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关注教学的本体定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4 22:02: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关注教学的本体定位
————听《背影》说课的启发
                                                 文|山丁子
喜欢听课,更喜欢听说课,以为这样更利于反思。在他人的教学展示中,观者更利于触发一些思考的原点。这是一种审美,也是一种慎独。王崧舟老师说评课就是评自己。讲的是在你评论课的价值取向、实施策略及课的生成效果时,实际上也是在权衡自己的课程宗旨、反观自己的教育智慧、检验自己的质量内涵。一句话,听课就是学习。
很幸运,2011年7月12号在历城二中做评委,我又有了一次学习的机会。这是一次区教学能手评比,选题为《背影》。
显然,教材是将《背影》作为“定篇”安排的。(关于“定篇”的诠释请参见《王荣生教授评课》)选文的功能决定了学习的途径。按照王荣生教授的观点,教学《背影》要按照“定篇”的本性来“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对此我有异议。
《背影》之所以成为经典,能打动无数人,我以为原因很多,但有两点不容忽视:不普通的情感背景;不平常的人物刻画。
艺术创作是相通的,共性的东西很多。吴冠中在《画语录》中谈到一个观点,我觉得对文学创作和鉴赏同样重要。他说造型艺术讲究“画龙点睛”,但关键是画龙,那庞大的龙的身体是主体,是决定形式美的要害。如果处理不好大面积的龙身,任凭你点上珍珠玛瑙的眼睛也是徒然。同样,北海公园中白塔的摄影是否成功,关键不在白塔而在占画面绝大部分面积的前景。那是龙身,点睛之白塔不能左右全局。吴冠中先生的话点明了造型艺术创作的要旨,强调了烘托渲染的重要。文学创作亦然。比如海子的诗歌《麦地》:
看麦子时我睡在地里\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
麦地在海子的诗中是个具有个体标志性的意象符号,在这首诗中诗人有意识的将种麦看麦及割麦的全过程置身于月亮的照耀之下,使诗篇中的每个动作和场景都有了梦幻般的美感,颇具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美感意味。若无这个意象,这首诗的韵味恐怕要大打折扣了。
在《背影》的说课中,我听到了许多这样的问法:这篇文章哪些地方感动了你?但接下去的问题探究大部分老师就转移了。我想的是:为什么这些地方能让人感动呢?说起来买橘子是个很普通的事啊,怎么就能让我们感动了呢?这就关联到“龙眼”和“龙身”的处理了。买橘子若是“龙眼”,那么“龙身”何在?其实朱自清在文中写到了,作者有情读者要有意。可惜我们许多老师忽略了这点。这牵扯到教学理念和文本细读的问题。
语文教学有自己的理念,可惜许多老师对于这些理念的把握是模糊不清的。目前看理念的模糊和教学的混乱有很大关系。我以为在教学本位确立的前提下,结合文本教师更应该有一个准确的教学本体定位,这不是简单的处理好“教什么”的问题。这里有教学理念的选择,关系到语文本体的价值取向和教学效果,是课堂教学的“根”,是评价一堂好课的关键。
语文教学本位有哪些呢?我想引用王崧舟老师的一段话帮助说明:
以叶圣陶先生为代表的主流读写观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的‘根’是阅读”“培养读的能力,也是一个目的”,“教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可以看出,这一读写观是“阅读本位”的。我们今天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以文选来组织单元,外挂写作练习,就是按照这一观念编写的。教学的中心是阅读,课堂几乎是讲读、串讲课文的一统天下,这种状况也是由这一观念所决定的。这一观念从20世纪初开始逐渐形成,到今天已经成为教材与教学的“惯例”和教师的“集体无意识”了。
  我们现在突破性地提出“阅读,指向言语表现、指向写作”,“写作是阅读的目的”,“写作是语文能力的最高呈现”,这就与传统的读写观完全不同了。是“表现本位”“写作本位”的。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强调的是阅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说“写作是阅读的目的”,强调的就是写作对阅读的重要作用。二者的指向是截然相反的,也表明了二者是互补的,它们之间的作用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这不是玩文字游戏,而是对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的颠覆,是认知的(参见:《两极之辩:阅读本位还是写作本位》)
这真是个极有意思的问题,他让我不自觉地想起疏与密肥与瘦等相反的两极造型。想起吴道子的吴带当风和曹仲达的曹衣出水。
显然,依照王老师的观点语文的教学本位有两种,即“阅读本位和” “写作本位”。前者是传统,侧重内容理解,后者是创新,倾向写法及语言形式的理解运用。这是两种不同的读写观和教学观。意味着两种课型设计,牵扯到语文学习的落点。
那么教学本文我们应怎样定位好呢?
说课中我看到大部分老师将文体本位定位在前者,即“阅读本位”上,这是值得商榷和探讨的。先看一下朱自清在他的《经典常谈》中的观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文道统一,突出技术训练,力求还原语文自己的味道。他说:“五四以来国文学科的教学,特别是在中学里,专重精神或思想一面,忽略了技术的训练,使一般学生了解文字和运用文字的能力没有得到适当的发展,也未免失掉了平衡。”时至今日这话听起来依然让人振聋发聩,警策人心。
语文教师要有警觉的语文意识。语文教学要上出真正属于我们自己学科味。上出“合宜的教学内容”。可惜我们的语文老师太喜欢做牧师了。特别是在教学的结尾,似乎不设计个情感类的拓展延伸,课的结构就不完整,课上的就残缺一样。
前面说过,本文质朴的文字里充满了感情的张力,使得“背影”极具量感之美,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和视觉冲击。这其中的节点主要有两个,不普通的情感背景;不平常的人物刻画。因此,在将本文当做所谓的“定篇”处理是不适当的,因为它更多的予我们以“表现”上的启发,侧重于“用件”功能。这就指示我们教学上应更多的引导学生究其“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这是教学的起点和落点,逻辑上与语文教学的本真相符,彰显的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可见教学本位的确立是多么重要。
王晓春老师说,语文教师要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我以为当下而言,语文教师要有清醒的角色意识,这点很重要。还是那句话: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06:23 , Processed in 0.10503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