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正无关程序,费滢作文25分探秘
作者:梁卫星
今年的高考分数出来以后,江苏考生费滢因不理解不满意其作文得分[25分]而将自已的作文凭记忆发在了网上,自然,引起了广泛关注,而后,华东师大的王晓明先生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阅卷者因长期的僵化教育而丧失了对文字的基本感受能力,明确表示了自己对高考作文评卷的不满和对目前中学语文教育现状的深沉忧虑,深为这位不幸的考生抱屈;王晓明先生的意见随后即引起了广泛争议,其中,尤以成都法学院王怡先生从法律角度[或者说是程序公正的角度]发表的系统看法更为引人注目。王怡先生从程序公正的角度出发,在设定费滢作文属离题之作后,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为确保公正公平,在游戏规则许可的范围内,判定费滢的这篇好作文[当然抄袭不在此列]25分虽不免遗憾,但却又是适当的。
笔者参加了今年的高考作文评卷,评分操作细则与国家标准答案乱熟于心,阅卷教师的素质、心态、能力、态度也如在眼前,结合费滢作文,我的看法是,两位王先生的看法从理论上说我都基本赞成。但从事实出发则又另当别论。
王晓明先生的观点相对比较感性,更多对当前语文教育的忧虑,不属就事论事;而王怡先生则属就事论事但又高屋建瓴,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阅卷情况分析一下他的看法。
的确,若想保持考生得分的公正公平,必需要在阅卷过程中保持基本的程序公正。按照我的理解,若想保持基本的程序公正,至少要确保以下几点:其一,作文题目的设定要排除社会等级的偏向性。比如说,有些题目如果只适合城市学生做而不适合农村学生做,既是对城乡差别的默认,又是对农村学生的抛弃,这样的题目明显是对公正的摒弃。其二,作文题目的设定要力求摒弃命题者自身的主题倾向性。这样的倾向性有的属意识形态偏向,比如去年的高考作文《心灵的选择》就属此列,学生面对强大的意识形态暗示,根本就无可选择。有的则属理解性暗示,比如今年的高考作文,我个人认为命题者其实是针对当前官场上的一类腐败现象出的题目。即针对拉帮结派任人唯亲与信人唯亲家族犯罪等现象设定的题目。如果阅卷者从命题者的意图出发去阅卷,将不可避免的造成不公正给分。其三,所有阅卷者必须确保自身能摒弃自已对作文题目的主观看法,完全从标准的阅卷要求出发。一句话,所有阅卷者只能有一个标准,否则,就会导致不公正给分。其四,每一个阅卷者都必须在所有阅卷时间内不受任何因素[比如阅卷者自身的好恶、心情的变化、学生字迹的好坏等等]的干扰,以一个标准批阅每一份试卷。其五,阅卷者必须有足够的思维辨别能力,确保对每一篇作文至少有一个基本优劣的正确评价。其六,阅卷者必须排除自己的社会等级偏见,确保每一个社会阶层的考生只能在写作能力的层面上一较高下。
任何人一看我所列举的这六点要求,都会认为这过于苛刻了,所谓的程序公正将只可能是一句空话。的确,我要说的就是王怡先生所说的程序公正在当前中国的这样一种教育体制与考试制度下是不可能得以落实的,至少,在专制政权对教育目的的某种必然要求的前提之下,作文题目的设定就不可能满足前面二点;而中国当前教师的基本素质能够完全符合后面四点的以我悲观的估计恐怕在全国范围内找不出一百人!也许有人会说,这与我们的制度和教师素质没有多大关系,你的设定根本就是理想化的乌托邦。当然,我承认无论哪一个国家要想在高考阅卷中做到彻底公正都绝无可能,但如果我们在教育体制上全面改革,不以培养实用型人才甚至是奴隶为要务而是以培养独立自主的人为目的,我却相信,高考阅卷是可以做到基本公正的。其余的错误那是由人类与生俱来的缺陷造成的,是人类本身的困境,可以理解。比如说法国今年的高考试卷就可以做到基本公正!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法国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
文科
1.“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
2.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
3.试分析休谟论“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使人痛苦的惩罚。”
经济科
1. 什么是公众所能承受的真理?
2. “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
3. 试分析尼采论罪行与犯罪一文的哲学意义。作者在文中提出问题:舆论在了解了犯罪动机和作案具体情况后,即能遗忘错误。这种现象是否有悖伦理原则?
理科
1. 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力?
2. 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知识的局限?
3. 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学含义。卢梭说:“我们对同类的感情,更多产生于他们的不幸而不是他们的快乐。为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基础是利益,因共处逆境团结在一起的基础是感情。”
这样的作文题目建立在选拔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的之上,考查的是学生的哲学底蕴与思辨能力和考生对人本身的理解及对人类社会各方面的本质认识,可以说从根本上做到了对意识形态与命题者主观倾向干扰的摒弃,我也相信,能够设计如此深刻而又人性化试卷的国度肯定不缺少相对公正的阅卷人!
所以,类似费滢作文得分过低或另外一些考生作文得分过高的现象根本就不是一个公正与否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体制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对人本身的教育目的的错误问题。如果我再结合对费滢作文的得分过程的合理猜测,这个结论将一目了然!
今年的高考作文评卷要求采用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相结合的评分标准。基础等级部分又分内容、表达两项评分,每项再分四等。同一篇作文,必须由两人评阅,两人签名。内容项四个等级分别为25-21、20-16、15-11、10-0;表达项四个等级与内容项同,总分各25分,合计共占50分;发展等级共10分,四个等级分别为10-9、8-7、6-4、3-0;其中,若内容与表达两项得分均在第四等,发展等级不得给分,发展等级的给分只要符合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中的任一项都可得到最高分10分。而内容项与表达项的给分则没有互相制约的要求。另外,关于跑题与抄袭文章也有明确说明:针对抄袭现象业务组再三告诫,如果没有确切的证据,除非阅卷者们的确看到过与之相同的文章,不得以任何借口判定考生作文为抄袭。针对跑题作文,业务组也表现出了难得的人本主义精神,他们表示,只要是谈感情亲疏或认知任一方面都不能算完全跑题,只要考生在文章中有一句话说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就不能算是跑题,如果考生将感情亲疏扩大到感性认识,将对事物的认知明确为理性认知,并谈其中一个方面或两个方面的关系也不能算跑题,另外,业务组还要求对一些比较特殊的作文要慎重给分。以上罗列的是高考评分的具体操作规则,关于作文题目本身的不公正性我在上文中已有论述,另外,在我的另一篇关于高考阅卷的文章《长路关心悲剑阁》中也有涉及,在此不再赘述,至于这一评分细则的不合理之处我也不想多说,我要说的是具体的操作过程。
这样,我们假定能完全按上述评分细则给分,力求做到王怡先生所说的游戏规则内的相对公正,费滢的这篇作文也不可能出现25分的情况!
首先,我们假定费的文章的确跑题,我们扣除其内容项的全部得分25分,还有35分,可以这样说,只要你认真看了这篇文章,你不能不承认这篇文章无论是就表达项而言还是就发展项而言,对一篇高考习作来说,都可以说是无可挑剔!那么,费至少可得35分,更何况,像费这样的文章你又如何可以断定其是绝对跑题呢?的确,由于现代人的情感感知能力日益钝化,人们日渐淡薄了节日所蕴含的人性人情与生命情怀,这样深刻的认识,怎么可能1分不给呢?其次,我们如果按照业务组的要求,费的这篇文章不能说是跑题,我们打一个基本切入分18分,那么这篇文章至少可得53分。所以,按我的看法,只要是真正做到了按评分细则评卷,而且的确仔细看了费的文章并理解了该文,费的文章就不可能得25分。
那么,这一个分数是如何出现的呢?我现在就说一下我在阅卷时的一些见闻,这个分数就不难理解了!我和我的一位同事今年是第一次参加高考评卷,所以对看到的现象都深受刺激,不可或忘。我们看到了什么呢?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其一,有很多市区教师年年参加高考评卷,对于他们来说,高考评卷不算一件什么了不得的大事,他们的阅卷既快又深得业务组好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首先,因他们年年阅卷,深得业务组信任,所以,业务组根本或基本不查他们的阅卷情况;其次,这些人深谙业务组人员要求改出差距的心理,在改卷之先,就对各个档次分数给出了一个基本比例,比如说,30份试卷,20分、30分、40分、50分这四个档次的分数,他们就给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比例,大致上可能是1-2:3-5:15-18:11-5,然后,由于业务组查他们试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他们可以不用仔细看每一份试卷,而只须根据字迹或首尾段的情况给分。其次,有些教师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标准,他们在业务组查卷风声较紧时就相对认真一些,而当业务组查卷松懈时,他们就马虎之至。其三,有些教师主要根据字迹给分,有一个教师,他在四个小时内改了240份试卷,可以说,他甚至连看学生字迹的时间也没有,不过是胡乱给分罢了!其四,有很多教师思想陈旧,语言感受能力极差,他们或许改得很认真,但越认真就越容易导致荒唐的给分,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好坏!其五,有很多教师有深刻的城乡等级观,他们固执的以为城市学生的作文水平要比农村学生强,所以,只要觉得所改试卷是城镇学生,他的切入分都要高一些,而农村学生的切入分自然就低一些了。其五,本来由两人评一份试卷应该可以保证阅卷的相对公正,但实际情况是,由于时间关系,这样的规则从头到尾都没有落实过,只不过是一个人改,另一个人也签一个名,以求自欺欺人而已!
所以,我可以断言,费滢的作文得分低,不是由于跑题,有很多网友这样猜测是基于一种善良的心态,即阅卷者是按照评分标准基于比较准确的理解而给的分,虽不可接受但可以理解。如果说是阅卷者本人是这样说的,我也毫不犹豫的说他是在撒谎,因为只有这样说,他才可以推卸自身的责任或掩饰自己的愚蠢!实际情况可能就是两种:其一,阅卷者根本就没有仔细看甚至于根本就没有看费的文章,只是大致看了一下其文章的基本结构安排,认为费的文章字数不够,很可能没有写完[费的文章若只是扫几眼,的确会给人这样的印象],而且我想费的字大概也不是很漂亮,于是随便给了一个分。其二,阅卷者的确仔细看了费的文章,但他很可能认为这篇文章不知所云离题万里,也就是说,他根本就看不懂费的文章,这样,他就理直气壮的给了一个25分!
从我改卷的见闻出发,我的猜测很可能是正确的。那就是说,这的确不只是一个公正问题,从本质上来说,应该说是一个人的素质与人的发展目的的问题!是这些问题之所来处的教育体制甚至社会体制的问题!
怎么这样说呢?试想,如此严肃的大事,一个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大事,何以我们的选拔人员会如此儿戏与无知呢?我想原因是可以理解的,他们知道自己不过是一个奴隶甚至于只是一个奴才,他所选拔的人才其实也不过是一介奴隶或奴才而已,再怎么严肃,也选不出一个真正的人出来,谁都是一样!何必那么认真呢!此为专制体制造成的一种心态。第二种心态可能是这样的:这些教师都知道自己所教的学生是什么样的人,无庸讳言,这些年来,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由于教育的全面滑坡,当今的学生绝大多数极其自私,极端个人主义,极其物质化世侩化,所以,教育者对自己的学生早已丧失了基本的信心,这种心态带入阅卷过程中,自然就是阅卷的随意化了。这种情况的体制性原因更是不言而喻。第三种心态是阅卷者在专制体制下已被全面扭曲,他以无知当有知,他仇视有创造性的东西仇视有个性的东西,他希望看到的只是千人一面人云亦云的东西,他总是会颠倒黑白,并以此为乐为荣!
够了,我的猜测让我浑身发凉,我不能不说我所看到的就是一场人肉筵宴,我的内心因此而充满了悲哀和恐惧,我知道,人们还是太善良了,高考阅卷从来就不仅仅只是一个程序公正与否的问题,而是关乎一个民族对于人的基本理解与对人类社会体制的选择的问题,只是,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是我应该饶舌的,我其实早已越界,我所能做的应该只是沉默和在沉默中恐惧与忧伤!只是,这样的恐惧和忧伤是一种残忍的自我折磨,其对灵魂的戕害和对生命本身的挫伤是无言可绘的,所以我只能借这些文字在逼人的窒息中挖一个小孔以苟延残喘,只是这样一来,就又多了一层恐惧:我说了不被允许说的。也就是说,恐惧与忧伤其实是我的宿命,面对如此宿命,我又能做些什么呢?
附:
2003年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4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再附:费滢的高考作文
人情与季节
(一) 端午
前几天是端午,当我把去年的艾和菖蒲从门上拿下来,换上新的时,我听到干枯草木细微的碎裂声,闻到灰尘中混有的一种特别的香气,这是艾的味道。艾和菖蒲是两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艾因为有浓烈的香气,被认为是辟邪之物,而叶子细长的菖蒲被当作神仙手里的宝剑,有青绿色的剑锋,可以用来斩妖除魔。记得小时侯,每到端午,就看见每个回家的人自行车篓里都会放着束好的菖蒲和艾。而现在,我下楼时看见每个门口都空荡荡的,难道人们都忘了它们的含义?或者,只是觉得在每扇紧闭的门边摆放它们是件可笑的事情?
(二)元宵
按照惯例,今年的元宵节我点灯到院子里走一圈。看不见和我一样点灯的人,整个院子只我一盏孤独的等在走。又因为下雨,火光明明灭灭,显得格外微弱。回到家,电视里在说,今年夫子庙的灯市也由于雨而变得冷清。“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是欧阳修笔下的元宵。现在,人们更宁愿呆在家里,连饭后的元宵也是草草了事,这样,他们也就忽视了这个在古人眼里相当热闹,便于交际的节日。
(三)重阳
看过一个挺感人的故事,一个母亲病了,女儿到医院探望她,在路上想起今天是重阳,于是买了糕,糕也有登高之意,是避免灾病,是吉利的象征。糕上还插着小旗,也有辟邪的意思。后来母亲病好了,那碟糕也就一直放在那儿,没舍得吃。其实这是件小事,但里面的感情却令人动容,这样的感情,也使节日的意义更加突出,让我们知道,节日的形式其实是浓厚感情积累的结果,人们的真心祈愿,是节日的全部内容。
(四)冬至
冬至这个名字我格外喜欢,每次我默念,都有老朋友来拜访时,听他们的脚步来到门口的幸福感觉。在古代,每到冬至这一天,皇帝都会和大臣们祭天。而老百姓在这一天会怀念老友,回忆过去。这是个温暖的节日。但当这一天,我到学校,问同学今天是什么日子,他们的表情都很冷漠,他们并不关心,也不在乎哪个节日在哪天。
我想,人们是因为感情的淡漠而忽视了节日。但更可怕的是,对感情的淡漠,对人情的疏远,使我们丧失了感知生活中在我们身边的细小事物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