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物篇:阅读成就精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4 17:18: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物篇:阅读成就精彩


徐斌: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心理学依据






徐斌,1987年中师毕业,现为江苏省苏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数学特级教师。


1991年,22岁的徐斌参加了江苏省赛课获得一等奖中的第一名。1993年,24岁的他参加全国第一届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与数学名师李烈等同台竞技,获二等奖。1999年,30岁的他成为当时江苏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


谈起自己的成功,徐斌说这首先应该归功于他的恩师盛大启——这位数学名师的悉心指导,让徐斌少走了许多弯路;其次要归功于他的幸运——有机会参加各种赛课。与此同时,阅读对他的成长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从《九章算术》到《尝试教学法》,从《儿童心理学》到《给教师的建议》,在工作最初的几年里,徐斌阅读了50多部理论书籍和2000多本教育期刊,撰写了100多万字的笔记。“与布鲁姆、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亲密接触’,那充满人的气息和爱的光泽的经典之作,打开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理念,更奠定了我做一个真正的教师的精神底子。”


其实,徐斌的阅读面很广,上学时就酷爱武侠小说的习惯一直保留至今。除了广泛涉猎教育类书籍外,《于丹<论语>解读》,易中天《品三国》,《谁动了我的奶酪》……这类畅销书也经常会被徐斌捧在手中。他还爱读名人传记,爱读李叔同的文字,因为“能够感受到大家的生活气度”。对徐斌来说,读书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不过,他也曾啃过一些大部头的教育理论书籍,“实在看不下去”,就放弃了。


说起自己的阅读经验,徐斌说,作为一名教师,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是不能不读的。但教育千变万化,教育的策略和技巧不可穷尽,教育教学情景不同,有些方法不可迁移,所以,他认为教育类的书浏览即可,不必细读。心理学方面的书,徐斌建议要深读、精读一到两本。他自己就曾认真研读过朱智贤的《儿童心理学》、邵瑞珍的《学与教的心理学》。通过这样的研读,徐斌养成了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必须具有心理学依据的良好习惯。他之所以能够在从教短短几年里迅速成长,与这种理性地对待教学的严谨态度是分不开的。


徐斌的第二个阅读重点是学科类书籍。他说,一个教师应该了解自己学科的来龙去脉,学科背后的教育哲学、教育文化学。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教的内容在学科发展史上、在学科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教学就不会盲目、呆滞。徐斌还阅读了不少数学名师的课堂实录和他们的成长之路,因为“从中可以有所借鉴”。


2002年11月底,上网不久的徐斌在“教育在线”网站发了一个帖子:“最近在看《为学习服务》,觉得书中提出的观点很新,联想到我们的数学教学,作为老师,我们何尝不应当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应该是服务者。”随后,他在论坛建立了一个主题贴,题目就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四年后,以徐斌对小学数学课堂的理论思考、课堂实践为主要内容的《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一书由福建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徐斌现在是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他坚持每天听一节数学课,自己带一个班,“开门上课”,随时欢迎老师听课。“我已经超越了为功利做事的阶段。”徐斌淡然地说。现在,上课,阅读,写作,对他来说都是乐趣。继去年《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一书出版后,《谈计算教学的理论、问题和经验》一书又在构思中。


郭初阳:每堂课都应是面向社会的思考




或许与所教学科有关,徐斌不论是平时的言谈还是课堂,给人最深的印象是“严谨”。而浙江省杭州市外国语学校高中语文教师郭初阳虽是典型的书生模样,却时不时给人“意外”之感。当然,这也与他的阅读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说起阅读对自己教育教学的影响,郭初阳提及的第一本书是《灵地的缅想》(胡河清著,学林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此本书是作者在结束年轻的生命之前留给世人的唯一的一本自编论文集,主要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学的对话、交融的角度,探索现当代作家作品中的传统文化意蕴。郭初阳说,胡河清可以说是文学评论界打通现代与传统的第一人,《灵地的缅想》的写作非常个性化。这令郭初阳非常振奋,他第一次知道了,原来对文字的理解、对文本的解读可以结合自己的感情,可以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写作时代作纵横交错、全方位的扫描定位。郭初阳的语文教学重视文本解读,隐约受到这本书的影响。


《胡适文萃》(作家出版社出版)中“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则让郭初阳顿悟作文教学之道。胡适在文中说:“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郭初阳认为这八条足可作为作文教学指导。“言之有物,我理解就是有情感,有思想。表现在写作形式上,就是叙事和说理。再往下说,写文章无非就是要提供一些新的东西,可以是观点,可以是事情……”


“中国人还认为,求学是痛苦的,学海无涯苦做舟。学童不仅要背四书五经,还要挨戒尺板子,仅仅是因为考虑到他们的承受力,才没有动用老虎凳。”(王小波,《智慧与国学》)王小波的幽默和智慧,让郭初阳意识到,课堂可以是快乐的,求知的过程一如探险的旅途,充满了发现的喜悦。


广博的阅读也曾经让郭初阳一度非常困惑。作为语文教师,郭初阳认为,传授经典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传统如何与现代对接?能否立足于现代普世价值的基点,将中国传统进行创作性的转化?郭初阳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吸其精华,去其糟粕”,毕竟缺少了一点可操作性,而朱学勤的《老内圣开不出新外王》一文分析道:“所谓内圣开外王,这个中国文化的母题,历代士人孜孜追求的最高理想,很可能是个误用千年的假逻辑。”这让他以更加理性和苛刻的目光重新打量儒学经典。孟子说孔子“三日无君,则皇皇如也”(《孟子·滕文公下》),而《圣经》里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两相比较,郭初阳意识到,“仅仅是雕琢文字的课堂努力是微不足道的”,教学当是人格的塑造。因此,他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有意识地坚持自己对文本的解读,维护教学独立感。“一个教师,首先得确认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有可能与学生一起进行自我塑造。”


社会上一度非常流行“5+2=0”这样的公式。郭初阳认为这种把学校与社会对立起来,以为学校是象牙塔,是纯洁的,而社会则是一个大染缸,是丑陋的,这个观念是非常错误的。他说,学校本来就是社会的一部分,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社会,因此,每堂课都应该是面向社会的思考。他的这个意识,则是受到了奥威尔的《1984》、《动物庄园》和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等书的启发。


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购书,郭初阳现在已经有五千多册藏书,除教育类书籍外,他的藏书还包括哲学、历史、经济等许多类别。丰厚的知识储备、开放的教学思维,让郭初阳的语文课堂显得颇为另类又具有强大的冲击力。


2005年《人民教育》第3、4、5期连续刊登了郭初阳执教的《珍珠鸟》教学实录,并发表了三篇评议文章。在短短一节课的教学中,郭初阳引用了黄永玉、筱敏、希区柯克、伏契克、斯蒂芬·茨威格、斯蒂芬·金、鲍尔吉·原野、司马光、欧阳修、屈原、课文作者冯骥才等古今中外作家的作品,类别涉及诗歌、小说、散文、电影及课文作者的其他文章和研究方向。一位重点中学的校长读后,在教师大会上郑重向全校教师推荐,说阅读这几篇文章,“所受震动、启发之大,为多年阅读所少有”。《人民教育》编辑赖配根先生读了实录后说:“这是多么深刻的洞察,这是多么难得的‘叛逆’——对教材与作者的‘叛逆’,更是对日常语文课的‘叛逆’。如果学生有幸多遇到这样的‘叛逆’教师,有幸获得多一些思想历险的机会,那么他们自然不会成长为温驯的羔羊,而会成为不畏惧权威、善于思考、追求自由、人格健全的现代公民——新课程不就是要培养习惯变革、精神强健的一代新人吗?”


来看看郭初阳成功的脚印:1996年毕业开始语文教学;2001年获杭州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003年获浙江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005年获全国中小学“个性杯”语文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第一名;2006年12月,《言说抵抗沉默——郭初阳课堂实录》一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浙江作家涂国文在读了《言说抵抗沉默》后说:“当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在应试的五指山下匍匐挣扎的时候,我却欣喜地看到,郭初阳正背离应试的五指山而去,走向一座思想和文化的金字塔……”


他的一个学生这样评价郭初阳的课堂:“如果一定要以一个比喻来形容他的话,我以为,许多语文老师和他们上的课是墙;郭初阳和他上的语文课是窗,一扇干干净净、透明的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18:11 , Processed in 0.20466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