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素质教育就是人的教育/雒宏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4 16:33: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素质教育就是人的教育/雒宏军http://blog.cersp.com/7892831/1367442.aspx

     从2007年开始,山东省颁布一系列政策,开始大张旗鼓的推进素质教育,引起了社会极大关注。这次山东教育改革的核心人物之一,负责基础教育工作的张志勇副厅长的成长博客几乎成了素质教育讨论的主阵地,博文《都是功利主义的教育体制惹的祸》有六万七千多名网友点击,近四千名网友回帖。一篇3000字的博文能够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不仅仅是大家对张厅长务实作风的认可,更能体现对广大教师对素质教育的关注,以及对真正推进素质教育的强烈渴望。

     从二十世纪中期正式提出素质教育,到现在已经有了十多个年头,先进经验层出不穷,示范学校不断涌现,但是我们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那就是应试教育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我们的学生、老师、学校、家长已经被折磨的喘不过气来,应试教育带来的社会弊端也开始凸显。

     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一个教师可以有所作为,一所学校可以有所作为,但是,仅仅依靠个别教师,个别所学校,回旋的余地还是太小,难以抵御高考评价的“指挥棒”,难免被淹没于应试教育的海洋。正因为如此,山东省的素质教育改革就令人充满期待,一板一眼的有效行动更令人精神振奋。现在唱赞歌还为时过早,但是他们的改革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什么是素质教育?我以为,简单说就是人的教育。

     素质教育应该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如果教育者目中无“人”,只有教材,只有填充不完的知识,只有考试成绩,只有各种各样的升学率,这样的教育就已经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失去了核心价值。

    人的发展首先是生存能力的培养。动物从出生开始,就要被训练来获取食物,如何逃生来保证族类延续。人类教育原始功能与此类似,首先是生存能力的培养。学校要教会学生(也不仅仅通过学校)遵守规则,躲避危险,保护生命,要学会基本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所需要的科学知识,通过劳动在社会上生活。虽然社会化的内容不断充实发展,但是没有了生存能力,其他的社会化功能无从谈起。现在,很多学生的生存能力恰恰令人担忧,体质下降,手无缚鸡之力,不做家务,不会照顾自己生活,高分低能,丧失了基本的生存能力。

     人的发展还包括与他人相处的能力。人类是以社会的状态存在的,一个人必须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与集体相处。使学生了解各种主流社会规则,那些是真善美,那些是假恶丑,知道一个人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在社会中与人为善,和睦相处,学会合作,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正确对待矛盾和问题,亲近社会。从大的角度说,这些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德”字,但是道德教育的缺失正是我们当前教育最大的失误,因为如此,才有了马加爵,刘海洋。

     人的发展还包括培养学生追求高品质生活的能力。虽是生活,生活质量有高有低,即使同等经济条件下,人的生活质量也是不同的。人的价值是最高价值,教育还有一种责任,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能够在离开学校以后不断完善自己的生活,挖掘生活的精神内涵,追求并享受高品质的生活状态。我们常常拿“暴发户”与“贵族”进行比较,都不缺钱,“暴发户”缺少的就是一种精神,没有了精神的支撑,最后也就“富不过三代”。现代人越来越注重生活的品味,重视文化内涵,可是“品味”是在教育阶段就埋下种子的。

    人的教育不仅包括以人的发展为目标,也包括教育手段的“人道”。

    教育过程中能够遵循人的发展规律,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教学规律,用科学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孩子的智商、情商、个性、成长背景千差万别,以简单的粗暴的方法,使孩子达到“整齐划一”的状态,这样的教育已经成了摧残。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心灵和智能发展有着特定规律,有时候我们缺少等待,做些拔苗助长的蠢事。学校、老师、家长心目中只有分数,为了分数,可以不择手段,体罚、变相体罚如今成了家常便饭。学生讨厌教师、讨厌学校,讨厌学习,厌学情绪高涨,这些都是“非人道”手段教育的结果。

    人的教育呼唤教育的人性化,呼唤温情,呼唤等待,呼唤平等,呼唤尊重,呼唤心灵交流,呼唤生命关怀。

     什么是素质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以“人道”的手段发展人。



功利的教育体制后面又是什么?/许锡良http://blog.cersp.com/57248/1370959.aspx

     山东省教育厅的张志勇厅长,最近在其博客上谈了系列的教育问题,最后把这些教育问题的根源归结到“都是功利的教育体制惹的祸”。应该说作为政府高级教育官员,能够清醒地跳出繁杂而具体的教育行政事务,站到一个比较高的高度看教育问题的根源,是十分可取的。目前,在我国,能沉静下来对教育问题作一点思考的恐怕不多,而能够这样思考教育问题的教育行政官员恐怕更是不太多。仅敢大胆开通自己的教育博客而言,在全国的教育行政官员中也是不多见的,仅这些张志勇先生就是令人敬佩的。

    但是,我读完张志勇先生的系列文章后,总感觉有点欠缺,不够过瘾。这里一个“功利的教育体制”就不仅把家长、学生、教师这些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从应试教育的责任中一起解脱出来了,而且也把校长、局长、市长这些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一下就解脱出来了,感觉是大家都不用负责,只让一个徒有虚名,而没有实质性主体的“功利的教育体制”去承担一切。好象在这里只是虚幌一枪,大家趁机溜之大吉,皆大欢喜,让一个没有实质主体的名词概念承担了所有的应试教育的罪责。

   诚然,功利性的教育体制确实是一个问题。但是,体制后面仍然是人,是有思想观念的人。虽然体制形成以后会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力量制约着生活在这个体制下的每一个人的思想与行动。但是,一个体制的建立与维护,仍然是人的力量,要清醒地认识到建立一个教育体制,是一些有着社会影响力并且掌握实权的人,有思想与价值导向的人建立的,遵守并维护这个体制的也是一些人,我感觉恰恰相反不应该只是把人解脱出来,而轻轻地把自己反思的义务与应该承担的责任放走。虽然这样一来,大家皆大欢喜,但是于真正的教育问题解决并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对我们的教育改革并不会有什么真正的触动。接下来我们的思路可能会很可怕:每一个生活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的人都可能这样想,没有办法,这是体制决定的,不是我非要这样做不可的。因此,旧的教育问题照样大行其道,而且因为有了“功利性的教育体制”这个借口,大家做起来不但相安无事,而且毫无愧疚与自责之心。其实功利性的教育体制恰恰是张志勇先生文中解脱的那些具体的人们共同的努力的结果。是他们被一种错误的思想观念,错误的价值导向,形成的错误的教育体制所Y协,然后形成的“教育利益共同体”促成的。而这里那些身居高位的教育行政官员是担负着更为重要的职责的。中国的教育只要对照一下日本,就会发现,我们所有的教育政策的出台,所有的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似乎都是要追求教育政绩,就是要把那些无辜的孩子从幼儿园时起就分成三六九等,分成“人上人”与“人下下”,分成“有权歧视的”及“被迫仇恨”的。所谓功利的教育体制的后面无非就是这些思想价值观念在作怪。

    谈到功利主义的教育体制,其产生的原因,其实有许多因素共同促成的。如果一个民族从来没有自己真诚的宗教信仰,没有仰望天空的传统与习惯,不追求知识与真理,也缺乏民主与科学的民族素养,那么,他们又必须生活在这个世界,他们的精神家园会什么呢?也许这句话可能能够解答这些奥秘:“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这里逻辑是一贯的,清晰的。要财,先要当官,要当官先要读书,也就是“学而优则仕”、“学者,禄在其中矣,耕者,馁在其中矣”,这些都是孔老夫子的话,是流传了几千年,并且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张志勇先生是孔圣人家乡的官员,自然不敢把功利主义的教育体制的思想价值观念的源头追朔到孔子那里,更何况,最近从中央到山东省与济宁市都在谋划花300多亿,打算用100年时间建“拜鬼城”。这个奥秘是不能说破的。其实,如果一个民族如果所有的思想观念与人生趣味都只是在“学__仕___财”这条线上,你又有什么理由责备我们的教育体制为什么就只是“功利的教育体制”呢?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中从来没有仰望天空的内容,从来没有关于人生的彼岸世界的遐想与探索,从来没有对人生意义的终极追问,那么要这个民族既不势利,也不功利,怎么可能呢?

   关键是要“文化立国,大学重建”,要让一些人有仰望天空的一点生存空间。功利的权力之手不四处张扬,官家通吃,并且形成全国“利出一孔”的大一统局面,而要把空间留点给宗教信仰、留点给民主科学、留点给那些在世俗功利的眼光中的怪人。政府的有限并且受到监督的权力就十分必要。如果权力不受监督,如果一个社会的利益与自由程度是按照官的大小与权力的大小来进行,那么你又怎么能够指望这些权力不会再把一个个的为满足政绩与切身利益的窗口学校建立起来呢?这些窗口学校的存在,严重地剥夺了苦命孩子得以养命的那些可怜的利益。用政府公共权力打造出来的窗口、示范性重点基础学校的存在,使得各种权力的运作有了腐败的空间。如果不服气,建议中国政府派教育官员考察考察日本的教育,他们的教育简单,但是公平,而且任何权力都不要指望在教育领域获得任何特殊利益。而日本的基础教育与我们相比,一点也不功利。所谓的“功利主义教育体制”的奥秘,说破了,其实就是这些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13:38 , Processed in 0.10041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