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3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访手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25 19:01: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家访手记之一:“优秀”与“努力”

湖北省京山县宋河二中
谢忠斌

1016日下午,作为“课外访万家”活动的普通一员,我来到了班上一名姓田的学生家进行家访。
这名学生住在宋河镇一个居民小区,新建的一档三层楼房,离他就读的学校也不远,学习条件挺好的。孩子的父母原来在乡下种地,因田地太少,农闲时便试着做一些生意,后来就在集镇上的小区建了新房。我随便问了他们一家一年的收入,家长说4万元吧。应该说,这对夫妇是勤劳聪明而又幸运的。谈到孩子的学习成绩,我没多说,孩子是我校今年秋季招的新生,我是他的音乐科任教师,才上了一个多月的课。孩子的父母主动告诉我他以往各科的成绩——不太理想,但找不出原因。家长希望他的孩子起码要读到高中毕业。平心而论,家长的要求并不高,但作为教师,怎样才能达到家长这个“并不太高”的要求呢?在随后的谈话中我又了解到,这个学生并不厌学,他到校积极,暑假还在镇上参加过大学生办的补习班。在我的音乐课上,他表现也不错,喜欢上音乐课,双休日回家还“考”过他妈妈的音乐知识呢!
回到学校后,我找到这个学生,希望他记住一句话:我们不可能人人都做到优秀,但我们人人都能做到很努力。谈了许久,最后我给他提了个要求——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完成作业。他当场表态:“这个要求我能做到!”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你是个有志向的孩子,你会通过努力做到优秀的!”


20111016日晚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5 19:03:07 | 只看该作者
家访手记之二:学科治“跛”良策在哪?
湖北省京山县宋河二中
谢忠斌

又一次家访回校,几个家长提出了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自己的孩子学习有“跛”科,怎样才能让孩子各科齐头并进、成绩达到优秀呢?笔者思索良久,没想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只能提出几个途径,不知能否行通。
一是析“跛”因,找出“病灶”对症下药。我想:“跛”科固然与孩子的先天智力因素有关,还有没有心理因素、其他外界因素呢?教师和家长必须想方设法了解真实的“跛”因,然后对症下药。二是树信心,知难而上。大多数“跛”科学生都害怕自己的“跛”科,也不喜欢上“跛”科的课。教师和家长要让学生明白,从“应试”升学到“涉世”就业都不“跛”为好,树立既“扬长”又“补短”的信心,相信自己的努力不会没有成效。三是主治“跛”,重协调。各科任教师对自己的“跛”科学生,要想出治“跛”的有效方案,循序渐进,各科在时间和作业量上须相互沟通、协调,防止顾此失彼。
学科治“跛”良策在哪?希望能抛砖引玉,各位同仁能成为治“跛”良“医”!


20111017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5 19:03:38 | 只看该作者
家访手记之三:敢“问”“路”在何方

湖北省京山县宋河二中
谢忠斌

1018日,是京山县县镇两级人大代表选举日,学校为此放了假。上午8点开始选举,大约10点多钟就结束了。想到本周要为新生重新建档,我星期三、四两天的课较多,就决定下午到离校较远的宋河西陲山村进行家访。
中午1点半,我骑着摩托车加足了油,带着爱人(她也是宋河二中的教师)从宋河集镇出发了。说实话,我俩老家在宋河最东面,对宋河的西陲山村并不熟悉,所列家访学生的家庭住址,我们只知其名、不知其确切地址。每到一个岔路口,我们便停车询问,边问边走边访,在双河口村、龙王庙村、高关村、荣万店村共走访了7名学生家庭,行程一百余里,夜幕初降时我们才离开学生周忆梅家踏上归途。到宋河集镇时,街上华灯绽放,天上星星点点。在山村进行家访,一路风尘、一路颠簸,但家访的目的达到了,收获不用说。我把在问路的过程中一点小小的感悟记下来,供我们的同行参考。
一是问路。询问的对象不同,我们用了不同的称呼、不同的语气,但问路的目的只有一个——我们是宋河二中的老师,我们要去学生家里进行家访。我们的诚意得到了回报:被询问者较详细地给予了指点。二是指路。因丘陵、山区地带村落散居、岔路较多,我们一路问了10余人,我们按指路人告诉的地貌、村落特征,找得比较准确,只有两名指路者让我们多走了20多里路(踏上归途时才弄明白的)。由此我想到我们平日的课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设问才对他们有启发、调动其思维;对于新知,老师的讲解、思路点拨,怎样才能让学生准确理解、迅速掌握,少走或不走弯路。这两点我想在构建高效课堂时,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得花一番心思,做到心中有数。

20111018日晚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5 19:04:08 | 只看该作者
家访手记之四:“找自信”与“搭平台”

湖北省京山县宋河二中
谢忠斌

走访好了几名七、八年级学生的家庭,有三位家长当着我的面责备自己的孩子没有主动与家访老师打招呼。中华自古为礼仪之邦,尊师重教也是当今社会极力倡导的,家长的责备对于已读七、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不为过分。对于家长的责备,我思忖再三,颇有感触。
想起自己幼年读书的情景,那时我体弱多病,个头瘦小,在学校不敢和同学说话,时时处处谨慎小心,生怕个子高的同学“教训”自己,更不敢随便跟老师打招呼。“勤工俭学”的年代,差不多半天上课,半天劳动。上课时,老师讲课——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似乎为约定俗成的“模式”。文体活动单调,课外活动几乎没有,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只能是奢谈。我清楚地记得读五年级时,班主任在我的成绩单评语中有这样一句话:你像一个腼腆的女孩子。后来,我成了一名乡村小学教师,感谢这份职业,让我不得不“大方”起来。
回到少数初中学生不主动跟家访的老师打招呼的话题吧,这类学生并不缺乏礼仪教育。我想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信心,他们或多或少与各项优秀的学生有差距,心中“怕”老师,担心老师不喜欢自己,主动打招呼显得难为情。也有可能是他们一下子找不到打招呼的方式和言语,被“卡”在那儿了。现在,我们倡导高效课堂。我想,“高效”应该是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不同的收获,教程的设计须兼顾全体学生的参与和进步。那么,帮助“胆小”的学生找回自信,为他们搭建“放胆”的平台就至关重要了。


20111019日晚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5 19:04:50 | 只看该作者
家访手记之五:在“信任”的激励下不断提升

湖北省京山县宋河二中
谢忠斌

今秋开学以来的多次实地家访,可谓收获多多。这次“课外访万家”活动,应该说在学校与家庭之间架设了一座相互交流的金桥。每次踏上这座金桥,我心中就会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在屋外夜色深重、室内灯光柔和的氛围中,我静下心来,细寻这种感动——原来它叫做“信任”!
追溯这种“信任”的感动源头,就是在好几次的家访中,我询问家长对我们宋河二中有何意见和建议时,他们在异地异时、几乎异口同声地说:现在还没有意见和建议,我们之所以把孩子送到二中读书,是因为我们相信二中——二中的管理和教学我们家长放心!我从心底里感谢这些家长对学校的信任,我从灵魂的深处被这种信任深深感动!
我知道,家长对二中的这种“信任”,是二中全体师生多年来齐心协力、用汗水和智慧换来的!不用说学校得过市、县颁发的各种荣誉奖牌,也不必说教师有多少教育科研成果、学生获得过多少国家级省市级竞赛奖项,单是每年中考成绩揭晓后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数,就会让社会大众热议许久。我成为二中的一份子,是在六年前的秋天。刚调进学校,学校领导就信任我,把语文大科的教学和一个班级的管理交给了我;后来,又将全校的音乐教学和文艺工作分给我;再后来,还有“看不见事情”却累人的教务工作、学籍管理,我不能辜负学校领导对我的信任,我得尽力、尽力、再尽力!
写到这里,我禁不住要说:信任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信任二中,宋河二中不会停下奋进的脚步;领导信任教师,二中的教师不会丧失进取的雄心;我们全体教师信任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二中的学生定能孜孜以求、奋发有为!我坚信:宋河二中一定会赢得更多家长的信任,越办越红火!

20111020日晚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5 19:05:27 | 只看该作者
家访手记之六:“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家”

湖北省京山县宋河二中
谢忠斌

一路家访,一路询问,我们来到宋河镇高家垱村四组一栋普通的砖瓦平房前,看见房后小院上方炊烟袅袅,大门敞开着,我们两个家访的老师边叫着学生的名字,边穿堂而过,来到后院的厨房门口。这时,一个十一二岁的女孩闻声从厨房走出来,她只怯怯地叫了一声“老师”,便没有别的言语了。我们走进厨房,只见一口老式铁锅咝咝地冒着热气和油烟,锅中黏稠的面粉糊吹着小泡泡跳动着。我们知道,这位姓刘的学生在准备晚饭,她是我们今天家访的第三名学生。
今天是星期五,下午的课程结束后,学生都回家了。我骑着摩托车带着另一个老师到离宋河集镇不远的高家垱村,准备走访该村三组、四组和九组的4名学生家庭。这其中有一个特别的家庭,我们在校务公开栏的“两免一补”学生公示中看过这个家庭的大致情况——孩子的父母离异,她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我们担心孩子伤心,在到她家之前,我们询问了同村的一位老奶奶后得知:女孩子的祖父母抱养了她的父亲,父亲成家后两口子合不来离了婚,孩子的母亲改了嫁,父亲外出打工基本不管家里的事,孩子只能跟着祖父母一起生活。目前,为了孩子读书,她的爷爷也在外打工挣钱,奶奶今年还种了三四亩棉花。
我们看见孩子一个人在准备简单的晚餐,就问:奶奶呢?“到村卫生所看病去了。”我们问一句她答一句,在简短的询问中,我们帮她把面食做好了。看天色已晚,我们还要去另一名学生家,就跟女孩说,要她转达我们对奶奶的问候,有时间我们还会来看她的。我们叮嘱女孩,平时回家多跟奶奶谈谈学校和她在校学习和生活的情况,将奶奶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告诉我们。
在返回的路上,我们嘘唏不已。像这名刘姓女孩的“特殊家庭”虽然只是少数,但这样的家庭需要社会更多的关爱,特别是稚嫩的孩子、幼小的心灵,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亲情、需要快乐。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全社会不能遗忘这样不多的“特别的家”,请将我们“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家”吧!

20111021日晚
7#
发表于 2011-10-28 10:10:12 | 只看该作者
来看看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05:23 , Processed in 0.28253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