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84|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想一想,再往前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27 11:15: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想一想,再往前走
——《当代硬笔书法名家问卷调查》活动综述
□ 管季超
一、活动缘起
“F·天下别墅杯”第一回中国硬笔书法大展(全国展)颁奖大会暨作品集首发仪式前一日,柳长忠主编委托笔者设计一份《当代硬笔书法名家问卷调查》表,嘱带至会上分发给各地获奖代表,请朋友们在会议期间填写。
作为刊物的文字责编,从创刊号起,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季刊出版周期相对较长,是其短处,但如能寻找到一些有意义的专题,做出广度和深度,或可扬长避短。
本着“总结成功经验/吸纳名家智慧/推动理论研究健设和谐硬坛”的主旨,我设计了一份《问卷》,并注明“《中国硬笔书法》季刊专题学术策划之一”,意在表明本刊将陆续推出系列学术策划专题。
颁奖会后,我认真地研读了彭洪顺等朋友认真填写的《问卷》,又以手头上的几本硬笔书法选集为依据,寄发了百余份《问卷》。今年3月上旬,《问卷》内容又在“中硬论坛”、“中硬在线”先后发布,我本人则与部分有代表性的硬笔书家通了电话,提请关注支持。在三个月时间里,陆续回收《问卷》八十余份,受访者以近年在硬坛较为活跃的中青年书家为主,地域分布比较广泛。中国硬笔书法在线(http://www.yingbishufa.com
本期选录部分书家答问,以飨读者。作为本次活动的具体组织者,也发表一些个人浅见,附骥其后,以期引发读者朋友新的思考。

二、关于硬笔书法家的自身修为
提问:您认为一位优秀的硬笔书法家应有怎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如果以之为标准来衡量,您认为自己在哪几个方面较为突出?哪几个方面尚有欠缺?
释题:笔者搜集到百余篇关于硬笔书法名家的评介文章,大多是从其学书经历和书法风格赏析的角度着笔的,换一句话说,从可见的“形”作阐发者居多,较少关注不易考量的书家自身修为,即“书外功”。论及这方面问题印象深刻的文章有齐玉新先生《中国现代硬笔书法艺术研究断想》系列文章、汪守先先生的《二十世纪中国硬笔书法26家概评》等诸篇。特别引起重视的是丛文俊先生的《评硬笔书法》、朱以撒先生的《硬笔书法家的走向》和高惠敏先生的《论书家不必做学问》。在《问卷》回收过程中,笔者曾就此问题与受访者陈云金等先生交换过意见,颇多共识。
书家答问:中国硬笔书法在线(http://www.yingbishufa.com
沈鸿根:腹有诗书,审美眼光,心灵感悟。
赵志成:硬笔书家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摄取、对现代文明的参照、对宇宙人生的感悟、对笔墨技巧的锤炼。
郑明耀:就知识结构而言:熟悉中国书法史,基本了解中国和西方的艺术史,密切关注身边的艺术活动,并努力去理解古今中外的艺术名作的杰出之处。我觉得自己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和关注做得比较好,熟悉中国书法史。
朱玉华:历史、文学、心理学、哲学、艺术学、社会学等方面常识都要具备?与人交往的协调能力、亲和力(人格魅力)、入古求真能力、消化变通能力、独立创作能力等。我关注较多的是历史学、文学、哲学、艺术学等领域。入帖、通变、创造能力都基本能把握?社会活动能力存在欠缺。
羊元高:知识结构:1、古文字学;2、书法史及书法理论;3、美学;4、现代文学;5、中国绘画;6、当代艺术。能力结构:1、用笔技法;2、字的结构和整体把握;3、装帧技法。我个人较突出的有:装帧技法。欠缺较多,如:用笔、古文字学、美学等。
杨剑:应该兼具毛笔书法和硬笔书法的创作能力,而不仅仅是注意硬笔书法创作。事实上优秀的硬笔书法家大多具备这样的能力,反之则难有气象。我历来注重毛笔书法、篆刻艺术的学习,说实话,硬笔书法则是余事,到创作时才写硬笔书法。
彭洪顺:一位优秀的硬笔书法家应具备一定的古汉语知识,通晓书史即整个书体的演变,懂得审美。我都还做得不够,正在补课。中国硬笔书法在线(http://www.yingbishufa.com
刘志:如果不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有深度的书学思考来承载一个硬笔书法家,那他的作品无论如何精致,也不能以“书家”自居,最多只能算个高级工匠。以此考量我个人的书法水平,在创作思路上要走得远一些,在线条的锤炼上仍需努力:
胡奕:应该具备较为广博的知识,特别是诗词歌赋、文学理论、艺术鉴赏等方面,优秀的硬笔书法家应更侧重于“创作能力”的发挥。我认为自己艺术鉴赏能力突出(毕竟是美术专业毕业),创作能力较高(作品多次获奖),教学能力尚可(学生较为满意),活动组织能力一般(参与组织了“相约太湖展”、“硬笔进万家”活动),文学功底欠缺(只发表过数篇短文)。
李迎春:应具有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等渊博的知识结构和宽广包容的胸怀。
评述:苏东坡的名句“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是书家们爱写的句子。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理解, “退笔如山”,主要是为了解决技巧问题,即“书内功”:而“读书万卷”则无疑是作“书外功”的修炼了。一方面经过艰苦而严格的技能训练,把驾驭线条运动的能力上升到本能,另一方面,通过对与书法(书写)相关的文化知识的摄取,使自己有丰富而深刻的灵魂生活,有一些“书卷气”。
书史常识告诉我们,在中国书法史上出现的大书法家大多同时也是文学家、学问家,在那个时代,“凡以书名世者,必有学养与文采,其诗词文章应为人称颂,绝未有不晓文词而成为书法家的”(《中国书法》2004年增刊青年版P59杨扬文)。吟诗作对、美文妙赋,是那时书人的当行本色。而在当代,文学家、学问家与书法家双双落入“现代化”的陷阱,分离成了两类不同的“行当”。虽然近年书坛有书家自撰诗文的倡导,但抄录前人或时人的诗文入展对绝大多数书家来说,还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一种相沿已久的惯性,也是避免出现“殆笑大方”的尴尬局面最“保险”的办法。
“对于艺术家来说,只有两件事是重要的:第一是要有丰富而深刻的灵魂生活,第二是为这灵魂生活寻找最恰当的表达形式。前者所达到的高度决定了他的作品的精神价值,后者所达到的高度决定了他的作品的艺术价值”。周国平先生的这段话无疑是有益的忠告。
现今从事硬笔书法创作者,大部分为35岁上下的青年书人,面临着各自的生存压力,遭逢众多诱惑,能专师向学、潜心读书的时间实在不多,整个社会文化背景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能干自学中对传统文化有所猎获,能在提升书技的同时勿忘读书,实属不易。
所幸所有的受访者都不甘于作技术性的书写匠人,都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硬笔书法的文化内涵必因书家自身素质的提升而更加丰富。

三、关于硬笔书法作品品评标准
提问:您认为一幅好的硬笔书法作品应该具备哪几个重要的艺术元素?品评硬笔书法作品与毛笔书法作品的标准有何异同?
释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曾有过评阅中考、高考作文的经历,阅卷工作的组织者会提供一份详列子项的“评分标准”,但坦白说,在评分时几乎不可能逐篇据此评分,更多地是依靠判卷者的读写经验和对整篇文章的总体感觉。
对一件硬笔书法作品的评判,猜想也可能如此,殊难拆解成可以“量化”的若干个“元素”来逐一衡量。不过这种分析有它不可替代的意义,正像阅卷工作的组织者必须提供一份“评分标准”一样,它让我们更理性,为我们的创作在某一点上更打动人提供了有益的座标。
书家答问:中国硬笔书法在线(http://www.yingbishufa.com
黄文泉:好的硬笔作品应该有功力,技法精湛,内蕴深厚,有个性而不失硬笔特点?我个人对硬笔、毛笔的品评标准一样。
杨剑:从本质上来讲二者应该是相同的,都应该具备汉字书法艺术的特征,只不过所用工具、纸张有笔墨,但表达的汉字美应该是一致的。
邹慕白:基本功、结构、章法、布局等综合因素。
郑明耀:技法完备、功力深厚。硬笔与毛笔的品评无法用简短的方式说清。
祁斌:(1)静中寓动,美化微妙,虚实相生,有一定的神秘感。(2)部需流畅,唯毛笔更求墨韵,硬笔侧重刚中见柔,毛笔侧重柔中有刚。
周继中:好的硬笔书法:我认为才情第一,功夫好的基础上一定要有自己个性的东西,无个性则难称艺术?其次在章法、装帧上要与众不同,赏心悦目!硬笔和毛笔工具不同,书写时心灵体悟的东西应该一致,都要能打动人。
谢继东:一幅好作品应具备丰富的内涵、精良的技法,得体的章法,相得益彰的纸笔。
彭洪顺:一幅好的硬笔作品必须笔画精到,结构合理,章法得体,装帧精美,印章精湛,印泥考究,色彩协调,感染力强,既具传统功底,又有硬笔自身特性。品评毛笔与硬笔书法作品的标准基本一致。
黎明:品评硬笔书法作品与品评毛笔书法作品的标准差不多,唯一的遗憾是硬笔的表现方式没有毛笔书法那么丰富多采,展览效果也没有毛笔书法好。
沈鸿根:首先是用墨,其次是章法与结构。能表现个性,独创一格,则为大家。品评标准大同小异。异在材质上,即书写的工具上。都得讲究技法,都得如琴声优美和谐。
陈克年:好的硬笔书法作品应该:(1)章法完整(完美),包括色彩、形式、印章、结字等。(2)风格成熟,要有个性与时代感?毛笔线条的丰富性强于硬笔。
李春勇:有传统语言又有硬笔特性,在结字、用笔、章法上大胆处理。用笔不同,决定了笔法、墨色略有不同。
陈云石:1、首先是取法;2、章法;3、用笔;4、装帧等。硬笔书法以小见大、以字多而精到为上,而毛笔书法则以气韵和神态为上。
李怡恰:一幅好的硬笔作品也不外乎章法、字法、笔法合乎规范而又彰显个性,毛笔比硬笔更在乎线条的质感。现在很多所谓的硬笔书法作品有太多的“刻味”和做作,不自然、不畅快。
张玉波:传统技法、个性特点、美感。毛笔更讲究笔墨技巧和韵味。
李庆绿:1、点画有力,结体稳妥,章法典雅,最重要的是作品有自己的个人风格和面貌。2、品评硬笔书法作品与毛笔书法作品的标准相同在于作品应有传统底蕴,不同主要表现在不同工具的表现手段上。
朱勇方:用笔到位,轻松自如;结字自然,随势赋形,装帧精美,淡雅隽永。毛笔书法更注重作品线条传递出来的张力、厚度、美感。
杨卫列:一是整体的艺术效果,即章法是否合理,是否有新意,字与字之间是否彼此呼应,互相关联,整幅字在风格上是否统一:二是结构是否妥当,能否在不变中求变;三是线条,线条是否有力度,是否富于变化,是否有美感等等。品评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作品的标准同中有异,如在线条的运用上富于变化;在对墨色的要求上,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的要求有所不同。
陈先郡:一幅好的硬笔书法作品应当具备:(1)体现硬笔书写工具特征的高质量的书法线条;(2)章法合理,具有艺术美;(3)书写内容和书体选择相适应;(4)装帧典雅;(5)用印精良,印泥颜色与作品整体协调。个人认为,品评硬笔书法作品和毛笔书法作品应当遵守“书法”作品的共性,同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到因为工具不同而产生的诸多相异之处。
王亚平:结构、用笔、章法、用印、装诔,包括点、线、面的造型,精、气、神的契合,内容、形式与观感的统一,以及由此形成的作品风格;品评硬笔书法作品与毛笔书法作品,其美学标准是相同的,对书写技法的评价标准有所不同。中国硬笔书法在线(http://www.yingbishufa.com
荆霄鹏:章法完整、结构合理、笔画精致?二届文华杯赛曾提出“作品的气息”标准,提得非常好,如果没有其他艺术元素的衬托,作品的美是不完整的。毛笔书法作品尺寸大,要在大气上求精致;硬笔书法作品尺寸小,要在精致上求大气。毛笔书法作品以笔墨为主,精彩重在线条的质量;硬笔书法作品以结构为主,精彩重在章法和气质。
王洪宇:个性、风格、意境、创意、功力、才情。毛笔重线条的质感与变化,突出大气象;硬笔则以精致见长。
胡奕:一幅好的硬笔书法作品至少应该:笔画结构精到;通篇章法生动;装帧形式美观。毛笔书法大赛的投稿作品不用装裱,完全靠字来“说话”;硬书大赛则不同,装帧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硬书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尺幅形式、色彩,甚至印章,字的好坏有时反而是“第二印象”。
潘锋:相同之处:技巧性、表现性、艺术主旨、个性风格。不同之处:线条变化、章法更灵活,装饰更多样。
朱玉华:具备较为扎实的为我所用的功夫,精美的小印章,辅之以形式、色彩上的视觉美感,就是一幅好作品。相同:师古有源,略具个性,篇章完美。相异:毛笔书法容易失去“骨气”,包括作者不具备独立的艺术审美立场和艺术品质。硬笔书法则易失去笔韵柔情,包括作者形式上的过份制作和包装。
高甬春:功力,格调,个性。硬笔书法作品与毛笔书法作品应体现出软或硬的特点,不能刻意为之。
赵志成:好的硬笔书法作品:一、作品给人敬重感,用纸、用墨等材质好,无硬伤:二、笔法、结体、章法合乎书法的基本规则;三、书写美观、整洁。硬笔为书写,毛笔为艺术。
马新俭:笔法精到,结构精巧,气息古雅。品评硬笔书法作品与毛笔书法作品的标准基本相同,特别是对高水平的作品的品评都尊重气息、格调,其次才是技法(笔法、结构、章法),硬笔更应体现劲健、挺拔的特点。
熊伟:(1)高质量的线条;(2)淡古而有创新的结字;(3)色(纸)的搭配古雅不俗气:(4)章法自然而有变化;(5)精美且大小恰当的印章及色彩鲜明的印泥。
陈航:一是功力中见灵活;二是个性鲜明而不失自然;三是整体布局要有新意;四是内容与书风相对和谐。
刘文辉:(1)我认为一幅佳作首先格调要高,用笔精到,装帧精美,意韵深远。(2)相同之处都是以汉字为载体,表现出汉字的美感,我认为硬笔应在技巧上下大功夫,简便,流美是其特点。墨色变化,细条质感,硬笔不及毛笔,要想硬笔书法耐看,必须有毛笔字的功夫。
王献忠:(1)有传统毛笔的艺术元素、字法、章法有自己的语言,在形式色彩上有视觉冲击力;(2)硬笔重骨气,毛笔重韵致。
蒋少军:字好+章法形式好+装帧好+给人看了有想法或激动=好作品。硬笔书法主要看线条能否写出弹性,是否有味道,而毛笔因软,奇怪生焉,墨色变化丰富,毛笔在纸上既有平面运动,又有精细立体运动。
杨小贺:一幅好的硬书作品应具有精致、小巧、典雅的艺术元素。品评硬书作品应突出硬书的材质特征,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硬书的长处,在章法、装帧和笔具的选择上再做精致些。
郑可春:(1)有硬笔书法艺术品味;(2)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
王堂兵:1、整体风格:作品是否有师承?是否与自己的审美追求?表现出来的整体感如何?2、线条:硬笔作品的线条是否表现出一定的立体感?3、章法:这点非常关键,不同风格的作品需要相得益彰的形式来呈现。4、一定的装饰:毛笔与硬笔作品因为书写材质不同,当然需要不同的品判,但不可完全割裂开来。
许海泉:共同点:造型相似,气韵相近,品格共通。
冯岽智:纯熟的技巧(笔法、结字),巧妙的艺术风格,与内容意境相吻合的作品风格,最好还有些现代的气息(整体的策划理念、创意、包装)。相同之处是都注重用笔、字的造型、行气的处理,谋篇布局的合理性;不同之处是硬书的墨法不可能似毛笔丰富,用笔应更突出“硬”的特色,更讲求制作工艺。
羊元高:艺术元素:(1)作者(即艺术家本人);(2)技巧;(3)气息与格调;(4)形式(包括装帧)。品评硬笔与毛笔作品标准相同的是:作品的气息与格调是否高古;用笔技巧是否娴熟:不同的是:由于工具不同,所受的制约也不同,应体现工具所带来的艺术表现力。
黄开诚:好的线条(耐看),结构、章法及装帧。硬笔书法作品与毛笔作品的品评标准我认为是差不多的,但硬笔的细节处似乎更内重要:
路鸿峰:包括用笔、结字、章法(含用印)形式,除了要具有质的东西以外,形式上也应该具有艺术性。品评毛笔与硬笔的标准既具有相同性,也有不同,这是内容素材(文字)的相同和工具的不同造成的。
李迎春:应该具有鲜明的个性,情感的自然流露,具有良好的传统基础。
评述:在过去20年时间里,朱以撤、高惠敏、李洪川、王正良、陈云金、汪守先、刘贤斌、齐玉新、吴新春、李庆绿、郝世檀、杨文浏、苏显双、郦一平、劳一峰、辛文起等先生均对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艺术特质的异同和硬笔书法品评标准的特殊性有过精彩的议论,成为硬笔书法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也成为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有益参照。从本刊回收《问卷》来看,书家们普遍对此问题表现相当大的兴趣,观点虽不尽一致,但因多为创作高手,有自身创作体验为依据,所言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书法也许是艺术标准最为泛化,最不确定的艺术。唯其不确定而难以言说,更显示出其难测高深,奥妙无穷。作为《问卷》的设计者,直觉告诉我,这个问题有广泛征询书家意见的必要。
中国书协副秘书长张旭光先生在全国八届书法篆刻展前说过的一段话似可作为硬书作品品评的参照: “一是继承传统是书法艺术创作的特殊规律;二是表达性情是艺术创作基本特征;三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是艺术繁荣的标志;四是表现美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取向。”

2#
 楼主| 发表于 2008-8-27 11:17:16 | 只看该作者
四、关于提升研究书法理论研究水平
提问:您认为要提升硬笔书法理论研究水平该做哪些工作?
释题:张华庆先生说 “我所知道的20多年来硬笔书法理论界活跃的有成就的代表人物大概有30人左右”,(见本刊2006年第2期)。汪守先先生也表达了大致相同的观点 “20年来各个时期研究理论的知名人物总共不超过20位”。“20年来产生的优秀硬笔书法文章不超过400篇”。如果再加上“有很强的思辩性和慎密的逻辑性,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和文化品位”的高标准,大概在l00篇上下。朱中原先生也认为“由于硬笔书法发展历史的短暂性及文化地位的边沿性,导致其理论研究与毛笔书法相比,仍然还处于一个相对较弱的地位”。
著名书法理论家丛文俊先生早在《青少年书法》总78期即作了如下有警示意义的评述 “硬笔书法从开始到现在,基本上是集中于写的方面,很少有人做理论上的全面探索,总结其成败得失,使之得到理性的认识和健康的发展。长此以往,势必伏下危机一旦人们的热情消退,就可能会出现一蹶不振的局面。”很可惜当时的硬坛对丛先生的意见似乎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硬笔书法理论研究的“贫困”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回收的《问卷》来看,书家们对这个问题普遍表现出冷淡和缺少回应。
书家答问:朱勇方:我觉得很难,我对这个问题持消极态度。
李冰:第一,由权威机构定期发布研究课题指引,指导和鼓励开展理论研究;第二,整合力量,开展专题或者重大课题的研究;第三,举办全国性、区域性的“论坛”或者研讨会,交流研究成果;第四,在高等院校的艺术专业中,开设相关课程,培养硬笔书法理论研究高次人才;第五,将硬笔书法理论研究成果纳入社会科学和艺术成果的评价体系。
王堂兵:一是要有资金支持,目前大多数硬书人都系业余为之,仅凭热情难以深入。
杨剑:硬笔书协应该定期组织优秀的硬笔书法理论人员作出规划,付诸实施。单靠个人之力是难以做到的。
羊元高:1、召开理论研讨会,进行理论学术交流;2、成立相关硬笔书法理论研究机构;3、论文评选。
李怡恰:一要深研传统书法理论,二有待硬笔高手佳作呈现,三要多角度研究现代社会、人文与硬笔书法的结合契机,四要敢讲真话,少说应酬的话、没主见的话。
康宝辉:首先应该系统地学习中国书法史,所谓“欲知大道,必先知史”。
陈志鸿:理论研究要能对实践有指导意义,不喜欢纸上谈兵的空泛文章。
评述:笔者研读过不下300篇硬笔书法理论研究文章,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一是关于硬笔书法名家介绍的文字比较多,所评书家相对比较集中于名家:二是关于硬笔书法发展史的文字频繁面世,有刻意拉长硬笔书法史的嫌疑,素材则大同小异,类如“一鸡多吃”,三是讨论硬笔书法品评问题的文字比较多,虽不乏灼见,但于学理的郑重和严谨时有欠缺,更为有趣的是论及“硬笔书法理论贫困”的文章屡有所见,并不“贫困”。大部分理论研究文章的选题集中在几个“热点”领域,常常论域宽泛,篇幅却有限,缺少具体而微的分析论证,失于空泛。虽不断有人倡导构建硬笔书法理论体系,但真正持之以恒作有规模的理论研究者极为少见。
汪守先先生表达过这样的忧虑“群体对理论的漠视导致理论建设的一筹莫展,由于理论未能系统化,至今学科尚不能建立。理论研究人员的数量不多和水准不高,理论缺乏学术高度,致使理论研究大大落后于创作实践,从而使有些人开始怀疑和否定作为艺术的硬笔书法”。
诚然,硬笔书法理论应以当代硬笔书法实践为基础,接受由诸多学科为之提供的大文化基础理论,如哲学、美术、心理学、社会学、史学、文字学、艺术学乃至借鉴某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形成既吸取毛笔书法理论的有用部分又有硬笔书法审美特质的,以多种学科为其文化内蕴的理论框架。
在真正意义上的“硬笔书法学”理论体系建立起来之前,我们应该更多一些“问题意识”,更多一些“当下关怀”,可以在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作一些有“厚度”的微观研究上多下些功夫,形成一批专题性极强的论文群。笔者在这里乐于提到多年前曹军、黄正明所撰的《硬笔手稿书研究》、毛孝口所撰的《从“乌丝栏”谈起界格在钢笔书法中的运用》、潘峰所撰《笔墨冲撞关于现代硬笔书法的探索》以及李庆绿对军旅硬笔书家群体作推介的文章。这几篇文章因其选题的相对“窄小”而使其研究相对完足,令人过目难忘。这样的文章累积到一定的数量,构筑硬笔书法理论大厦的砖瓦木石便足敷使用。
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决定成立学术工作委员会,并确定其职能为专门从事理论研究和理论研讨会的论文评审工作,这是具有远见卓识之举,硬笔书坛可以有所期待。
本刊自创刊号起,即一直提供相当篇幅刊发硬笔书法理论研究文章,为推动硬笔书法理论研究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我们始终认为,从事书法理论研究者,需要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对形式美感的良好直觉,优秀的表达才能和独持己见的勇气,在目前情况下,还需要不求闻达的奉献精神。硬笔书法艺术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执着的创作群体努力实践,也离不开高瞻远瞩的理论家的推波助澜。
我们敬俟高明!

五、各地硬笔书家呈现出不同的日常生活状态和个性化的艺术追求
释题:叩问书家“在哪几部碑帖上用功最多”,是为了求其书风的渊源家数.请书家宣示目前“代表性书体”和“概括自己的书法风格”则另有深意。学习书法者,无论是主要借助自学还是正式拜师学艺,都免不了受到前辈和同道的影响,而又也密切交往者更甚。硬笔书人普遍年龄较轻,绝大部分并非专事于此,书法研习创作是“正业”之外的业余爱好,所供职的“单位”和家中亲人的态度也直接影响到硬笔书人的创作状态。至于所谓“平均每天用于书法学习/硬书创作的时间是多少”的提问,看似意义不大,也能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硬笔书人各自的生存状态,并非无可品味。任何时代,书法生活都只能是书家俗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只能是很少的一部分。硬笔书人,完全可以采取“游于艺”的从容超然的态度,不必将成为书法名家作为急切的目标。
伴随现代通迅手段的发达以及民间硬书活动的活跃,更年轻一辈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独学而无友”者不多见,有意识地与书坛保持疏离感的更为少见。
提问:①您在哪几部碑贴上用功最多?
书家答问:
董洪涛:毛公鼎、散氏盘
薛祥林:十七帖、怀素千字文、兰亭序。
王亚平: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铬》、颜真卿的《多宝塔》楷书诸帖;王羲之、颜真卿、米芾、赵盂烦、王铎行书诸帖。
李冰:《圣教序》、《蜀素帖》、《龙藏寺碑》。
黎明:文征明、二王、倪宽瓒、张迁碑、好大王等。
陈云石:《灵飞经》、《圣教序》、《黄庭经》、《季直表》。
熊志凌:郑文公碑、石门颂、争座位帖、圣教序。
赵志成:九成宫、廉颇蔺相如列传、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
陈航:先后读临的碑帖有数十种之多,但最爱还是《张伯多兄弟造像》、《好大王》、一些魏碑及墓志。
吴良安:《九成宫》、《圣教序》、《智永千字文》。
唐昌飞: 《张迁碑》、《礼器碑》、《好大王碑》。
管布坤:《圣教序》、《曹金碑》。
张林忠:《张迁碑》、《石门颂》。
万传龙:《乐毅论》。中国硬笔书法在线(http://www.yingbishufa.com
②您的代表性书体是什么?
黄文泉:楷、行二体
张玉波:楷书、行草
朱勇方:小楷、草书
杨剑:行书、草书、篆书
王亚平:行书
赵志成:行草
陈海波:楷书
③您能概括一下自己的书法风格吗?
黄文泉:我的硬楷等同毛笔楷书,风格慨括为:颜底褚意何面。
张玉波:楷书追求爽朗、古朴,行草追求大气、率真。
朱勇方:精致、含蓄、洒脱、淡雅。
杨剑:傅承传统,立足现代,不激不厉,注重内涵,力求书巷气和时代感的融汇。
王亚平:线条凝重,体势自然,意趣洒脱。
赵志成:雅致、生动。
陈海波:源自欧书,借鉴魏碑,融合晋楷,形成自己的小楷风格。
④那几位老师,前辈,书友对您的书法学习影响最大?
王臻良:庞中华、陈义经、黄德龄。
王亚平:王树人(襄樊)、孙方、钟鸣天、徐本一、金伯兴(武汉)。
祁斌:方敬、周道振、王冬龄、齐昆。
邹慕白:谷有荃。
张玉波:张荣庆、赵雁君、李洪川。
周继中:包仕武、张旭光。
陈克年:初中美术老师。
薛祥林:刘德友、沙孟海、周慧君、怀素、二王、米芾等。
郑明耀:邱振中、席殊、祭侄稿、争座位、王铎。
李冰:张华庆、伦杰贤、祁毓麟。
黄文泉:张玉波、邹慕白、覃修毅、金伯兴老师。
陈云石:刘惠浦、顾仲安、贺东祥、黄文采、余中元。
李春勇:十余年前得舅舅启蒙后,自学兴趣益浓。
李庆绿:陕西的芮德山老师。
赵志成:李楚力(洪湖蒙师)。
荆霄鹏:卢中南、田英章。
辛学州:庞中华、柳长忠、邹慕白。
董洪涛:任平。中国硬笔书法在线(http://www.yingbishufa.com
熊志凌:潘成璋、阿中、舍无。
陈志鸿:刘惠浦、王正良、骆恒光。
臧磊:余中元老师。
张卫江:庞中华。
许燕舞:庞中华 柳长忠 张秀。
④您的工作单位,家人对您从事硬书研习和创作是何态度?
黄文泉:工作上对书法挺支持,家人理解但不管我。
周继中:很支持,因为我已经靠书法能养活他们。以前是反对,因为那时是扔钱。
潘锋:默默关注。中国硬笔书法在线(http://www.yingbishufa.com
董洪涛:单位及家人对我从事硬笔书法创作部很支持,这一点是我取得成绩的关键。
李怡恰:家人都不反对,能通过书法弄点钱则更喜欢。单位领导不喜欢这东西,上班时间不敢亲近书法,若被瞅见,虽不作批评,但从眼中可看出已被视作“另类”。
金有艺:家人非常支持!单位没改制前给了不少照顾,自今年(改制)始,情况越来越糟,连办公桌部不给,还谈什么写字?累啊!
陈志鸿:不太支持,因为对自己的主业无任何帮助?
李迎春:家人默默的支持。
⑤您平均用于书法学习,硬书创作的时间是多少?
崔学路:2000年前全力以赴,了无间断,多则十数小时,少则三、五小时?近年渐少,以读书为要。
杨剑:5-6个小时?
张玉波:书法1-2小时,硬笔书法半小时。
谢继东:每天学习约3小时.,
赵志成:两小时(主要是毛笔临帖)
荆雷鹏:抽暇就看书读帖写字,真正的创作一般在参赛时考虑。
郑明耀:不一定,有时半月不碰笔,最多时一天练字八小时。
高甬春:一小时。
李庆绿:随缘,有空则长些,忙的时候几天不动笔。
王臻良:难定。多则三、四小时,少则不写。
陈克年:断续进行,可能有30分钟。
伍晓峰:不定。兴来常干通宵。
罗永炜:2小时左右,不过多练习毛笔。
熊伟:半小时到一小时。中国硬笔书法在线(http://www.yingbishufa.com
周继中:1-2小时不等,有时加夜班,有时3 5天不摸笔。
陈云石:两到叁小时。
陈则威:晚8点至12点左右。
陈航:几年不练字、长期不创作,所以不敢谈“天”。只是有闲时,读读碑帖报刊,有兴趣时,信手比比画画。
王亚平:多则2小时,小则无。
黄文泉:平均每天学书2小时,硬书创作时间很少。
⑥目前与您交往最密切的硬书同道有哪几位?交流的方式主要是什么?他们对您有哪些影响?
张彦双:张华庆、李冰两位先生的品评指导对我的影响很大,帮助我去掉多年来一些不良书写习惯,提高了鉴赏能力及书写技能?
高甬春:很多,书信往还,保留写的特色,保留真迹。
赵志成:管季超(我们对文化现象的观察颇多共识,他常从教育专业角度思考硬笔书法发展问题,这一点印象颇深)、严海南、金日发(朝夕相处)。
评述:硬笔书法因其书写工具和书写媒质的改变而与传统的毛笔书法在用笔方法、线条表现等诸方面有了显而易见的差异,这种差异确立了“硬笔书法”作为艺术百花园独具芬芳的一枝的审美特质。但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可能并没有我们想像中的那么大,至少从大量的被视为是硬书高手的创作中看不出来。 “书法艺术是一个对古代高度依赖的艺术样式”,“离开了对古代碑帖的临摹,我看,谈不上书法学习,无法进行书法学习,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鲍贤伦先生语),这个判断对硬笔书法绝对适用。在笔者接触过的一些硬笔书法高手中,不少人大量的时间投放到对毛笔书法的学习与创作中,他们只是在应付各类硬书交流活动和展赛征稿时才捡起硬笔来。完全不用毛笔作临帖功夫的硬笔书家,在各类展赛中获高奖的机率显然小得多,其书作的“味道”也明显逊色于前者。
笔者认同谷松章先生的观点 “硬笔在我国的历史仅百年(这里的讨论中不要讲甲骨文是硬笔之类的话,没有意
义),可以说没有经典作品,也没有被收藏界所重视”,(《青少年书法》青年版2006年第7期P47)。毛笔书法的传统(书法技法层面的和书法文化层面的)是毛笔书法家和硬笔书法家的总基因。认识传统、理解传统、敬畏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小心翼翼地解决“入”与“出”的问题,也是硬笔书法家的永恒课题。笔者有幸结识的硬笔书法高手,无一例外都下过一番临古的苦功,其勤勉执着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近年不断有人感叹“硬笔书坛高手退隐”的问题,似乎这些“软硬兼施”的高手永远不要“移情别恋”,一生不与硬笔书法“离婚”才好。笔者所持的观点与此有所不同:有志在毛笔书坛争一地位的硬书高手尽可尊重他们的艺术追求,淡出“硬坛”,并祝愿他们技进乎道,声名日隆。“硬坛”是“铁打的曹盘流水的兵”,总会有新一辈的硬笔书法练习者进入。“人各有志”,美人所美,要尊重无法改变的现实。
《中钢》责编祁斌先生在答问中说 “年轻人的联盟很重要”,笔者深以为然。近年硬书“组合”峰起,足以证明在“体制”之外的民间力量不可小视。
对于全社会成员而言,执着书艺者永远是“小众”,很需要在同道中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需要时时抵抗诱惑,不改其志。相当多的青年书人之间的书艺探讨和情感“互暖”得网络之便,已呈现“即时化”的趋势,这是值得关注和庆幸的。精金美玉也不如一位能推心置腹的益友。
笔者在此引用吴丈蜀先生论书绝句与硬笔书人共勉“书家字体态千姿,读写年年各为师。须待功深修养到,别开生面此其时”。中国硬笔书法在线(http://www.yingbishufa.com

六、对未来十年中国硬笔书法发展趋向的预测
提问:请您预测一下未来十年中国硬笔书法的发展趋向?
释题:生活的力量始终胜过所有的逻辑推理,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常常拗不过社会大背景的变动趋势,我们其实很难对未来作出十分准确的预测。但在试图作出预测的过程中,我们其实对“当今”和“未来”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至少体现了对自身价值的关切,对他人努力的尊重。
书家答问:
祁斌:既是“书法”,艺术性将更纯粹,内涵将更深度地吸收毛笔传统艺术,形式将更加丰富?
薛祥林:大、中、小学生中普及提高和老年人的自娱自乐以及部分专职硬笔书法家的提高。
周继中:在变化中求生存,会淘汰一批固守老本的书家,凸显一批创新、才情、功夫三合一的年轻书家,硬坛将
更加年轻化,理论研究也将升温,网络媒体和报刊将成为交流的主要手段,协会也将完善,服务将是第一位。
张玉波:会积极、多元发展。
邹慕白:国家更加重视硬笔书法教育,实用性占主流。
赵志成:两头会拉开距离,搞专业的水平会越来越高,表现形式上会更加多元;实用性书写群体水平进一步下降。
李冰:作品风格的多元化,书写工具的多样化,展赛活动的规范化,艺术评价的标准化,民间组织的网络化,宣传媒体的专业化。
谢继东:未来十年中国硬笔书法必将多元、多层次、百花齐放式发展。
倪俊冬:全社会更加重视硬笔书法,硬书教学会得到更大普及,随着广泛的普及,会有更多的新人涌现,同时会更更多精品。
王亚平:在中国硬笔书协的带领下硬坛更加团结,活动频繁,硬笔书法的理论研究、创作更加成熟。
胡奕:未来十年中国硬笔书法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将会渐渐脱节,实用性会进一步弱化。硬坛高手会不断涌现,但与毛笔书坛相比,仍然“底气”不足。
刘志:中国硬笔书法事业未来十年将走向艺术与普及相结合的道路,在创作上,硬笔书法将朝着小品化和精致化方向发展,在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内不断拓展其创作和研究领域。从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上说,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汉语国际化,硬笔书法艺术的输出将是一个重要层面。
黄文泉:硬笔书法不会消亡,从事硬笔写字的主要为大、中、小学生,社会上会有一些爱好者研究学习。我个人看法并不乐观。
朱勇方:未来十年,硬书发展很难估测,硬笔市场上不去,局面就很难改观。硬书教育教学一块,可能会有所起色。
彭洪顺:网络与纸质媒体共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找到了自身的表现手段,装帧技法已经纯熟,展览全部规范,实用功能消退,向纯艺术方向发展。
陈先郡:硬笔书法更为社会和教育部门重视,硬笔书法纯艺术化趋势更加明显;以之作为一种艺术追求的人将越来越多;硬笔书法培训和教学将是一种新的“培训产业”。
蒋少军:将分为实用型硬笔书法和纯艺术型硬笔书法,书法组织更为多元、网络展示成为最主要的展览方式。
李怡恰:硬笔作品更精致化,形式更丰富,制作更明显,狂野一路更多,文雅一路更少。二流水平愈发多起来,名家各领风骚三五年。想摆脱对毛笔书法的依附,却欲罢不能。相信到那时搞硬笔的偶尔也能发点“小财”,但愿如此吧!
陈志鸿:永远不能与毛笔书法比肩,但能依稀看到一线曙光。
金有艺:能写一手较规范汉字的人较多,但没什么品味。真正的硬坛高手的字老百姓又未必喜欢,毛笔的今天就是硬笔的明天,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越来越少,跟经济又难以挂钩,只有极少的人以此为事业,坚持着汉字文化的文脉传承。
张华庆: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硬笔书法热潮兴起到二十世纪末,这近二十年可以称为中国硬笔书法的兴旺时期,到上世纪末,硬笔书法开始逐步趋向冷静,经过七八年的低谷和坎坎坷坷,硬笔书法人更加成熟。
从2006年开始,硬笔书法的再次复兴初露曙光,硬笔书坛思和、思变、思革新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未来十年,全国硬笔书法界空前大团结,由中国硬笔书法协会来主持全国硬笔书法事业的和谐、发展、壮大、繁荣的局面已经确定,社会的进步促进硬坛多元化:创作的多元化、展赛的多元化、报刊专业媒体的多元化,硬笔书坛的发展更加有序,呈现良性发展态势。
未来十年是中国硬笔书法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十年。
评述:对于硬笔书法的未来发展走向,齐玉新、王景、顿子斌、李庆绿等先生此前也发表过不少高见,前列各位硬笔书家的观点也带给笔者许多有益的启发,笔者不揣浅陋,也对未来十年硬笔书法发展趋向谨慎地表达如下“门外之见”:
一、随着中国硬笔书协组织的健全,感召力的提升,硬坛的展赛活动将进一步提升其权威性;与此同时,青年硬笔书人的联盟会日趋活跃,交流的方式更加灵动而频繁,民间的力量显示出其无可替代的能量,在某些更需要精细操作的部分足以与官方机构相颉颃。
二、硬笔书法理论研究缓慢升温,有望吸引在高校受过理论训练的青年学人介入其间,从而改变硬笔书法理论研究“散兵游勇”的状态。更乐观的估计是,国家有关文化部门正视硬笔书法的客观存在,予以有力的扶持,在个别艺术院校有望设立“硬笔书法研究方向”的相关专业或学位点,具有学术品格的硬笔书法理论专著可望产生。
三、硬笔书法家的综合文化素养问题得到重视,硬笔书家在艺术追求上呈现多元化的追求,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适度分离让持有不同价值取向的书家各擅其长:一部分硬笔书法家在硬笔书法艺术性的探索上做出超越前代硬笔书家的成绩;而更多数量的硬笔书法家转而将主要精力投放到面向大众的汉字书写普及教育工作,为改变一般大众对硬笔书法的隔膜做出贡献,汉字书写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新兴产业,部分有推广能力者以此为业。
四、硬笔书写工具及书写媒介的研制开发又有新的创获;硬笔书法作品“制作化”、“工艺化”的倾向虽屡遭诟病却反而升温,“轻阅读而重玩赏”,从注重书写性到同时注重视觉悦感,最后成为新的审美标尺。在横写和快写等研究领域出现更多有示范意义的新个案。
五、硬笔书法纸质媒体更为成熟,稳健又富有朝气,发挥各自的优势,在竞争中进一步提升影响力和生存能力,以硬笔书法为主题的网站数量增多,与传统媒体互动共荣;相当多的硬笔书家开始选择在非专业媒体上展示作品,扩大受众面。中国硬笔书法在线(http://www.yingbishufa.com
六、国家教育部门会采取有力措施挽救大、中、小学生汉字书字水平持续下降的局面,从而给硬笔书法升温提供较目前更为有利的“群众基础”和“外部环境”。以职业硬笔书法家为核心,形成凝聚一大批有浓厚兴趣、有书写水准的业余爱好者,再辐射更广人群的易产生共鸣的观赏者和知音的“生态圈”。相当多的大、中、小学与硬笔书法协会、群体和个人展开有效的合作。双方互利双赢。到境外从事汉字硬笔书写教育工作成为硬笔书人向往而又可即的一种选择。
七、在少数地区,硬笔书法名家的作品进入收藏家视野,体现其艺术价值,硬笔书法作品进入居室装饰甚至其他许多可以展示的空间,成为时尚元素之一。书法艺术在现代文明中生存的必要性进一步凸显。
概而言之,今后十年,硬坛会出现“人气渐旺、高手层出、书风多样、理论繁荣、倾力教育、溶入生活、品位提升、舞台拓展”的生动局面,蔚为艺坛大观。
3#
 楼主| 发表于 2008-8-29 07:27:10 | 只看该作者

硬坛观潮之二

管季超甲对话管季超乙——硬坛观潮之二(“硬笔书法的未来走向”专题)管季超甲对话管季超乙
——硬坛观潮之二(“硬笔书法的未来走向”专题)
作者/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教科所美术教研员管季超

●本次对话人物介绍:
①管季超甲:湖北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体态丰满,因聪明而绝顶。曾应邀挂“贵宾”胸花出席硬坛大型活动开幕式,睹明星以悟道,见拈花而破颜者矣。气宇轩昂,气质超尘,汽车是承办方特意派的,而且司机是会说荤段子的靓女哦。
②管季超乙:在职进修,函授“大五”毕业。个矮、体型似汽油桶,经常抽烟熬夜看野书,脑壳上没几根毛啦。有几次跟在硬坛精英人物屁股后面作人模狗样状。听主席指挥而飞奔,趋大佬而不知羞也乎。无名小卒,无事不感兴趣,百无一用是书生,而且被一群自以为是副股级的干部管着。

[前省108字]
●管季超甲:随着中国硬笔书协组织的健全,感召力的提升,硬坛的展赛活动将进一步提升其权威性;与此同时,青年硬笔书人的联盟会日趋活跃,交流的方式更加灵动而频繁,民间的力量显示出其无可替代的能量,在某些更需要精细操作的部分足以与官方机构相颉颃。
●管季超乙:我非常认同老兄的这个预测,特别钦佩您一直将“民间”同侪友伴非正式群体视为一种重要力量,并不高估协会的作用,头脑还没发昏。
吴冠中老先生质疑文联、作协的作用,触犯“既得利益者”。近闻有个把别有用心的人公然叫嚣:“如果为了得到纯净的快乐,啥硬笔书法协会也不用参加。”这一点恐怕不会得到所有硬笔书人的认同。
有一个协会,显得咱也有个家嘛,拉点赞助也师出有名嘛!头面人物还可以在文联挂个副主席;协会的上层人士走到各地,也有人“拉皮条”为其买单嘛;由协会牵头办个展,评的那个奖才可以显摆嘛,(您总不能自封为全国一等奖嘛)。我认为他说的简直是[科:气急败坏地]——恕我无礼——屁话!!!而且是狗屁!!我看他是字儿写得臭,又没人送申请表让他入会,吃不着辣椒就说辣椒苦。要是封他个“中国硬笔书协吹鼓手部”副部长,我保证他“没事偷着乐”,赶紧第二天屁颠儿屁颠儿地找一名片社,印在名片上,可劲儿地显摆,这样的事儿他年轻时没少干!人都是爱名的嘛。封一个不发津贴、相当于副股级的副部长,每个星期一上午可以拿码作势参加行政办公会,下乡又可以在刚落座于铺一块蓝布的长条桌子后时由承办单位作介绍嘛。[同时伴有掌声若干]
现在真懂书法的有多少呢?头衔多,字儿也好嘛 ,官大好吟诗,放屁也挺香嘛。是不是,老兄?
●管甲:硬笔书法理论研究缓慢升温,……在个别艺术院校有望设立“硬笔书法研究方向”相关专业或学位点,具有学术品格的硬笔书法理论专著可望产生。
●管乙:扯蛋!老兄您胆儿挺大呀。您正规的大学都没读过(函授本科,冒牌学士),知道啥叫“研究方向”、学位点啦?很长一段时间,书法专业都是放在美院里面的,是美术学下面的一级,硬笔书法就更是如同“私生子”,还上不了户口,怎么可能一下子把地位提那么高呢?
您的好意我是懂的,为弟兄们打打气嘛!用台湾省的变种汉语词儿说就叫“美好愿景”。您有此“愿”,未必成“景”啰。
能不能产生“具有学术品格的硬笔书法理论专著”也很难说,但愿有吧,没多少人肯下功夫做这事儿。肯定地说,您老兄是弄不出来的,咱多了解您呀,一撅屁股就知道您要拉什么屎。咱俩是一起穿开裆裤玩大的朋友。
●管甲:更多数量的硬笔书法家转而将主要精力投放到面向大众的汉字书写普及教育工作。汉字书写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新兴产业。
●管乙:完全同意。柳主编早就写了《硬笔书法应该产业化》。您这是贩来的,又不注明出处。羞不羞?
●管甲:硬笔书法纸质媒体更为成熟,稳健又富有轻气,发挥各自的优势,在竞争中进一步提升影响力和生存能力。以硬笔书法为主题的网络数量增多,与传统媒体互动共荣;相当多的硬笔书家开始选择在非专业媒体上展示作品,扩大受众面。
●管乙:基本同意!尤其是“选择在非专业媒体上展示作品”,应该是一种友好的提醒,不错的主意,朋友们可以试一试。不过您说“以硬笔书法为主题的网站数量增多”我持怀疑态变!现在硬笔书法类网站已经不少了,闹哄哄的,什么玩意儿!再加上书法综合性网站中的硬笔书法专区,不算少了。再多,似无必要,也不一定能办得好!您想把朋友带沟里?损不损?您本人就基本不上网吧?人家把您的“在线”拿掉都不知道吧?(用一位挺牛的副局长的话说,这叫“不换思想就换人!”)您辛辛苦苦写篇稿,发到网上,又有几个人看了?门庭冷落,点击率不高嘛!关于如何办硬笔书法网站,咱们下次约上“撒”过“网”的蟋蟀金日发先生,好好聊一聊。这是个好题目!!
●管甲:以职业硬笔书法家为核心,凝聚具水准的业余爱好者、观赏者、知音群组成“生态圈”。
●管乙:很好!对我有启发!圈内的人总喜欢单独玩儿,像地下党接头似的,神神秘秘。其实,没得球迷,马纳多拉向谁炫技去?“女为悦已者容”嘛 。建议硬笔书人广交朋友,尤其是与自己知识结构、职业不同的朋友,稍稍懂一点点书法但真喜欢看的朋友,老唱反调但确为真诚善意的朋友,别轻视了这些人。
又回到刚才的那个话题,有个协会,组织些大活动也不是全无意义的嘛,不然咱这次怎么可能与青海的朋友碰杯,与赵志成先生相互递烟,摸一摸香港(哇噻!莫闻台耶。炖母鸡。)贵宾那管名贵的洞箫呢?怎么可能瞻仰敬爱的庞主席那好粗好粗的如棒巨笔呢?
您到底是专业的教育研究工作者,凡事总是从教育角度思考问题。您所作的“到境外从事汉字硬笔书写教育工作成为硬笔书人向往而又可及的一种选择”的预测非常有前瞻性,大家努力哈,先学点外语口语吧,恐怕还得有正宗本科毕业证。
●管甲:“在少数地区,硬笔书法名家的作品进入收藏家视野,体现其艺术价值”。
●管乙:假如这位收藏家很正宗,您这个预测就挺玄。
●管甲:“硬笔书法作品进入居室装饰甚至其他许多可以展示的空间,成为时尚元素。书法艺术在现代文明中生存的必要性进一步凸显。”
●管乙:不太乐观,但可以尝试,乐见其成,乐观主义嘛!譬如进入居室装饰,就有一个用什么笔,字儿写多大,如何装祯,如何悬挂,是真让看,还是纯为摆设等等问题。有人试过吗?好像还没看到。制成精美的小册页,是见得比较多些的。字好、装祯也好的小册页,是让人爱不释手的艺术品!尤其是一些小年轻弄的东西,别有巧思,让人爱不释手。
老兄,我对您有一个忠告:每一个行当,每一个艺术门类,都有一个“圈子”,“圈子”里的人,各有各的利益,有人要求名,有人要求利,有人为了拿着奖好招生,有人为了证明费了辛苦终于成功了……人家本来蛮有仪式感的,叫您“细伢说直话”点破了,大家都丢了颜面,心情好不爽。
您是一个局外人,出于善意,说东道西,却招人烦!亏不亏?傻B!“好心当作驴肝肺”是肯定的,说不定砸您几砖头,叫您脑震荡;造您一点谣,弄得您灰头灰脸的;或者挥一记老拳,您满地儿找牙去!
●管甲:[激动地]我……[被乙挥乎止住]
●管乙:吃饱了撑的么?你以为你是谁?!“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榆木脑袋,不听劝!等着瞧吧。有你好看!洗洗睡吧!明儿见!
●管甲:[满怀感激地紧紧握手]明儿见!
                                                                     
█附注:请打开音箱,气沉丹田,边听萨克斯风名曲《洗洗睡吧》边看,比较爽些,请您不妨试一试!谢谢!沙扬拉拉!
4#
发表于 2010-9-11 00:56:4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硬笔书法》杂志创刊号至2006年第一期总目录~~~

《中国硬笔书法》2004年创刊号目录

发刊词
让我们携手成功…………………………………柳长忠(1)

名家题赠
袁  伟  庞中华  王正良
崔学路  雷超荣  朱以撒………………………………(4)
贺电、贺信………………………………………………(5)

知行苑
论书家不必做学问………………………………高惠敏(6)
对当前硬笔书法生存状态的思考………………齐玉新(8)
喜从忧生…………………………………………郑可春(10)
胡聊书法答老齐…………………………………阿  敏(11)
有成谈学书………………………………………章谷贤(13)

硬坛星座
王  刚……………………………………………………(16)

艺苑争鸣
只讲古代不管当代是没有出路的………………咩  咩(20)
言论
硬笔书坛的三大时弊……………………………刘贤斌(21)

谈艺录
赢得明天
——从浙江丽水少儿书法教育说起……………王  迅(55)

双管篇
朱玉华……………………………………………………(18)

模仿秀
黄文泉……………………………………………………(24)

硬坛秀
李怡恰……………………………………………………(50)

佳作荟萃
陈云石  曲庆伟  朱勇方  黎德良  余中元
王洪宇  马于强  陈文轩  杨  剑  秦连柏
羊元高  金泽珊  荆霄鹏  蔚陆军……………………(29)

来稿选登
卢方祥  陈  兵  蒋勇良  陈先郡  高惠照
邹永远  罗兴盛  黄开诚………………………………(42)

未来之星
余  炜  曾  翔  许  可  方梦圆……………………(59)

艺术人生
墨做的我…………………………………………周继中(48)
不薄拨镫爱键盘…………………………………王  明(49)

艺苑随笔
书法的别处………………………………………于生德(63)

地方专版
    安徽硬笔书法作品选
王维荣  周继中  杜鹏飞  邵  鑫  柯翰文
熊黎明  杨卫列  崔永婷………………………………(52)

艺苑风景线
桂建民篆刻选……………………………………………(57)
刘正洪国画作品欣赏……………………………………(58)
李彬印稿…………………………………………………(58)

教学基地作品选
张怡雯  章  虹  曹  涛  阳  柳  陈  磊
余彦清  卫  东  夏  添………………………………(60)

市场随笔
    让硬笔书法走进生活……………………………顾  敏(62)








《中国硬笔书法》2005年第一期目录

主编寄语
把关爱和奉献留给硬坛…………………………柳长忠(1)

名家访谈
卢中南访谈
自欧化出  可亲可近
——卢中南先生楷书之我见……………………严海南(7)
圆熟的遗憾
——以“书法艺术”的名义批评卢中南………刘贤斌(8)
网友评说
郑可春  齐玉新  刘志华  周继中
严  安  李更平  陈文轩  无  达
孙秀杰  林  华…………………………………………(9)

知行苑
书家  读书  学养………………………………柳鉴祥(11)
硬书作品统一评定标准的必要性………………冯玉春(13)
“表现主义”流派硬笔书法技法原理初探……汪守先(15)

硬坛星座
范林庆……………………………………………………(18)

味象部落
夏奇星  高甬春  陈克年  贾长城  尹寿坤
孙光松  邓大强  颜晓军  陈  航……………………(20)

艺苑风景线
魏晓伟篆刻………………………………………………(20)

点击硬坛中青年
吴一桥:离大家风范还有多远…………………………(28)
王铮钧:让我们懂得“自觉”…………………………(30)
潘  峰:还可以让硬笔书法艺术更艺术………………(32)

地方专版
重庆硬笔书法作品选
李  刚  彭洪顺  熊  伟  无  达
张洪涛  刘海峰  王乾立  吴启胜……………………(34)

艺苑随笔
由写碑帖而悟创作“三感”……………………柳  一(42)
钢笔颂……………………………………………龚开哲(62)

言  论
书法批评的贫困…………………………………吴新春(43)

模仿秀
贺东祥临王羲之《乐毅论》……………………………(44)

佳作荟萃
丁  石  金日发  倪俊东  董洪涛  张雅森
袁茂康  金林生  王逢清  杨伟湖  杨晓林…………(49)

来稿选登
从苏华  杨思忆  宋瑞才  王  伟  李迎春
张可义  杜伟国  刘  洪  金有艺……………………(58)

藏品把玩
明信片,有一种温暖在…………………………毛  羽(61)
寻章摘句
书论简注…………………………………………颜学军(63)

信息窗
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以硬笔书法的名义
问候新年…………………………………………高甬春(62)
读华夏经典以养心  赏书法艺术以养眼………………(64)

未来之星
学生硬笔书法作品选
殷  瑜  刘  丛  何  琦  单  宁  褚  恒…………(封三)







    《中国硬笔书法》2005年第二期目录

主编寄语
团结在书法的旗帜下……………………………柳长忠(1)

名家访谈
谢继东访谈……………………………………本刊记者(4)
网友评说谢继东
阿  春  笑  天  周继中  冯  勇  刘志华
李春勇  陈文轩  凯      朱健科……………………(10)
钱湖艺语…………………………………………谢继东(12)

知行苑
谈谈书法线条的“五体”………………………张  戈(13)
由虎娃的书法梦想到的…………………………文  博(14)
和初学者谈学书…………………………………唐生吉(16)

味象部落
朱勇方  周继中  余中元  李怡恰  陆舍无
杜鹏飞  金泽珊  羊元高  熊  伟……………………(17)

点击硬坛中青年
人文精神的追求
——解读陈文轩…………………………………郑可春(26)
“高格”的路径
——高阳其人其书………………………………郑可春(28)
杜强的选择
——兼论书法的“第三条道路”………………郑可春(29)
精道  精致
——黎德良硬笔书法品评………………………晋连义(31)

地方专版
深圳硬笔书法作品选
朱燕霓  林明川  朱总庭  刘月明
罗永炜  陈  捷  卢少武  张钰明……………………(33)

艺苑随笔
游艺斋臆语………………………………………易新生(39)
学琴与临帖………………………………………谢媛媛(40)
学书杂感…………………………………………周  永(40)

模仿秀
张阿五临《张迁碑》……………………………………(42)

硬坛秀
刘文辉……………………………………………………(46)
王虎军……………………………………………………(48)

来稿选登
张立龙  马  尚  李正伦  李树和  刘传培
王贵友  曾富云  岳向东  陈  纬  劳一峰
刘善与  李志勇  王友才  尹武谋  宁金鹏
林毓民  王英超  江  颢  伊  风……………………(50)

写字课堂
硬笔书法知识问答……………………柳长忠  严海南(56)

未来之星
少儿硬笔习作选登
宋  纬  袁琳茜  李念哲  马静怡  刘  厦
杨雨晓  杨家瑞  严舒斐  张雨晨  李  琪
丰  硕  单琬玉  韩家伟  张家驹  周  扬
杨  晓……………………………………………………(58)

篆刻坊
罗光磊印稿………………………………………………(62)
信息窗

新浪潮•首届中国硬笔书法网络大展赛征稿启事……(64)
展示平台
沈文冠硬笔习作展示……………………………………(封三)











《中国硬笔书法》2005年第三期目录

主编寄语
周年心语……………………………………………柳长忠(1)

名家题赠
马来西亚文化名人题赠《中国硬笔书法》
沈慕羽  陈凯希  钟正川  林源瑞  赖全合……………(4)

本刊特稿
中、新、马三国杰出青少年纪念郑和下西洋
600周年国际交流活动剪影………………………………(5)

大学生与硬笔书法专访
华中师范大学免试
录取书法特长生方可同学访谈…………………本刊记者(8)
领悟书法……………………………………………方  可(11)

信息窗
    硬坛动态……………………………………………………(13)

中硬论谈
大学生如何看待学习硬笔书法
康宝辉  邓冀原  Ermao  开  石  小荷才露
徐博凯  李江南  雪  晨  吾心山人……………………(14)

知行苑
硬笔书法应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何光勇(18)
硬笔书法的边缘化…………………………………郑可春(20)
浅谈高质量书法作品的标准………………………吴新春(22)
硬坛呼唤“另类”声音……………………………罗兴盛(24)
书法断想……………………………………………陈东河(25)

硬坛秀
冯鹤群………………………………………………………(26)
卖字福州……………………………………………冯鹤群(28)
黄品功硬笔书法作品选……………………………………(29)

模仿秀
孙光松临《孝女曹娥碑》…………………………………(30)

点击硬坛中青年
耐得寂寞  超越自我
——陈泽忠其人其书………………………………郑可春(36)

地方专版
江苏硬笔书法作品选
周  永  汪寅生  王惠松  蔡金星  郑可春  
邵泳中  严  安  张  军  陈  鹏  王筱茹……………(39)

编读往来
愿《中国硬笔书法》成为艺术园地的一朵奇葩…阿  勇(47)
《中国硬笔书法》杂志读后………………………从苏华(47)
清风扑面  如饮醇醪………………………………孙  翼(48)

写字课堂
硬笔书法知识问答……………………………柳长忠编写(49)

篆刻坊
许文阳肖形佛印选…………………………………………(51)

来稿选登
吴中华  管布坤  闫怀东  李炳生  尹国华  金有艺
宋迎春  张学鹏  梁能伟  王  松  许海泉……………(52)

未来之星
少儿书法习作选登
邵枳翔  陈科扬  黄  研  肖胜豪  周伟业  
刘静萱  田  岗  赵哲楷  吴一凡  杨  菁
魏  勤  左  静  蒋骑蔓…………………………………(57)

网刊合作
中国硬笔论坛  《中国硬笔书法》2005年秋季
有奖命题创作获奖作品选登………………………………(60)

“周国知奖”专题
集珠掇玉  逸以将来
——“周国知奖”全国硬笔书法大赛评审散记…刘贤斌(62)
“周国知奖” 全国硬笔书法大赛获奖名单及获奖作品选登
陆舍无  倪俊东  马晓晨  谢孟廷  高惠照
金熙俊  朱文洪  陈  伟  杜思吾………………………(63)
“周国知奖”全国硬笔书法大赛评选现场………………(封二)

第一回中国硬笔书法大展暨
《中国硬笔书法》传媒奖评选征稿启事…………………(封四)











《中国硬笔书法》2005年第四期目录

主编寄语
顺时而举  度势方生
——写在中国硬笔书法大展(全国展)即将举办之际……(1)

名家访谈
彭洪顺访谈…………………………………………本刊记者(4)
彭洪顺书法艺术年表…………………………………………(11)
网友评说彭洪顺
郑可春  刘志华  齐玉新  何光勇  恒  庐
侯培良  叶嗣军  Kuzhu  谭文选  刘传培………………(12)

知行苑
浅析书法艺术创研过程中的心理特质………………王臻良(15)
硬笔书法创作二题……………………………………张  戈(19)

写字课堂
怎样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邹永远(22)
六句话搞定上下结构…………………………………丁国云(24)
书法教育琐言…………………………………………钟妙明(24)
硬笔书法知识问答……………………………………柳长忠(25)

硬坛秀
郭钦伟…………………………………………………………(27)
张  旗…………………………………………………………(29)
陶光星…………………………………………………………(31)

直击新浪潮
“新浪潮•首届中国硬笔书法网络大展赛”纪事…陈利军(32)

模仿秀
杨帆美工笔临《灵飞经》……………………………………(33)

信息窗
硬坛动态………………………………………………………(40)
艺林随笔
签名随感………………………………………………易新生(41)
水墨匡庐………………………………………………杜伟国(41)
线条牵着的梦…………………………………………龚开哲(42)

地方专版
哈尔滨硬笔书法作品选
迟文斌  王学升  黄  涛  刁俊峰  艾立辉  
娄权力  顾海明  郝志杰  王松柏  许永斌
刘文辉  孙晓春  曲庆伟……………………………………(43)

中硬全国展专题
第一回中国硬笔书法大展暨《中国硬笔书法》传媒奖
评选活动问答…………………………………………………(52)
中国硬笔书法大展(全国展)评委产生暂行办法…………(53)
中国硬笔书法大展巡回展操作管理暂行办法………………(54)

来稿选登
刘志明  李树和  艺  风  布占磊  陈斯锦
黄孟全  杨思艺  盛树新  王俊青  刘志华………………(55)

未来之星
少儿硬笔习作选登
王超然  孙诗文  陈楚妍  李张涵  孙  祺
曹  楠  戴小初  王天宇  李  睿…………………………(58)

网刊合作
中国硬笔论坛  《中国硬笔书法》杂志
2005年冬季有奖创作征稿评比最佳创作奖作品选登………(61)

佳作欣赏
吴身元硬笔书法作品欣赏……………………………………(封二)

篆刻坊
李成军印稿……………………………………………………(封三)

第一回中国硬笔书法大展暨《中国硬笔书法》传媒奖评选
征稿启事………………………………………………………(封四)










《中国硬笔书法》2006年第一期目录

主编寄语
应把硬笔写字教育当作产业来办……………………………(1)

专题访谈
江苏省硬笔书法家协会镇江硬笔书法教学基地校长
陈云石访谈…………………………………………本刊记者(4)
安徽明光硬笔书法培训中心专职教师
邹永远访谈…………………………………………本刊记者(8)

知行苑
刻意追求个性化也是一种“媚俗”
——浅议影响书法质量的三种现象…………………吴新春(13)
论书法作品的风格……………………………………郑可春(14)
书法——生命的另一种选择…………………………赖全合(15)

中硬展专题
中国硬笔书法大展(全国展)暨《中国硬笔书法》传媒奖
评审暂行办法…………………………………………………(16)

中原论书
关于硬笔书法的几个问题朱中原答网友问…………朱中原(17)

硬坛星座
硬坛宿将王惠松………………………………………………(21)

硬坛秀
康宝辉…………………………………………………………(24)
李炯峰…………………………………………………………(26)

信息窗
硬坛简讯………………………………………………………(28)
“新浪潮•首届中国硬笔书法网络大展赛”获奖名单……(29)

模仿秀
周永临张旭《郎官石柱记》…………………………………(30)

作品赏析
阿敏评曾如影硬笔“玩墨”…………………………………(32)

曾如影硬坛网络对话
硬坛网络铿锵行——与陈愁予对话…………………………(33)
醉里看花花更浓——与周继中对话…………………………(37)

佳作荟萃
陈立雄  林传生  费伟荣  徐博凯  马路远
吴良安  万双全  马  迅  齐玉新  蒋勇良………………(42)

来稿选登
赖晓斌  岳向东  王英超  王凌寒  布占磊
孙秀杰  江  风  于生德  罗海明  臧  磊………………(52)

艺苑风景线
趣谈刻铜墨盒…………………………………………姜学标(56)

网刊合作
中国硬笔论坛  《中国硬笔书法》杂志
2006年春季有奖创作评比获奖作品选登
李春勇  谢瑞成  陈舟波  常道淮  杨宇力………………(58)

未来之星
少儿硬笔习作选登
蔡凯琳  王禹鋆  周静娟  许燕燕  姚偲偲  
杨舒琳  姚帅凤………………………………………………(62)

篆刻坊
李令堂篆刻小印选……………………………………………(64)

名家题赠
黄柱河先生题赠………………………………………………(封三)

佳作欣赏
王臻良书法作品欣赏…………………………………………(封二)
“新浪潮•首届中国硬笔书法网络大展赛”获奖作品选登
宁金鹏  蔡娟  吴中华  崔永权  陈侃  倪俊冬…………(封四)

5#
发表于 2010-11-5 09:02:41 | 只看该作者
6#
 楼主| 发表于 2011-7-26 10:40:37 | 只看该作者
己丑碧山二日记



■文/孝感市孝南区教研室
管季超






2009年3月23日



《全国水墨漫画理论(安陆)研讨会》报到/客金榜大酒店




  我平日并无记日记的习惯。
  
  但,我每次出差开会或外出访友,是必然会写日记的。
  因为大部分会议还是会带给我一些专业工作上的启发,不记下来可惜。再者人挪了个地方,会较为兴奋,好比一段乐句在某个音上标记了装饰音,唱起来另是一个味儿,不记点日记,我还舍不得。外出访友,更需一记,不然咱耗时费钱跑去干什么?
  这一次也是这样。
  专为23日下午和24日全天应邀参加过的《全国水墨漫画理论(安陆)研讨会》写两篇日记,流水帐式的巨细不遗,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对于我来讲,是觉得记它一记以免遗忘;对于别人来说,看不看都无所谓。没有耐性的人最好不看,因为太长,会看得累。
  要说明一下的是,这两篇日记所记之事儿是绝对写实的,不真实的话那发到网上岂不是招朋友们来骂?!
    但写作的时间并不是当天,而是27日夜的事后补记,日期则仍记作当日,只是为了行文方便。
    今天(23日)下午2:30,打的到一位潘姓朋友开的书店去付赊购书款。又在他的书架上发现久觅不得的胡泳著《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另有一册中国文联出版社前年出的安陆作家曹军庆的小说集《雨水》,立即付款买下。08年一年我已在此书店觅得关于网络文化、网络文学的书数册,不买下胡泳此书怕错过了。几年前参加市文联第三次“文代会”时见过曹军庆,一直关注着他的创作状况,买一本他的小说集正好可以带到安陆让他签名(我历年收集到的作家签名本已有几十本了),我预感到在安陆一定会在会上相遇。
  踱到孝感学院,与“美术与设计学院”李波仁棣汇合,将他刚收到的一份江西出的《文笔》内刊借到手。闲聊一会儿,该学院张笑勇兄和陈军院长也到了。
    四人同车,到达安陆城区。
    路过安陆一中时,见校门口高悬“热烈祝贺《全国水墨漫画理论(安陆)研讨会》召开”的布标,十字路口见到指示会议报到地点的指路牌。
    车至会议报到地点金榜大酒店,还未下车,就见到两位熟识的安陆漫画家朋友张文斌副局长和徐庆雄馆长都在接打手机,忙着安排车辆接外地来郧的漫画家。
  车一停稳,就见安陆水墨漫画院院长王顺华兄正与一群人站着交谈。
  打过招呼,顺华兄低声向我介绍到会的漫画名家: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委会主任徐鹏飞先生、漫画艺委会秘书长夏大川先生、《光明日报》社高级编辑常铁钧先生、《工人日报》高级编辑徐进先生、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老社长于化鲤先生、甘肃美术出版社编审苏朗先生、漫画艺委会副主任黎青先生、漫画艺委会副主任庄锡龙先生、漫画家潘文辉先生、南京《雨花》杂志社编辑郜科先生、贵阳市美协副主席周明鉴先生、《安徽日报》社编辑徐天放先生、《山西晚报》社牛力先生、中国残疾人书法家协会副会长许力先生、四川眉山三苏博物馆特约画家杨再琪先生。
  中国美协艺委会办公室主任咸艺女士和湖北省文化厅副厅长沈虹光女士等几位女领导在一起交谈。
武汉市漫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白维纯先生、副会长兼秘书长肖继石先生、副秘书长方少华先生是去年“碧山雅集”时的老相识,不用指点介绍了。
    那位还不认识的中年人,肯定是武汉漫研会副会长、江夏区*****局副局长王皓先生了。
徐鹏飞、常铁钧、徐进、于化鲤、苏朗、庄锡龙这几位老漫人的作品我看过不少,代表性作品脑海中都有印象。
    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孝感城区北正街报刊零售部有《讽刺与幽默》报零售,我是每期都买或者站着“蹭看”的。这几位老漫人的名字都“眼”熟能详了。后来这个报刊零售部还卖过几年天津人美社的《中国漫画》杂志,我也买得不少。1988年,我还请当时的中国美协漫画艺委会主任王复羊先生画过漫像;与我省老漫人张开熙先生通过六、七封信。由此对漫画欣赏产生了浓厚兴趣,历年买下的漫画书刊总在200册上下。
        1995年与安陆漫人王顺华兄订交,一见如故,过从甚密,相知日深,又经其引荐,得识安陆前辈作家赵金禾先生及刘镇繁、张文斌、徐庆雄等一二十位安陆漫人,应邀参加过几次安陆漫人的采风雅集活动,对安陆漫画界的情况略知一二,成为安陆漫人的“铁丝”,开始留意搜求安陆漫人的作品和相关资料。
再插一段闲话,2004年我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观察》主编翟墨先生、中国美协儿艺委主任杨永青先生应邀赴郑州参加《全国儿童美术理论研讨会》并主持会间论坛讨论时,又得《河南画报》杜向阳引荐探访过《漫画》月刊王林等漫人。
      1993年10月之前,我在中学任教语文。那时我就有了一个想法:既然漫画是所有画种中最具思想性、最需要创造性思维的一个画种,就可以也应该引入到语文教学特别是写作训练中。
    与张开熙先生的交往,始于一次拜书求教。开熙先生那时正要出一本关于校园生活的漫画集,他把印刷厂送他校稿的仅有两本校样送了其中一套给我,并附信肯定我将写作教学与漫画教学结合起来的大胆尝试。
二十多年来,这些有过或深或浅的交往的漫画师友和直至今天才得以谋面的各位漫画名家,以他们充满智慧的画作滋养和启迪过我,见到他们,我有一种相见恨晚如沐春风的欣悦。
    黎青先生的漫画作品此前印象已十分深刻,前几年应邀到山美参加《艺术》教材改稿会时,曾想去寻访,未能如愿。夏大川先生的画风更靠近青年一辈的审美趣味,又常在“外赛”中获奖,早就想一见了。今天见到,没想到是这么年轻、这么温文谦和的一位白晰面庞蓄长发的小弟弟。
    近几年,传统漫画的社会影响力持续下降(不独漫画如此,小说的社会影响力也远不如“八十年代”,这种现象当是另一篇长文的内容),北正街那间报刊零售部早已不卖《讽刺与幽默》了,也再也买不到《中国漫画》月刊。记得1997年《中国漫画》月刊编辑部主任孔令祥先生来安陆时,我带了几本自购的《中国漫画》请他签名。现在,已看不到这本办得挺好的杂志了。现在书店里充斥的是更年轻的一辈或许痴迷,我不太爱看的“日本味儿”、“港台味儿”的卡通漫画(我还是喜欢白善诚这一路画风的东西)。
      1997年8月-2003年,我应聘业余兼任湖北美术出版社《小画家》月刊责任编辑,记忆中那时白维纯先生操持过一本《卡通快餐》杂志,后来好像也停办了。
不能看到最新的漫画报刊,我对其他几位漫画家名姓印象不深也就自我原谅了,他们应该不会责怪我这个漫坛“粉丝”移情别恋吧。
    “读漫记忆”的闲笔就此打住,回到23日安陆会议上。
    签名报到。和李波仁棣住3栋315房。
金榜大酒店是个开会休闲的好所在,一栋栋小别墅的建筑格局,曲径通幽,花木扶疏,颇有园林之趣。
我们这一栋的一楼,只住了深圳庄锡龙先生、四川杨再琪先生及我和李波四人,四个房间共着一个大客厅,挺方便串门聊天。
  会议承办方的组织工作十分细密,人手一册《会议指南》,内中“欢迎词”、“会务日程安排”、“会议须知”、“参加会议的领导、代表、记者及住宿安排”、“会务筹备人员分工”、“会务服务人员名册”、“乘车安排”一应俱全。
  晚餐时与常铁钧、徐进、于化鲤、苏朗等漫画家同席,一一索求名片。
  晚餐后,上二楼参加《联欢晚会》。
  看得出来,这台时间不长的晚会汇集了安陆文艺界的精华节目,称得上是赏心悦目、高潮迭起。安陆本土摄影家已有现场照片上传,不再赘述了。
  徐鹏飞先生的长笛演奏绝对是专业水准的,引得掌声雷动。
  蓄一部墨须的贵阳画家周明鉴先生也应邀即兴登台,他演唱了逼近滕格尔味儿的《天堂》。
  四川漫画家杨再琪先生酒至半酣,登台用普通话和四川方言交替吟咏了李白的诗作。
    深圳漫画家庄锡龙先生的即兴表演出人意表:他用至少五种地方方言即兴表达了对会议承办方的赞誉、对会议即将成功开幕的祝贺。又即兴表演了有专业水准的口技节目,掌声、笑声不断,将“联欢晚会”现场气氛推至高潮。
  最近上十年,我参加过省内省外不少次书画家的“雅集”活动,发现一种现象:歌唱得好、或舞跳得好,或语言生动健谈的书画家,常常也是书画水平比较高的。大概是歌舞需要韵律感、模仿力,领悟书画之理则需要较强的语言能力,语言的生动风趣大概也是艺术创作思路活跃的一种助力。
    我说的是“常常”,而非“全部”,是我的一种直觉经验,未经过严密的论证。要举出“反例”来,也非常容易:譬如我的两位朋友顺华兄和老无兄,他们卡拉OK唱歌肯定不及我,但书画水平我望尘莫及。再如陕西作家贾平凹,无疑是顶尖的作家,但口头表达能力则不及好多中学语文老师。另一位上海作家余秋雨,则是既善写又善侃,而且似乎特别爱侃。
    世上的事儿,唯其复杂,惟其难以穷尽其理,甚而至于可以“不讲道理”或“无道理可讲”,才更显得丰富多彩,奥妙无穷。
  上一段是插入的闲笔。
  “晚会”散后,到庄锡龙先生、黎青先生、夏大川先生、许力先生、杨再琪先生、常铁钧先生等人房间串门闲聊。
  “会务服务总协调”张文斌兄看来很疲乏,我催他早点回家休息。庆雄也忙得挺累的,仍热情地陪我串了几个门,我在旁边听他与各地漫人叙旧。
    孝感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这个新改的院名怪怪的,没有“美术系”叫着顺嘴)讲师李波仁棣是我最赏识的本市青年国画家,他近年来在书法上用功甚勤,书艺日进;国画科班出身,又兼勤于修炼,显露出深广的发展潜质,我佩服他的勤奋和颖悟。
  前几年,我和他同到郑州观看《首届青年书法展》时,同屋一室,我的如雷鼾声将他从房间的床上“轰”到了卫生间地下。这一回两人又被安排到一个房间,而这个房间没有卫生间,是四间房共用一个小卫生间,他恐惧老管的“大规模杀伤性声波武器”,央求一位安陆友人另找宿地去了。
  乖乖咚地咚,你管兄我总有一招儿比你厉害,平躺着,闲着眼睛不动,就让你“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哈。
    顺华兄忙进忙出忙晚了,不想走夜路回家,又怕我一人寂寞,留下来陪我。
我们东扯西拉,就水墨漫画方方面面的问题或共鸣或各执一见,一聊就聊到了夜里快两点半。这上十年来,我们每次见到都会有长谈,有时打手机也能聊个上十分钟,话逢知己么。
  (顺华兄到底“老靠”些,我的如雷鼾声,他居然抗住了,第二天早上醒来时,他说:“还好。分贝不算太高,冇得老式火车开动时那响。”——自注)


2009年3月24日



上午参加《全国水墨漫画理论(安陆)研讨会》开幕式,观展;



下午参加“理论研讨会”



  早上起床,顺华兄先离开了房间。
  离早餐还有一段时间,翻看会议资料袋中配发的《安陆水墨漫画集》。
  这是一个大开本、全彩印刷的精美画册,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安陆市委书记周先来先生在该书《前言》中说的一段话挺好,不妨抄在日记中:
      “欣逢全国水墨漫画理论研讨会在安陆召开之际,结集出版一本专集是很有意义的。这对我们进一步深刻解读水墨漫画的精神实质,进一步推动水墨漫画艺术的创新发展必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顺华兄的画风我是最熟悉的了,我喜欢看他作画时潇洒从容的样子。《易辙》、《爷孙读书图》等代表性作品此前已看过,有两件作品还为我画过。
    全面解读顺华兄水墨漫画艺术,我有另作专文的计划,此处先按下不表。
    文斌和庆雄的水墨漫画代表作也大多看过,不过看到的大半是印刷品。我和他们聊天不多,见面也少。
    许光彩、周申俊、江燕等几位漫人的作品早几年也一直关注着,比较熟悉。
    我注意到,这个集子中有几位“新作者”(凡我不太熟悉的,此处就称之为“新作者”)的作品清新可喜,令人感叹安陆漫画创作团队人才层出,基础广泛。
    这里我想侧重提提这些“新作者”,谈谈对他们作品的感受:

——廖小辉的《孙子兵法》、《真人不露相》这两件作品我挺喜欢。笔墨技巧还需再下功夫,但明显是“远取韩羽,近学王顺华”,大感觉挺好。
——寇爱明先生的几件作品此前从未见过,挺有新鲜感的。《翻过高山是平路》、《出息》、《顾此失彼》都挺好的。
——李胜春先生的《好模好样》、《千里江陵一日还》、《传家之宝》、《三思而行》、《出其不意》都颇有漫意,笔墨意趣也挺有味道。
——王曦初先生的《争斗之后》颇有漫意,是一件有思想的好作品。
——此前不熟识的作者中,雷景霞(据说是一位刚开始水墨漫画创作的女同志)的《义务妈妈》、《时装秀》别有巧思。
——李曦的《道法自然》、《于无声处》、段青梅的《牛市之梦》、王秀霞的《我和你》、刘国强的《逃》、王师洁的《偶像》、《离谱》、金建刚的《大灰狼》、张云华的《粒粒皆辛苦》、郭鸿的《冬眠不觉晓》等也都各有意趣,让人对这些安陆水墨漫画新作者充满了期待。谁能预料,过三五年,其中不产生一二个漫画新星呢?
    早餐后,孝感学院张笑勇兄驾车,载我和陈军兄先于其他会务代表抵达会议开幕式地点——安陆一中。
    我对安陆一中有一种特别的情感。1979年暑假我曾在安一中老校舍住过半个月。
    我的二伯父管立群先生,是在安陆一中副校长任上去世的。伯父一生忠诚教育事业,为人正直。他去世前嘱咐简办丧事,连他的亲弟弟我父亲及一些亲友也没有通知参加葬礼。伯父的儿子管天锡大哥料理完伯父的后事,到孝感来看我父亲,告诉我们,伯父的骨灰就埋在安陆一中老校址的一棵大树下。
    有一年到安陆一中参加一个活动,被几位老教师一下子猜中:“你是管校长的侄子吧?”或许是情感因素,我觉得安陆一中的校园环境要比孝高、孝感一中更让我感到亲切。情感总会在不经意间影响我们的理性判断。
    “开幕式”在安陆一中多功能厅举行。
    干脆照抄《会议指南》,以免表述不准确:
    会议由安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作义同志主持。
        1、安陆市委书记周先来同志致欢迎辞。
        2、中国美协漫画艺委会主任徐鹏飞同志向安陆市人民政府授“《人民日报》社《讽刺与幽默》安陆水墨漫画创作基地”牌。
        3、全国著名画家向安陆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局、市文联赠画。
        4、安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爱萍同志介绍安陆漫画发展情况。
        5、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委会主任徐鹏飞同志讲话。
        6、*****常委、宣传部部长*****同志讲话。
        7、湖北省文化厅副厅长、湖北省文联主席沈虹光同志讲话。
          8、中国美协领导咸艺同志讲话。
    领导同志的发言中,我印象深刻的是*****同志的讲话,听得出他对安陆文化事业发展的熟悉和对安陆这个地方的情感。
    沈虹光同志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女剧作家之一。她的发言挺有意思。她明言:“这里有一个别人代我写的发言稿,我不想以文化厅副厅长的身份照着念了。抛开讲稿,谈点个人的感受吧。”沈副厅长的讲话很短,但非常亲切感性,让人入耳入心。
    我喜欢有真性情不失文人本色的文化官员。
    “官员”在任何时代都是需要的。“领导”也总得有人去当。“达则兼济天下”也是中国文化人的一贯理想。但千万别一当了官,就不会说自己的话了。
    开幕式之后,全体与会者到操场上合影留念。
    合影之后,陈军院长和张笑勇书记因院内有急务,先离会了。我随众人乘大巴到安陆市文化馆参观安陆市水墨漫画作品展。
    展览布置得非常雅致,大厅里的安陆水墨漫画作品琳琅满目,闻讯而来观展的人太多,我和安陆市文联主席易千元兄退到小展厅里,细细品赏外地漫画家的作品,一边看,一边闲聊。
    易兄的“水易居”我常偷着跑去玩,我想我已很了解他了。交谈之中又颇多共鸣,当然快活得很。
    易兄征询我对展厅中外地作者作品的现感。我猜他是想现场测试,考我是否够格列为29名“正式代表”之一。我一向直言,又是谈得来的人,于是依个人感受谈了大意如下的几句话:
——喜欢徐鹏飞先生的这件小画,喜欢其谐趣中隐含深意的题画文字。我以后或许会有专文评赏徐先生的作品。
——北京徐进先生的《对歌》是一件颇有趣味的好作品,画题拟得尤其妙!
——南京郜科先生的画有民俗风情画特征,我挺喜欢。
——上海潘文辉先生的作品似乎是有意识地追求一种装饰风格,汉简题款,用印较多,设色鲜艳。
——周明鉴、白维纯、王皓等人的笔墨语言都各有特点。武汉漫友方少华仁棣提供的是一件近期的精心之作。
——山东漫画家黎青先生的原作此前从未见过,这种风格的作品好像他本人以前也画得少。
黎先生的这件新翻“三个和尚挑水吃”画意的作品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可谓是独具匠心。这样的一件“有嚼头”的好作品应该有评论家专文赏析之。
    看黎先生的作品,我想到一个问题:水墨漫画不应只有写意一路,也可以兼工带写(像黎先生这件即是)。
    “水墨漫画”首先得要有“漫味儿”,这是前提,必须苛求,不然就归不到“漫画”中了;对“水墨”的理解则可以宽泛些,先作宽求,好让不同风格、样式的作品“生态”平衡。先别剪枝,让它长起来再说。
正准备离开展厅回宾馆,张文斌兄引来三位湖北卫视记者,要我谈谈对这个展览的评价。毫无心理准备,仓促之间只是凑了几句话泛泛夸赞了一番。拜托记者朋友编节目时剪掉吧。那几句话我本人都觉得嗑嗑巴巴,没啥意思。如果能提前三五分钟打个招呼预告一下,以我对安陆漫画界的了解,是可以说几句上了电视“站得住”的内行话的。
    午餐时,又“逮住”苏朗等几位漫画家为我画了漫像。与《安徽日报》“刺槐”漫画专栏责编徐天放先生、《山西晚报》要闻部牛力先生、《湖北日报》编辑、画家熊海泉先生、江汉大学现代艺术学院院长助理、院办主任李瑞洪先生和安陆漫人张文斌兄欢饮、闲聊。海泉先生执编的栏目我是每期都收存的,我们有话说不完。
    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副秘书长、《人民日报》社的杨玲是个性格开朗活泼的女同志,她在席间向我推介这次带来安陆的一本新出漫画集子,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吴杰主编的《笑看群雄——中国历届奥运冠军漫画肖像大全》,我向她索到一本,她热情地邀请所有到会漫画家都在此书扉页上签了名。这样,我的“签名本”收藏又添了一件珍贵的新品了。
    有一两年没有见到安陆老作家赵金禾老师了,见他和曹军庆坐在邻席,跑过去插在他们中间,好聊天。
赵老师的笑声是我见过的男人中最爽朗的笑声了。不知道有没有更熟悉他的人写过类似《赵金禾的笑声》这样的文章,如果写出来,一定挺有意思。
    你们赶快写,你们不写,季超就写了哈。
    因为前一天我向军庆提及想找些关于湖北作家评论的书刊来看,今天军庆送我一册湖北省作家协会理论研究室编的文学评论季刊《当代文学研究》,匆匆翻了一下,断定这是一本非常有品位的文学评论刊物,“相见恨晚”。下回到省文联院子里去,想去找找主编江岳先生,看能不能再索求到一些。军庆只赠一册,勾起了我的“瘾”,肯定是不解渴的。军庆说:你去要得试试看,江岳先生挺好的人儿,会给的。
    武汉江夏区*****局副局长王皓兄带在公文包里有几册他的个人漫画集,要过来看了一下,不想还他,于是让他签上名,送我收藏。王先生原计划中是不会送我的,被我要来一本,会比较心疼。而下回再出书,一定会主动送我,我想。
    散席后到夏大川、许力他们几位住的2栋去玩,徐鹏飞先生、咸艺女士、大川先生、白唯纯先生、肖继石先生、王皓先生、杨玲女士、顺华兄和我,散坐着闲聊。
    武汉漫画家、省审计厅《审计月刊》主编肖继石先生签名送我一本他今年1月刚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的个人专集《老武汉风情》。
    这是一本厚达232页的以老武汉风俗民情各种职业阶层人物为绘画题材,图文并茂的个人作品集。
集子中的绘画作品前一二年曾以《老武汉风情》为题举办过展览,去年我在顺华兄家小住时得到过一枚展览画折。这次结集成书之后,又放入了肖先生自己配写的释解性的短文。绘画风格是以线描为主,敷彩的风俗画,用生动的细节和“道具”“还原”老武汉的历史世情。配文则多精短,释解之外融入了作者的价值判断和人生感悟。100件绘画作品拆开来看,件件是可以独立观赏的情节性的人物画,合起来看,则是可视为一个老武汉风情的历史长卷。100篇短文皆可独立成章,篇篇是有可读性的世情散文;放入此集中,则已成为与绘画部分相得益彰的“半壁江山”。
    此书前面方成先生、文祥先生、何祚欢先生、钟孺乾先生分别赠序,也各各有不同的味道。
    我很喜欢这本书!肯定会一直收藏着。因为这是有社会学意义,有文化品格的书,留存着“非常可贵的城市记忆”(何祚欢序之题)。
    类似的出版物,我此前已收藏到的是上海戴敦邦先生的《三百六十行》及曾经数年合作编辑《小画家》月刊的湖北美术出版社副社长查加伍先生的《江湖百业图》。
    上海戴敦邦先生就是为长篇电视剧《水浒传》作人物造型设计的那位著名人物画家,查加伍先生早年创作过多部有影响的连环画。当今许多六十岁上下的中国人物画家都有过创作连环画(小人书)的经历。
戴、查二人的作品均为白描,不设色。戴作只有极简的释解文字,查先生的《江湖百业图》则约请省文联一位高龄的豫籍老曲艺家配写了古雅的文字,韵散兼有,非常耐读,年轻的作家是写不出来的。
比较起来,我更喜欢加伍先生的画风,平和雅致又朴茂生动,线条本身的味道很足。戴先生的线条有股子霸气,稍嫌“紧张”了些。
    肖继石先生《老武汉风情》有自己的鲜明个性,以线为主兼有意笔;线描立骨,又略略敷彩渲染;在画上用了气力,又于文字上显露思想和才情。这样一来,让我一时难以分辩,自己到底更喜欢这三本中哪一种了。
    徐鹏飞先生也有新著带来安陆分赠漫人。
    这是以《洒趣》为题的一本水墨漫画个人专辑,珠江文艺出版社08年版。210×190的小开本,印制非常精美。
    徐先生签名赠我一册,当然也是我开口要的。我不要白不要,徐老师给了也不白给,不会明珠投暗。
    以我的观点来看,创作这样一部主题性的水墨漫画集,是非常“吃功夫”的。艺术创作的难度正在于在严格“限定”(所有画作均与酒相关)之中的“自由”创造。
    看到这样一部书,我马上想到了最近大半年白维纯先生在武汉《书法报》“兰亭版”上的一组以书法家生活为主题的水墨漫画。我忘了向白先生建议,等创作到一定量时,再单独结集成书,一定很有意思。
又想起了著名儿歌作家、姑丈徐焕云先生的一部个人专集。那是十多年前台湾出版界的朋友为徐老印的一册童谣集,百首童谣全咏“月亮”,可见创作难度之大。
    艺术唯“难能”,才能“可贵”。
    徐老送我的这一册童谣集,一直躺在我的书柜中。几次想撰文评介,不知可投寄何处,没能成文。我喜欢“以销定产”式的写作,费劲儿写了无处可发就懒得去写。
    我想,至少可以将此书封面拍照上传到《教师之友网》上,让小学语文教师看看。
    办个网站,挺好的。许多想法可以自主实现,写东西也勤快许多。
    差不多有一年多没去探望徐老了,昨日赵金禾先生关切地询问徐老近况,我答不上来了,很是惭愧。听与徐老住同院的区实中夏碧涛先生讲:老爷子前几年轻微中风,现在基本康复了,精神状态挺好,能一人出门溜弯儿了。
   
    徐焕云先生早年一直在农村中学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当时的孝感市政府以“拔尖人才”调进城。其实也还是在城边一所初中任教。
    徐先生在本地默默无闻,不会有领导会记着在咱们孝南区有这样一位在全国儿歌作家中顶尖的人物。
我想抄录2009年3月22日《中国教育报》二版上“新华网”的“一周调查”文章《新创作儿歌难掩浮躁和苍白》一文中的几句话:
      “从事了十多年儿歌编辑的黄玮介绍,目前比较活跃的儿歌作者,除了堪称双壁的‘北张南徐’(天津张春明和湖北徐焕云),还有圣野、郑春华、赵家瑶、张继楼、蒲华清等人。”
    这位“双璧”中的“一璧”“湖北徐焕云”,就住在从文化东路打的只有5分钟车程的地方。
  
    闲话“插播”完毕,再次回来。
      杨玲女士带来的《讽刺与幽默》今年3月13日总793期我拿了一份,携回315房翻看。
      坦白说,也许是年龄原因,或者还有其他原因,再看到这份报纸时,没有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看这份报时的那种篇篇文章、幅幅画都感兴趣的阅读快感了。只对其中12-13版编发的《童大利塔兰托第19届国际漫画双年艺术节》的作品很感兴趣。另外,7版上的一个连载的小栏目《渊海散珠》专发这次也来到了安陆的青年漫人许力的图文作品。文章极短,但文风卓异,我连看了三遍,畅快之至。我以后肯定会关注着他的创作,也要想办法索一件他的水墨漫画收藏,必须的!
    下午2:30,理论研讨会在安陆市文化馆三楼举行。
    我和李波捡了个后排靠角的位置坐下。幸好桌子上没像开行政性会议那样,搁姓名牌,不然就大俗了。
    大致程序是:由徐鹏飞先生介绍外地来的著名漫画家,张文斌副局长介绍安陆本地漫人。然后开始限时的发言。
    发言者依次有:安陆水墨漫画院院长王顺华先生、广东漫画学会会长庄锡龙先生、安陆市文化馆馆长徐庆雄先生、武汉市漫画研究会常务副院长白维纯先生、湖北省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徐建先生、湖北美术出版社社长孙恩道先生、四川漫画家杨再琪先生、湖北省发改委邹向胜先生、孝感市孝南区教学研究室美术教研员管季超、南京《雨花》杂志社编辑郜科先生、著名漫画理论家许力先生、中国美协漫画艺委会秘书长夏大川先生、甘肃美术出版社编审苏朗先生、湖北省文化厅原厅长蒋昌忠先生等。
    徐鹏飞先生为会议作了简短总结。
    写这篇日记时,我很后悔当时没有做笔记,记下夏大川、许力等人的发言要点。这二位应该有认真写出的长稿,限于时间,未及展开。看有无可能去信索阅。
    所有发言者中,只有我是站着讲的。我是站讲台出身的,站着讲会比较带劲儿。
        这次《全国水墨漫画理论研讨(安陆)》会议在安陆成功举办,体现了安陆市委、市政府在“文化立市”上的大气魄,会议的成果是丰硕的,产生的社会影响和新闻效应是积极正面、可圈可点的。
   
    以我有限的阅读面来看,直至目前,重要的、成系统的、由国内作者著述的称得上“漫画理论研究”的著作不超过十本。有一些是史料的搜集整理,如黄远林那本;有的是技法和赏析层面的,如上海缪印堂的那几本;有些是个人创作经验的文学化的表达,如方成先生的某些著作。鲜见真正具有学术品格的、体系完备的、能解释漫画创作规律或指导漫画创作的理论著作。
    作为漫画艺术的钟爱者,一个基层美术教研员,我颇有些为漫坛焦急。
    晚餐之后,全体代表、列席代表到安陆文化馆三楼举行座谈、笔会。
    安陆市政府副市长刘爱萍女士发表热情洋溢的即兴致词之后,笔会开始了。
    安陆会议承办方准备了一个精美的长卷,邀请各地漫画名家在上面留下墨宝并签名钤印。
    徐鹏飞先生为长卷题签:“珠落玉盘”。“聚为一盘玉,散是满天星”,这四个字挺雅。
    闻讯赶来的安陆漫画爱好者太多,纷纷向各地漫人求字求画,客人们为“追星族”热情所感,也大多来者不拒,秩序稍稍有点乱了。曹成海局长有点急,庆雄也急了。
    其实转换思路,曹局也不妨学今年春节晚会《吉祥三保》中人物大喊一声:“我骄傲!”因为走遍全世界,怕也找不到像安陆这样热情的漫画爱好者了。“漫画之乡”就该如此呵!
    我本来也想趁机央请我偏爱的河北漫人许力为我画一张小画,刚刚把纸铺开,四位女性漫画爱好者围过来求他的画,把我挤出圈外,我只好笑说一句:“许力兄,你欠我一张画哈。”就退到圈外找朋友闲聊去了。
    回到宾馆,我向顺华兄告假:明天(25日)我安排了小学、初中四节美术课的校际交流,一大早我就得赶回去,早饭不吃了,提前离开会议。
    由庄锡龙先生主持,徐鹏飞、夏大川主持的漫画专题讲座我就不能参加了,挺遗憾的。我猜想那一定是一个气氛热烈、思想火花在对话中绽放的好讲座。
    李波已请好假,调好课,他能留下来听讲座。我托他记点儿笔记,回孝感后再给我讲讲。我希望在我区美术教师、语文教师中发展一些漫画艺术的爱好者。语文老师懂漫画,是会有妙处的。美术教师不懂漫画,就缺了一块儿地方。漫画的教育功能似乎尚未得到充分挖掘。
    虽很疲乏,但一时尚难入睡,边翻看《安陆水墨漫画理论文集》蓝皮儿小册子,边与李波闲聊。
    这本集子为“初稿”,只收入了安陆漫人王顺华、张文斌、徐庆雄、安陆市文联主席易千元、安陆市文体局副局长孙克超、安陆漫人许光彩、美术教师廖小辉等人的七篇文章。外地作者的漫画理论文章将来正式结集出版时再收入。
    易千元先生、张文斌先生都希望我早点把论文改定,将定稿发到安陆来。
    一个县级市,如果同时能为全国漫画界贡献一本水墨漫画作品集,一个较高质量的群体展,承办一次全国性的研讨会,再出一本理论文集,那是注定要在中国当代漫画发展史上,记下浓重的一笔的!
    作为一个孝感市民,我为孝感,为安陆骄傲!
    恳望安陆朋友们继续努力!一定会的。
    季超会一直为安陆漫友们鼓气加油!一定会的。
7#
 楼主| 发表于 2011-8-14 11:17:35 | 只看该作者
8#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0:12:08 | 只看该作者
1.香山会馆“休闲生活·书画院”版。
    2. 投稿箱zgjsshy@163.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中国教育报刊社703室   梁颖宁(收)

邮编:100082

电话:010-82296743
9#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9:47:45 |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1-10-19 15:20:39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3:11 , Processed in 0.10104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