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课,我心口永远的痛
文/麦子99
朋友今天告诉我:网上有一篇文章提到我2001年在天津讲的一节失败的公开课。
附原文如下:
武学的最高境界便是无招胜有招,化有形与无形----仁者无敌!
扩展开来,我觉得武学也是“心学”,只要心中有剑,目到之处,心到之处,无不在剑气的包围之中。而“仁”在心中,天下皆友,也就无敌了。
这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修为。而境界的获得,需要静心,需要积累,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功到自然成”。
记得有次上课,因为有事没来得及备课,也没来得及调课,铃声一响,匆忙走进教室。那天刚好要学习赵树理的《老杨同志》,铃声落的时候,一个念头闪过。我让学生迅速把课文通读一遍,然后找出文中所写人物,并简要说出人物性格,自荐分角色朗读课文。接着,让学生再次深入课文,仔细琢磨人物特点,根据课下提示,了解写作背景,试着把旁白去掉,自己加上衔接的内容,像话剧演出一样,直接读出人物对话。读时,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学生情绪高涨,气氛活跃,我没讲多少话,学生把课文全分析理解了,课堂效果出奇的好。后来和外校交流讲课,我就把这节课稍做调整,作为一节公开课参加展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这种无准备上课的情况时仅有的,但它体现了平时的一种积累,和应急时候的一种思考。
2001年在天津听课时,有两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讲课者一位是湖北的优秀青年教师熊芳芳,一位是北大附中副校长的程翔老师。那天熊芳芳讲的是周敦颐的《爱莲说》,和她合作上课的是天津的初中生。熊老师的课准备得很充分,课件设计也很精美,加上熊老师年轻漂亮,可谓体现了“课美师美情境美”,但唯一不美的,就是学生启而不发,与前面的“三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没办法,熊老师只好唱了台独角戏。
接下来上课的是程翔老师,学生仍是熊老师用过的学生。程老师上课的时候,手里只拿了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那节课他讲的是鲁迅的《社戏》。他在课前课上都没有过多的“修饰”,采用了传统的串讲方式。这在当时来说是上课的“大忌”,但程老师却不紧不慢,娓娓道来。同样的学生,在程老师的课堂上,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不时有亮点爆发,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过后我在思考,为什么熊老师的课那么精美,学生却不积极,而程老师的课看似“土得掉渣”,而学生却乐于配合呢?我想可能就是熊老师自身过于“利落”,过于“漂亮”,准备的课过于“设计”,过于“精美”,造成了学生与老师,学生与课堂的距离。学生有“望而生畏”和“够不着”的感觉,于是也就“却步”了;而程老师则不同,他穿着朴素,口气亲切,自然而不矫揉造作,行走在学生中间,所提问题既有水准,学生又感兴趣,学生能在听讲和回答问题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细细品味程翔老师的课,像一杯酒,越品越有味。熊老师的课我们可以学到,但程老师的课你学不到。因为那是一种积淀。也是“无招胜有招”的最高境界。
课件是一种辅助形式,如果把它的作用夸大,等于只要了形式而忽略了重要的内容。
打架的时候,讲求的是一招击中要害,那些漂亮的花拳绣腿,只是舞台上的一种表演,真要动手,就应采用最直接,最快捷的招式了。
好了,那就让我们苦练内功,一招中的,甚至不用出招,就尽取胜利吧。
我绝对赞同这位老师的观点,不过,我认为不只是内功的问题(我自认内功还不算太差,呵呵),更重要的是,公开课,一定要有一颗平常心!心态实在太重要了。
其实不止是那堂课,仔细想想,凡是我准备“过度”或心态不够纯正的公开课,几乎没有一次是成功的。
先罗列一下那些惨痛的历史:
1、2000年4月,湖北省省初中语文骨干教师研讨班培训会议,《桃花源记》。
2、2001年4月,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课堂教学研究中心第十七届年会,《爱莲说》。
3、2003年4月,浙江省第二届“钱塘之春”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暨语文课程标准学习研讨会,杭州,《紫藤萝瀑布》。
4、2005年5月,全国中学作文教学研究中心和课堂教学展示会“全国作文教学流派观摩会”,《生命作文》。
5、2006年11月,苏州高新区教研室,苏州市实验中学,《林黛玉进贾府》。
6、2006年12月,连云港教科所,《一个人的遭遇》。
以上都是刻骨铭心的失败的记录。
还有一些课感觉平平(包括在全国第三届“语文报杯”获一等奖第一名的《七根火柴》和2002年被省教研室选送到中国教育电视台西部教育频道“走进新课程”的录像课《行道树》)。
外出讲课大大小小也有20多场次了,真正让我自己满意的,只有四堂课:
1、《在烈日和暴雨下》。那是代表我们镇参加区里的一次比赛。我一个人闭门造车,然后一个人坐上从小乡镇到市里去车,没有人陪我。21岁的我坐在车上,心里感觉到种种惧怕:怕见陌生人,怕城里的娃娃瞧不起乡下的老师,怕外面的世界太大,怕自己的能力和胆量都太小,怕自己动不动就又脸红……于是我开始祷告:“主啊,我害怕。请你帮助我!”这时,我听到心里有一个声音对我说:“爱里没有惧怕。”这是圣经中的一个句子。我知道了:只要我是真诚的爱那些孩子,为了爱而去上课,就没有什么值得惧怕。我开始变得镇定。我的课得到了著名特级杨先武老师的高度赞扬,并对我寄予厚望。这是我教研道路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2、《天上的街市》。算是我的“成名”作啦,哈哈,就是这堂课,让第一次见面的荆州教研室余映潮老师拍案叫好,让所有听众赞叹,我也从此正式踏上了教研之路。之前,除了对教育的一腔热忱和对于审美的直觉以外,什么也不懂。后来就开始参加荆州市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组的种种活动,在那期间,认识了许多对我有帮助的导师和朋友:王世发、李昌林、马君慧、徐华铮……那段日子,是永生难忘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3、《山的那一边》,1999年在湖北省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第一名的课,也是这一节课让省教研室史绍典老师、蒋红森老师和秦训刚老师最后决定了让我代表湖北省去全国参赛。评委组后来传出话来:在23个选手中,我的课是唯一没有争议的课。比赛之前,我在学校被余老师逼迫试讲了两次(我最讨厌试讲,讲完就必须重建,因为单调的重复会消耗我全部的激情),而听说有选手在学校试讲了三十次(我很佩服,如果我讲三十次,我大概不会再有勇气登台了)。并且在比赛之前,我是唯一没有跟学生见面的选手。我抽到的班级学生被班主任放学了,因为这个缘故,组委会人员和那个班主任还发生了争执,组委会人员大声责怪那个班主任把学生放走了,那个班主任更大声地理直气壮地说:“我的学生明天还要上学!我管你们什么事!学生上学是第一件大事!”我站在旁边,拉开他俩,平心静气地说:“算了,这件事,如果有谁会受损失,只可能是我。如果我不计较,谁都不用计较了。”看着其他选手都跟学生交流、预习,有的花了将近一小时,而我不但没跟我的学生见面,甚至连文本材料都没能发到他们手上(我的教材跟他们不一样,所以油印了带来),第二天,登台就发课文,两分钟之后就开始上课。我在心中不住地祈祷:让这一堂课对孩子们的生命成长有帮助,就够了。
4、《古代英雄的石像》,大约是在2002年?湖北恩施一个贫困山区学校,市教育局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山区孩子的眼睛是晶晶亮的,我太喜欢了!那堂课讲下来,我感觉到了幸福。他们的副校长是个研究生,说我的课让他感觉像是“天外来客”。但是,我才感觉自己真是来到了另一个美丽的星球呢!真好!所以上次我好盼望跟寅年老师他们一行一起去甘肃支教!结果没请动假,没有去成。
5、2004年,黄石,《阿长与山海经》。黄石教研室请我去作报告、讲课的时候,我儿子正在武汉一家医院里准备做手术,朋友劝我拿以前讲过的课文应付一下算了,我坚决反对,我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而且,我也需要新鲜的动力。单调重复的感觉会淹死我的。在医院里,在儿子睡下不再需要我陪的深夜,我完成了一篇新课文的教学设计。我的报告、讲课均引起了强烈反响,一堂课、一个报告用了整整半天,会场上一些没有座位的老师也就站了整整半天。
反思那些失败的公开课,我总结有以下几点要注意:
1、明白我为什么来上课。
不是为了显示自己,不是为了挣得名利,我们只有一个崇高的目的:为了大写的“人”! 杜绝一切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一切美,都应当能够触及心灵。(自从在2000年获得全国一等奖,继而评上了首届全国“十佳教改新星”以及2002年刊登封面人物报道加上频频发表文章及外出讲课,我的心态便开始发生变化。倒不是骄傲,而是变得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似乎生怕一节课讲得不成功便不能维持这种“高大形象”。不知是不是所有人都会有这种上得去下不来的心态,反正这是我那一段时间的偶发病症。无形中我已将注意的重心转移到了关注自我的形象而不是学生的发展。呵呵,可耻的堕落。)
2、一节课当然需要拥有各方面的大容量。但这需要智慧的整合。要明白整合不是加法,而是乘法。所有要素不是简单的相加,而应当是如同乘法一样成倍地扩大其效益。这样才可能形成真正的有效课堂。
3、明白所有的手段都只是“末”,而人,才是“本”。我好多次失败的课都拥有完美的多媒体课件,有些甚至是请专业人员帮我做的。但那些画面的视觉享受超过了文字的阅读享受,反而让学生沉不到文本中去。多媒体并非“多”媒体。多媒体并非多多益善,不是素材堆砌越多越好,也不是手法变换越多越好。它的目标不是“多”,而是“适用”:适合用,适度用,适时用。文本、人本是根本。一定要注意课件的作用要适度,千万不能把它变成“第三者”喧宾夺主。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关系是第一级关系,教师和多媒体都只是这种关系当中的一个介质。教师和多媒体都应当是一种“良导体”。千万不要把课堂弄成了欣赏课件表演的展台了,文本、人本才是根本!
伊壁鸠鲁说过:“不必假装沉思,要为了有益而思想。因为我们不必假装身体健康,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健康生活。”很有趣且富哲理的话语!我想在这里仿写一句:“不必表演课件,要为了有益而使用课件。因为我们不必假装教育现代化,而是要实实在在的教育现代化。”请再容我仿照某中央领导人来一句:“教育的现代化并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教育的现代化首先需要的是有现代思想与革新意识的人。”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