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国作文与手写我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31 18:49: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民国作文与手写我心


  ■书名:《民国小学生作文》  ■出版: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  ■读家:徐迅雷

  有个文化人在北京潘家园淘书时,偶然发现一本民国小学生的作文书,看后深受感动,于是有了策划出版《民国小学生作文》的念头。他就是《民国小学生作文》的策划人符马活,他说,“现在许多孩子的文章写得太假了。我希望他们回到‘真善美’的年代。”

  一篇名为《雅事》的民国小学生的作文,出自十几岁的孩童之手,看看那个时代作文水平如何:

  现在的一班文人学士,一举一动,总想表示自己是一个雅人。一定要分某种事为雅事,某种事为俗事,徘徊于花前月下,啸歌于流水高山,或者去步伍古人,以取雅人之名。其实胸中一有执著,便有芥蒂,有一先入为主的“雅”字,矫揉造作的事情便生出来了,山水花月的真味,自然领略不到。这种心理,也与求富求贵的狂热没有两样。已失去自己的天真,哪里还能去体味外物的极趣呢?

  看过民国小学生的作文,“自愧弗如”是真实的感觉。不过孩子的天才是一样的,只是被虚假的应试教育给大规模地扼杀了。我所在的报社曾组织一次“真性情作文大赛”,出现了许多真情作文,比如这篇:“我曾经有钱,放在一格小小抽屉。最多有8571元。我从没用过……后来爸爸妈妈总为钱吵架……一次爸爸打电话给我,说再也不回来,但会给我寄压岁钱。”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我不要压岁钱,也不要爸爸给我寄压岁钱。我希望,爸爸把自己寄回来。”

  一句“我希望,爸爸把自己寄回来”,让人感到,过目难忘。但当今应考应试为目的,编造故事、虚情假意大行其道。有人说:“我人生第一句谎言就是从写作文开始的。”所有的谎言作文,都不可能是“手写我心”的。“手写我心”才是好的写作状态。我期待自己时刻都能手写我心,但职务写作与非职务写作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后者更随心。学生写作,带有训练性质,理当手写我心,可应试作文往往抹杀了“真性情”。

  违心所写,真情所失。“真话不全说”,算是一种善意的违心;可能否做到“假话全不说”呢?许多人的人生首句谎言假话,就是从作文开始的。看看《民国小学生作文》,我们不能不感到汗颜。就像一度风靡的《民国老课本》一样,那“天地日月”的真实真挚,远胜“三呼万岁”的虚情假意。有了真,才有善与美。那个时代尽管贫穷,但从学校到社会,作假的并不多。

  当下应试教育框架中的应试作文,以应付为己任,产出诸多应景之作,远离手写我心。瞎编故事,可又没有“哈利·波特”般的想象力,一看就是假的,而且还假得很雷同。教育是要培养创造思维的;好的教育,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人的潜力——许多人具有极好的写作天赋,遗憾的是,这种天赋潜能在应试教育中很大程度上被无形地扼杀了。

  “手写我心”与“规范作文”,处理得当,其实也没有大矛盾。可应试教育搞成了标准化教育、“唯一答案”教育,于是用空话套话来应试写作,成了一种投机取巧之法。

  老师也好,家长也好,一定要用赏识教育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的作文——哪怕一篇作文中有个好句子,都应该大加赞赏。只要赏识的禾苗种满孩子的脑海心田,那么那些荒芜衰败的杂草自然就没了生长的空间。
2#
 楼主| 发表于 2011-8-31 18:50:41 | 只看该作者
点评《民国小学生作文》五篇

解玺璋






春郊游记

卢焯坡

    某月某日,校中放假。课余在家,殊① 无聊赖。闻街外有卖花之声,遂知春日已至。披衣出外,不觉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再前行,青山绿水,白鸟红花,杨柳垂绿,桃梅堆锦。仰望白云如絮② ,俯视碧草如毡③ 。见有茅亭,乃入座。未几,炊烟四起,红轮欲坠,乃步行而回。就灯下而记之。



点评:

    自然,平和,单纯,简洁,兴之所至,信笔写成,有晚明小品的味道,也可能是当时社会风尚,审美习惯使然。其中也有模式化的田园风光的想像。



勤俭论

童浴

    勤俭者,致富之母也,人不勤俭,不惟难富,即原有赀财,亦易告罄。故无论为士、为农、为工商,皆宜于“勤俭”二字。矢守不渝,以为致富之本。盖勤则财源开,俭则财流节,致富之道尽在是矣。闻之朱柏庐曰:“勤俭者,致生之道也。”吾以为非特治生之道,即致富之本,亦不外此。以中国地大物博,富本可期,而患贫日甚,何以故?不能勤俭也。不勤不俭,富乎何有!盖所谓富足者,非果由于天定也,纵云大富由天,而小富究在人为耳。我国人性甘怠惰,俗尚奢华,既寡人,又妄费,鼠窃狗盗之为,安之若素,而政府不一为措意① ,至民蹙② 财尽,而犹加捐加赋,籍充富国之源,无惑乎国未富而民愈穷也。嗟乎!穷者,乱之端也,彼各国之以勤俭自励者,诚谓致富之基础,端在于斯耳。我国果能急起直追,地大物博之中华,而谓不能致富者,有理乎?



点评:

    一篇不错的议论文,道理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层次分明,步步深入,从小道理讲到大道理,层层递进,先讲勤俭为致富之本,再讲中国所以不富有,是因为国民性中甘怠惰,尚奢华,继而讲到政府不作为,反而加捐加赋,搞得国未富而民愈穷,而贫穷正是动乱的开端。最后的设问也很有力量,如果能以勤俭自励,以中国的条件,不能致富,没有这个道理。一个小学生能有这样的见识,很难得。



夏雨

佚名

    听不见檐下的雨滴声了,只残留着片片的白云,浮泛于天空之中,来往自如。

    我疲倦了,出去散步,走到高的石,低的洼,积着秽水的街道里,更加了我的烦闷。

    街的尽头,就是乡村的一角。瞧呀!弯弯的溪流,袅袅的杨柳,丛绿深阴之中,列着几座茅舍。旁边的池塘,承受着溪之流水。这地方,我仿佛前日来过吧,但是没有这样清幽。

    溪流添了潺潺的汩汩之声,池塘的水,更深澈而澄清了。滨水的杨柳,也柔媚青葱了许多。地上的花儿,在这番新雨之后,莫不娇嫩活泼,生意盎然,愈形可爱,因为它们都受了雨的沐浴。所以绿杨丛中的鸟儿,忙得穿梭也似的飞来飞去,整理他们的被雨之巢。

    瞧呀!这是多么美丽的景致呵!幸福的人儿,都来赏玩吧!



点评:

    写夏雨,却不直接写,而是写雨后自然环境发生的变化,一个小学生能有如此巧妙的心机与技巧,很不容易。作者观察得很仔细,用词也很准确,紧扣“雨后”这个叙事的出发点,溪流是“添”了潺潺水声,池塘的水是更“深澈”和“澄清”了,水边的杨柳,“也柔媚青葱了许多”,地上的花,在这场新雨之后,“娇嫩活泼”更加可爱,绿杨中的鸟儿,飞来飞去,“整理”它们的被雨之巢。不仅如此,作者还写到他的情绪变化,受到新的环境的感召,他的“烦闷”心情已烟消云散,这样一种真情实感,从一个孩子的笔下自然流出,显得更加动人、可爱。



“静”的妙处  

杨慰宾

    早晨一个人悄悄地坐在园中树荫下,侧耳听着鸟声嘤嘤,树声沙沙,仰首望着天上变幻无穷的云霞,心里默诵着可爱的诗句,这个当儿是多么的“静”啊!

    晚上一个人悄悄地坐在书斋的窗前,明净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躯,忽地院子里飘来一阵阵好花的幽香,使人精神上感到说不出的舒适,这个当儿又是多么的“静”呢!

    想到“静”,真是使我神往!它是神秘的、幽雅的,在它的怀抱里蕴藏① 着不可思议的伟大。它能转变人们粗暴的行为,将一种和蔼文雅的药剂,灌输在人们的神经里,使他的性情变成温柔,举止变成文雅,使他的思路变成清晰的、高妙的。

    读者!你听了我这段话,不免要发生疑问吧?你或许要说从“动”中才能使学问或事业有创造,有发展的可能;在“静”中只是忽略创造,阻止发展,仅仅陷于保守而已,这不是退化的表现吗?不错!不过我所说的“静”,不是指不动的“静”,而是指举止言语的“静”,要靠着它造成一种“静”的环境,养成一种优美的品性罢了。

    处在“静”的环境中,凡是行动的事,无论你用脑力,或是用气力,总是感到适宜的。你曾有过这种经验吗?当你读书或是思想的时候,如四面寂静无声,你便感到一种说不出的高兴;否则,你四面纷乱嘈杂,那你的注意力,便会渐渐地分散了。

    去年暑假,我在山中居住,那里除了鸟声、泉声、树声终日在耳畔周旋以外,便一切悄悄然寂然。我住那儿,没有别的事,一天到晚只是看看书报、写写字,那时我在学问和习字方面的成绩,都进步得非常迅速,这就可见“静”的益处,确实不是平凡的。

    一般人喜欢胡闹戏谑①,他们以为在胡闹戏谑上,可以得到快乐,实在不知道这种快乐,只是浮泛的,从“静”中所感到的快乐,才是深沉的、佳妙的。

     我爱“静”,我希望“静”常常怀抱我;我不愿动破“静”,同时我更不愿“静”来脱离我。



点评:

    这也是一篇讲道理的文字,但是不空洞,不矫揉造作,不是鹦鹉学舌,照本宣科,而是讲他自己的经验、体会、比较、思考,他相信自己所讲的道理,并且身体力行,所以,文章就显得很有说服力。而且,作者讲道理时,不是高高在上的姿态,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启发式的,喜欢用设问的方式,自问自答,显得十分亲切,真诚。



雅事

佚名

    去年暮春的时候,我住在乡间。一天晚上,忽然下起雨来,窗外响起了很大的滴滴声,好像几叶芭蕉被雨打着似的。孤灯独坐,听起来很有幽趣。当时我觉得很奇怪,因为我窗外素无此物,执灯到窗外去看来,却是佣工们晾的两张破竹席,晚上忘记收拾,雨打在上面,听去却同芭蕉一样,当时不觉为之冁然。现在回忆起来,觉得从这里可以悟到多少关于雅俗的道理。

    现在的一班文人学士,一举一动,总想表示自己是一个雅人。一定要分某种事为雅事,某种事为俗事,徘徊于花前月下,啸歌于流水高山,或者去步伍古人,以取雅人之名。其实胸中一有执著,便有芥蒂,有一先入为主的“雅”字,矫揉造作的事情便生出来了,山水花月的真味,自然领略不到。这种心理,也与求富求贵的狂热没有两样。已失去自己的天真,哪里还能去体味外物的极趣呢?

    中国人真喜欢煞有介事的做作,才读得两天书,就留长头发,结大领结;才读得几天文科,便大哼“十年一觉扬州梦”;秋天了,大家嚷着看红叶;下雪呢,大家又一齐喊“赏雪呀”!自然,这里头也有许多真正的雅士,可是闹来闹去,把雅事弄成俗事也不少——这倒使我们这般俗人看着有些不顺呢。



点评:

    这是一篇很有趣的小文章,作者从生活的经验和感受出发,悟出了关于雅俗的道理,非常难得。他在文中所讲到的情形,今天的人们读之,也会哑然失笑的。因为中国人这种煞有介事的做作,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是变本加厉,更加严重了。文中提到的那些情景,“把雅事弄成俗事”,不仅令人啼笑皆非,也是发人深省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5:26 , Processed in 0.07103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