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度讲析:语文教学应治之“本”
——《教育规划纲要》背景下的小语教学
文章作者:周一贯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1·7-8
编者按
小学语文课堂“高耗低效”一直困扰我们。这里显然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原因。为此,小语界的志士仁人,并不缺少探索。然而林林总总的归因又让我们不胜困惑,大有“乱花迷眼”的感觉。为此,在众多影响课堂有效教学的复杂矛盾运动之中,我们必须找出主要矛盾。若主要矛盾得以解决,许多的次要矛盾才有望迎刃而解。那么把脉“高耗低效”,什么才是造成这一历史沉疴的主要矛盾呢?希望大家踊跃发表见解,以深化小语课堂改革,切实提高小语教学质量,真正实施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本刊将持续开展这一问题的讨论,及时组织报道。
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已成为历史性的难以承受之痛。2009年《中国义务教育质量检测报告》(由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报社联合主持)对小学四门课程(语文、数学、科学、品德和社会)的大面积检测结果表明,合格率最低的依然是语文,仅为62.8%。换句话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不合格,而且“报告”指出还有近30%的语文成绩仅处于基本合格的水平,对一些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不足……(参见《中国教育报》2009年12月4日)加之当下多家媒体对“国人语文水准下降”的诸多担忧,小学语文教学自然也难辞其咎。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审视小学语文教师队伍,名师的比例比之其他学科不可谓不高,教学研究氛围不可谓不浓,教师花在备课、讲课上的力气,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为什么效果竟如此不尽人意?对此,我们也不鲜见人们在寻找高耗低效的归因上所下的功夫;近年见报刊讨论的热门话题就有许多,诸如怎样的语文课才是好课?语文课堂教学该不该有“模式”?语文教学要不要重视“双基”?什么是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乃至第一教时怎么教?略读课文又该怎么教?……显然,这些问题的讨论,虽有重要作用,但看来还不是解决语文课堂高耗低效的根本症结所在。我们似乎没有真正抓住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矛盾。
语文教学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就“高耗低效”而言,无疑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运动。面对林林总总的诸多问题,往往会给我们带来“乱花迷眼”的困惑,以致掩盖了在诸多矛盾中起主要作用,有着决定意义的那个主要矛盾的认识。问题在于我们必须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使许多问题,即处于次要和服从地位的矛盾,得以迎刃而解。这应当是我们对克服语文教学历史痼疾“高耗低效”的应有哲思。
那么,造成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在下以为是教师的过度讲析,导致学生学习实践的严重缺失。这个问题不解决,课堂教学效益的“水土”流失,必然会导致课堂“沙化”现象的日趋严重,课堂学习生态的彻底破坏。
确实,“教师过度讲析”的阴影一直笼罩着小学语文课堂。在2010年“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举行前夕,崔峦先生也提出希望此次大赛“要与‘内容分析’式说再见”。此话说得很在理,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小学语文课堂的症结所在,但不少教师竟觉得难以接受:语文课离得了课文内容分析吗?其实,崔峦先生说的是“内容分析式”,而不是“内容分析”。一个“式”字所指即是过度的内容分析,以致板结为一种比较僵化的模式。这显然是切中要害的。事实上听参加了本次活动的一些老师反映,大部分赛课还是同一模式,教师依然青睐以太多的内容分析式讲问来“牵着学生走”。由此可见,问题的存在已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了。回顾建国以来语文教学的种种弊端,几乎都可以归结为教师的“讲析过度”。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症像便是教师的“政治思想分析式”;八十年代出现的“课文情节烦琐分析”,把语文课上成故事课,症像就成了教师的“课文情节分析式”在强调了语文教学人文性的语境中,又带来了语文的“泛人文”化倾向,症像便变为教师的“人文内容分析式”;如果我们不能摒弃课堂“以教为主”的状态,说不定下一轮将会出现“要与‘语言形式分析’式说再见”……这里尽管症像不同,但病理相通,就是这个式、那个式,在那里忙活的、折腾的都是教师,而弃之一旁当看客的却是本应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因此,教师的过度单向讲析,对学生不仅不见得有多少好处,反而疲软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语文的兴趣,剥夺了他们本来可以自主学习、实践训练的时间。试想以语言应用为特征的课程,学生却总是听着老师讲析课文内容,少有言语应用的自主活动,学习的合格率还会高吗?这也就难怪这样的一种怪象:开学时学生拿到了新课本,最爱看的是其中的语文书;学期中学生最不爱上的却是语文课。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其实,细细想来不奇怪。开始学生为什么最爱看语文书?当然是因为语文书好看,有故事,有情感,图文并茂,而且能够基本看懂。后来为什么不喜欢上语文课?那是因为语文课上都由老师设定,教学程序完全由老师预编,课文解读完全由老师展示……既没有多少的惊喜,也没有多少让学生自由参与的天地。他们面对的是早就自己看过了的课文,听老师单调划一的上课过程和只要随便应答一下的简单提问……这样的语文课你要使儿童喜欢也难。因此,问题的症结在于语文课堂成了由教师单向预设并主观讲析、强势操纵的一项外来任务,而根本没有生成为属于学生自己的真实的学习生活。
要真正解决语文课堂高耗低效的问题,就在于教师在“过度讲析”的误区里走出来,重建“以学为主”的生本课堂模式。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应治之本”。“本”原意是指草木的茎干或根,所以在字形上从“木”,而以木的下部之一小横,指事“本”在“木”中的所在部位。《国语·晋语一》有云“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引申为事物或问题的根源或根基。本不除,问题就不能解决。《论语·学而》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则指本不立,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就难以确立,于此足见“本”的重要。与“本”对立的词很多,其中一个是“标”,“本”为本质,“标”是现象。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若治标不治本,则治了这个“标”,又会出现另外一些“标”,问题始终会得不到彻底解决;若治了“本”,则许多“标”可望迎刃而解。当然,最好是“标”“本”兼治,但在治理过程中也必须治本重于治标,才算是科学有效的举措。因此,如何通过大范围的切磋讨论,让更多的人们形成对语文课堂教学造成高耗低效的主要矛盾的共识,并以此获得治本之道,实在是当下深度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十分重要的关键。对此,笔者非常企盼小语界的诸多有识之士能给予更多的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