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出生于70年代(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31 14:46: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出生于70年代(转)
  出生于70年代,最大的33岁,最小的24岁。
  
  正如一首歌,我们无奈,因为我们存在,我们存在实在是无奈,我们生于70年代。
  
  70年代是个淳朴的年代,而这个年代出生的人更是由一个淳朴的年代进入一个信息时代。而这代人有人平步青云,有人怀才不遇,有人欢笑,也有人哭泣,他们在生活中承受不同的压力,感受着不同的遭遇。其实,和其他年代出生的人也没什么不同,只是生活对我们来说,有了太大的变化。
  
  一起来回忆我们曾经的故事,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小时候曾经吃过的零食,来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一点点长大的。
  
  还记的那个时候的爆米花吗?一个老头背着一口葫芦样的黑锅,那个时候,他是最受欢迎的魔术师;还有一种东西叫做棉花糖,那是最不可思议的小吃,5分钱一团,一小勺糖,一团团棉花就出来了,棉花能吃,还是甜的;那种红黄铁罐的麦乳精和长江牌奶粉,就是那时的大众化营养品了,经常背着父母偷偷干吃还不冲水,还记得麦乳精和现在的麦片味道有点象;过年时才能盼到那种用面粉和糖做出来的蛋卷;你还记得那时的蛤蟆酥吗?还记得泡泡糖吗?长长的一条,用一半红一般白的纸包着,上面还有小姑娘在吹泡泡,记得那个泡泡糖是上海生产的,5分钱一块,在大大出世以前,那绝对是个大哥大。我们小时候吃过的零食还有酸梅粉,棕色的,一小袋一小袋的,里面有个小勺,勺子上面有个小动物或戏剧人物;还有鸡蛋片,麦芽糖,至于还有一种叫猫耳朵的,现在不多见了,当然这些东西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已经不能用“普通”两个字来形容了。可能有些东西他们甚至没有见过,但在我们小时候确实很受欢迎的。
  
  除了这些,值得我们回忆的还有很多很多,还有一些和现在比起来非常单调但又陪我们度过童年的卡通片。
  
  来自日本最早的《铁臂阿童木》,片中聪明的阿童木对当时的孩子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人们在记住阿童木的同时,也记住了日立牌电器,从那个时候起,以日立为代表的日本电器就和阿童木一起走入了千万个中国家庭;跟着来的就是《森林大帝》;小女孩们最爱的《花仙子》;聪明的一休,善良的小叶子,卤莽的新佑卫门,和蔼的长老以他们充满哲理的动人故事深入人心,孩子们纷纷以一休作为自己的榜样,这部卡通片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很多温馨的回忆。相信你一定还记得阿滋猫,不过《蓝精灵》里你能说出几个呢?蓝爸爸,蓝妹妹,聪聪,蓝蓝,苯苯,厌厌,乐乐,健健,爱爱,美美,有爱做蛋糕的蓝精灵,有爱做木匠的蓝精灵,有爱吹小号的蓝精灵,有爱照镜子的蓝精灵,他们都非常可爱,非常聪明,而且有着非常值得学习的团队合作精神。
  
  小时候幼儿园听得最多的是“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花儿醒来了,鸟儿忙梳妆,小蜜蜂采蜜糖,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老师常常教育我们,要象蜜蜂一样勤劳;从 “我在马路边检到一分钱,把它交到民警叔叔手里边”开始,到“小燕子穿花衣”;到“泥娃娃”;到“没有花香,没有树高”;到我们的少先队歌;到“让我们荡起双桨”,就是这样的歌曲,伴随我们一点点成长起来。
  
  70年代出生的人,是最后一拨男女生心里明明有好感却故做嫌恶状在课桌上划“三八”线的人;是最后一拨开会冷场,有事没事就开唱“没有花香,没有树高”的人;是最后一拨接受计算机启蒙教育时还见识过basic语言的人;是最后一拨赖在别人家看电视死活不肯回家,有过被父母打骂经验的人;是最后一拨“六一”节还必须找齐白衬衫蓝长裤的人;是最后一拨和泥巴、过家家,弹弹珠、拍洋画背着军用水壶、揣着茶叶蛋春游的人;是最后一拨用过粮票、油票、布票、拎着瓶子打酱油的人;是最后一拨对“五讲四美三热爱”倒背如流却始终搞不清楚什么时候才能练成“四有”新人的人;是最后一拨告诉自己要有理想,有信念,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人;是最后一拨看小人书的人,厚的2分钱,薄的1分钱;是最后一拨男孩子喜欢滚铁环、女孩子喜欢跳皮筋时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是最后一拨的人;每天存5块钱,指望小学毕业能去看天安门的人;;是最后一拨在写作文时会写着“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人;最后一拨当年在看了《排球女将》后,逢中日排球赛就紧张万分,生怕日本真的练成“晴空霹雳”抢走中国女排五连冠的人,是最后一拨中学毕业时都要含着泪唱小虎队那首《再见》的人; 最后一拨享受过品质最佳的国产卡通片的人,《九色鹿》,看一回感动一回,《大闹天宫》,让我们初具审美的情趣;只要你生于70年代,那么我相信你一定能对这些产生共鸣。
  
  转眼间,我们背着书包上小学了,“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如果我没记错,《上学歌》就是我们上小学学的第一首歌曲。那时候学校门口有很多无证摊贩,什么都有的卖,那种小的,遗像似的香港明星的照片,5份钱一张,翁美玲的最好卖,卖着卖着还真的成了遗像,估计那就是最早的盗版。
  
  那时候还有《少年报》、《小主人报》,《儿童时代》、《少年文艺》,《故事大王》等等一些杂志,流行拍洋画,还有一种印花纸,沾点唾沫就能印出图案,非唾沫不可,干净的水还不管用。男孩子喜欢滚铁环,女孩子喜欢跳皮筋。出生在70年代城里的人,家中姐妹一般2-3人,农村稍多一点,大的不肯带着小的玩,小的总爱粘着大的,经常看到大的撒腿就跑,小的在屁股后面哇哇大哭。当然,70年代末期出生的大多是独生子女,没有这种待遇。
  
  上了小学,没多长时间,我们就加入了少先队,少先队队歌还记得吗?还记得第一次戴上红领巾时激动的心情吗?
  
  “为革命保护视力,眼保健操开始….”能让你回忆起学校时的生活吗?那个时候,什么事情都是为革命,你还记得眼保健操是怎么做的吗?如果你愿意,还可以重新温习。
  
  当我们慢慢成长起来,我们的国家也开放了,我们听到很多来自国外和港台的音乐。而这个时候,小虎队伴随我们度过了中学的生活,我们已经步入了青春期,随心所欲的跟着感觉走,
  比任何一代更宽容、更随和,也更冷漠,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这一代人头一次不再赋予自己生存与高尚的目的,没有为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奔走的焦虑和悲壮,也没有领导世界革命,解放全世界三分之二受苦受难人民的伟大志向,甚至没有重建价值体系,寻找心灵归一,在张扬自我和理性重扬之间找到一个合理中央的热情。认同人性的平庸,理性力量的有限,不再试图改变世界,而倾心于营建自己的世界,没有了中国知识分子最明显的特点:政治参与热情和政治敏感心理,是这一代理解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中国流行音乐的开头音乐--《信天游》,也许现在被RAB音乐包围的年轻人已经忘记了这样的音乐,但是这样的音乐却伴随着70年代出生的人走过了青春懵懂的时期,因为这样的音乐赋予了他们发泄愤怒的力量。70年代出生的人喜欢过《信天游》,喜欢过程琳的《酒干倘卖无》,喜欢过张行的《迟到》,也喜欢过朱小林的《那年我十七岁》,再后来,是费翔、齐秦、谭咏麟、张国荣,看港台录象,玩电子游戏,跳霹雳舞,听摇滚音乐,这些他们都曾经痴迷过,腰里别着随身听,西装和太阳镜上留着商标,知道手抄本的《少女之心》,《曼娜回忆录》,在学校被老师和同学搜过书包,谈恋爱好象比哥哥,姐姐们容易,学过女排的拼搏精神,在笔记本上写“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5:00 , Processed in 0.08405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