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营造和把握课堂情绪基调/午夜阳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4 12:15: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营造和把握课堂情绪基调/午夜阳光 
http://blog.edu11.net/space.php? ... =blog&id=147332

  近段时间,我一直在连续听课。既有高中、初中的课,也有小学的课,几乎涉及所有的学科;既有比赛的课,也有创新的展示课,更多的是常态课。但无论是什么样的课,无论什么类型的课,明显感到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教学方式有了明显改观。
  但是,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教师之间课堂教学的差距还是明显存在的。仅就课堂教学开始的环节,仅就课堂情绪基调的营造、奠定、激发、调控和把握,就有很大的差别。有的课堂一开始,经过教师的几句看似简单,甚至有点漫不经心,实则工于设计的沟通,就能使学生群情激昂,摩拳擦掌,心潮澎湃,每个学生都像是上足劲的发条;也有的课堂像酷暑中阴云密布的天气,沉闷得让人难以喘息。不难想象,在这不同的课堂里的学生会有多大不同的心理感受,会产生多大差异的学习效果。
  形成如此巨大反差的原因,固然有班级的学习风气、学生对学科的喜好、对学习内容的认同感、教师的外在形象及语言的亲和力、对学生的关注等因素的影响,个人认为,教师是否重视课堂情绪基调的营造和良好情绪的激发,是否重视这个细节的设计,才是关键因素。
  齐鲁名师、山东省滨州市北镇中学语文教师史建筑在外地执教的作文训练课时,他这样给陌生的学生说:
  “首先我送给同学们两句话,请你认真记下来。一句是‘自信是从大声说话开始的!’,一句是‘机会是均等的,但常常也是有限的,极易失去的’。”
  “现在请大家大声齐读一遍!”
  “请大家再大声齐读一遍!”
  史老师设计的这一环节的用意是明显的,就是告诉学生要敢于发言,敢于积极、大胆发言,就是要求学生要抓住表现自己、主动参与的机会。在潜意识中告诫学生,只要你敢于大声表达自己的观点,勇于抢抓机遇,你就是自信的人,就是能走向成功的人。
  学生在这样的情绪基调的影响和感染下,学习的状态能不积极吗?参与的热情能不高吗?精力能不投入吗?教学效果能不好吗?
  泰安一中王春英老师在讲贾平凹的《我不是一个好儿子》时,一开始,王老师就在平缓伤感的二胡曲的伴奏中,随着一张张浸染着浓浓母爱的摄影作品的展示,声情并茂地朗诵着一首关于母爱的诗篇。老师的眼湿润了,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被悄然带入了浓郁的圣洁的情感之中。
  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肥城市矿区中学的赵承琳老师,在讲述《在别康桥》时,在一段婉转的乐曲声中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如下话语:
  “说不完的康桥美景,道不尽的康桥遗梦。假如这节课让你在心灵深处或多或少的收获了自己的康桥情结,就请记住《再别康桥》吧!假如徐志摩在你心中投下了长长的身影,那就去读徐志摩吧!假如你对诗歌有了那么一些喜欢,那就爱诗吧!让心灵徜徉在诗歌的花园,让思绪飞扬在知识的殿堂,让诗歌丰富我们的人生,净化我们的灵魂!一位老师在评价“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直抒胸臆:“那一声,喝得大江倒流;那一声,吓坏了万户王侯。那是,同学少年的风华;那,更是伟人,天外昂首!”
  睿智的老师用智慧和浓浓的情感打动了学生,将学生自然引入了美妙的康桥。
  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发言妙语连珠,闪烁着灵气和智慧,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作者的精神世界,实现了读者、作者、文本的精神融合。看着洋溢在学生脸上的快乐、激情与幸福,我在想,在这样的情感基调笼罩下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潜能能得不到充分激发吗?学生的学习状态能不积极投入吗?学过的东西会轻易忘记吗?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还需要刻意进行吗?
  同样是讲语文课,同样是讲同类的文章,但由于应试教育的痕迹就像街头的小广告一样难以去除,很多教师将优美的散文当作高考现代文去设计题目,随意肢解文本,甚至断章取义;将或高亢,或缠绵的诗歌当作高考古诗鉴赏题型来教学,学生吟咏、品味的环节统统删掉……大多数的教师侧重了对文本的词句篇章结构的分析与挖掘,不可谓不深透,不可谓不到位,但就是谈不上精彩,就是说不上吸引人,就是没有想办法营造课堂情感的基调,没有使学生走进作者和作品的精神世界,无论是讲课的老师,还是听课的学生,都像浮萍,整节课都漂浮在表面上,游离在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世界之外。我敢断言,这样的课除了着力完成知识目标之外,对于“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没有多少益处的。
  课堂的情绪基调问题,看上去是个小节,似乎不足说道。但它确实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影响着学生与作品、作者的情感交融,更影响着学生思想的升华。对情绪基调的营造和把握,说到底是一个教师责任与素养、观念与策略的体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0 20:40 , Processed in 0.06492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