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言学用课”应当怎么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16 18:27: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言学用课”应当怎么教?
          ——以王秀娟老师的《散步》教学设计为例
文/程韶荣

     阅读课怎么教,我们常常大而化之地采取文学赏析课的一种模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出文本,结果是语文课千篇一律,大同小异,让学生味同嚼蜡,所得甚微。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淡化对课型的认识却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关于阅读课的课型,似乎没有定论,各家说法不一,这里不加讨论。我倾向于余映潮老师的说法。他在《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一书中作了比较合理的划分。他从不同角度将阅读课分为四组:第一组,教读课,自读课;第二组,朗读课,说读课;第三组,语言学用课,文学欣赏课;第四组,学法指导课,探究性学习课。其中第三组最值得关注。我们平时教学设计动不动就是文学欣赏课(非文学作品未列入其中,暂不讨论),这与我们对语文课的定位有关。语文课究竟是文学课还是语言课,还是二者交融的课,还是其他什么课,历来争论不休,但较多的声音和实际教学更倾向于文学课,因而往往忽略、轻视、疏远了语言课,很少见到“语言学用”的课型也就不足为怪了。而新的“课程标准”是十分强调语言学用的。在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写道:“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由此看来,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是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但重文学欣赏而轻语言学用的现象普遍存在。有鉴于此,我们邀请东台市唐洋镇中学王秀娟老师专门设计了一节《散步》的语言学用课,有意进行这方面的专门探索。

《散步》在苏教版教材安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型是自读课文,作为散文的自读课如何进行语言学用的训练呢?王秀娟老师最初的教学目标是明确的,但由于是第一次尝试,不知语言学用的课究竟该如何上,所以,大思路、大框架还是跳不出文学欣赏课的模式。初稿由三个板块构成:一是点评人物,触摸亲情。重在讨论慈祥的母亲,贤惠的妻子,孝顺的“我”,活泼可爱的儿子这一家人,最后归结到浓浓的亲情;二是探究分歧,感受责任。主要围绕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然后转到中年人的责任上,再联系现实进行讨论。三是欣赏美景,感悟生命。教者抓住开头对初春美景的描写,品味用得精妙的词语,品味“景语”中的“情语”,从而感悟生命的生生不息。教者对语言的学用问题是想落实的,除了第三板块对词语的欣赏品味之外,第一板块在点评人物时正好涉及到几个对称句,教者就此讲析其特点,并让学生寻找类似的句子。语言学用与内容赏析出现“油水分离”的现象,至于训练也仅仅到朗读的层面为止。这一处教学环节的安排,显然有一种硬贴上去的感觉,是为“学用”而“学用”,与前后教学环节不协调,不自然。我们建议她大胆重新设计,一定要强化、凸显“语言学用”的特点,淡化对文本内容的分析。

第二稿在保持原来三个板块的基础上作了以下调整:第一板块突出了“整体匀称的句式”,其中对句式进行了新的分类——景物描写句、人物描写句、记叙性的句子、议论性的句子等,归纳对称句在描写、叙述、议论、抒情方面的不同作用,让学生当堂摘录到积累卡中(卡的内容包括好词、佳句和美段的摘录和赏析);第二板块仍然为内容分析;第三板块改为美点寻踪,就开头写景部分品味,让学生抓住一些词语慢慢发现其中的妙处,如有点有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等。这次调整在语言学用上是进了一大步,板书也赫然出现“饱含深情的词语、整体匀称的句式、诗情画意的段落”,但内容的理解费时过少,而且常常被人为割断。在处理语言时中有时是“赤裸裸地”孤立地进行语言的品味,未能与赏析内容自然交融。这是在调整中矫枉过正的正常反映,不足为怪,需要再次进行“冷处理”,使语言学用课既凸显语言因素又不“戕害”文意的理解和把握。怎样使二者之间变“油水”关系为“水乳”关系,这是面临的又一新的挑战。

第三稿整体教学框架依然未变,但在教学方式的处理上有了蜕变。第一板块在研讨文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关注一系列词语,如“摸摸”“信服”“委屈”“蹲”“熬”“太迟了、太迟了”“总算”“慢慢地,稳稳地”等等,再联系已经学过的课文类似的例子,加深了印象,当堂积累到卡上去。其次是关于对称句的训练。第二板块是问题探究;第三板块学生美点寻踪,发现写作技法写在积累卡上。我们不妨来欣赏第一板块中的一个片段:

师:刚才有个同学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句子:“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呀?

生:对称的。

师:这样的句子文章中还有吗?找到了就画上波浪线。整齐匀称的句式是本文语言的一个特色。(板书:整齐匀称的句式)大家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这样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生:朗朗上口,很和谐,富有音韵美。

   师:对称句可以用来进行描写,可以用来叙述事情,可以用来发表观点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回忆一下自己积累过这样的句子吗?

   师:我们要留心生活,学会积累,老师来说几个。

         ①“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这是景物描写的对称句。②黄宏说:“眼睛是黑的,心是红的。眼睛是红的,心就黑了。”这是一个发表观点的对称句。

       其实咱们这节课一开始就是在对称句式中开始的,想起来了吗?

“我爱我的家,儿子女儿我的他,爱就是忍耐家庭所有繁杂。

我爱我的家,儿子女儿我亲爱的她,爱就是付出让家不缺乏。”

师:同学们现在也能举个例子吗?

生1: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生2:《不差钱》中,人生最痛苦的事儿是人死了,钱没花完;人生最最痛苦的事儿是人活着,钱没了。还有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过去了。

师:看来同学们真是有心人。对称句式的运用能使语言富有文采,我们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注重语言这方面的积累。现在就摘录几个到我们的积累卡吧!

  对称句的出现,是在学生评析文本中“牵”出来的,教者抓住不放,接着进行归纳、拓展、引申,联系课内外各种场合运用对称句的语言现象,开拓了视野,丰富了语言。师生在文本中走了一个来回,先从语言走进内容,感受了文章中洋溢的浓浓的亲情;然后又从亲情再次回味语言,积累到了饱含深情的词语和整齐匀称的句式。这样做,从教学效果看,不仅对文本的赏析更为深入,而且在语言的学用上更加扎实,对语言的感悟更加细腻,积累的内容也更丰厚了。

从《散步》教学案的三易其稿,我们获得了一些感悟。

反思之一:语言学用课首先要解决的前提是“学”什么的问题。对于一个文本是否确定上成语言学用课,需要从语言的角度对文本进行细腻的解读,让各种语言现象都浮出水面,然后对语言美点进行分类整理,最好自制语言积累卡。文言文要做,现代文也要做。比如余映潮老师喜欢做这样的工作,他的《鹤群舞空》一文的卡片有:字形字音(9个)、四字词语(31个)、近义词组(10对)、众多叠词(10个)、描写抒情句((3个)、写鹤妙喻(5个)等6类,《白蝴蝶之恋》则分常用雅词、写蝶美句、写“心”美句、句式学用、段式学用等9类。(见《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有了这个卡片,教学设计才能做到立足全文,去粗取精,筛选、提炼出一个或几个学用的 “点”,且这个“点”是学生以往没有训练过的,或者没有到位的,然后形成一个可行的教学方案来。余老师据此设计的教学流程就是三个板块: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寻读课文,续写一个句子,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这样做,教学设计就能做到点面结合,突出重点,优化组合,训练到位。《散步》一课突出词语的运用和对称句的运用,也是完全符合文本自身特点的。如果没有课前对文本的“拉网式”阅读,随意地选择一些语言点进行语言的学用,必然出现或面面俱到或舍本逐末的偏向,课堂教学当然会高负低效,这样的方式是不足取的。

反思之二:正确处理好文学欣赏与语言学用的关系。这两者之间其实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形式的优劣是由内容决定的。作为阅读教学的两种基本课型,二者之间应当是各有侧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能截然分开。如果是只有一课时更是如此。如果是两课时,就可以更加从容地各司其“职”。语言的学用一定要依赖文本的理解进行,决不可完全脱离语境抛开内容孤立地欣赏语言。跟文本内容的有机融合,语言的运用才有了生命活力。这样的阅读导向还会自然而然地影响学生的写作实践。在习作中常常莫名其妙地出现一段优美的文字,但跟上下文不相干,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将平时从美文中摘抄来的好句、好段进行消化,没有注意与本文特定内容的内在联系。因此,处理好二者关系与阅读和写作是一举两得。

反思之三:处理好语言“学”与“用”的关系。人们对如何“学”研究的很多,也做得很多,但是,对“用”的问题还重视不够,常常是重学轻用,怎么“用”语言始终没有落实到位。就是在《散步》这节课上同样存在语言的运用方面仍然不够实在的遗憾,课上还缺少一定量的语言训练。语言的学习只有学用结合,才能使平时积累的丰富的优美语言慢慢内化为自然的生活语言,内化为鲜活的语言,而不会灵活运用,克服这些毛病,这正是语言学用课的积极意义所在。

反思之四:处理好语言学用的整节“课”与“板块”之间的关系。从课时分配的角度来说,如何文本的语言特点非常鲜明,且运用的方式灵活多样,足以成为范本,我们完全可以用整堂课的时间进行语言的“学用”,就是教读的课文也未尝不可。一节课内部的板块之间如何科学、艺术地设计好,也没有固定模式。《散步》的教案由初稿到定稿在板块设计上没有什么新突破,其实架构也可以灵动多姿。比如余映潮老师对《白杨礼赞》一文的语言学用就设计了多套方案,板块的设计异彩纷呈。比如一套是:全课教学分四步走:1.理解课文特点;2.积累课中雅词;3.学用一种句式;4.背诵一个精段。另一套是: 全课教学分三步走:1.探究,发现句式;2.品评,欣赏句式;3.实践,学用句式。还有一套是: 全课的教学呈“分层推进”的态势:1.理解课文的篇;2.分析课文的段式;3.学用课文的句式。仅此我们就可以初步领略板块内部的灵活性。但是,如果总是大容量地反复进行语言的操练,学生会感觉疲惫和厌腻,那我们就可以采取在文学欣赏课中用板块穿插的方式,使之成为一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这种方式其实是经常实施的。至于在一节课中用几个板块、安排在什么时机完全可以随文、随课而定。只要我们具有语言训练的意识,这个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反思之五:处理好语言学用与语体的关系。谈到语言的学用,我们自然很容易首先想到的是美文,是文学作品,是文言文,其实,在各类文本中都可以而且应当加强语言的学用,容易被我们忽视的是议论文和说明文。现在不少学生写的作文文体“四不像”,是否与我们淡化对议论文、说明文文体的教学有关?实际上,我们如果愿意在上述两类文本上下功夫深入研究文本的语言特点,就会发现这里的“风景”也很诱人。比如说明文《中国石拱桥》一文的说明方式就可以细分为:说明+描写、说明+阐释、说明+观感、说明+证明、说明+评价、说明+点示等多种方式,如果选择其中的某几种进行仿写,就会逐步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同样,议论文也一样,我们也可以从议论的角度将文章整体“零件化”,然后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进行单项训练,也会逐步掌握议论文的基本写法。

语言的学用问题既是一个传统的话题,又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这里还有许多有争议的问题、被忽视、被遗忘的问题、尚未被我们认知有待开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究、去实践、去反思,这里大有我们的用武之地。随着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进一步深化,语文教学本体的逐步回归,相信语言学用课也会越来越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和研讨的兴趣。

      

                      (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11.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3:49 , Processed in 0.06293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