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法创作风格的多样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5 16:29: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书法创作风格的多样性
       风格是文艺中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风格一词,虽源于希腊,但在我国也早已出现,只是含义有些不同,如“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世说新语》)又如“古人之文,宏材逸气,体度风格,去今实远”(《颜氏家训、文章》)前者指人的风度品格,后者指文章之艺术特色。风格在古人亦有“风骨”“风种”的称法,如“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能共人同生活也风”。“风种者,一须人品;二须师法古;三须纸草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
       那么什么是“风格”呢?风格通常同形式相提并论,形式一旦走向人就有了风格,形式是规定,风格则处于人。西方美学认为“风格即人”这显然与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家都喜欢以人格化来比喻书法“自如其人”有契合之处,一般认为风格的形成标志着艺术生命的成熟,独特的风格是每个学书法者终身为之奋斗和追求的艺术理想,只有具备独特的风格,“时出新意”才能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保持旺盛的艺术生命。对于“风格即人”,时下有些流行的解释,即风格就是代表书法家的个性,并形成一种相对恒常稳定的创作样式(或称视觉样式,视觉形式)。这说得很含糊,风格代表书法家个性,什么个性?个性是什么?只一生的个性,还是某一时间段突然的个性?什么又是相对恒长稳定形态?是指对一件作品制作的信心,还是坚持同一种技巧模式,致死不渝?
      还有,什么算有风格?是固定为一种风格样式算有风格,还是不断出新不断变换样式有风格?我们在追求书法风格的时候,常常以古代书家的书学经历为参照理想,用一生之工致力于培养一种千锤百炼的艺术风格而立世。诚然,我们无法否认这种风格追求观,也没有理由不这样,因为有许多书法大师都是这样而来,赵孟眺、文征明、赵之谦、吴昌硕、黄宾虹不都是这样吗?然而,我们却忽视了时代背景,在古代,书法并非是单纯的视觉艺术,它还只是古代文化、学术、修养等综合作用的传统艺术形态,在这种背景下,选择这样的风格追求是正确的,明智的。而时代不同了,时代赋予这个时代艺术家的意义也就不同了,我们不是整日在疾呼书法艺术创作要具有时代性吗?可在对风格的追求上,为什么依然以古典大师效仿对象呢?如今书法已成为清晰的视觉艺术,它应该主动的追求风格理想,而不应再受囿于古典文化学术、修养的桎梏。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每天变一个风格,“一日有一日”之风格。但对于这个时代的书家在创作面前单一的风格追求,只意味着书家思想的懒惰保守,不思变革。于是乎,书家都以仅有的一种风格,试图在社会上“立名’,“授徒”,并自认为个人风格如何如何的强。一旦掌握了一套固定的技巧形式语汇,日日重复,复制自己已有的风格,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他们有风格,但没有时代性,毕加索之所以以一代大师立名于世,如果他不把自己的创作生涯分为蓝色时期、紫色时期、红色时期,每天用《格尔尼卡》的方式重复的构图形式画一辈子,是否可以说是更个人风格?
        我们认为风格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样性,风格形成以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往往随着书家的修养、兴趣、审美观念、艺术见解的变化而形成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的主体型风格,所谓“不失本调,兼得众调”。其实在古代书家中,这种多体型书家还是很多的,如“王右军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纵横争折。(《书谱》)又如颜真卿的作品从《多宝塔》到《勤礼碑》到《自书告身》再到《麻姑仙坛记》风格变化如此之大,令人惊叹不已。
        我们研究风格是为了使我们创作的作品更具有时代性,更具有作品本身存在的价值,我们不应一味追求个人风格,而要努力追求作品风格。每一件作品必须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价值,一件作品就是一种特定风格,每一件作品既是出于同一书家之手,当然会有许多共

性,但同一书家有一百件创作作品,则这一百件作品应该都是独特的,不可相互取代。所谓“创作”,必须体现一个“创”字。

                                                                                                                                                             王   景
                                                                                                                                                二零零一年八月二十八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6 06:12 , Processed in 0.10242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