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部“课堂革命”的教科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22 21:55: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部“课堂革命”的教科书

■钟启泉

注:本文是钟启泉教授为佐藤学教授《学校的挑战》一书写的译后记

  近年来,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Marlabusato)教授的名字在我国教育界有着相当高的知名度。他的诸多中译本《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课程与教师》(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静悄悄的革命》(李季湄译,长春出版社2003年版)广为传布,博得我国广大读者的好评。译者之所以选译他的又一部力作《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是因为该书系作者以日本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浪潮为背景写成的。该书从理论上与实践上阐明了“课堂革命”是一场保障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宁静的革命”、“永远的革命”。我想,值此今年我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步人第十个年头之际,出版这个中译本有着独特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本书原著《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小学馆2006年日文版)由绪论和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的三十五个篇章组成。全书贯穿了一个主题:把创建“学习共同体”作为学校改革的哲学,推进新型学校的建设。这种改革哲学倡导“课堂革命”的三大中心课题:第一,以儿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创造;第二,教师作为教育专家得以共同成长的“同僚性”的形成;第三,家长从“参观学习”转型为“参与学习”的实现。学校的挑战意味着一连串教育概念的重建——“学习”概念的重建,“教师”概念的重建,“学校”概念的重建。佐藤学教授多年来同中小学教师一起挑战“应试教育”的旧习,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诸多具有颠覆性的教育信条:

  ●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学校和教师的责任乃在于: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提供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
  ●学习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与“对话”,是师生基于对话的“冲刺”与“挑战”。……挑战学习的儿童是灵动的、高雅的,而且是美丽的。
  ●唯有冲刺与挑战的“合作学习”,才是润泽儿童心田的课堂,才是宁静的教室里教师循循善诱的课堂。这种润泽性和缜密性正是培育孩童知性的关键要素。
  ●任何一个儿童的思考与挫折都应该当视为精彩的表现来加以接纳。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困惑与沉默,正是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所以,富于创意的教师总是全身心地直面儿童的多样性与教材的发展性的。
  ●教学的创造性能否成功取决于教师在多大程度上尊重教材,尊重每一个儿童,以及教师对于自身教育工作的尊重。
  ●学校改革的目的是保障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保障每一个教师作为教育家的成长。……唯有保障每一个儿童的尊严与学习权,尊重每一个教师的多样性并保障其个性化的成长,才能使得学校的改革脚踏实地地向前推进。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中译本不仅为读者提供了“课堂革命”的国际视野,且以大量鲜活的案例展示了日本“课堂革命”的理念与经验、要诀与技术。同时,也描述了作为一名教育学者与中小学教师展开合作研究的挑战的心路历程。日本学校富于创意的挑战,是教育研究与哲学思考的丰润的思想宝库,也是启迪我们发现和实现新的教育创造的一份实证依据。
  征得作者的同意,译者将他近年来发表的散见于报纸杂志的数篇教育评论译出,作为中译本的“附录”和“结语”。移译时各篇标题和内容均未作改动。这些篇章所梳理的教育理念,诸如“基础学力”“综合学习”、“教学论思考”、“学习共同体”等,是本书案例报告中涉及的深层次的问题;有的则是落后于时代的诸如“分层教学”之类的观念,是我国课程与教学的实践中至今纠缠不清的问题。本书有声有色而又言简意赅地为“课堂革命”提供了理论支撑与鲜活经验,堪称一部“课堂革命”的教科书。相信书中阐释的内容一定会引发我国教育界广大读者的共鸣和反思。
  佐藤学教授在《中文版序》中说:“危机的时代也是变革的时代。”确实,中日两国尽管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迥异,但都同样凸现了“东亚型教育”的本质及其病症,同样面临“全球化”时代带来的学校教育的危机。作为数十年来的老朋友,我们彼此都关注着对方国家的教育改革,特别是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的进展。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教育的变革是从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开始的。学校的变革倘若离开了课程变革和课堂变革,只会是一句空话。学校教育是保守势力盘根错节的领域,任何改革的进展都不可能是轻而易举地一蹴而就的。然而,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转型。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终究要挣脱“工匠型”教师的羁绊,走向“反思型”教育家的成长。我国的学校教育终究伴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确立起有别于“应试教育”的“素质教育”的世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5:33 , Processed in 0.05521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