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专题研读潜入生命 改进课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3 12:41: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专题研读潜入生命 改进课堂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 杨骐文

  阅读应成为教师基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阅读有两个层次,一是基于日常行为改进的“行动改进性阅读”;二是基于视野的开阔、智慧的启迪的“性灵陶养性阅读”。虽然教师的阅读不能停留于第一层次,但读书应从第一层次入手,以此促进教师教学技艺的改进。

  教师的日常行为改进,核心在于课堂改进。要想将课堂改进与阅读紧密联系起来,基于课堂设计的专题研读是一个重要途径。

  课前预备型专题研读

  研读,是教师备课的基本功。研读包括教学内容研读和教法研读两个方面。教学内容研读要想达到一定水平,非一日之功,它取决于日积月累的阅读和见识的提升。尽管如此,如果进行相关内容的专题研读,对具体一节课的文本内容的理解仍然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基于某节课的教学内容专题研读,首要的工作是确定研读主题,搜集相关文本。

  以课文《土地的誓言》为例,除“裸读”、“裸思”教材、借鉴教参观点外,还应根据文本特点锁定“土地”、“九一八事变”、“抗战题材”等系列专题,进行相关的文学和学术文本研读。例如,如果确定了“土地”这个研读主题,就可以借助书籍、网络资源,搜集与土地有关的诗歌、散文、小说等,如贾平凹的散文《一块土地》,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赵本夫的小说《无土时代》,海子的长诗《土地》等;还可以检索与此有关的学术文献,拓展和加深对课文《土地的誓言》主旨的理解。

  教法研读亦是如此。《土地的誓言》属于自读课文,其教法和其他课型有所不同。因此,可将研读主题之一锁定为“自读课文教法设计”,查找资源进行专题研读,在揣摩他人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找到适合本节课的自读课文教法。同时,自读课文更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培养,因此,教法研读的另一主题可以是“阅读指导法”。从文本特点来看,该课文饱含着作者眷恋故土的爱国深情,课堂教学应当通过充分朗读来咏叹这种深情。所以,研读主题还可以确定在“朗读法”上。

  这种专题研读,可使教师摆脱简单的搜集教学素材、借鉴他人教案的“搬运工式”工作状态,使备课进入学术研读层面,使读书和日常行为的改进更好地结合起来。

  课后反思型专题研读

  在课前的专题研读和课堂设计后,教师在教学中还会呈现一些问题、薄弱环节,甚至盲点。因此,教师在课后反思时,也可以通过专题研读来提升素养。

  在课堂教学的展现中,教师可能会发现在语言表达、提问技巧、对学生状态的关注等方面存在不足。这种不足就是选择研读主题的依据,而发现这种不足需要较好的课堂观察水平。因此,教师需要先沉下心来进行课堂观察专题研读。学会用专业的眼光观察课堂后,教师便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薄弱点,通过这些薄弱点来确定研读主题,查找相关的文章进行专题研读。如某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发现自己在回应学生的答问时缺乏有效引导,要么只有空洞的表扬,简单地用“很好、真棒”之类的话回应学生,要么只是简单地重复学生的回答,缺乏有效指导。该教师就可以在课后搜集有关课堂评价方面的资源进行专题研读,或者搜集这节课的课堂实录等,研究其他教师是如何在课堂上应对学生的。

  专题研读需循序渐进

  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反思环节,有许多可以进行专题研读的主题。要在一节课上包揽所有的研读主题是不现实的,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应对,因为教师在进行每一个主题研读时,都好像在读一本由自己临时编选的专著。因此,可行的路径是根据文本特点和教学目标,每一节课上只重点研读一两个专题,解决一两个问题,做一点小的改进;或者在通观各学段、各模块教材的前提下,对同一类型的课,选择同一个研读主题,进行持续性研读。

  不管采取何种办法,教师都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靠日积月累的改进来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例如,对一篇课文进行“自读课文教法”的专题研读后,其他自读课文便可借用;研读“排比修辞教法”、“呼告修辞教法”和“朗诵教法”专题后,其他涉及这些修辞手法或者适于朗读教学的文本,都可以使用这些研读成果。

  在选择研读专题时,不仅应考虑文本特点,还应考虑教师的专业成长阶段,特别是基于教育素养提高的专题研读尤应考虑后者。初上讲台的新教师应重点研读教师基本功的提高,如如何增强语音语调的文本适切性;经验型教师应重点研读各教学环节专业水平的提高;专家型教师应重点研读如何使教学成为一门艺术,成为师生之间的心灵交流活动。

  独立于实践的研读为补充

  当然,直接基于课堂改进的专题研读,难免会因为缺失思考和时间不足而流于研究的表面,表现为当前所学的理论和知识技能既无法融入教师的整体专业成长,也无法与其他知识技能相互融合,内化为教师整体素养的一部分。同时,由于这种阅读的功利化取向和实践取向,很难保证思考本身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使思考的品质大打折扣。

  如何克服这种局限性?我们还需要独立于具体实践的阅读作为补充。具体来说,这种独立性阅读并不基于具体的课堂改进,其路径在于养成一种经常性阅读的习惯。例如,每位教师每学年订阅几本专业杂志,研读其中的文章,不管这些文章是否与当下的课堂或自己的学科相关;还可以从参考文献中滚雪球式地获得与某个专题相关的资料。

  教师如果能长期坚持下去,那么不仅每一个学科专题都可能研读到,还能使这种思考潜入教师的生命个体和专业素养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1:51 , Processed in 0.06679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