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9 09:17: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
赵克明   

  语文基础教育的致力点到底在哪里?从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出发,自然要思考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是语文知识?当然知识的积累是很有必要的。是语文能力?当然能力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是文化素养?当然文化的积淀是不容忽视的。是情感价值观?当然情感价值观的提升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不过,我们回顾和反思一下自己学习语文的过程,可能会找到更切合实际的答案。本人体验最深的就是“三感”,即情感、敏感和语感。这里先谈谈培养热爱母语的情感。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语文?小而言之,是掌握一种终生使用的工具,能顺利应对中考、高考及将来的学习与工作;中而言之,是为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使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台湾学者刘墉语),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大而言之,是传承民族的文明,固守民族的根本,让民族的血液永远流淌。这样看来,语文学习决不只是简单的技术训练,而是含有很多非技术性的东西,无疑会涉及生命体验、民族感情等人文因素。

我自己正是在情感的牵引下走上语文之路的。我出生在那个“书荒”年代,正如人们常说的饥饿的人才知道面包的香甜,干旱缺水的人才珍惜每一滴水,深山里失学的孩子才特别向往明亮的教室,经历了无书可读痛苦的我对书有着特别的情感。少年时代对书痴迷,工作之后在生活上是最低调的,可以不住宽敞的房子,可以不用华丽的家具,可以把断腿的椅子捆绑一下继续坐,但是对书的欲望却永远不满足,逛书市,买书,读书是我生活的必需,虽不能像古代饱学之士杨子云那样“年年岁岁一床书”,但“年年岁岁半床书”并不是自夸。与书结下情缘,终身与书结伴,感觉是一种无可比拟的美的享受,也正是这种特殊的情感,才激发我在语文园地里执着的耕耘,播撒智慧的种子。

的确,语文学习是伴随着情感活动的。我们发现,有人手不释卷、废寝忘食,也有人一拿起书本就感到头痛,原因何在呢?就在“情感”二字。在对母语缺乏情感的人眼中,汉字可能就是一个个冷冰冰的方块文字;而在对母语充满挚情的人眼中,汉字不仅形体优美,而且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有了对母语的挚爱之情,就会觉得读书如同与美神对语,如同与智者谈心,就会沉浸在美妙的境界之中。俄国诗人杜勃罗留波夫曾写道:“啊!我是多么希望拥有这样的才能,/ 在一天之内把这个图书馆里的书都读光……”正是因为对书情有独钟,所以他醉心于读书,单是十三岁那年,他就读了四百一十种书。初中教材课文《你一定会听见》的作者、女作家桂文亚回忆她小时侯,听从父亲的要求读唐诗宋词,渐渐地入了迷。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便生出一口饮尽黄河水的豪情;读到“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就渴望自己能舞一回剑;读到“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便想象着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如花似玉的美人儿;读到“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落叶时”,又仿佛看见白玉一般容颜的杨贵妃,一缕幽魂在马嵬坡前飘荡……那些诗和词使她对世间万物产生了无数的像针尖般的微细的奇妙感受,使她的心时而像夜莺抖动的翅膀那么轻灵,时而像深海中的岩石那么坚韧,时而像丛林中猎豹的眼睛那么锐利,时而像绽放在晨曦中的玫瑰花瓣那么温暖。她对文学产生了强烈的感应,并激起强烈的表现欲望,如奔流的瀑布,想找一个倾泻的缺口。后来她的父亲看她“走火入魔”了,想劝阻她,可是已奈何不了她了。试想想,如果我们的学生也能像杜勃罗留波夫和桂文亚一样对书有深厚的痴迷的感情,就会自觉地亲近她,走进她,就能撩开她美丽的面纱,陶醉于她的绰约风采,获得真正的美的享受。

既然情感在语文学习中有如此之魔力,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何不发掘母语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

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以像汉字研究专家萧启宏那样,发现并探究汉字的形神兼美,渗透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例如“儒”字,从人从需,含有人的需要的意思。需要什么呢?一需食物,二需教育。营养食物从母乳起,教育从孺子起,所以“儒”字由“人”和“需”组成,与“乳”“孺”同音。又如“羞耻”二字。“羞”,此事做得差(从羊,差字头),看起来很丑(从丑);“耻”,耳朵还没听到吗(从耳),还不止住你的行动吗(从止)?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其字义的引申正传承了民族文化,细细揣摩起来,确实意味无穷。例如“伐”字,从人从戈,人扛着戈(古代的武器),自然有讨伐、攻打之义;古人攻打对方前要下战书,列出对方罪状,陈述攻打理由,故有声讨之义;双方交战,就是要把对方打倒,砍树也是把树砍倒,故有砍伐之义;古时打仗,击倒对方,就割下他的耳朵待战后请功,故有功劳、功业之义;古时打仗,凭割下的耳朵记功,耳朵割得越多受赏也越多,可据此自夸,故有夸耀之义。我们的识字教学,如果能够注重引导学生品味汉字的美感意蕴,自然就会使学生陶醉其中,进而生发出热爱母语的情感。

在词语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徜徉于语汇的百花园里,感受母语的魅力,产生亲近母语的愿望。例如学习成语,大可不必让学生死记音、形、义,而应引领学生玩味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成语中有中国历史事件,像“草木皆兵”“破釜沉舟”等;成语中有历史人物,像“墨守成规”“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等;成语中有传统美德,像“诲人不倦”“知恩图报”等;成语中有气象,像“风和日暖”“云消雾散”等;成语中有花草,像“落花流水”“草菅人命”等;成语中有色彩,像“姹紫嫣红”“颠倒黑白”等;成语中有属相,像“声色犬马”“狐假虎威”等;成语中有数字,像“一目十行”“气象万千”等;成语中有修辞,像“鳞次栉比”(比喻)“翻江倒海”(夸张)“祸起萧墙”(借代)等;成语中有哲学思想,像“揠苗助长”“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等。

汉语运用的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情感的门径,因为语言的使用奥妙无穷,普通的词语一经巧妙组合或转换,就会变得或凝练,或典雅,或诙谐,或生动,读来饶有趣味。品读下面的句子,我们就会觉得别有韵味——

一张枯叶飘落在苏比的膝头。这是杰克。弗洛斯特(对“霜冻”的拟人称呼——笔者注)的名片。杰克对麦迪生广场的老住户很客气,每年光临之前,总要打个招呼。他在十字街头把名片递给“露天公寓”的门公佬“北风”,好让房客们有所准备。(欧.亨利《警察和赞美诗》)

         街对面有家不怎么起眼的饭馆。它投合味口大钱包小的吃客。它那儿的盘盏和气氛都粗里粗气,它那儿的菜汤和餐巾都稀得投光。苏比挪动他那双暴露身份的皮鞋和泄露真相的裤子跨进时倒没遭到白眼。他在桌子旁坐下来,消受了一块牛排、一份煎饼、一份油炸糖圈,以及一份馅儿饼。吃完后他向侍者坦白:他无缘结识钱大爷,钱大爷也与他素昧平生。(同上)

    万一选好了,从此吃得又有营养又合口味;既滋阴又壮阳;既益气又补气;既能增强体质又无损于线条与潇洒;既有色有香又有味;既节约能源又不多费手续;既无油烟又无噪音;既人人有权过问又个个不伤脑筋;既有专人负责又不独断专行;既不吃剩饭剩菜又绝不浪费粮食;既吃蚶子又不得肝炎;既吃鱼虾又不腥气……(王蒙《坚硬的稀粥》)

        两人回头看,正是鲍小姐走向这儿,手里拿一块糖,远远地逗那孩子。她只穿绯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露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有人叫她“熟肉铺子”(charcuterie),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钱钟书《围城》)

数学走出了与物理、化学鼎立之势而独领风骚,英语、语文的地位迅速攀升,政治、历史更是昂首挺胸从贫困线一举迈入小康。新的课程安排、浓郁的人文气息、强大的教师阵容令我们“乐不思理”。语文课上的神游意境,历史课上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政治课上的总揽时局,了望时事,让我们徜徉在人文的河流中,看大好河山,风骚墨迹,沧桑巨变,世界风云。(学生习作)

        我惴惴不安,一次次把脑袋架在刀下,又一回回“死里逃生”。考完了,终于考完了,作为发泄,我与朋友去地铁商场猛逛了一圈,去肯德基猛吃了一顿,回家猛睡了一觉,晚上却爬起来猛看了一通电视!(学生习作)

我们还可以通过探究词语巧妙组合的方法,来体悟汉语的魔力,增进与母语的情感。例如:词语组合法之一,变换说法。“班主任的海拔不高,头顶到地面距离为1.6452926m。”将“个头”转换成“海拔”。“每天,总是‘夕阳红’们迎来一轮朝阳。”将“老年人”转换成“夕阳红”。词语组合法之二,张冠李戴。“写作开始了,于是我‘全副武装’,回到书桌旁。”将用于打仗的词语“全副武装”用在写作上。“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犯规’,最后荣幸地受到校长的‘亲切接见’。”将体育用语“犯规”和外交用语“亲切接见”用在学生犯错被校长请进办公室批评教育上。词语组合法之三,褒词贬用。“他站在那儿指手划脚,唾沫飞溅,把人们使得团团转,自己却连腰也懒得弯一下。好一个真正的‘君子’!”“今日美国已是蟹气十足。今天到中东上思想政治课,明天到东亚开人权学习班。”句中的“君子”“思想政治课”“人权学习班”都是褒词贬用。词语组合法之四,借用熟语。“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借熟语“串门儿”来描写读书。“美国之所以多年来与台湾保持暧昧关系,全然是为了自己的被窝暖和。换句话说,如果台湾这只热水袋不能保障美国伸在亚太地区的脚趾暖和,甚至还倒灌冷风,他立马就会把台湾蹬出被窝去。”借熟语“暖被窝”“倒灌冷风”等来形容美国与台湾当局的关系。词语组合法之五,仿拟词语。“进入高三了。高三,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高山’!”“别了,电视!别了,足球!从此只能‘望电视而兴叹’‘望足球而兴叹’了。”“高三”仿“高山”,“望电视而兴叹”“望足球而兴叹”仿“望洋兴叹”。词语组合法之六,移觉换位。“一道道幽怨的眼神,凝成线,织成网,网住了班主任的脚步。”将“眼神”化为具体可感的“线”和“网”。“轻柔的歌声一下子把人们带到了融融的春光里,感到了缕缕春风温柔的抚摩。”将听觉形象转化为触觉形象。词语组合法之七,异化形容。“雨过天晴,阳光很活泼。”“春游,野炊,全都泡汤了。唉,黑色的星期天!”用描述别的事物的“活泼”“黑色”来形容“阳光”和“星期天”。词语组合法之八,铺陈凸现。“山一样的作业,雪片般的习题,抄写、抄写、抄写,练习、练习、练习,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化学、物理……泉涌似不竭,江流般不息。”“眼睛。眼睛。眼睛。疑惑的眼睛。愤怒的眼睛。恐惧的眼睛。哀求的眼睛。麻木的眼睛。充血的眼睛。死亡的眼睛。死而有灵的眼睛。”连续反复运用“抄写”“练习”“眼睛”等词语,以凸显形象,表达感情。

阅读教学也是我们调动学生语文学习情感的重要渠道。我们不妨放下教师的架子,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创设课文学习的情境,寻找学习的切入点,把学生的情绪乃至情感激活,让他们欲罢不忍,欲罢不能。在这方面,大家作了许多探索,我也有所尝试。在《药》《项链》《陈奂生上城》《守财奴》四篇小说的教学过程中,我打破常规教学模式,采取了巧设情境,以趣促“动”的新方法。《药》——讲故事。教学伊始,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准备讲述华老栓一家的故事,乙组准备讲述夏瑜的故事。同学们在整体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勾画出有关的情节,并编织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在学生分别复述课文之后,我趁着大家情绪激动提出几个问题:这发生在两个家庭的故事是怎样交织在一起的呢?你从这两个故事品味到了什么呢?这两个故事联在一起写有怎样的深意呢?学生们发言十分踊跃,经过一番研讨,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作品巧妙地用明暗两条线,通过人血馒头和康大叔这一物一人将两个故事连接、交织在一起;华家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群众的愚昧,夏瑜的故事则让我们看到了革命者的悲哀;两个故事联在一起,很分明地让我们感受到革命者的悲哀不在于流血牺牲,而在于他(们)的奋斗牺牲并不为愚昧麻木的群众所理解。至此,学生已经对课文结构安排的巧妙、主题内涵的丰富深刻心领神会。《项链》——辩论赛。要求学生围绕“怎样评价《项链》中的主人公玛蒂尔德”这一论题通览课文,然后,现场推选出肯定方(正方)和否定方(反方)的代表,其余同学作为裁判方。论辩双方基于对文本的自我解读,发表了不同的意见,辩论十分激烈,最后经过裁判方的分析评判,逐渐趋于比较接近的认识:玛蒂尔德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她的追求虽不算高远,但这也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结果付出十年的代价赔偿丢失的项链,这与其说表达了作者的嘲讽,不如说是深切的同情与惋惜。尤其值得肯定的是,玛蒂尔德在丢失了项链之后“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主意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并真正为之奋斗了十年。玛蒂尔德经历了人生的挫折,被打造成了另一个人,这不是她的可悲之处,而是她人生的升华。玛蒂尔德是一个鲜活的人物,也是一个很美好的形象。《陈奂生上城》——帮陈奂生出主意。作品中写陈奂生上城回家最担心的是向老婆“交不出帐”,“得想个主意对付她”。本文的教学就从这里入手——我让同学们帮陈奂生出出主意。假如他老婆一听住了高级招待所就嚷道:“你疯了,住什么高级招待所?”陈奂生应怎样向他老婆解释呢?假如他老婆听说住一宿招待所要五块钱又吼道:“你真倒霉啊,住一夜花了这么多钱!”陈奂生又应怎样解释呢?假如他老婆听了陈奂生的一番话叹道:“你这一趟城上得真窝囊,不值啊!”陈奂生该说些什么来安慰他老婆呢?同学们帮助陈奂生出主意的过程,也是解读赏析课文的过程,既把握了文章情节安排的巧妙,又体会了人物形象刻画的传神。《守财奴》——反驳葛朗台。板书课题后,我即扮成葛朗台作了如下辩护陈述:“我叫葛朗台,一个老实本分的箍桶匠,可是人们硬说我贪婪、吝啬、专横、凶狠、虚伪,还给我扣上了“守财奴”的大帽子。我真是冤枉啊!我承认,我是爱财,可爱财之心人皆有之,为什么就不允许我有呢?我爱财,可我也爱我的太太和女儿呀!不是吗?在我太太生病晕过去的时候,我是多么地着急呀!为了让太太女儿开心,我不是拿出一百金路易吗?太太不幸去世后,我强忍着万分悲痛,对女儿那么温柔那么体贴,我强撑着搀扶女儿去吃饭,我还热烈地、紧紧地拥抱她……这一切的一切,苍天可见哪!这不都说明我有一颗爱心吗?所以,我请求诸位主持公道,还我清白,摘下我头上‘守财奴’的帽子。要知道,这么多年来,我的精神受到多么大的伤害呀!我强烈要求那些诬蔑我的人,赔偿我的精神损失费一万真金!”陈述完毕,我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准备或作葛朗台的辩护律师,或来批驳葛朗台。自读课文以后,无一人愿替葛朗台辩护,都纷纷站起来反驳葛朗台。大家不仅抓住文中内容揭露了葛朗台“爱太太和女儿”的居心叵测,而且列举了文中葛朗台动作、语言、神情等细节证实了他是一个十足的拜金主义者、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一个地地道道的“守财奴”。由于创设了上述学习情境,课堂上一扫了传统教学的死气沉沉或虚假“活跃”的气氛,学生真正“动”起来了,不仅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情感与态度。

    当然,培养学生热爱母语情感的渠道和方法还有很多。我常常在想,假如我们从孩子启蒙开始就着力培养他们热爱母语的情感,让我们的孩子真正在血液里、骨子里热爱母语,热爱语文,这实在是功德无量的。

                                            (已发表于《少年儿童研究<理论版>》2011年7月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23:06 , Processed in 0.06328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