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文命题与评价之困境及改进的可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31 01:22: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文命题与评价之困境及改进的可能

——倪文尖访谈

本刊记者李岩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0年9月 总第81期


本刊记者:我们注意到,从《赤兔之死》获得满分之后,常有文言高考作文获高分的报道见诸报端。今年媒体发表的高分和满分作文中,又有两篇文言作文,尤其是江苏那位考生写的《绿色生活》,大量使用生僻字词,连阅卷组组长都需要查阅工具书才能看懂,引起很大争议。对此您怎么看?


倪文尖:文言作文最终能够获得高分,这已经说明该文作者充分把握了现今髙分作文的潜在评价尺度——那就是要出奇制胜,文章要写得新奇,要标新立异。就考生个人而言,他显然是成功的。但经过媒体报道之后,这成了一个现象,甚至变成了一种标杆,而如果没有很多清醒的声音表示质疑,就非常值得商榷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高考或者其他考试当中,“作文”这一部分,是有相对明确且具体目标的,那就是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即写作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应该是一种在当代的社会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情境中所需要的写作能力。文言文写作,不属于现代人真实的写作状态,或者说不是现代语文教育中需要学生达成或实现的目标。但是,从文言作文屡获高分来看,髙考作文的考核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目前似乎还缺乏共识,或者说还没有很好地解决。重视文学,是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的一个语文传统,或曰偏好。我们这里不作太多讨论。而现实情况是,我们当下的语文教育中,下大气力试图教的文学,却又是最近一二十年来最受诟病、被认为没有教好的部分,这就更令人深思了。 落实到作文来说,在传统社会中,文学的偏好与当时的社会生活需要是相匹配的,古代的读书人要读书做官,吟诗作赋,文人唱和,需要的就是出口成章,写一手漂亮文章。不用说,古人写文章用的就是文言文。而在当代,无论是口语交际还是书面语言,都是白话文。现在的社会生活与传统差异极大,现代人需要掌握的东西与传统也大不相同。因此,文言作文,即便真有个别中学生写得好,那也是特殊情况,是特例,我甚至以为也不是多么值得宣传和鼓励。

当前,作文教学的目标、考试的评分标准和评分依据,从纸面上来看,是有些权威说法的。但文言文作文屡得高分这个现象表明,我们实际操作中运用的作文评分标准,确乎又是另外一回事。如果类似倾向任其发展,那么危言耸听一下的话,当今作文事实上所考的,就还是中国传统科举考试看重的那套东西了。这样,想 通过作文测试看到的才能、要考查的能力,就不能不与现时代脱节。


本刊记者:高考作为一种高利害的考试,高分作文必然会有一种标杆作用,进而影响高中语文教学。那么,有没有可能使高分作文与真正的“好 作文”更接近,从而从正面引导语文教学?


倪文尖:你刚才讲的是一种理想状况。但以我个人的观点,讨论中国当下的作文以及语文乃至于整个的教育问题,都没办法脱离实际的状况,也就是中国国情。

在文学理论的意义上,或从写作学的分类角度看,世界上有小说、有诗歌、有散文,而却是没有“作文” 的。这话什么意思?这就是想特别指出一个事实,“作文”是一种典型的福柯所说的“话语”的产物。世界上之所以有“作文”,是因为先有了语文测试及其背后的语文教育的一整套“话语”,而“作文”是这一系列话语实践和教育体制的产物。

书生气一点,其实还甚至是更学理一点呢,如果要问“作文”是哪一种文类,那么应当说,“作文”事实上属于“应用文”。“作文”是一种在考场上写出来去力图得髙分、或平时也一直训练而为了考试获高分的一个实用文类。既然是应用文,那么写作的首要目的就是完成交际任务,这个任务是什么?就是获得高分。说得再白一点,“作文”实际上就是语文试卷中占了将近一半分数的一道试题,有60分或70分之多。这对一个学生而言,对一个教师而言,都是最真实的:首先会把作文看成一道题,而在考试中,作文的第一任务就是拿髙分。甚至也只有这样,才算是从语用学的角度完成了交际任务。

因此,考生和老师重视并研究满分及髙分作文就再自然不过了。在好作文的导向上,媒体所产生的影响是超过想象的,这更是因为我们规定的写作教学的目标、作文的评分标准之类,都比较抽象、比较宏观,相当笼统、不容易把握;而媒体将满分和高分作文发表出来了,事实上,就是几乎唯一的更潜在的、更具操作性的评分依据呈现出来的时刻。所以,每年高考之后,高分和满分作文,就成了语文界,包括教师、学生和家长所认为的好作文的样板。


本刊记者:媒体上刊登出来的“好作文”看起来也不是千篇一律,也有不少特殊性啊。


倪文尖: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确,刊登出来的高分作文也并非完全属于一个类型,但据我观察,大致来说,这些髙分满分作文当中,还是能看出偏重立意的倾向;而在一个时段里,文风上也还是有相当的趋同性, 要不行文总偏华丽,要不都显得比较朴素。这是第一。
第二,问题主要还是出在接受和影响上。比如,教师看了那些髙分满分的作文就会想,哪些是能教也能学的,哪些是不能学的。即,在研究好作文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会过于看重应试策略,而自觉不自觉地忽视真正的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因为即便致力于提高写作能力,在髙考当中,也未必能拿到髙分:我们知道, 现在作文批改的时间是相当有限的, 考生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吸引阅卷 老师的眼球呢——说句玩笑话,作文也成了 “注意力经济” 了。因此,“出奇制胜”就成为获得高分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策略。文言作文在高考中屡屡出现,正可以说是这一逻辑的产物。

所以我说,老师和学生们通过研究高分满分作文来研究好作文的“时尚”——“好作文”的标准其实是一种风水轮流转的“时尚”,这,固然是不合理的,甚至也应该予以批评。 但是,这样一种状况,不是简单的发号召或批评所能够解决的,需要我们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我们的高考作文的评价,就是个问题。


本刊记者:目前高考作文评价中存在哪些不足?


倪文尖:我个人认为,目前的作文评价中至少有两个不太好的倾向。第一,过于看重立意,至少从这几年发表的髙分作文来看还是这样。——我也是注意到了的,近年来很多专家都在反复提出建议,希望淡化立意,防止以政治正确、道德主义的要求,不让学生说真话。但今年的那些髙分作文 依然说明这个问题没有很好解决。

第二,“成文”的技巧或文章的“漂亮”,在作文得分上所占比重过大。虽说我们对“技巧”的要求是在变化,但无外乎总还是要出彩、出奇:或者是在辞藻方面,或者是在知识面上,或者是在结构、章法方面。

所以我有个提议,是用“写作” 替代“作文”。这看起来是名词之易,但实际上是要对“写作”考核的目标有个更明确清晰的意识:从“作文”中,我们真正要考查检验的应该是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表达得好不好,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章本身完成得怎么样,文本内部的质量如何,其次,真正的写作总是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目标的,那么,能否很好地派上用处、完成交际的任务,就是评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尺度。这就要求写作者考虑写作的目标读者是谁,行文是否得体等等这些问题。

写作完成得好不好,要看任务完成得好不好。文章本身“写得”如何,这是从文本的意义上来说,我觉得可以放在第二位。——当然这在当前也是为了纠偏,因为现在对写作的要求很少考虑到真正达成目标这个方面,而考虑文本内部时也不周全,存有偏向,还是前面那句话,立意和成文章法所占比例过重。


本刊记者:那么,您觉得作文命题方面这两年有没有改进?


倪文尖:以我之见,这些年在作文题的命制等方面,还是有不少探索的。很多题目,学生可以写的立意未必是单一的;材料作文给出的材料,很多也是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出发,从自己的生活经验、观点出发,写多种类型文章的。但从公布的高分作文看,结果并不乐观。
以今年高考全国I卷作文题为例。语文考试刚结束,我在网上就看到北大中文系陈晓明教授的博客对今年高考作文的讨论。陈教授的这篇博客文字很值得我们注意和分析,所以我在这里径直引用了。

“这道作文題即是要肯定这只捕鼠的猫,这是一只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猫,它不愿坐享其成,要自食其力,虽然有现成的食粮,但它发现旁边就有老鼠,以自己的能力捕鼠,吃自己的劳动所获。题意还是比较容易领会,也比较明确地给出信息。

但这个题显然又体现了应试教育已经给定的框框。就现有高考阅卷扣題的指标来看,无非是要肯定那个离开现成的鱼,到一边自己去捉老鼠的猫。其他几只猫面带笑容,或略有讥讽,只有那只猫纵身一跳,奋力捕鼠——其志可嘉矣!而不吃现成,要自食其力,这又正是90后一代人所需要的精神。如此联系一下实际,并引向对90后一代及自己的切身经验的分析,可能是更有厚实感的作文。…… 但这样的信息又过于明确,答案又带有“思想倾向”,这就与应试教育给出的道德教育的規范性观念直接吻合。学生其实没有多少发挥余地。

学生肯定不敢另搞一套,例如,赞赏那三只吃现成的猫,而谴责那只好事多动的猫。那只猫放着现成的鱼食不吃,却要花费时间去捕鼠,这是多此一举。如果坐下来赶紧吃鱼,吃好了,有力气,该干什么干什么去。 和果从效率和目的角度来看,吃鱼只是手段,而目的并不是吃鱼,吃了鱼只是为了获得能量,猫们还有别的活要干,比如猫们是研究鱼的科学家,并不只是吃鱼的貨色,赶紧吃鱼,不 要浪费时间捕什么鼠,那三只猫就是无可厚非的。而那只捕鼠的猫,却不能放弃旧有观念,承担新的角色——研究鱼的科学家,却在干着凭着本能的亊,实在是迂腐可笑,不能与时俱进。

这样的题目,未必不能被翻转, 但恐怕这样的翻转是不能为阅卷老师所容,有效分数是拿不到的。故这个题目仿佛是自嘲:假定考生们是猫,那鱼就是已经给定的道德正确的答案了。猫们只要吃给定的鱼就可,可不要去捕什么鼠——自己去异想天开搞什么创意。
此题如不设什么扣题的标准答案,则是好题;让考生自由发挥想象,无拘无束,无所谓道德理念正确与否;如设了,则要打些折扣,因为答案太过明显,道德意识太强,没有多少哲思和想象的余地”。

当初我满以为,陈晓明教授是对这些年的课程改革和语文教育不够了解。再者,其实从陈教授自己的分析可以看出,这幅漫画其实有多种解读途径:可以肯定捕鼠的猫,也可以赞赏三只吃鱼的猫啊!而且,如果考生真要是在立意上如陈教授所愿了,也未必拿不到高分。
但是等高分、满分作文发表以后,我不得不非常失望地承认,还是被晓明教授言中了。这个例子也反映出目前看重立意的惯性是如此强大。


本刊记者:不仅仅是高考,就是在平时的作文评价过程中,也存在着立意賦分所占比重过高的倾向,这种习惯是如何形成的?


倪文尖:首先,我半开玩笑地回答这个问题:就是这么一句话,平时为什么写作文,还不是为了考试得高分?再者,注重立意的习惯,这个说来话长,和传统的文以载道有关,也与长期以来我们过度强调单一价值取向有关。
其实,我并不反对立意在一篇成功的写作中的重要性,而是不赞成过度看重。因为过度看重立意,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比如,这些年我们的作文特别强调要写真情实感,但在考场上,要求学生写真情实感,这本身是不是就有些矛盾?这,在我们命题时就应该意识到。我甚至认为,“真情实感”这种提法本身就有点外行, 是外在于写作、作文的一种道德主义的提法。它试图传达的意识并没有错,但用“写出真情实感”这样的话来讲,表达得不准确。

前边已经说过,“好作文”是一种时尚。据我观察,七八年前,“好作文”多半是文化大散文,余秋雨式的,要知识丰富,要有点文化传承,要有点人文修养,动不动孔子耶稣柏拉图、司马迁李白杜甫苏东坡,要用排比,结尾时虽不用感叹号,给人的感觉却既是感叹号又是省略号。但这种写法这两年不行了,因为会写的人太多了。开始是少数人写得出,但老师训练得多了,练成一种风尚。这就好比以前流行喇叭裤,现在看多了,不好看了。大家都能写了的,这就不好了,变成套话了。于是,这样的写作就被认为是没有真情实感。也因此,现在对“好作文”的要求是,要写身边的,要写贴着自己生活的;甚至无意识中还希望写得乡土一点,用词不要太华丽,从自己经历的刻骨铭心的一件事出发,等等。
我觉得,与其说现在是做到了“写出真情实感”,不如说是,现在对于作文的风格,包括选材,包括在辞藻和句式层面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所以,我强调中国的应试教育的国情,我从学理上说“作文”是话语的产物,现在我又反对所谓“真情实感”,我的想法是一以贯之的:要解决写作教学和测试中碰到的真问题,首先就需要真实地面对真正存在的问题。否则,不仅作文没有写好、语文没有学好,还会出现更多的问题。其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我们的语文教育一直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目的,而事实上却培育着学生的双重人 格。我接触过不少大学生,他们说自己中学时代写作文时,总是揣测老师的意图,老师希望他们写什么,他们就写什么。因为害怕立意不正确,得不到满意的分数。如此看来,内心的尺度和真实的想法,怎么可能呈现在语文答题与写作之中呢?这样,命题者要求写出真情实感,而结果恰恰培养的是伪君子,是人格分裂的学生。 再危言耸听一些,长此以往下去,将会是非常危险的。其实在很多时候,这与我们的语文测试的技术性操作有着高度的相关性。
年初以来,作文在网络上变成了一种笑料性的东西被声讨着——虽然写作和语文教学不必承担那么多不该承担的东西,虽然网友也有的只是出于恶搞目的,虽然我们的写作和语文教学不至于真的那么不可救药。但是,我们的从业人员也确实要好好想一想了,无论作文还是语文教学,都不仅仅是个智育的问题,也实在是个德育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反省自己:是不是在语文包括写作的教学和测试的研究中,能有更多创造性的劳动?因为,只有通过我们创造性的劳动,才能让学生和老师少走些弯路,不走我们认为不妥当的路、不值得提倡的路。


本刊记者:对于改进高考作文命题与评价,您有哪些具体的建议?


倪文尖:我个人的确有些看法和建议。但我认为,当下最重要的,不是大家各自出点主意了事,而是——所有的从业人员都共同意识到问题所在,要让问题浮现出来,对真问题有问题意识,要有公共空间来认真讨论乃至争辩这些问题。

我前面说过,我觉得“作文”这个提法不如改为“写作”。而事实上,这几年来全国卷和一些地方卷已将“作文”改成为“写作” 了。所以,名词更换并不是怎么重要的,关键是理念上要有真的变化,要对“写作”测试的目标和原则有公共讨论和集体认知。

另外,比如,近年来很多省市都有一道语用题,一般是5分上下。举个例子:请考生为世博会的某馆写一则海报,要有鼓动性,让看过的人知道这个馆主要展出什么,并且积极地去参观。这就是好题目啊,其实完全可以放大。给个30分,让学生写得更充分一些,来测试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觉得,类似的题目实际上更能考查出真实的写作能力,而且是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写作能力。因为它拟设了真实的写作任务,要求考虑读者对象,也有文体上的具体要求,这比一篇搞不清楚 要干什么的“小文人散文” 能够更好地考查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吧。

还有一点,就是如何防止速构。 现在,老师们不是对如何获得髙分作文,如何“成文”,研究得很深入吗?那么,我们甚至可以不要求成文,比如写“我的母亲”,只需要你写几篇短文,说明你的立意,讲清楚你的选材。这样做可能有点矫枉过正,放弃了完整的成文。不过请注意,讲立意的语段本身也可以测试出为文的完整性。

当然,如果这个套路也被研究透彻了,那么就再换其他的。说到底,测试与应试本来就是“猫与老鼠”的游戏,这也不是什么秘密。

当然,还要防止题目本身就有太多的含混性。

最后,我觉得评分标准太过笼统、操作性不强,这是个非改不可的大问题。

我曾经与一些参加过阅卷的老师沟通,大家的普遍感觉是印象分所占的比重太高,虽然现在的作文评分标准一般分成三个方面:立意与选材,结构与章法,语言表达。既然如此,那么,这三部分的具体要求是不是可以更细致呢?比如立意占多少分,分成三等,选材占多少分,也分成三等,以此类推。

评分标准具体如何细化,哪些地方占多少分值,这些都是可以讨论的,包括印象分也不是不可以占一定的分值。我们要区隔出一些有价值的分数,设计出一定的函数关系,甚至可以开发出一种软件……,这么说可能有点书生气。
我觉得,既然大家已经认识到作文测试现在遇到了很大的问题,那么就是要开动脑筋,“不怕书生气,需要想象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06:30 , Processed in 0.12074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