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乔家读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2 13:37: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乔家读联
■罗建华

晋中祁县的乔家,因了《大红灯笼高高挂》曾在此拍摄,引得游人的脚步踏破门前青石。其实,乔家从不纳妾,早早将之列入家规“六不准”之首条,哪有红灯笼让你窥探风月?

乔家庭院门廊,挂着的是古朴对联,却不大为人在意。那些岁月留痕,已渗出铜锈般的青绿,诉说着乡间哲学和绅门情致。譬如乔家正院这副“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是称意,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有点统领全院“联魂”的气势,缘于它表达了儒商文化中的一种境界。

乔家历时200多年沉浸商海,见证几多风雨,发家致富之余,不忘修德养性,以求在更高层次上安身立命。“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透出古来耕读传家的理想,也有一点超然脱俗的夫子味。在同样显赫的太谷常家大院,也有一联与之遥相呼应,曰:“拥林千亩眼底波涛方悟种德如种树,存书万卷笔下瀚海才知做文即做人”,读来不禁要击掌称之异曲同工。

乔家“在中堂”家谱中,乔致庸与乔映霞祖孙二人,属承上启下的人物。乔致庸年少中了秀才,“欲以儒术昌门阀”,志在做学问。后因主持家政的兄长乔致广离世,他才接下祖业,南北生意更上一层楼。在他的故室,悬有他作的一联:“求名求利莫求人须求己,惜衣惜食非惜银缘惜福”,将一“求”一“惜”这对矛盾巧妙统一起来,可见他治家做人的准则。他的孙子乔映霞生逢变法维新,倾慕康梁,信奉西式文明,在祁县办过教育,还倡导破除迷信。如今,乔家会客室留下乔映霞的墨迹“幸有两眼明广交益友,苦无十年暇熟读奇书”,从中可感其受经商之累,对求知问道的切切之情。

看来,为商之人由于儒家传统的深深影响,尽管富甲一方,总把“读书”奉若神明。怪不得常家家财万贯,却这般“炫富”——“庭有余香谢草郑兰燕桂树,家无别况唐诗晋字汉文章”。别说这太自负,只需看了常家广为搜集的书艺法帖,就知此言绝不是附庸风雅。

穿行乔家院落,抬眼驻足,对联不时扑面而来。“对客呈诗如献佛,课儿种桔胜封侯”,不乏几分禅意;“行事莫将天理错,立身宜于古人争”,自有一番警示;还有“窗前鸟语非丝非竹笙簧,槛外风光不古不今图画”,别含机趣,都是值得细细把玩的。虽说,这些对联并非全是乔家人当初所为,但置于堂上壁前甚是贴切,与整个大院的盎然古风融为一体。乔家在平遥古城的“日升昌票号”,有刘墉的一联“头上青天为父母,堂前翁姑即神仙”挂在客厅,又见乔家经商童叟无欺,以诚信广开财运。

对联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制短味长,可为心声。不管是深宅大院还是茅草人家,不管是庙堂府第抑或园林亭榭,都少不了对联点染,另造一重意境。徜徉名胜佳迹,探访曲巷陋室,不妨寻联读之。沉吟间,人像太湖石旁的一丛修竹,闲也雅也,只待月上东墙,好沐廊下清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8:44 , Processed in 0.06055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