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者三人谈:我们为何批范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23 18:27: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者三人谈:我们为何批范曾?

  来源:肖鹰博客  作者:肖鹰 贺绍俊 

  




肖鹰(清华大学美学教授):评范曾的绘画与观念之谬
http://wenxue.news365.com.cn/wxb ... 1/content_99551.htm
■ 将“画分九品说”比较于古代画品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充斥范曾的画品观念的,不是对传统国画精神的追溯和发扬,而是他急于在绘画史和当代画坛争名逐利的“画王排名”冲动。从其界定可见,“画家”、“名家”、“大家”、“大师”、“巨匠”、“魔鬼”,这些名词在范曾的心目中,标志的是一个“画家”在名利场中的“排名”和“身价”。
■ 范曾不仅不懂得柏拉图的核心论说灵魂回忆说,而且把“生命”与“灵魂”混为一谈,如此“国学大师”,当然是当今中国特产。我们不知道这个“人类永恒生命”教义出自何处,但可以确定无疑的是范曾根本没有阅读过柏拉图任何原著,他所知的不过是“口耳之说”的“柏拉图”。
■ 范曾有以“龙种升天,跳蚤绝迹”为题自议其画作一文。(《范曾自述》)我以为,当下的中国艺术,却有“龙种绝迹,跳蚤升天”之景。范曾凭其不入品的画作“独步画坛,雄视古今”,享誉“大师巨匠”,借范曾之说,我们难道不应当视为“跳蚤升天”吗?

贺绍俊(沈阳师范大学文学教授):追诉鲁迅
http://wenxue.news365.com.cn/wxb ... 1/content_99554.htm
■ 文艺批评虽然像法官一样对文艺作品进行“判断”,但这种“判断”并不具有法律效应,并不能像法院一样可以采取强制手段让人们接受这种“判断”。这恰好也说明了文艺批评的特殊性质,它所面对的文艺,是人类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产品,精神的丰富性和精神作用的复杂性,使人们认识到,对它的判断不能简单地以法律的手段进行裁决。
■ 我一直以为人们对文艺批评的不满是对的,文艺批评的确少了直率、尖锐的声音,的确少了批评的锋芒。因此当我最初读到郭庆祥的文章时还为其不留情面的批评叫好。如今,代表正义的法院却以他们的宣判正告人们,你们对于文艺批评的不满是大错特错了,现在文艺批评的问题不是直率的批评声音少不少的问题,而是直率的批评声音该不该有的问题,法院以他们的判决正告人们:必须把这些直率的批评声音都打压下去,文艺批评才天下太平。
■ 今天,我们普遍感到缺乏像鲁迅这样的文学艺术大家,也许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缺乏相互接纳和宽容贬损评价的文艺批评的心态和环境。范曾自称是大师,但他这个大师的称号却要靠打压否定性的文艺批评来维持,这真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刘春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教授):从肖传国买凶到范曾告状
http://wenxue.news365.com.cn/wxb ... 1/content_99556.htm
■ 凡是超出艺术领域,无论用行政的,甚至政治的手段干预艺术的,都没有好结果。文艺批评无需法律介入。今天,范曾作为一位有成就的艺术家,明知是艺术问题,却把法院拉进来对付异见者,让法官趟这浑水,是不道德的。令人惋惜的是,法官“中招儿”,错断艺术批评案,无异于“牛守夜、狗耕田”。
■ 法官的做法是:范曾热得发昏,尽可以装神弄鬼、自吹自擂,却不允许别人端给他一碗醒酒汤,揪揪他的衣襟,劝他醒醒。倘若国家真是这个态度,足以让学术、艺术批评家歇业,中国从此无批评。我们担心,我们身处其中的艺术、学术、文化、社会环境是否健康,是否还有理性,是否还是和谐、宜居的文明、礼仪之邦。在这个意义上,范、郭之争的结局,绝非路人闲事。一审判决所彰显的态度,威胁到我们每个人从事社会生活的正当权利,践踏了我们的精神家园,令天下不安!

■ 难怪新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多达25个艺术类词条中,只有艺术欣赏,却没有艺术批评。借范、郭案,我们呼唤久违的批评,呼唤学术批评、艺术批评、文化批评、社会批评。一个没有历史感、羞耻心,不懂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国家,民族,没有希望。
2#
 楼主| 发表于 2011-8-23 18:28:31 | 只看该作者
肖鹰:范曾的“国学”
  作者:肖鹰
  




20余种“范曾学术论著”,全部由各类零散文章编辑而成,不仅无一有条理成体系的“著作”,而且其中文章严重重合,差别不过是编排顺序不同,当称之为“十书一个样,一书十个名”。这个发现让我认识到,范曾不仅如收藏家郭庆祥所揭露的那样,“将十来张宣纸挂在墙上,以流水操作的方法作画”,而且“出版著作”也是“一书十编”的“流水线作业”。
我无意将范曾比作赵秀才。我只是猜想,若赵秀才收了弟子,而未庄亦如今日世界这般大兴广告造势,其弟子也必将在报上撰文称颂赵秀才“无所不能,有所不为”。这样的猜想,难免读者要以为其中暗设了前提,将范曾的“国学大师”比拟于赵秀才用四块洋钱换来的“自由党”了。

在我近30年的学术经历中,我只遇见两个人亲口称赞范曾,一个是范曾的学生,还有一个也是范曾的学生。日前读报,读到某大报刊载文章以“大师风范”说范曾,赞颂范曾“无所不能,有所不为”。该文作者是我所知道的第三个范曾的学生。
“无所不能,有所不为”,这岂止是“大师风范”,恐怕除上帝本尊之外,连上帝之子耶稣也是担当不起的。
不过,我认为,这两句初看起来大出人格的“尊师广告”,放在范曾身上,并非那么离奇不经。然而,以旁观者言,将其学生此说修正为“无所不能,为所欲为”,更贴切范曾的“大师风范”。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范曾大师”如此风范,只有在当代中国的有限时空中,才是真实可行的。
远的不讲,单看近年国内闹国学、兴大师,范曾跨行上市,一个“国学开讲”,一夜之间就由业界“贬损”有加的“国画大师”转型为众多媒体造势追捧的“国学大师”。了解“范曾其人”的业内人士一定会认为,这是又一次上演“化朽腐为神奇”的“范曾显灵记”。
近日,为了切实见习范曾的“大师风范”,我专门对范曾的著述做了一番考察。据“范曾官方网站”(http://fanzeng.artron.net)介绍,自2000年至2010间,范曾出版著作92种。其中,从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版《范曾谈艺录》到中国文化艺术出版2010年版《范曾自述》,约有20种可称“学术论著”。经过浏览比对,我发现,这些“范曾学术论著”,全部由各类零散文章编辑而成,不仅无一有条理成体系的“著作”,而且其中文章严重重合,差别不过是编排顺序不同,当称之为“十书一个样,一书十个名”。汇总“范曾学术论著”,清除重复篇目,也许可以编辑一册20余万字的“范曾杂论杂述汇编”,它的代表就是2010年的《范曾自述》。这个发现让我认识到,范曾不仅如收藏家郭庆祥所揭露的那样,“将十来张宣纸挂在墙上,以流水操作的方法作画”,而且“出版著作”也是“一书十编”的“流水线作业”。
那么,“范曾大师”的“国学造诣”究竟如何呢?我以为“范曾国学”有三个特点。
其一,以散漫无章的浮言游辞,逞古今中外无所不知之能,语焉不详,却又做头头是道之状。例证:《天与人:儒学走向世界前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一书,是范曾与著名儒学专家杜维明的对话集。读此书,我们看到,在这场被媒体炒作为“当代儒学巅峰对话”的对话中,杜维明理彻言明,从容贯通地讲述儒学传统的天人观念,并以“天有不能”、“人与天地参”和“恻隐本心”诸观念落实儒学的“现代价值”;与之相对,范曾在对古今中外的生拉硬扯中,主要表现的是他除了“知道”吾国有孔孟老庄诸子之外,还“知道”西方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莱布尼滋、康德一干人。这当然不是“对话”,而是学问家的思想讲示与门外汉的炫知逞能的“对比”,两者学问思想的高下,虽不当谓“天人之别”,但可称“天地之差”。
其二,以常识调书袋,不解义理,混乱芜杂,却又口号连天。例证:范曾《走进国学》(《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6月3日号)一文,全文列标题分四部分:国学的“源头活水”,国学的分类,国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几本国学参考书。就我所知,就题名与结构看,这篇文章当是“范曾国学”绝无仅有的“纲领性文件”;该文末尾注明“本文为范曾在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上的发言”,则足见该文非等闲言论。然而,读完此文,你除了见到在任何“国学读物”、甚至“百度百科”都可翻检到的“国学”零碎信息外,无法从“范曾大师”的“讲示”得知国学究竟何物、何义、何为;你更无从知道“范曾国学”有何纲何领。但是,你可以见到不少口号式的、似是而非的,只能界定为“范曾呓语”的“国学论断”。比如:“国学的源头活水究竟是什么?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概括,即‘先秦之学的生发’,这是对国学简捷而明了的论述”;“国学的终极目的是‘为己’之学,而不是为人、为物、为事而学”。至于这样的“口号论断”,究竟有何依据,义理何在,“范曾大师”是不予论说的。
其三,中西穿凿附会,以不知为知,以无理为理,以妄说为真传。《书道法自然》一文,散见于范曾近年出版的《书道法自然》、《范曾自述》等多种“著作”,当然是“范曾大师”论书法不可或缺之文。范曾在该文中称:“柏拉图之摹品说,在中国传说中的庖羲氏之时已然作如是说。”《易传·系辞》言:“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易传》哲学的“仰观俯察”的“拟象观”,是基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唯变所适”的宇宙论;柏拉图主张的是以“永恒不变”的“理念哲学”为前提的“模仿说”(不知范曾所谓“摹品说”语出何处?)。在“变动”与“永恒”之间,“庖羲氏”(伏羲)与柏拉图正相反对,前者如何代后者立言?由此可见,范曾所谓“国学”,于中西源头处的根本大义,都未知是非究竟;他总是向读者炫耀的“中西贯通”,不过是附会妄言。
国学传统的治学精神,儒家讲诚意涵养,道家讲虚心守真,释家讲本心自觉,这三者在“范曾国学”中是见不到的。“范曾国学”的根本缺陷,就是缺少入于心灵的真切和出于心灵的真诚。“范曾国学”在当下文化中的声势排场之盛,由出版到演讲,从平面媒体到影视网络,只有“无所不能”的“范曾大师”能够办到。但是,无论搞多大排场,造多大声势,范曾还是不能掩饰他的“国学”的内在缺陷和外在虚夸,当然也免不了学界非议丛生。就此而言,“范曾大师”确实也有不能“为所欲为”之处。
在此,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有一段话值得引用。王阳明说:“世之学者,如入百戏之场,欢谑跳踉,骋奇斗巧,献笑争妍者,四面而竞出,前瞻后盼,应接不遑,而耳目眩瞀,精神恍惚,日夜遨游淹息其间,如病狂丧心之人,莫自知其家业之所归。”(《传习录》)阳明先生此说,距今已约五百年之久了,但以之描绘当今的“国学大师”,正是无比精准的“传神写照”。在与杜维明对话中,范曾自称特别服膺于王阳明哲学。若非口是而心非,“范曾大师”难道就没有在阳明先生所论“世之学者”中看到一点自己的影子?
在《阿Q正传》中,鲁迅着墨不多地写了一个“赵秀子”。赵秀才是“未庄首户”赵太爷的儿子。这个本来依附于封建权势的无德无才的“末代秀才”,不仅是未庄第一个“秋行夏令”,以“盘辫子”代“剪辫子”,表示拥护革命的“先觉者”;而且还无师自通地懂得了用洋钱购卖“自由党”身份,因而花四块洋钱实现了自己超越未庄人的身份革命。赵秀才的创举,不仅令“未庄人都惊服”,而且让封建老父赵太爷“因此也骤然大阔”,“所以目空一切”。
我无意将赵秀才与范曾相比拟。我只是猜想,若赵秀才收了弟子,而未庄亦如今日世界这般大兴广告造势,其弟子也必将在报上撰文称颂赵秀才“无所不能,有所不为”。这样的猜想,难免读者要以为其中暗设了前提,将范曾的“国学大师”比拟于赵秀才用四块洋钱换来的“自由党”了。当然,读者的“以为”,是作者所不能顾及的,这一点,奉了“大师风范”的范曾先生一定是深有体会的。
(载《东方早报》,2011-07-11,版面原因,见报文字有删节)
3#
 楼主| 发表于 2011-8-23 18:33:35 | 只看该作者
肖鹰:范曾望凤姐
  作者:肖鹰
  

  


        当今中国,有两个人是骂不倒的,一个是范曾,一个是凤姐。这两人,不仅骂不倒,而且越骂越火,名气和财气与日俱升。

        以传统的眼光看,大概许多人要以为范曾与凤姐有风马牛之差,然而,如果真对当下世风和社会有所认知,我们就会更多地认识到,虽然两者之间有男女老少之别,但之所以能在现实竞争的腥风血雨中共同立于不败之昆仑,实在是有其根本共同之处。

        当今世风浮躁,市场火爆,欲搏出位而求大胜者,非有奇胆异才不可。这是一个有为在歧路的时代。检讨范凤二人的成功之路,有两大共同点:

        其一,以丑为美,把丑张扬到极至。凤姐之所以一举击败芙蓉姐姐,夺得网络皇后的宝座,就是她与幕后推手们在“以丑为美”这一点上达到了高度默契,把自己的“丑”作为绝世资源用以摧毁芙蓉姐姐的半真半假的自我美化。范曾的画术,在国画界内,数十年来也一直有行家诟病,其大病有二,有线条无笔墨,有媚气无骨气,是“放大的连环画”,是国画之“丑”。对于其“丑”,范曾也如凤姐般自珍自爱为得天独厚,数十年如一日地将之复制和放大,似乎在国画界做不到以一“丑”遮天就死不罢休。

        其二,自我膨胀,自恋成狂而菲薄天下古今。凤姐在电视节目中说道:“我9岁博览群书,20岁达到一个顶峰,前推三百年后推三百年,6百年间不会有第二个人超越我,以我的智商现在是没人能比了,别人只能在容貌和身高上弥补了……”无独有偶,范曾也在电视节目中宣称:“画分九品。四品,已成大师,凤毛欧伯;五品,谓之巨匠,五百年出一位;六品,可称魔鬼,从未看到。我是坐四望五,以待来日。” 在《范曾自述》中,他更放言说道:“我自以为几根衣纹足以睥睨南宋,与梁楷伯仲。”

        虽然这是一个高贪欲低廉耻的时代,但毕竟世人良知未泯,无论娱乐界还是艺术界,范凤二人在求成功之道上的“奋不顾身”,都是世所罕见的。范凤二人的相同是根本的,差异只在末叶。但在当今主流舆论中,以范曾为“高雅”,以凤姐为“低俗”,追捧前者,贬抑后者。殊不知底下凤姐之“丑”风行,正因为上面范曾之“丑”被美化。

        当然,范曾与凤姐,还是有些不可忽略的差异。凤姐称“六百年间不会有第二个人超越我”,范曾只自许为“五百年出一位”的“巨匠”,而且“范巨匠”还是“坐四望五,以待来日”的。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两者都以各自之丑而招来天下骂名,“名誉”都在涛涛骂声中“受了极大伤害”,但小女子凤姐不仅不告官,反而还不时身体力行,为骂阵煽风点火;而大丈夫范曾却以几位批评者的文章给他“造成极大精神痛苦”为由,告官求护。这就可看出,在范曾与凤姐之间,不仅有“五百年一出”和“六百年一出”之时间差,而且在这百年差别之间,还有两者为人的心胸气度的悬殊。

        凤姐虽然成名不久,但很懂得“出来混都是要还的”江湖道理。当然,对于围观群众的不恭,凤姐偶尔也会发点名家脾气,比如放出这样言语:“老娘什么都没有,长的又丑,但老娘就是有钱。”比起富可敌国的“来日巨匠”范曾,凤姐岂能自称有钱?但相比凤姐这“六百年一出”的气派和见识,范曾还是稍逊。“坐四望五”,“来日巨匠”范曾望网络红人凤姐何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0-6 12:21 , Processed in 0.06976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