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向21世纪的中国散文创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16 16:38: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走向21世纪的中国散文创作
文/林 非



随着21世纪整个社会向前发展的趋势,应该是会在逐步提高全体民众生活水准的基础之上,促使广大的人们随之而能够不断地升华文化和精神的素质,可以更加自由而又充满自信地发表自己的种种意见,在此种平等地进行讨论和磋商的氛围中间,共同去努力地建设更为健康、合理和美好的生存环境。在迈向这样一种令人憧憬的社会前景的过程中间,当前散文创作发展的趋势,肯定也会不断地走向开阔、高旷、深邃、优美和成熟。

由于现代化的生活节奏正在逐渐加速,已经是愈来愈没有充足的业余时间了,因此类似若干年前不少人们喜爱于闲暇之中阅读长篇小说的习惯,已经很急剧地减少了。而散文的篇幅,却与它迥然相反,由于它短小精悍的缘故,就吸引和增加了大量的读者。当今时代审美和娱乐的方式,也不断的趋于丰富多样,这就更分散了各种业余爱好者群体的数目。其中最有威慑力量的自然是通俗易懂的种种电视节目,由于观看与欣赏起来的分外方便,就明显地夺走了规模众多的受众。在上述的种种情况底下,散文这种优美好读的文体,由于在顷刻之间就可以津津有味地读完,比较起来肯定就具有明显的亲和力与竞争力。正是因为被种种社会原因所制约的审美趋向,就促使喜爱撰写散文的朋友们,在文学创作的领域内变得愈来愈多了。

从散文创作的本体特征而言,它侧重于由主观的视角,表现出对社会人生和宇宙风光的感受、体验、询问和领悟时,必然会凝聚与挥发着种种浓郁或隐含的情愫,从而去抒发心灵与升华哲思,像这样出自内心的坦诚的诉说,自然就很容易引起阅读者的共鸣。文化修养逐步提高和个性精神不断觉醒的人们,是最乐于接受与运用这样的一种文本,进行宣泄、交流和鉴赏的。当整个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进程时,散文确实是最适应于大家提升精神世界的载体。

最近的几年之间,已经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以及再度编选出版的散文作品,还加上分布于各种网络的许多有关的文字,以它的数量而言确实是异常巨大的,真犹如铺天盖地而来,引起了相当广泛的注意。针对如此的情况,有的批评家兴奋地认为,这是一种巨大的丰收;有的批评家则尖锐地指出,看起来虽然声势颇大,真正的佳作却极少,因而作出了悲观的估计。

其实像这样的情形是十分正常的,从古今中外多少文人笔下流泻奔腾而出的大量文学作品,也无不都是如此。一般水平的作品,比较容易产生,也比较容易被人们遗忘,而能够始终留存在广大读者心里,和种种的文学史中间,越过岁月的淘洗,一代接着一代流传下来的篇章,在这中间肯定只占有极为微小的比例。真像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所说,“今人著作则以多为富,夫多则必不能工,即工亦必不皆有用于世,其不传宜矣”(《日知录•文不贵多》)。

一部人类的文学史,无不显示出这样的状况。然而从如此庞大的数量中间,自然就更有可能涌现和筛选出更高质量的篇章来,这大概是丝毫也没有疑问的。真像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批评家泰纳所说的那样,“艺术家不是孤立的人,我们隔开几个世纪只听到他们的歌声,但是在传入我们耳朵的响亮的声音底下,还能够辨别出一大片低沉而又繁复的轰鸣声,在艺术家的四周齐声合唱。只因为有了这一片和声,艺术家才成其为伟大”(《艺术哲学》)。

能够在形象、语言与艺术构思的技巧方面,显得栩栩如生和文采斐然,而且在情感方面动人魂魄,在哲思方面震撼心灵,自然浑成地融汇成为一体的散文佳篇,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确实都是出现得比较稀少的,这完全符合于它向前迈进的内在规律。

或者是因为散文这种文体比较短小的缘故,所以往往就容易产生出一种很大的误解,认为它最便于撰写和驾驭,却完全忽视了要达到那种美好和动人的境界,其实也是十分困难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说过,“散文易学而难工”,确乎是深知其艰辛困苦的精辟之语。这是因为浓郁情感的勃发,深沉哲理的凝聚,都无法在对于人生场景与自然风光的用心揣摩中间,大量和永远地涌现出来,更何况还得天衣无缝地融汇于形象和文字里面。

真正称得上是出色的文学艺术创作,必然会在活灵活现的形象中间,蕴涵着叩击人们心灵的情愫与哲思。这两者缺一不可,没有前者,情愫与哲思还能够寄托于何处呢?没有后者,灵动的形象不就成了浅薄与虚空的玩偶?更何况散文创作尤其是侧重于主观印象和感悟的积极反射,体察了大千世界之后迸发出来的情愫与哲思,得到融汇于其中的审美的表达,自然就更具有牵绕读者心灵的作用和意义。

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黄宗羲分外重视与强调情感的因素,他探赜索隐地指出,“凡情之至者,其文未有不至者也”(《明文案序》上),“盖古今来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张节母叶孺人墓志铭》),这确乎是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因为如果离开和消失了蕴涵在形象中间的真挚情感,肯定会陷于死板和枯涩,自然就无法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兴趣。只有具备了充沛的情感,才有可能写出打动读者心灵的散文作品。他同时还注意到了文学创作中哲思的这一课题,很强调地指出,“情不至则亦理之郛郭”(《论文管见》),情感的因素无论如何都得跟思理结合在一起,即或抒发得并不成功的话,也必然应该是如此进行的。

散文创作中的哲思,当然也应该充满独创的个性,它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内心深处,经过不断触动情感的苦苦揣摩而来,像这样始终与情感结合和共振在一起,才能够真挚感人,深沉有力,长久地打动读者的内心,留存着始终不绝的影响。而如果不是来自内心的思虑,不经过此种与情感结合和共振的过程,并非从心灵深处含着激情透露出来,而只是一种很平静的外部的运作,照搬前人的话语,演绎已有的结论,堆积众多的掌故,编织繁复的程序,却丧失了自己独创个性的抒发,这样就不管显出多么高深的哲学论文似的气派,多么严谨的高头讲章似的架势,也无法感动众多的读者,而只能成为肤浅和表面的罗列而已。

必须将此种情愫与哲思完美地融汇在一起,却又绝对不会随时随地都可以轻易出现的,只要是排除了絮叨的滥情和空洞的说教,它必然会十分的稀少,显得异常的珍贵,因而就从根本上限定了散文的篇幅,应该是一种相当精练的文体。如果噜噜苏苏,漫无边际,无休无止住地铺陈诸多琐碎的材料,不就成了过分稀释的清汤寡水,还有多少可圈可点、可读可咏、可歌可泣的精彩内容呢?有些散文作家喜欢撰写长篇的散文,动辄就堆积出好几万字来,以长为贵,沾沾自喜,号称为“大散文”,这是不是违背了散文创作内在的规律,采取了一种弃其所长的做法呢?黄宗羲曾经论述过这样的意思,“世不乏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皆以大文目之,顾其中无可以移人情者,所谓刳然无物者也”(《论文管见》),这三百多年前的话语,竟犹如针对当今的有些散文作家,一味追求大而无当的文风,才诚恳地发出了自己的告诫,真是显得相当的有趣,也相当的值得思考。

散文又还是最为讲究文字的,而要锤炼出一手朴素大方却又情趣横生和含有神韵的文字,真是谈何容易的事情?必须在毕生的努力探索中间,领略和掌握它丰盈的光彩与美妙的韵味,像这样用心地表达起来,自然就会具有独创的艺术风格,可以让人们读得心旷神怡,击节赞叹,在潜移默化之间升华自己的精神和情操。

想要写出像这样融合着形象、情感、哲思和文采,显得美轮美奂的散文佳构,很轻率地下笔,肯定是无法达到的。而必须在坚持不懈地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之际,做到像晋代诗人陆机于《文赋》里所说的那样,“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时刻都关心天下的大事,众生的疾苦,和人们对于未来理想的追求,在毕生用心地观察、感受、体验、阅读和思索中间,做到精益求精,千锤百炼,这样才有可能写出激荡心灵的作品来。

在散文创作中间,最为重要的自然是对于思想境界的追求,这归根结底是为了要思索自己民族和整个人类的命运与前景,从而就形成了自身存在的坐标。像在这一回的汶川大地震,和随之而来的一连串自然灾害面前,全国上下都关心与投入救援的行动,表现出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从这里肯定能够产生出优秀的作品来。确实应该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时刻都关怀着自己民族的命运,注视着广大底层民众艰难的生活条件,注视着整个人类如何摆脱种种的苦难与危机。贫富悬殊的严重差距,是造成社会生活中间出现紊乱和灾祸的重要的原因,还有长期以来对于自然环境的剧烈破坏,也使得大家生存的状态,变得日益的恶化起来。这些都应该是热爱着挥洒笔墨的散文作家,全身心地投入去体察、思索和进行抒写的。还应该警惕地注视着漂浮于世俗生活中的种种低俗的杂念,对于诸如沉溺于声色犬马,宣扬暴力,和迷恋着讴歌专制帝王的这类作品,应该进行深沉的剖析和反思,真正的文化人都应该成为社会良知的体现,坚决地远离和摒弃这样的恶习,才能够不会去误导和贻害许多天真的读者或观众,进而促使整个的人间,都趋向于健康和美好的境界。

至于对散文创作审美艺术的追求,如何更为积极和科学地进行革新与创造,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不少的报纸和刊物上面,提出了关于“新散文”的口号。求新,创新,当然是一桩极大的好事。不过更值得注意和抓住的是,“新”应该从全部旧的基础中间蜕变而出,应该充分地继承它所有的长处,并且化解与纠正其中的某些弱点,再来进行大胆的革新。而绝对不能够很轻率地抛弃这样长年累月的辛苦积储,否则就会出现消极与断裂的后果。

以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创作为例,竭力追求和趋于新奇与多变,像意识流、象征手法,以及充分强调和突出光线与色彩瞬间变化的印象主义等等,确乎是表现出了一部文学艺术历史的向前突进。问题是在于竭力进行求新的同时,却放松与懈怠了对于前人已经积累而成的种种高度艺术技巧的吸收,以及对此进行充分的发扬与创造性的革新,这实在是一桩非常可惜的事情。而且由于在同样是贫富悬殊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里面,多少人沉醉于物质主义刺激的此种浓厚和畸形的精神氛围中间,形成了追求奢侈淫逸的享乐主义、性的放纵、暴力的泛滥,沉积着多少严重的社会痼疾。这样就使得那些敏感的文学艺术家,在异常沉重的压抑和苦闷中间,变得惶恐、愤懑、颓丧和不断地自我折磨起来,因此很容易驱使自己孤独地陶醉于幽冥晦涩、神秘莫测、佶屈聱牙和荒谬的形式中间。类似这样的种种艺术表现,似乎在无形之中形成为一种自闭的病症,是否会造成对于广大读者的一种距离和阻隔呢?很足以引起大家进行深沉的思考。

具有现代主义审美趣味的二十世纪英国诗人艾略特,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一种新的艺术作品之诞生,也就是从前一切艺术作品之变幻的复活”(《传统与个人的才能》)。艺术创作中的新与旧,确实是应该这样自然而又巧妙地衔接在一起,只有囊括了全部传统之后进行的变革,才能够最充分地进行新颖的创造。任何有关散文理论的探讨,其根本的目的同样也是为了要推动创作的健康发展,如果离开或抛弃了人类已经建造起来的全部文化与艺术的基础,那又怎么可能实现这样美好的前景呢?

对于喜爱散创作的广大读者朋友们来说,最为期待的当然是要读到让自己不由得衷心喜悦、深情吟咏,甚或仰天长啸、潸然泪下的佳作,却很少想到什么新旧之别,和大小之分,根本的问题是要让大家欣赏到能够感动心灵与升华境界的篇章。如果想立足于此来进行提高的话,关键就在于要通过艰巨的努力,充分地描摹出鲜明灵动的形象、抒发着激昂浓郁的感情、升华成广漠深沉的哲思,并且将这三者融汇于多姿多彩的文字中间。像这样出色的作品,无论是千百年前出现的,抑或是在当今的时代里写成的,一定都会受到读者的喜爱,并且不断地流传下去。

至于在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方面,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想和艺术个性,分别体现出现实主义的逼真与深邃,浪漫主义的气氛与情绪,现代主义的渲染意识流、瞬间印象和光线与色彩等等。像这样坚持不懈地探索和钻研下去,应该就能够撰写出各种风格的佳作来。或雄伟,或轻柔;或粗旷,或纤巧;或雍容,或飘逸;或明朗,或含蓄;或严谨,或诙谐。像这样将多种多样的风格结合在一起,追求着都能够表达得恰到好处,千姿百态,引人入胜。多么希望当前的散文创作,能够出现像这样具有独特个性和格调迥异的局面,以便适应各种读者很不相同的审美需求,更好地为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文化与审美境界,作出应有的重大贡献。

想要追求和实现这样的前景,确实是非常艰苦和卓绝的历程。像这样美妙非凡和震撼心灵的杰出篇章,确实是不可能大规模的出现的。请问像这样的作品,屈原和司马迁写过多少篇?阮藉和嵇康写过多少篇?韩愈和柳宗元写过多少篇?范仲淹和苏轼写过多少篇?归有光和黄宗羲写过多少篇?魏禧和龚自珍写过多少篇?鲁迅和朱自清又写过多少篇?确乎是非常艰难和卓绝的历程啊!

想要在散文创作的道路上努力跋涉的人们,必须下定了决心,一辈子都置身于这样辛苦的探求与质疑之中,只有像这样努力地思索与拼搏,才可能写出对于整个人寰的深情厚意,和对于大千世界的真知灼见,从而在获得了如此丰硕的收成之后,必然会形成一种巨大的欢乐,正像德国的大作曲家贝多芬,在叙述自己音乐创作时所说的那样,“这是用痛苦换来的欢乐”(1815年10月19日致爱尔杜蒂夫人书)。

21世纪的中国散文创作肯定会坚持不懈地迈开自己崭新的步伐,以便通向更为广阔、高旷、深沉和绚丽的前景。多么希望通过所有的作家、批评家和读者这三个方面共同努力的追求,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地反馈、磋商与促进,使得我们散文创作的前景,能够出现这样辉煌灿烂的风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2:49 , Processed in 0.06827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