那也不过只是要求掌握3700个汉字,再加上加减乘除而已,尽管我们国家国民的平均文化程度只有初中二年级,但以这初中二年级水平去应付这小学“第一任老师”还不是“游刃有余”吗?更别说是将孩子送进小学、幼儿园了。

  我们现在权以将孩子送入小学为例来说吧,母亲这“第一任老师”只要能承担幼儿园老师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而在现今人们的认识中,幼儿园老师的概念是什么呢?据80年代中期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北京的26万保教职工,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只有2000人,仅占总数的0.8%;苏州市53个厂矿托儿所的382名保教人员没有一个是幼师毕业的。直到现在,全国的保教人员大部分只受过初等教育,有的甚至是文盲,很多幼儿园的职责不过是“看堆”或“放羊”。在很长时间里,幼儿园老师的职称居然不准评定,甚至连幼儿园的老师也不叫“老师”而称“阿姨”,即使是80年代后期才有的学前专业本科毕业生,要么千方百计不到园里,要么到了园里也因反差太大无法施展才干而终被旧习同化……,在这种社会定势里,母亲这“第一任老师”何难之有?!因此你到处可见那种听不得半点劝告相反却有一大套所谓教育理论准备随时向人兜售的“青蛙母亲”。

  这句格言给人们造成的第三个错觉,是这“第一任老师”是有任期的。

  既然有“第一任老师”,那么就有“第二任老师”,那么就是任期制的。对于母亲这“第一任老师”来说,她的任期是多长呢?50年、30年、还是10年?不!不过是在将孩子送进小学、幼儿园,甚至托儿所的6 年、3 年、甚至是1 年!那么这个“第一任老师”又有多少学生呢?10 个班、7 个班、3 个班?不!只有几个学生,对于现在更多的母亲来说只有一个学生!那么这几个学生将来一定会成为最伟大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企业家吗?不!这几个学生的将来还是不能预先确定的……

  既然这样,为了这区区几个普通学生的人生头几年,当然不值得母亲去专门进修了,当然不值得母亲去大动干戈去学习课程了,在“经济效益”就是金钱就是生命的现代社会,这样做不仅没有必要,相反却显得那样可笑。试问,有谁看到一个母亲去专门学习厨事,又有谁看到一个母亲去专门学习家务,而这些都比教育孩子的“任期”要长得多。对于正值青春浪漫的年轻母亲来说,用如此黄金般的时间去侍弄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幼儿不是荒唐不稽的吗?因此,母亲们大可不必为此去做些什么努力,社会也不必让母亲做些什么努力,让妇女解放,便是让妇女从这任期里解放,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那么多只要事业不要孩子的“强人母亲”!

  这句格言给人们造成的第四个错觉,是这“第一任老师”的职责是可以推卸的。

  由于母亲仅仅是“第一任老师”,因此出些问题可以让第二任、第三任老师解决,也就是说责任可以让后面的老师承担。在学校里那些不合格的老师常常去教低年级,而水平高的老师则带毕业班,称之“把关老师”;在古代战场上,先上阵单挑的总是技逊一筹的,大将、主帅总在后面;在接力赛中也常常把跑得最快的安排在最后一棒……。所有这一切都显示,这“第一任老师”的责任似乎不大,而孩子教育得成功与否,也与这“第一任老师”似乎关系不大。所以,母亲们可以花费很多精力以让孩子上较好的学校,而很多母亲对孩子学习不好、表现不好、品质不好,也总是大加怪罪老师,认为校风不正,认为老师水平太低,而母亲的过错仅仅是让孩子进了这个学校,进了这个班级,而她却从不去想即使是最差的学校最差的班级,也有出类拔萃的学生。

  由于母亲是“第一任”,而后面有“第N任”,这“第一任”同往后的任意一任相比,其责任当然最小,因此任何一位老师都要对我的孩子负责,而唯独我这个母亲自己却不需要负责,这样就产生了将责任从自己的肩上推卸得一干二净的“甩手母亲”。

  这句格言给人们造成的第五个错觉,是这“第一任老师”的职责仅仅是知识传导的“老师”。

  在人们的印象中,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不自觉地将“教育”同“教学”划上等号。学校教育这么多年的“分数第一”“智育至上”,其主要原因就是将教育同教学混为一谈。因此,在这种口号的鼓动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母亲让孩子今天学音乐,明天学绘画,后天学外语。在家里一切以母亲为中心:你必须干这个,你必须做那个,俨然是一个不殉亲情的严师。而到了上学年龄,则更是要求孩子样样第一,每天不辞劳苦地陪在孩子身边,或辅导作业,或督促学习,一手拿着胡萝卜,一手拿着大棒扮演着老师的角色!由于认为这个老师的职责自己是远远能够胜任的,因此错的总是学生,总是孩子,而自己则是一贯正确的!这样就产生了类似于日本的那种“教育母亲”。

  所有这一切,归根结蒂,也就是说这句格言的最大错误,在于它将母亲同老师在孩子人生中的重要性颠倒了,不是母亲是“第一任老师”,而是所有老师加起来也抵不上一个母亲,而是一个最蹩脚的母亲也胜过一打最出色的特级教师!正是由于这种实质性的颠倒,才导致了人们产生上述这些错觉!

  我们这里姑且不谈母亲的存在对于一个孩子无与伦比的影响,就是在教育学这个层面上,母亲也要比老师重要得多。这是因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了解,是进行教育的前提,母亲对孩子的了解是从母胎里就开始的,任何人都不可能象母亲那样对影响孩子的外部环境如此清楚,也不可能对孩子的一举一动有如此深切的把握。长期共同生活形成的母子感通、母子情结是母亲对孩子施加教育的最好条件,而母子之间无可替代的信赖感,让母亲比谁都能更及时地把握孩子的思想脉搏,而这一点是任何一位老师都不能达到的。

  再说,权威感在教育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教育者越是具有这种权威感,便越能让自己居于主导地位,让受教育者接受自己的教育。母亲是家庭生活的核心,是孩子生命的发源地,是孩子赖以生存和成长的依靠,而这一切都决定了母亲在孩子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孩子们乐于接受母亲的教诲,这是任何一位老师都无法可比的。

  还有,不管是学习知识,还是培养习惯,都必须经过反复练习,不断强化。教育同其他行业相比,更具有一种天然的连续性。一个人从出生、长大,直到走上独立的生活道路,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生活在家庭中的,这个教育过程是不间断的,即使独立生活了,仍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母亲的影响。因此,母教是终身的,这种长期连续的教育,也是任何一个老师的影响都不可能相比的。

  如果我们再降低一个层面,即将母亲同学校里的具体老师相比,母亲的优越性则更加明显了。

  对于老师来说,他同学生的关系仅是一种社会关系,老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只是出于社会的要求和自己职业所应尽的义务,一旦不上这门课程,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自然消失;而母亲则不同,母子关系不仅是一种社会关系,而且是一种法律关系、经济关系和血缘关系,这种关系是不可分离的,即使母亲已经去世,但在教育影响后人这一方面也并不立即消失,正如孔子所言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也就是说老师是一种职业,而母亲则是一种义务。

  对于老师来说,他的任务是要照顾各式各样的学生,所以他把注意力放在大多数学生身上,而且是放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成绩上,他实行的是百分率教育,总有那么一些学生要被老师作为儆猴的公鸡而送进劳教所,即使是象孔子这样的大教育家,弟子三千,而教出来的贤人也不过七十二人,仅占2.4%。但母亲却实行的是全概率教育,这就如同飞机失事一样,老师如同航空公司视飞机一定比率内的失事为正常,而母亲则如乘客这概率极小的事故降临到自己头上则是100%,牺牲极少数学生对老师来说甚至是一种美德,但对于这被牺牲的学生母亲来说则是绝不允许的。

  对于老师来说,他耽误的不过是一门课程,可就是这一门课程,又有多少孩子的命运从此为之改写而铸成不可挽回的痛苦呢?每年中考、高考不是有许许多多的学生仅仅因为某一门课的某一分便永远地拒之在另一种机遇之外吗?而一旦母亲教育受到动摇,那么它给孩子带来的则是整个生命的崩溃,因为老师给的仅仅是知识的教育,而母亲所给的则是生命的教育!

  因此, 如果允许我们说得更难听更实在一些,那就是母亲教的是自己的孩子,而老师教的是别人的孩子!如果自己都不去教育孩子,而希望别人能代替自己全心全意地教育自己的孩子,这种想法只有人类有,别的动物决不会有!

  正因为这样,“母亲”决不是“老师”所能形状的,恰恰 相反“老师”才需要用“母亲”来比喻。也正因为这样,苏霍姆林斯基才这样写道:老师,尤其是低年级老师在孩子生活中起着巨大作用,“他对孩子来说应当是一个与生母一般亲昵可爱的人。学生对老师的信赖,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孩子在老师身上所看到的人道的典范,这些都是基本的、同时也是最复杂的、最明智的教育规则,教师掌握了它们就能成为真正的精神导师。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不是母亲以老师为榜样,而是老师应该以母亲为楷模。不是“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是“老师是孩子的再生父母”!老师与母亲对孩子的重要性应该从人们的印象中完全颠倒过来!

  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学问,尤其是在孩子生命的最初几年,他生命中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都是由母亲给予的,这种教育不仅影响着孩子自己的一生,而且同样以社会遗传的方式,也强烈地影响着更下一代的成长,没有哪一种教育比母教的影响更为深远更为永久的了。

  因此,母亲绝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即使把所有的老师加起来,也比不上一个母亲的重要。我们可以为此稍加计算一下,如果一个学生读到高中,一年以10 位老师计,12年便要受到120多位老师的教育,这些老师大多不过教一门课,带一个学期,但一个母亲却要将孩子带到长大成人。她也许不能教孩子一门课,但是孩子每门课的进度、成绩、表现她却了如指掌;她也许不能给孩子打一次分,但是孩子的特点、天赋、情绪变化她比谁都更清楚!世界上哪里有这样的老师,又到哪里去请这样的老师呢?尽管指导的可能只有一名学生,尽管她的班级可能只有一名学生,尽管她的学校可能只有一名学生,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到哪里去找这样的学校,去找这样的班级呢?而且这校长、这班主任、这导师还不是任期制的!区区“第一任老师”何以能状母亲职责重大之万一呢?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母亲,只有母亲这样的导师才能够将孩子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指导到研究生院毕业;母亲,只有母亲这样的班主任才能够将孩子的那么多课程完整地协调到一个人身上;母亲,只有母亲这样的校长,才能胜任从幼儿园园长、中小学校长到研究生院院长的职责,世界上能够找到这样出色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吗?

  在世界历史中,常有将在某一领域中最为出色的职位封为“大”,如将战功最赫的元帅封为大元帅:恺撤大元帅、苏沃洛夫大元帅、福熙大元帅、孙中山大元帅、斯大林大元帅便是;如将卓有威绩的皇帝称为大帝:亚历山大大帝、君士坦丁大帝、查理大帝、彼得大帝便是,如果依此原理将老师中最重要的老师也封为大老师的话,那么,母亲则是这一最高荣誉的无可争议的获得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01:54 , Processed in 0.06501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