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乡野走近文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2 09:14: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乡野走近文字

——我的阅读经历
文/仰望星空


看到“史”字,不免想起百年沧桑。而我来这世上也不足35载,所以阅读史还是改为阅读经历较为妥帖。算起来,对文字阅读的日子累加起来也就一千来天吧,理科出身的我尤显底气不足,只能将阅读范围放宽到儿时“野小子”的旧时光……

童眼看世界

七十年代出生的我住在灰砖土墙的三间阴暗小屋,发黄的墙面只有到了过年才用杨家将之类的年画装饰一下,那应该也是我最初接触的看图识字式的阅读。地面是坑坑洼洼的泥地,扫地时要先洒点水才不起灰尘,因为老扫不干净,没有成就感,扫地就成了儿时我最不愿做的家务。现在看来居住条件很差的境况,当时作为小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穷,什么是苦,因为全村生活水平都一样。在我的记忆里,很长时间吃的都是玉米面、黑面、地瓜之类的东西,偶尔妈妈会买点婴儿乐饼干给我和哥哥补点营养。白面也很金贵,只有过节时才会用来包饺子、蒸几个大枣饽饽,相对不贪吃却贪玩的我来说这样的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

孩子贪玩,教训自然就多,我第一次受伤的部位是门牙。妈妈自小就把我和哥哥散养着,可能也是农活太多忙不过来的缘故。门牙事件是后来听爸爸说的,当时妈妈到河里洗衣服,把三岁左右的我放在街门口,让几个纳凉的邻居顺带照看。没曾想,我在街上顽皮地来回跑动被挣脱缰绳的马踢了一脚,好在没把脑门踢坏,只是将两颗门牙踢掉。但从那时起在我的小脑袋里就记住了看起来乖顺的马除了会拉大板车还会踢人。

不知为何,小时候我特别招牲畜的眼,除了被马踢被牛追,还被公鸡、鹅啄过。那时的公鸡吃的都是无公害的饲料,个个壮硕,真可谓鸡群里的战斗鸡,被它追,我的腿是必遭“劫难”的;还有那曲项向天歌的白鹅,别看它肥大,见到瘦小的我追起来却飞快;至今依然后怕的是被牛追,大牛锁定我一个目标锲而不舍地追,我躲在草垛后面它找我不着,那愤怒的眼神和粗粗地喘气声吓地我屏气等待牛离开的场景仍似在昨日。或许是牲畜们也知道欺负弱小,我上初中以后它们就很少追我,但对牛是一直惧怕的,看到赶牛的过来我总老远躲开。

生长在乡野,对这些牲畜的了解是从一次次教训中得来的,而大自然赋予我童年的乐趣却远远超过了这些——春天到麦地里挖野菜,满山遍野地采野花;夏天到大桥下捉泥鳅,到水库里网鱼摸田螺,到山上粘知了、捉蛐蛐,雨后玩泥巴,把泥巴做成碗状在石头上摔,比比谁摔得响,谁摔得碗底洞最大;秋天到山上摘松果、挖药材、捅马蜂窝;冬天到河上打滑溜,打陀螺,堆雪人,打雪仗……一年一年地四季轮回,有那么多那么多的快乐装点着我的童年,五彩斑斓的童年世界溢满了欢声笑语。

初始的阅读  

从幼儿园到高中,读书对我来说多是增加分数的工具,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上了小学后,原来的野小子好像突然从我身体中剥离出去,变成特别乖巧的女孩,开始认真地写作业,认真地读书。记得六年级的英语学得特别棒,能将单词、课文倒背如流。高二有段时间学习比较懈怠想找找读书的动力,跟同学借阅的唯一一本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在课间看时被班主任没收。就这样,十八年的时光里除了工具书外一本“闲书”也没看成。

到了大学,为了打发时间,开始到图书馆找些《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简·爱》、《红与黑》等国外名著,还有校园外书屋里那些换取眼泪的琼瑶小说来读,间或也买点《罗兰小语》、《董桥散文》、《心灵鸡汤》等书。在这些书的熏陶下,也写几篇所谓的散文来消遣时光,真正能进入内心的文字离我还是比较遥远。

大学毕业成为教师后,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工作,那些非工具书又被我远远地抛开,杂志也很少看,这一抛就是十一年。零八年学校有了图书馆,在那里我借阅的第一本是《少年维特的烦恼》,而后是《安放人生的雅舍》,梁实秋的这本书使我内心阅读的种子有了萌芽出土的渴望。书中引用柳青的句子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多年紧要处只有几步,尤其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一下子慑住了我,让当时正坦然地安于悠闲现状的我无处逃遁。不免自问:我虽年轻,但我为何还没遇到到紧要处呢?因为自己的懈怠,我浪费的机会太多太多了,若再不抓紧,我人生中紧要的几步就错过了!我不想让自己的人生如白开水般无彩无味。 “山风吹散了窗纸上的松影,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颓废便是慢性的自杀”“ 在旅行中,少不了风吹雨打,然后倦飞知还,觉得‘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这样便可以把不可容忍的家变成为暂时可以容忍的了。下次忍不住的时候,再出去旅行一次。如此地折腾几回,这一生也就差不多了。”读着书中的文字有一种洗却了人间烟火气的雅在内心升腾萦绕。这种让内心舒坦的雅致让我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而我也慢慢觉察出想要获得归属感,进入文字世界是唯一的途径。

零九年我开始阅读博客文字,1+1教育社区里谢云老师说的话——“一个人不可能成为他自己都不愿意成为的人。换句话说,一个人要成长,发展,必然的前提,是他自己的愿意——基于醒悟,基于自觉,意识到自己的命定和必须。” 恰好符合我当时处于觉醒状态的心境。而他的这句话——  “迫于外界的压力产生的改变不会持久,唯有发自内心的觉醒,甚至是痛彻心扉的反省才会让我们的教育生活发生质的改变。”也提醒我要敢于剖析自己的内心,做一个深度觉醒的知者。道法自然博客里的一段讲话片段我尤为喜欢——

“当你学会反思自己的过去、十分珍惜自己的现在、乐观面对自己的未来时,你就站在了生活的最高处;

当你明了成功不会造就你,失败不会击垮你,平淡不会淹没你时,你就站在了生命的最高处;

当你修炼到足以克服一时不快,看重自身的责任而不是权力,关切他人的不幸而专注于拯救和安慰时,你就站在了精神的最高处;

当你以无憾之心向后看,以希望之心向前看,以宽厚之心向下看,以坦然之心向上看时,你就站在了灵魂的最高处!”

片段里提及的四个高处,我不知修炼到何时能够站上去,但我一直努力让自己的内心朝向这个姿态。

走近阅读

《草房子》在假期里读过,那时是循着草房子的文字展开童年记忆的画卷,写了篇颇得意的读后感。当在百度里随意敲入“草房子”三个字的读后感时,教育报上刊登的一篇读后感让我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阅读。

“杜小康的家境由富裕走向衰落,他那种富裕家境助长的傲慢被突然而至的贫困洗劫全无,而后为了还债与父亲到远方放鸭,后又承受父亲死亡的痛苦,独自承担家庭的巨大压力那种自信与坦然竟与我追寻的教育信念如此相似。曾经是那样傲慢地对学生,将自己抬高的如至尊,冷冷地对待那一颗颗温弱幼嫩的心灵,如寒霜包围花苞,将孩子看成是没有情感的得分机器,分数在我心里比什么都重。”这样结合书中情节反观自己日常行为的书写方式让我明白阅读于我个人的意义——正因为不了解自己,才要通过不断地读,大量地读,从书中找到发现自我的引子,从而更清楚地找到深藏内心的未知的自己。

刘良华老师说过“一本书好不好,除了书本身的质量,还取决于读者和这本书的缘分。”深感幸运的是,当我作为一名醒者走近阅读世界时,与好书也结了缘——《名师最有效的批评细节》、《接受我的爱:教师如何跟学生说话》、《亲爱的安德烈》、《萌萌文集》、《我就是数学》、《成人之美兮》、《走在教育的路上》、《用生命润泽生命》、《第56号教室的奇迹》、《幻想之眼》、《唇舌的授权》、《父母改变孩子改变》、《新父母学校》、《致青年教师》、《教育在十字路口》、《孩子为何会失败》、《懂你的孩子(唤醒潜能的秘密)》、《了解你的学生》、《移动的学校》、《一闪一闪亮晶晶》《不确切的记忆》、《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窗边的小豆豆》、《爱弥儿》……等等50多本书都从不同的侧面让我越来越贴近自己的内心,聆听心底最深处的声音。

记得读第一本教育书籍——《夏丐尊教育名篇》时,有一种感觉那么清晰——现在的教育问题在夏老的那个时代也是突出问题,为什么经历半个多世纪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是夏老看教育问题眼光的前瞻性还是教育改革之艰难?现在参与课堂改革的我真的切身体会到教育改革为何艰难了,因为在为数不少的领导、老师的眼里,只有分数背后的功利,看不到人 。而张文质老师说的 “中国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回到人,回到做人的自觉上,回到对人的尊严、个性、独特性的尊重和成全上。”恰好击中了现今教育改革的要害。

有了好书的引领,反省自身行为的视角也变得微细而敏感。“一个班主任当着50多人的面,摔了同学一巴掌。孩子们从这位老师那里‘学到了’‘懂得了’‘明白了’的将是什么样的道理啊!”在《唇舌的授权》里遇到这样的文字真的无颜面对,虽然没打过学生耳光,但曾经年轻气盛的我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惩罚过学生,而那种杀鸡骇猴的“良好”效应冲昏了我反省这种行为背后对孩子不良导向的影响。有了这种贴近教育生活与现状书籍的陪伴,可以不断地提醒我:作为教师不能忘了对自己行为的反省与忏悔。我愿意通过阅读规训自己的行为,让反省忏悔的机会越来越少。

很希望每本书都能成为我一生的精神陪伴,守护我的一生,成为我精神的守望者。

以后的岁月我还要持续不断地读下去,读下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19:46 , Processed in 0.11215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