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师应追求教学语言的“美、博、真、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23 13:05: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教师应追求教学语言的“美、博、真、鲜”
2011年08月01日 作者:杨 桦  来源:甘肃日报

  如果说教学是门艺术,那么体现教学艺术的最主要手段便是教师的语言,语文教学尤甚。一堂成功语文课的教授,往往是语文教学语言的华美展示。精湛的语言表达艺术是激发学生听课兴趣,让学生尽快掌握相关知识的有效途径,是赢得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追求教学语言的“美、博、真、鲜”。

  一、“美”。所谓教学语言的“美”,在这里专指诉诸听觉的感受,也就是要注重有声语言的动听。准确独到的语义,抑扬顿挫的语调,节奏明快的语速,洒脱自如的语言,能调动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加快对授课内容的消化,增强教学效果。为此,应做到:语音要准确、语气要真切、语调要有节奏。语音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的声、韵、调相结合的正确发音。语文教师必须讲好普通话,对那些弄不准、无把握的字、词要查字典,杜绝把字、词读错的现象。在讲课中,不能一味地强调声音洪亮,声音要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感情真挚,要根据授课内容确定音量的大小,声调的高低。要正确掌握语速。

  二、“博”。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确实,一个教师说话水平的高低,口语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优劣成败,同时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如果一个教师能有情趣盎然的表述,精辟入理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旁征博引的论证,恰到好处的点拨,能让学生在精神上获得满足,这样能更好地帮助教学目标的达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心沉书海,才能厚积薄发;只有走向生活,才能撷英掬翠。

  三、“真”。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饱含情感,用自己的真情感动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用自己的热情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语文课文中很多具有美感的文章,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展现了自然之美、社会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所以教师自己首先要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的感情脉搏。通过自己的教学语言,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真诚的对话,在学生心中产生感情的共鸣。

  四、“鲜”。一位中学老师在讲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时,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作了如下讲解:“同学们,苏东坡先生远离家乡,但他思念亲人。他的情,他的爱都熔铸在这如水的月光里。他借月怀人,对月抒情。这最后两句表达的意思是‘我的爱也真,我的情也深,月亮代表我的心’,只是他的爱是对亲人的爱,他的情是手足之情,他托月亮捎去的是对亲人的祝福!”教师这段话流畅自然,他巧借流行歌曲的歌词为自己讲解苏词的意境服务。新颖、别致、生动形象,极富情趣,课堂效果不言而喻。对语文教师而言,新鲜活泼的语言能唤起学生视觉、听觉和心理美感,能给学生带来感情的波澜、心理的愉悦,能够再现情境,能够使教学内容深入浅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如沐春风”。(兰州实验小学 杨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5 19:24 , Processed in 0.16619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