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命教育应当成为终生奋斗的事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6 21:46: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命教育应当成为终生奋斗的事业

——肖川教授访谈

陶继新

目前,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在我国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已经成为一些有识之士研究的课题,甚至成了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肖川教授,无疑是其中一个引人关注的教育专家,在生命教育的层次与内涵、方向与方法等方面,都有着独到的见解。适值在内蒙包头讲课,记者对他进行了访谈。

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

当今,由于研究者的理论水平不一、研究视角不同,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也就有了不同的解说。肖川教授通过长期的研究,认为生命教育具有以下三个层次——

一、生命教育的第一个层次: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

肖川认为,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首要的意义在于:对人的尊重,必须落在对于个体生命的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唯一性的尊重。一切以牺牲个体生命为代价而换取的所谓“大业”,所谓“圆满”,不管它冠以何种美妙的名字,其正当性都是值得怀疑的。一切以“虚幻的共同体”的名义,对于人作出牺牲的要求都是缺乏其存在的合理性的。

正是基于这种思考,肖川认为,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如果只关注考试得好不好,就无异于画地为牢、削足适履,由此培养出来的只能是鼠目寸光、兴趣狭窄、内心贫乏、对人类苦难和外部世界报以冷漠的人。

肖川认为,学生生命质量的高下与尊重其需求休戚相关。学生有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责任承担的需要等。人是万物之灵,每一个生命个体与生俱来都有这几个方面的需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学生的这些需要为教育中提倡探究性学习,重视过程性目标,强调形成性评价,注重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对于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提供了人类学和心理学的依据。

肖川同时非常关注教师的生命成长,因为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教学并不是直接关注学生的,甚至包括学生在内都是围绕着教材等教育中介转圈。生命教育则要求教育更直接地作用于“生命”,要求教师和学生将着眼点从生命之外的“物”转回到孳生的生命存在、生命成长;而不是仅将希望寄予外界的各种虚幻和诱惑。因而,生命教育的对象首先应该是教师,只有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再学习,树立积极向上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关爱生命,呵护生命之花的成长。

二、生命教育的第二个层次: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

肖川认为,教育过程具有怎样的性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过程,学生的人格品质也是在过程中形成的。如果学校生活本身是令人压抑的、枯燥无味的、充满了对人的不信任和不尊重的,那么,即使目标再好,也只能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也正因为教育过程本身的性质决定着学生的实际发展,优质教育一定建基于师生的善好生活。

肖川认为,作为生命化的教育,生命教育强调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呵护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在生命的根基上确定起人的内在的不可让度的尊严,树立起生命神圣的观念。因此,它理应充分体现人的生命活力美,使人生美好而高尚,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使人的生命之树茁壮成长,生命之花灿烂开放,生命之火熠熠燃烧,生命之水欢畅奔流,从而使自己的生命世界呈现出光彩夺目的景象,拥有一个无比美好的人生。

既然如此,课堂就不是窒息学生灵性与健康发展的地方,而应当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使其生命的活力充分地涌流,智慧之花尽情地绽放。而且这种“道法自然”的生命成长,不应是短期行为,而应当成为教学一以贯之的自觉追求。然而,在现实教育教学中,漠视生命、轻贱生命,甚至是践踏与摧残生命的事时有发生,这就更加让人感到生命教育的必要与迫切。

肖川正是基于对生命教育的一种历史担当,才在全国许多地方的报告中大声疾呼——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面对;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真正高扬起生命的价值,反复吟唱生命的礼赞,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生命积极的存在状态——投入、倾注、热力四射、兴味盎然。

三、生命教育的第三个层次:作为教育的实践领域,也就是学生的学习领域

肖川认为,生命教育是一个有着明确的价值追求而又涵括着多重主题的教育实践领域,因而是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重要主题和领域。这些领域和主题包括:让儿童远离意外伤害的教育,如熟悉安全防护标志、火灾和地震演习;意外伤害的救护和自我救护;了解个体生命的成长历程,如青春期教育;艾滋病和毒品预防教育;珍爱生命与预防自杀;自尊、自信与直率性格的培养;生命情怀的养育;临终关怀与死亡教育;人权教育——公民的人身权利,文化与社会权利;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目的的生态环境教育;国防与世界和平教育等等。

当前个人的生命状况并不乐观

谈起当前教育的形势,肖川对记者说,适逢教育改革的黄金时期,各种各样的教育改革以不同的名称呈现出来,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在很多地方开展得更是如火如荼。但是,教育领域的小敲小打、缝缝补补虽然对教育的发展能够有所助益,但是教育原有的根本性的东西并没有真正触及,具体个人的生命状况并不乐观。我们的教育无助于学生生命尊严的提升,却有愧于学生生命尊严的失落。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是自为存在的,而动物是自然存在的。自为存在就是人能够真实地感知自己的存在和存在状态,能够在这种存在状态中对“我”形成自知。这种自知是生命尊严的基础,自知的程度与人的尊严感成正比。比如,智障患者的尊严感就比常人低。所以,我们的教育有责任提升人正确自知的能力。

与生命教育相悖的是,目前自杀现象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作为生命教育研究的专家,肖川尤其关注中学生的自杀问题,他深感这一现象背后的学校、家庭和社会对生命教育的漠视。他从各种媒体的报道中注意到:每年高考、中考前后,关于中学生自杀的报道便会骤然增多。2005年4月30日,高考在即,北京延庆县一中高三学生郭某因害怕考不上大学被父亲责骂,在学校扎死一名同学后自杀;6月13日,中考前一天,广州某中学初三女生阿珊,忽然觉得“活着没意思”,在家里喝下致命的药物;6月27日,合肥市一名高三女生因高考成绩不理想,哭泣着跳入汹涌的河流……

肖川认为,以上事件并非“黑色高考”前后的特殊案例,如果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下“中学生自杀”,便会显示出27万余条信息。据卫生部近期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15岁到34岁人群死亡的第一原因不是医学上束手无策的什么疑难病症,而是自杀。况且,自杀者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

据肖川讲,2004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在北京选取了11所有代表性的重点、普通和职业中学,对初一到高二年级的4622名学生进行了意外伤害和自杀相关行为的调查,发现特别想自杀的中学生占到17.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学生约占4.9%。而且,中学生的自杀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根据学生自己的报告,导致中学生轻生的前两位原因,分别为学习压力占34%、个人情感问题占30%。众所周知,学习压力大,是当前中学生存在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教师不尊重学生、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期望值过高等,使得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越来越大。

肖川认为,贴近生命的需要,揭示生命的真相,引领成长的方向,探寻生命的意义,成全生命的价值,应该成为全部教育的追求。生命是上天赐给我们最丰盛的礼物,我们应当珍惜它,善待它,活得丰富,活得光彩,活得有力。

肖川很动情地说,没有人能阻止你更多地爱自己,爱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我们期待着通过生命教育,使学校变得更有吸引力;通过生命教育,使个性变得丰富而舒展;通过生命教育,使人格变得正直而强健;通过生命教育,幸福从此熙熙攘攘,溢满心房。所以,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就在于创造一种安全、愉快与和谐的学习环境,保持一个充满赞扬和肯定的环境,使学生感到安全,受到鼓励,得到尊重和富于挑战。

关注儿童生活的意趣

肖川认为,生活是人的生命赖以表达、展开与充实的形式,生命质量是代表着一个人全部生活的术语,不仅是个人生活的部分,而且应该是个人生活的全部内涵。

对于与生命质量相关的儿童生活,肖川通过研究,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一是自然、自发的生活——表现儿童内在冲动、童真与童趣的活动,非强制性和组织化的生活。

二是教育情境中生活——教育者自觉创设的情境与活动,服务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不论是自然的、自发的生活,还是教育情境中的生活,都应努力做到:远离危险与意外伤害,确保儿童的安全与健康。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都有对儿童进行监护的职能。

三是主动、快乐地生活——儿童的生活是儿童自己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生活,理当没有禁锢,没有恐吓,没有强制,没有苛严的规训;它远离功利,拒绝媚俗,服从兴趣,关注当下。

四是理智地生活——儿童激情有余,理智不足,容易冲动,常常将幻想与现实混淆,这是其心理活动的主要特点。让儿童学会计划、规划、设计活动,学会合理地期待,是理智生活品质的要求,这样才可能使儿童学会有责任感地生活。

五是有创意地生活——不满足于现状,总是试图去改变;不满足于单调的、简单重复的生活,穷尽可能性,换一种方式,在寻求改变中体味生活的乐趣。

肖川认为,生活总是与对生活的感受相联系的,儿童的生活也不例外。我们应当引导儿童接纳生活、品味生活,感知生命的复杂性、偶然性和神秘性,培养儿童对于生命的庄严感、神秘感与敬畏感。
  学校是一种社会机构,它的文化精神决定着它的品质。学校就应该笑声琅琅,书声琅琅,歌声琅琅。让校园生活成为每一个人终身美好记忆的巨大源泉。

肖川认为评判学校好坏的依据,不是看什么资料或者听什么汇报,而是看教师与学生的精神面貌。一所好的学校,教师与学生总是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眼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相反,不好的学校里的教师与学生总是死气沉沉、灰头土脸、垂头丧气,显得非常疲惫和倦怠。

评价一节课好与不好,肖川认为也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标准,那就是看学生快乐不快乐。学校不同于军营,更不同于监狱,也不同于医院,学校应该是人的闪光点最大化的地方。在这片文化之地里,教师要有书卷气,学生要亲近书籍。要言之,师生在生命成长中,享受到的是生命的快乐。

为一个民主、自由、公正、文明的社会培养人

当代哲学家罗尔斯说:“自由平等和充分介入社会合作是公民的两个基本要素。”肖川认为,罗尔斯的此论颇有道理。他说,宪法的真正意义是保护公民权益,制约政府的。公民不是草民,不是贱民,也不是小民,他们不应当受到漠视,应当在提升他们的素养方面下功夫,从而使他们拥有权利。这样,他们的生活就会变得充实起来。一个民主的政体会赋予每个公民更多的权利和责任。所以,教育不仅要开发学生谋生与自立的能力,教育也需要为一个民主、自由、公正、文明的社会培养人。

肖川认为,在现代民主政治的观念中,法律所具有的理性权威是没有什么人可以超越其上的。任何社会里的政府都有权威,但法制所要求的政府权威是置于法律之下的权威。这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特征。法为维护人的尊严和保障人的权利而生,政府的重要责任之一,也是要支持和帮助公民实现法定权利。由此看来,法与政府是应当有共同的价值趋向的。从宪法修正案新增加的“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和“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重要内容中,都坚实地传递出这样的信息:中国社会迎来了以人为本的春天!

政治民主是一种社会进步与文明的标志,公民享有其应有的参与政治的权利,有一个充分利益诉求的场合。所以,肖川说,民主不仅仅是重要的生产力,也关乎到每一个人生命的尊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之内人人自主,法律之上没有权威,这是法制社会的四条是基本的原则。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有失落感和被剥夺感,他们被剥夺的不仅仅是财富,还有社会地位、发展机会、教育与文化的机会和政治权利。

肖川深切地感到,中国人比较讲亲情,不太讲博爱,而缺乏以博爱为精神底色的亲情也就难免打上世俗与功利的印记,从而变得不那么纯粹、博大和厚重。自古以来,我们的社会中就弥漫着对强者的仇恨和对弱者的歧视,充满着对特权的追逐和眼热,而对于公平与正义的吁求和呼唤,是那样的稀缺和微弱。人类世界是由一个个生命组成的,因此,一个健康的社会必然要将生命看得高过一切。有鉴于此,在我们的教育中,着力培植生命意识,高扬生命情怀,对于我们文化和国民性的改造,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肖川认为,教育、个人、社会这三者可以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这三者之间有非常复杂的关系。我们的教育需要服务于个人,我们强调生命教育,强调为幸福人生奠基;我们的教育也需要服务于社会。因此,我们强调公民教育,强调为自由、民主的社会培养人,学校应该成为社会民主的雏形。教育的努力能够使每一个人成为独立的、自主的、主动的、开放的个体,这才是社会进步最根本的力量源泉。个人成为最终的价值源泉,任何人或集团都无权决定另外一个人的情形应当怎样,所谓“共同利益”只能是个人偏好集合过程即民主过程的结果。

肖川说,当我们有更多的教师具有现代民主政治的观念时,我们就有可能更着重培养学生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强调推理过程,注意分析和思辨,通过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真正自觉地为一个自由的社会培养人。同时,我们在看待许多问题时也会有新的视界。比如,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铭记那段悲惨的、屈辱的历史,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外国侵略者固然可恨,但同样可恨甚至更为可恨的是引狼入室的专制统治者。专制统治者们为了一己之利,钳制思想,推行愚民政策,使得中国日益贫弱。他们愚昧昏庸,在与列强打交道时,授人以柄,引狼入室,自取其辱。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民主,才能使一个国家走向富强和文明。

接受优质教育是提升生命质量的必由之路

肖川在研究生命教育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一个人受的教育越好,其生命质量也就越高。他说,一个受过优质教育的人,或许没有英俊的外表和娇媚的容颜,但却自然朴实,乐观自信,不卑不亢,能够平等地与所有人交往;或许并不高大,却有人格的挺拔与伟岸、坚定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和不依不饶的品格;或许没有机会干大事,但却以饱满的热情和潜心的投入去做小事;或许既没有显赫的身世,也没有超人的才智,或许他并不耀眼,并不引人注目,但却能悦纳自我,友爱他人,易于领导与合作。要言之,这种人严正而又宽容,深邃而又单纯,执著又而潇洒,真诚而又练达,勤勉又从容,刚毅又柔情,豪放又儒雅,平实而又不断追求人生更高的生命境界。

肖川并不认为获得了某种学位、学历的人就一定是受过优质教育的人。他说,生活中并不缺少没有受过教育的政坛名流、商界大亨,但他们却欲壑难填,为富不仁,因为他们没有强烈而深刻的精神需要;更不缺少没有受过教育的大腕明星,他们的自我膨胀往往会污损别人的尊严,这多源于缺乏健康的趣味和心性的修养;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些所谓的专家、教授,他们知道做一些事情,却不知道为何做这些事情,因为他们缺乏深厚的理性精神,缺乏坚定的信仰,缺乏道义的承担。

肖川更为担忧的是,现实生活中有更多没受过教育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没有足够谋生的技能,没有发育健全的心智能力,没有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没有体面和充分表达内心真实愿望的能力,更不用说平等和充分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的能力了。他们甚至没有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权利意识和公共意识,甚至没有健康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他们缺少的太多、太多!然而,没有人有权利去责备他们,他们是我们心中深深的痛。

肖川非常感慨地说:“没有任何一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民是贫穷的,也没有任何一国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民是不贫穷的。在民智开齐的地方,经济发展自然水到渠成。”

对于生命个体来说,还有什么比受到优质的教育更重要的呢?
  那么,什么是优质教育呢?

所谓优质教育,一定是能够使学生形成阳光般的心态和健康人格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的,能够使学生内心变得越来越充实和富有力量的。优质教育一定是学校资源的配置富有效率和效益的,学校生活中充满了对所有学生的深切关注,没有人被忽视和被遗弃。

优质教育并不单是升学率高的教育,因为一所学校升学率的高低,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非常重要的是生源质量。大量的研究业已表明,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其次才是教师的素质,第三才是学校的课程与硬件设施。

优质教育从其目标追求来说,那就是真正去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一个好的社会培养好的公民。教育是最应该富有正义感和最应该有良知的事业。教育是最应该充满对于美好人生和美好社会的理想的。假如教育失却理想,我们还能有什么?没有理想的教育也许可以是高效的,但绝不可能是具有精神的高度的。

优质教育从其教育过程的品质来说,是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的,是能够让生命的活力充分涌流的,是能够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的。教育过程中充满谅解和同情,教师能够帮助学生缓解考试的焦虑和学习的压力;教师在工作中能够做到劳逸结合,更多地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团队成员和师生之间的相互激励;着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在学校的全部生活中能够充满了细节的关怀。

从其效果来看,优质教育一定是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谐发展、有个性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许多地方将考上清华、北大的人数作为评价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指标,其导向的错误性是显而易见的。且不说清华、北大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问题的关键是会考试不见得会创新,因为考试检测的主要是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考试要求一定的回答问题的速度,这个速度往往与熟练程度有关,所谓的“熟能生巧”;而创新并不一定需要思维敏捷性的品质,却很需要原创性和深刻性的品质,而这两种品质是在有时间限制的纸笔相加的考试中不易检测出来的。即使考试试卷设计得很好,更多的只能检测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发现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学术和技术创新来说,发现问题的能力是更本质、更重要也更高级的能力。

善好生活是师生现实的、具体的生活过程的内在特质,而不是宏大的、抽象的伦理道德的训诫。学校是师生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世界。学校应该是放飞心灵和舒展个性的地方。优质教育一定源于善好生活,也一定为了善好生活。

所以,生命教育的一项历史使命,就是让我们更多的人成为受过优质教育的人。这样,命运的改变就不仅仅是那些作为弱势群体的人们个人的事情,改变的将是整个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改变的将是我们所有人的生活品质。

编写生命教育教材

肖川不只是在生命教育理论研究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还在实践层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感到生命教育是教育上的有识之士的一种历史担当,它不单单是自己在这个领域里研究出理论成果,也不是一小部分人由此重视生命教育,而是由此引起全民族的关注,从而提升整个民族的生命意识。为此,他将生命教育的视角更多地投向了作为未来公民的学生那里,从而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正是基于这种思考,肖川才主持编写了一套生命教育的教材,并希望通过这套教材的学习,为学生一生的生命成长奠定基础。

据肖川讲,他现在着手主编的一套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二年级的生命教育教材,首先将作为湖北省地方教材使用。这套教材以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六个核心理念作为主题。一学年上学期主要是前三个关键词——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下学期是后三个关键词——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在学习主题设计和目标追求上,力图落实贴近生命的需要,揭示生命的真相,引领成长的方向,探寻生命的意义,成全生命的价值。学习内容不仅有了解学生成长中的喜悦与烦恼,也有生命伦理与生命情怀的高扬,诸如提醒孩子怎样做一个受人尊敬和受人欢迎的人,还有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教育,如“安全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法制教育”、“地方病教育”、“国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等等。旨在通过这些主题的学习,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感受生命的神圣和美好,更加用心呵护生命的尊严,以便最大程度地实现生命的价值。

肖川说,在主题阅读中,学生要仔细琢磨,再三玩味。在思考与讨论这一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用问题引导教学的进程。接下来的内容是对本课学习主题在逻辑上的展开,也就是对于上面提到问题回答的可能的角度。在这些内容中穿插着一些小资料,作为教材的思想资源。肖川说,我们鼓励并欣赏学生对于问题独到的理解,对于教科书上内容的质疑、修正、丰富和深化。活动设计是为了使学生获得生命体验,从而自然地、自主地生成生命感悟。名言锦句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对于本课学习主题的认识。课文最后的链接为进一步拓展学习内容的索引,以便使学生的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延伸。

肖川对记者说,我们希望通过这套教材的学习,使学生不但在生命教育中获取知识与感悟,还鼓励学生成为对课堂有贡献的人,而不只是课堂的消费者。

肖川满怀信心地说,我们期待着通过生命教育这门课程的学习,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提升师生校园生活的质量,并进而树立起生命神圣的观念,在生命根基上确立起人的内在的不可让度的尊严。

肖川简介

肖川,湖南望城人,生于1963年,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教育哲学协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校课程中心“优秀教师与教育专家合作论坛”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有教育原理、教育文化(人类)学、师资培训、道德教育、课程与教学等。出版的学术专著有:《教育与文化》、《中国秦汉教育史》、《世界近代文化教育史》、《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教育的视界》、《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办好学校的策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键词》、《造就自主发展的人》。

  近年来,肖川博士关注实际,深入课堂,在多所学校开展教学改革实验,与广大中小学教师有广泛深入的交往;他学术根底扎实,视野开阔,对教育有全面、系统、深刻与细致的理解;他的讲授条理清晰,收放自如,语言凝练精致,极具冲击力和感染力,在全国各地讲学受到广泛的好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01:34 , Processed in 0.08494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