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山,因为山在
——《登山》教学实录
上课时间:2002年12月 (浙江温岭)
点 评: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 曾祥芹
(课前师生一起背诵交流古诗词和格言)
师:刚才大家背诵了许多自己喜爱的格言警句,张老师最欣赏的是这一句——(课件展示列宁在登山之后,对巴果茨基说的最后一番话。)大家一看就
知道,这段话选自——
生:(齐)《登山》。
师:对!这是第八册语文书中的一篇选学课文。下面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
习情况,这段话是谁说的?
【重现式提问,突出主人公】
生:列宁。
师:对,这就是列宁。(课件出示列宁头像和相关简介)这段话是列宁在什
么情况下对谁说的?
【重现式提问,注意亚角色】
生:是在第二次走完那条险路时对他的朋友说巴果茨基的——
师:那他第一次走这条小路是为了什么?
生:看日出。
【为第二次走险路的更高目的作陪衬】
师:好,下面请大家自己读读这段话,想一想有什么不懂,待会儿提出来。生:“望而生畏”是什么意思?(该生把“畏”读成了“wēi”)
师:望而生——
生:(齐)畏(wèi)
师:对,要读准。你觉得这个“畏”是什么意思?
生:害怕。
师:(板书:害怕)那整个词呢?
生:可能是看到什么东西就感到害怕。
【从正音到释义夯实对关键词的理解】
师:就是这个意思。那课文里指看到什么而害怕?
生:课文指看到这条危险的小路而感到害怕。
师:对。请大家继续提问。
【由教师的导读询问发展到学生的自读追问】
生:从什么地方看出这条小路令人望而生畏?
【发现式提问,激起探索阅读的热情】
生:为什么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呢?
生:为什么列宁知道这条小路令人望而生畏,还要去走呢?
生:革命者为什么每天、每时、每刻锻炼自己的意志!
【学生提问层层逼近课文主旨】
师:刚才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很有思考价值,一个比一个深。特别是杨高
增提的问题:从什么地方看出这条路令人望而生畏?“牵一发而动全身”,有助于
我们理解这段话乃至全篇文的意思。下面我们就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研究
这个问题。
【“探索性阅读”要求由“课文理解”向“课题研究”延伸,它提出的课题最
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咱们先来回顾一下小组合作学习分几步?
(师生一起回顾了小组学习四步法:选择学习伙伴——确定学习方式——展
开合作学习——汇报学习成果)
【小组合作学习的四步操作,展示了“合作性阅读”的常规模式。让学生自由
地朗读、表演、谈说,正好具体落实了对课文(“路险”)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后,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每组都由组长分配合作学习的任务,谁读哪一段,谁演谁,分工明确,课堂上气氛热烈)
师:好,开始汇报学习成果。大家希望先读、先说还是先演?
(生举手表决,大多希望先演)
师:哪组敢上台表演?请王俏文这一组来表演。(指着合唱台最高一级的台
阶对演巴果茨基的同学)你注意,这就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那么你的身后是什么?
生:悬崖。
师:悬崖前边是什么?
生:无底的深渊。
师:对,无底洞就是深渊。大家要边看边思考,每个人都是导演,我是总导演。好,演出正式开始。
(两位同学比较逼真地表演列宁和巴果茨基过小路的那部分内容。演完后,在“小路”旁相互拥抱,师生一阵哄笑,气氛热烈)
师:现在请各位导演发表自己的意见。刚才哪几组是谈体会的?这一组来谈吧,说说他们哪些地方演出了小路的令人望而生畏?哪些地方演得还不够?评的时候要抓住课文的词句,请注意课文巴果茨基示范挪步的那一段。
【对课文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都要以读为本,扣住言语。】
生:我觉得他们表演得很好。先说巴果茨基吧,陈童在演时脊背紧贴着陡
峭的悬崖,把头扭向一边,不去看深渊——
师:为什么这样就演出了路的望而生畏呢?
生:因为他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动,说明路很狭窄;不去看深渊说明他
不敢看,一看就会头昏目眩,一头昏目眩就有可能掉下去。所以我认为演得好。生:我可不可以提个小小的意见——悬崖上一般都有松动的石块和泥土,也
许列宁和巴果茨基不小心踩着了这样的石块——
师:(插)你的意思是说他们的手应该紧紧地抓住石壁。意见提得很好。
生:课本上说巴果茨基走过最危险的地段以后,并不是说走完了,只是走过
了最危险的地段而已。可陈童却一下子就走了过去?
师:你的意思是他走得太快了,像走大马路似的。(笑)大家注意到了吗?
他还忘了一个细节:轻轻地舒了一口气。为什么一定要把“轻轻地舒了口气”演出
来呢?
生:因为他走过了最危险的地段,离开了最可能掉进深渊的危险——
师:(纠正)脱离了危险。这时候,他已经如释——
生:(接)重负。
生:我觉得刚才李鑫“头昏目眩”演得很好,可是陈童的“差点掉进深渊”演得
不够好。因为险些掉下去是一瞬间发生的,他摇晃的时间太长了,要这样早就掉
下去了。
生:我认为他们在结束尾声的时候——
师:(纠正)结束就是尾声。
【教师不是一味地表扬,而是随机纠错。】
生:(重新说)表演接近尾声的时候,只走了路的一半,可是李鑫一下子就
跑了过去。
师:说到这儿我想问李鑫,你当时为什么想到和陈童拥抱?
生:我感到很高兴,因为他陪我经历了一次有趣的经历。
师:(纠正)应当说是经历了有趣的一幕。你感谢他对吗?其实这拥抱还有
丰富的潜台词,大家觉得这拥抱还可能表示什么?
生:还可能表示李鑫(列宁)起先以为自己要掉下去了,没想到还在呼吸,
(笑)他是为感到庆幸而拥抱!
生:他们可能在相互庆祝。
师:刚才张煊说“头昏目眩”表演得不错,李鑫能不能再演一下?
生:(再次形象生动地表演“头昏目眩”)(师生笑)
师:列宁同志,此时,你的头在——
生:晃动。
师:你的眼睛在——
生:直冒金星。
师:对,这就是——
【引而不发,跃如也。力避灌输,启动自觉,这样的师生对接在课堂多次显
现,已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
生:(齐)头昏目眩。
师:好!演得不错,好好练练,争取明年得个奥斯卡金奖。(笑)同学们,
刚才经过大家的表演,我们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条小路的望而生畏。下面,我们
再请朗读小组把我们带到这一条望而生畏的小路上去。
(教师请朗读小组同学读11、12、13、14自然段,综合运用指读、自由
读、范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小路的望而生畏,学生读得入情入
境,有声有色)
师:列宁和巴果茨基就这样小心翼翼走过了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终
于见到了美丽的日出。(课件展示日出美景,配乐范读15自然段)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面对如此美丽的景色,你最想说什么?
生:画面非常壮丽。
生:他们是冒着生命危险上去的,所以感觉景色特别漂亮。
生:走过这样危险的小路,看到了如此美景,真值得,我也想看一看。
师: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经历艰险的攀登,怎么能享受到无限风
光在险峰的快乐呢?同学们,让我们再次去领略这无比美丽的日出吧!
(师生配乐引读第15自然段)
师:他们就这样在山上静静地欣赏了一个多小时,该回去了。回去时,列
宁还是走了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又一次小心翼翼,提心吊胆地走了过去。
到这儿,也许有些同学会说:我觉得列宁第二次没有必要走这条小路,他是一个
革命者,万一不小心掉下去,那后果——
生:(接)不堪设想。
师:也许有些同学会说,他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应该走这条路,你是
赞同走?还是认为他不该走呢?
【在紧扣课文主旨的关键问题上激发认知冲突,调动辩论热情,一步好棋!】生:不该走。
师:(板书:不走)跟她意见相反的有没有?
生:我说应该走。
师:(板书:该走)赞成不该走的举手,赞成该走的举手。
师:那么咱们进行一次小小的辩论赛。请准备一分钟,要从课文中找出充
分的理由。切记,一定要从课文中找理由哦。
(学生马上进入辩论状态,情不自禁地在座位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情绪
高涨。)
师:好,关于列宁第二次该不该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辩论赛现在开
始,先请认为该走的正方亮出观点。
生:我说该走。因为列宁作为一个革命者,如果他连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
小路都不敢走,那他以后怎么干革命呢?
生:我反对,万一掉下去怎么办呀?还有,为什么不在别的地方锻炼意志
呢?何必拿自己的生命当赌注?
生:我觉得该走,因为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下英勇不屈,视死如归;列宁
作为一个革命者,不应该为这件小事而退缩。
生:列宁是一个革命者,一个革命者不应该为了锻炼意志而白白地牺牲了!
如果他掉下去了,那就没人来操纵革命了。
师:(纠正)操纵革命?应该说是领导革命,革命不是操纵出来的。(笑)生:我补充。如果列宁掉下去了,人都死了,还怎么干革命啊?!
生:我感觉应该走,刚才陈文涛和陈童说列宁是革命的领袖,假如失去了
他的话,说不定苏联就不会统一了。可是我不这样认为,革命嘛,革命不是单单
靠一个人的,即使列宁死了,其他人也可以继续干革命(哄堂大笑,鼓掌)。
生:如果他不走这条小路,仅仅是害怕;而牺牲了的话,就不仅只是害怕,
许多人要为他哭丧(笑)。
师:不仅仅为他哭丧,很可能革命的前途就会非常渺茫。
生:这条小路就像一个敌人,列宁走过这条小路,就等于战胜了敌人,也
战胜自己。
生:我觉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与其死在这条小路上,不如死在
战场上(大笑鼓掌)。
生:如果失去了勇敢,就等于说失去了一切。而列宁如果不敢走这条小路,
就失去了勇敢。失去了勇敢比失去生命更重要,如果一个革命者失去了勇敢,那
他在战场上怎么指挥战斗呢(鼓掌)?
生:列宁不是说过吗?“要成就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他应该走。
【课外阅读促进了课内阅读】
生:我说列宁该走,也许他是想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众笑鼓掌)
生:我觉得他刚才走过了这条小路,日出也看到了,应该放松一下。用不
着再走这条险路。
生:我不同意,正因为刚才走过一次,所以第二次更有经验,危险性不大,
所以该走。
(学生意犹未尽,跃跃欲试,直嚷“反驳!反驳!”)
师:看来大家争得难分难解,一时半会儿还辩不出个所以然。这样吧,大
家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作为辩论会的主席,我也想发表自己的意见,好吗?
生:好!
师:我觉得一个人是应该善待自己的生命,但更应该时时处处锻炼自己的
意志。列宁该不该走这条小路呢?要和当时的背景联系起来。请大家齐读课文第
一段。
【在分歧处点拨,指引阅读思路:“解文”必须“知人论世”,历史地看问题,
才能释疑解难。】
生:齐读第一段。
师:同学们,其实列宁当时所处的环境,远远比这条山间小路险恶得多。
一个革命者,如果连这一条小路都走不过去的话,那么他又怎能走得过荆棘丛生
的革命大路呢?刚才同学们说,他为什么害怕?因为这条小路令人望而生畏;正
因为害怕,所以他要征服害怕(板书:征服);征服了害怕,也就锻炼了自己的
革命意志。(边说边擦去开始时板上去的问号,完善板书)。同学们,其实我们每
个人,一生中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在困难面前,我
们只有像列宁那样,用自己的意志、信心、毅力去面对它,才能克服困难,走出
困境,走向胜利!当然,我们也要避免无谓的牺牲,毕竟生命高于一切。
【这是辩论主持人的一段精彩的评论!从“山腰小路”延伸到“革命大路”,从
“征服害怕”提升到“锻炼意志”,以列宁的榜样启迪学生“要用自己的意志、信心、毅力去面对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的一切艰难险阻”,这就是人文精神的涵养。】
师:最后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列宁的话吧(生齐读)。
师:学了这一课,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吧,好,请拿起笔来,把你对列宁这一段话的理解和对整篇课文的感悟,浓缩成一句话写下来,提醒、激励自己,就算是我们自己的格言吧。围绕自信、意志、困难等几方面展开。后面署上:未来的×××
【课前搜集名人格言,课中感悟列宁格言,课后将阅读心得浓缩成自己的格言,这样由“吸收性阅读”转化为“表达性阅读”,或写出来,或说出来,就坚持了从“阅读理解”到“阅读迁移”的全过程。】
生:勇敢是我们最大的朋友。害怕是我们最大的敌人。——未来的科学家莫宇杨。
师:第一句改一个字,将“大”换成“好”,朋友没有大小之分。
生:你如果拥有了勇敢,就等于拥有了精神上的财富。——未来的哲学家陶叶。
生:勇敢就是生命,你若没有勇敢就把生命也失去了。——未来的探险家林金锋。
生:意志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东东。(众笑)
师:什么?东东?(笑)你把网络语言也搬上来了,改一下,改成“东西”。不,还是改成“钙”,“补钙”的“钙”,你再读一读。
【帮助学生提炼格言,既为自创格言“定格”,也为学生思想“升格”。】
生:意志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钙。
生:困难就像纸老虎,只要你一拳打下去,它就死了(众大笑)。
师:对,我们用意志和信心来壮胆,让这纸老虎一戳就破。
生: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害怕困难(台下听课者啧啧称赞)。
生:饭是烧出来的,意志是锻炼出来的(众哄堂大笑)。
师:我建议你也去当厨师,一边烧饭,一边锻炼意志(笑)。我也写了一句,大家看——
师:(课件出示)人生是一只劈波崭浪的小船,只有用勇气作帆,意志当浆,才能驶向成功的彼岸(生齐读)。
【教师下水,作示范,非常必要!也非常成功!】
师:最后留给大家一项作业(课件展示:相关链接)。请大家课后去找有关
列宁的资料。这些是有关列宁的课文,这些是有关列宁的图书,这些是有关列宁的网站。可以单独去查找,也可以组成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一星期后我们再上一堂《感悟列宁》综合学习汇报课。大家可以通过讲故事、朗读、演小品、背歌颂列宁的诗、编写手抄报等方式来汇报你们的学习成果。下课!
【这个课下作业,引导学生以课内阅读为轴心努力向课外阅读辐射,拓展阅读的面围绕“列宁”这个中心,涉及报刊、图书、网络三大信息媒介,使课内“小阅读”变成了课外、校外的“大阅读”,最后又以《感悟列宁》的“综合性学习”汇报作结。此设计超越了教材编者的“预习提示”和“思考·练习”,富于创造性,既张扬了教师的阅读个性,更张扬了学生的阅读个性。】
附: 板书 锻炼意志
△登山 征服害怕
望而生畏
【总评:在2002年12月举行的全国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多种风格展示会上,浙江省温岭市太平小学张祖庆老师执教的《登山》一课,众口赞誉,被评为优质课特等奖。因为,他确实把阅读探索的主动权、时间支配权和空间活动权真正还给了学生;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他把“语文新课标”的一系列“阅读教学新概念”——自主性阅读和合作性阅读、感受性阅读和理解性阅读、欣赏性阅读和评价性阅读、表达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以及图画阅读和网络阅读,综合地生动地初步地体现在一堂阅读课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