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学的提高取决于教师的提高
苏大附中 邵统亮
一个学期来由于工作关系,我听了近五十节高中语文课,深切地感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教育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师要的两种意识“学生意识,语文意识”就是语文课堂的生产力。
有这样的一节课例,教学《春江花月夜》,老师用训诂的办法,对诗中的几个诗句进行考据,引导学生翻查以前所学习过的课文。这是学术研究的办法,越过了品味、赏玩的环节,而进行科学的分析这种做法对于高二的学生是否适合,值得商榷。
一堂课有无学生意识内涵很多。如对学生的教育是短视的,还是终极关怀的;是让学生充分活动,还是教师独舞式的展现;学习内容是适合于学生基础起点,还是低于或者高于这个起点的。
一个高三老师开设校内评优课,教学《报任安书》,用对话式教学,与学生讨论如何珍爱生命,教者组合了大量的图片,动用多媒体技术,可谓用心良苦。这个课受到一些人的喜爱。可一个老教师却问,你这堂是不是班会课?在人文语文甚热的今天,这种课型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语文把自己的阵地丢了,拱手送给别人,是否应该且不讨论,只就一点来说,语文的德育,应该怎样来实现?这就是语文意识的问题。还有一些课,人成了一头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的牛。语文课好像也进入了“读图时代”,学生在“画里”穿行,可偏偏少了“语言”。
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至关重要。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教参”的作用逐渐淡化,语文教学对老师的文本解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苏州工业园区高中语文教师评优课选了余秋雨的《白发苏州》做为阅读教材,不同的解读,课堂教学的境界就大不相同。有的只是引导学生浮在文本上面,做了一些花拳绣腿式的训练。有的人为拔高,牵强附会。有的教师为教而教,自己根本没有感动,当然也就不会有学生的激动。
文本的解读有两种景象,需要我们去关注。2004年10月,在中学语文教学艺术研讨会上,沪上名气很响的朱震国老师与湖北省的著名特级教师胡明道执教示范课,一个执教鲁迅先生的《风筝》,一个执教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朱震国老师没有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领会,去感悟。有的学生可能根本没有理解课文,把作者的意思弄得驴头不对马嘴,朱震国老师仍然没有去“纠偏”,而是让学生们在讨论中逐渐加深理解。胡明道先生则坚决强调学生要准确理解文本,理解作者的原意,她在后来的学术报告中又反复强调了这一点。这两种现象在课后引起了听课人的截然不同的评论。我个人认为两者解读方法都不可偏废。当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时候,解读也就不能定于一尊。当答案能够分辨出高低优劣时候,也不可让语文学习成了没有是非的“好好园”。
教师对阅读目标的定位有着话语霸权。在我本学期所听的五十节课中,没有看到一节由学生来决定学习目标的。可见教师对阅读目标的定位,就决定了课堂学习的质量。阅读教学可着眼于双基,可着眼于信息的提取,可品词味句;可鉴赏,可批判,可引发思辨;学习语言,学习写法,与其它文章的比较从而探讨民族的文化特点,作家的写作特点,风格流派的特点等,训练语言。反思性阅读(可惜的是我们在这一点上又太少了)等等,不一而足。阅读是丰富多彩的,阅读教学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是,我们看到,在我们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目标的定位还过于单调,这明显暴露了我国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的不足。如果这一点不能改观,语文教学要焕发生机实在也难。
教学过程如何设计取决于教师的运用之妙。我在大量的评优课,大量的公开课看到的是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型,优秀课也百分之百为此类课型。有些课设计精心,讲解精彩,训练精,简直就是可堪把玩的艺术品,让人如沐春风,给人以美的享受。有的人却有微词。论点是新课程理论,要求课堂教学要具有“生成性”,还语文学习以本真的面目。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做我所当做。一堂课不完成教学任务也可能是好课,老师挂黑板也不一定就不是好课。这种理念似乎不太合乎国情、学情,恐怕一时难以被人们所接受。切入口的选取,解读层次的推进(起承转合:引入、切入,深入,拓展),节奏的控制,媒体的精心选用,学科教学与网络的整合哪一点不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把一堂课当作一门艺术演绎,正是绝大多数有理想的语文老师的追求,这个传统不应该抛弃。当然设计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痕迹过重,反而事倍速功半。
公开课教学敢不敢求真,事关教师的人格构建。一堂学科带头人的展示课,教学余光中的《乡愁》。充斥着“做假”“做秀”内容。老师像一个推土机,学生像一堆土山,被教师生生地推进“乡愁”里。如果没有课前的反复排练,只怕用三节课的时间也无法上完一节的内容。而且老师为硬推进,垄断了话语权,学生发言有时只迸出几个词,然后就被老师越俎代庖了,学生只有站在那里“嗯嗯”的份了。这样的展示课居然被太多的人叫好,连学生下课后也感到兴奋异常,怎能不令人为民族的精神而悲哀!评优课、评名师成了一把双刃剑,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我不敢持乐观的态度。
语文教师听、说、读、写的专业素养。朱震国老师一堂课下来,有的人叹为观止,原因就在于他那具有神奇魔力的朗读,富有磁性的音质、音色,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深深地感染发每一位听众。有的老师善于写,他与学生同写作文,每一次作文下来都使学生神清气爽,豁然开朗。有的老师善于板书,每一堂课的黑板上就是一件书法珍品。有的老师阅读面广,是一位“杂家”,每一次讲话都给学生带来神奇的世界……从专业素养到专业特长,语文老师就经历了由“教书匠”到“教师”的脱胎换骨。这样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将是终生的。
教师的精神状态大于教学内容的选定。在《白发苏州》评优课中,两位老师的教学鲜明体现了这个定律。一位对文本理解很好,挖掘也很深,可是学生思维始终没有活跃起来,课堂稍嫌沉闷。一位理解老师对文本的把握较为简单,但在他的课堂上师生都充满了精气神,给人一种除了课堂“四大皆空”的感觉。在评比中后者胜出,前者很不理解。其实把语文当生活,喜欢才会有魅力,简单可能丰富。在课堂上,要关注学什么,更要关注学生的精神,要让学生的眼中闪现出亮着光的水分。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心智才能够被激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