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也是政治晴雨表:语文教材里的两岸60年
文章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新闻网
现在高考考题仍在“折磨着”考生的中心思想分析法,竟然源自于1953年苏联教育专家的一堂课。曾几何时的台湾语文课上,也充斥着领导人少年时的励志故事。
你在历史中,历史就要追随你。
新中国成立后的60多年历史中,改革开放等每一个时期都深刻地影响着当时的语文教材。
对于台湾,亦然。
国民党的戒严时期、民进党的成立,教材也随着历史在改变着它的模样。
一方小小的课本折射着时代的变革,一代人价值观的形成,甚至是命运。
台湾第一个阶段
日殖民期间
全国无统一课本
语文课诵读三字经
1945年以前,台湾处于日本殖民时期,难以普及普通的国民教育教材。这个时期的台湾国文课并没有统一明确的国文课本,而是由各个学校自己进行选择,低年级主要进行认字,然后逐渐学习诵读三字经、儒家经典和一些其他的古诗词读本。
小学学习的大多是古文课本和一些白话文,另外,当年台湾的小学国语教育还包括历史课程,高年级会学习一些中国古代历史。
1949年-1958年
“国语”改“语文”
领袖事迹进课文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迅速替代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的旧教材,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1949年至1951年以解放区教材为基础,改编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套语文教材。
这套教材将以往的“国语”、“国文”统称为“语文”,首次提出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内容,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明确纳入语文学科。
由于当时处于新旧两时代交接时期,这个时期的语文课本形式上还有着旧的特色。比如课本自左向右翻阅,采用旧时的竖行排版方式,印刷为繁体字。内容则以革命史、党史为主。
这时期关于领袖的文章非常多,如《八角楼上》等。也有歌颂新生共和国欣欣向荣之景象的,如《新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等。
★实例
毛主席,像太阳,他比太阳更光亮。小兄弟,小姐妹,大家一齐来歌唱:太阳太阳永远光亮,我们跟你永远向上。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套小学教材的第一篇课文
学习苏联
红领巾教学法风靡
这一时期,在“以苏为师”的国家战略影响下,思想教育领域与工业领域一样,几乎一边倒地向社会主义老大哥学习。
课本中大量选用了苏联作家作品,那些作品大多数是反映苏联现代生活的,其中不乏佳作,也有很多政治性浓厚、文学色彩相对比较弱的作品。
1953年5月,北京女六中迎来了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娜。通过她对一堂观摩教学课《红领巾》的评议,引发了中国教师和研究者的讨论。这次大讨论几乎影响了后半个世纪中国的语文教学。
普希金娜认为,苏联的语文课分三个步骤:朗读、复述、分析课文。按照这个模式,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几乎就是语文课的全部。比如,《北京天安门》的中心思想就是要热爱伟大祖国及党,这种教学方法后来被称为“红领巾教学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