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教育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8 01:22: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载于《中国教师报》
对话嘉宾:张华胡慧闵张雪龙
对话主持:李振村

    华东师范大学,美丽的丽娃河畔,校长培训中心安静的咖啡厅里,华东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华,华东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惠闵,上海市特级校长、万航渡路小学校长张学龙,“教育家”周刊主编李振村,围坐一起,开始了关于教育家话题的对话。

教育家不是教育学家

    李振村:今天,我们首先要讨论的就是概念问题:什么是教育家?
    张华:教育家,在中国文化语境和西方文化语境里是不一样的。在西方文化语境当中是不存在“教育家”这个概念的,只有一个词,叫Educator,就是教育者。在他们的语境里,只要从事教育工作,你就是教育家。除非再加一个定语,如首席教师、卓越教师,但没有专门的“教育家”这个词汇。
    在中国语境中,“教育家”有非常特殊的含义,是指从专业到思想境界都达到了很高程度的人。尽管现在有很多人被称为教育家,但我个人的观点,他们距离教育家似乎还很远。20世纪的中国能称得上教育家的人,陶行知算一个。为什么呢?因为他有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对儿童的关切。他学成回国后,在火车站,在旅途中,看到失学儿童、孤儿,就把他们召集起来,就教他们。作为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留学生,他能够和农民同吃同住,穿布衣草鞋,来教育平民的后代,能做到这一点相当伟大,所以,他是真正的教育家。
    我还要特别强调一点:要严格区分教育家和教育学家的界限。教育学家是学者,研究教育的人;教育家是实实在在创造教育本身的人。打个比方,瞎子阿炳,他是瞎子,不识谱,也没有关于音乐理论方面的著作,但他用二胡创造了不朽的《二泉映月》,他就是伟大的音乐家。研究他的艺术风格,写成一本本的著作,那是音乐学家。

不需要“完人”式的教育家

    胡惠闵:瞎子阿炳能够成为伟大的音乐家,还因为他对音乐有一种最本能的理解。教育家也是这样。比如什么是学校?什么是儿童?有人认为学校就是训练人的地方,儿童就是被训练者、被教育者。有这种认识,学校的课程设计、活动设计等,就会不知不觉用训练的思维来做。这样无论做得多好,都不可能成为教育家。
    如果他认为自己所面对的不是一个个小大人,不是一个个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天然的儿童,那么他就会容忍他们的错误,他就会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有一年,我去德国一个幼儿园考察,发现园长室在一个楼梯角落里。询问园长原因,园长说,他们把所有朝南的房间都给了儿童,作为孩子的活动室。就是这样一个细节,涉及到这位园长对孩子的认识。这样的人,从某种意义上,就有了一种教育家的基本素养。慢慢地,这种思想、素养成熟化,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为教育家。
    李振村:在国内的中小学,通常最豪华的地方、最好的房间,是会议室、贵宾室或者校长的办公室。校长们忘了,学校是为谁办的?是为孩子。应该把最好的空间留给孩子。这样的校长,无论有多高的知名度,无论被授予什么称号,都难以成为教育家。
    张华:我还要格外强调一点,那就是教育家并不神秘,他不是神,他是普普通通的人。
    胡慧闵:这个观点非常重要,我们不需要那种“完人”式的教育家,不需要神圣化的教育家。遗憾的是,几十年来我们培养的名师都是有光环的人,这是非常糟糕的。一个教育家,可能他具有的素养并不全面,但他对儿童一定有着强烈的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尊重,一定在某一教学领域达到了艺术的境界。
    李振村:我举个例子,在山东昌邑县有位普通的乡村女老师,据说连普通话都说不好。她教小学数学,十几年来从不布置作业,但是她的孩子优秀率从来都是百分之百。她上课教室里很热闹,孩子们争着说自己的发现。比如她讲三角形,就是每人发一张白纸,大家来折三角形,折来折去,孩子就把三角形的知识掌握得非常清楚。她创造了无数土得掉渣的方法,让孩子学得轻松,学得高效,学得兴致盎然,对数学喜欢得不得了。现在她已经很有名气了,但是她依然坚持着她的本色教学法。我认为这就是真实的原生态的教育家。
    张华:这个例子很有意味,让人深思!钱学森先生曾向温总理呼吁要培养杰出的人才,我理解钱老的心情,那就是希望用大师级的人物来引领民族的发展。但是我感觉这讲的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如果一两个大师能够解决国家发展问题的话,那我们花大代价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不就得了?实际上,假如全体国民的素质不解决,国家不会有前程。培养教育家也是这样,千万不要陷入一个误区,认为有那么几位杰出教育家就解决教育问题了。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让更多的普通老师优秀起来,出现一大批民间的草根的教育家,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

怎样培养教育家

    张华:我个人以为,教育家不是靠人为地培养出来的,也不是舆论宣传出来的。
    李振村:我同意你的观点,教育家是扎根在教育民间的大地上,自由生长出来的。就像原始森林,那是人工培养不出来的。长江人造林工程,国家花了巨资,造了几百公里的防护林,据说现在被病虫害毁得差不多了。为什么?人工培植,树种单一,缺少综合的互补的生态,一种小毛毛虫就能把它毁掉。原始森林被大火烧了都没关系,烧了以后又长出来了,因为它有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教育家的成长也是这样。
    张华:如果我们要培养教育家的话,一个根本的途径,是创造教师的民间领域和公共领域。换句话说,让老师能够自由地去探索,老师彼此之间——语文老师、数学老师等,都能有自己的活动场所,有自己的学会,有自己讨论问题的空间。而当前,我们老师的民间公共领域,老师自由探索的氛围和条件,都极为欠缺。中国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产生了一批企业家,是怎么产生的?是政府赋予各个企业家办企业的自主权,给他们创造一个好的条件,让他们在市场中自由搏击。教育也一样,要想真正产生教育家的话,政府要做的事情,从彻底的管头管脚,往后撤,创造一个氛围,保护校长和老师的思想自由。因为只有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教育家。政府不是不起作用,政府的作用是保护教育的原始森林,而不是去人为干预甚至破坏。
    张雪龙:我作为一个校长,常常很无奈,常常身不由己。这么多年,教育似乎不断改革,用吕型伟老师的话,就是患了“多动症”。要求新,要求异,要标新立异,甚至走极端。静不下心来,沉不下去。再一个,我们是在频繁的检查评比中走过来的,造成了很多校长长于交际,拙于读书和思考。这种情况下,让校长来长远规划,做一个战略思考,追求成为教育家,就不现实。
    李振村:还是刚才张华教授讲到的,外在的、人为的、不遵循教育生态的干扰太多。教育家作为一个生命成长现象来看,也要经历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春夏秋冬四季轮回,而现在的主管部门,恨不得今天给你一颗种子,明天就长成一棵大树,破坏了自然生长的规律。
    张雪龙:行政上要评选多少教育家都可以。现在名师名校长评了多少啊,但是不是都能留在大家心里呢?所以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培养一个真正的好老师,而不是包装老师。一个新老师进学校,他的成长有很多关键要素。首先是“关键人物”:他进来后,导师要配备得好,让他知道怎样做一个好教师,还有教研组的组长、同事,这种人际关系都影响他成长。第二个就是“关键事件”:他第一次上讲台,第一次上公开课,第一次在大众面前发言……很多第一次,都是成长的关键事件,都要重视。还有就是“关键空间”:他所在的办公室,办公室里的氛围,整个学校的风气,无不时时刻刻影响着他。这就是一个教师成长为教育家的生态环境。
    张华:我更愿意把教育家称之为好老师,我感觉一个好老师的人格形象至少要有三个基本的要素,或者说是三个基本的方面,第一:创造。如果他的人格是自由的,他的行为一定是创造的。第二个形象是快乐。我们往往把理想教师的形象理解为牺牲自己为了他人,这是错误的,老师首先要喜欢这项工作。仁者乐,论语中最感人的就是快乐,人活得长一点短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过得很快乐。第三点,就是平等精神。孔子有一句话:颜回把我当老爹来看,我不能把它当孩子来看。孔子的思想很明确:他是我的学生啊,我们是平等的。这是我对好老师的人格形象的三点认识,与之相应的培养途径也是三条,首先是把教学变成研究,教学本身就是研究,展开教学的过程就是和学生展开研究的过程,这是“创造教育学”。第二点,就是把教学变成生活,追求教学的内在乐趣,也就是孔颜之乐。不要把教学当作学生未来生活的准备,12年难道不珍贵吗?一个不珍惜孩子12年中小学生活的老师和社会是多么的短视和残忍。因为12年中小学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你把12年过好了,人生才有希望。这叫“现在教育学”。第三点,让教学建基于对话,倡导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生活,这是“民主教育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7-1 03:41 , Processed in 0.11232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