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市师范附属小学“比教学”中群体发展的现象透视
走进武穴市师范附属小学这所书香浓郁、特色彰显的老校,透过师生自信的笑脸、鲜活的课堂,让我们感受到朝气蓬勃的学习共同体所创造出来的巨大磁场。它让每个人的心连在一起,在真诚的对话中碰撞,在不懈的探求中超越,享受着磨砺的艰辛与收获的甘甜。
如何找到教师专业成长的突破口,促进每位教师的发展,让大家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感受到尊严和幸福?附小人围绕三比确定目标,定向培养教师,催动教师发展的动力和潜能。
要达到持续发展,教师在不同的阶段必须要有具体的规划。规划的科学定位就是让师生真切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活力,时刻拥有成长的渴望,主动期待生命价值的提升。附小每位教师围绕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确定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年度规划。学校把所有规划表分发给全校教师轮流翻阅,在这样晒规划中,是一种发展的比较,更是一种对教师行动的承诺检测。
比课堂,分层发展
附小人努力打造充盈艺术的课堂。提出了变“平面静寂式”课堂为“立体活力式”课堂的评价举措。学校根据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教学水平的教师实际,制定五种不同类型的讲课活动,促进教师有梯度的发展。新手入围课:对于新来的教师,注重教学规范,以课堂组织和把握教材能力为观察重点。师徒携手课:启动青蓝工程,从教学实效出发,教学导师一帮一辅导潜能教师提高课堂效率。全员聚焦课:以凸显教学艺术为聚焦点,一课解决一个问题。课题推进课:课题组实验教师,推进教学策略,各组选一名教师以课的方式来展示本组课题研究成果,推进课题实验研究。骨干精品课: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每期采取一课多轮的方式研究高效课堂,在全校进行展示,并拍摄保存,作为精品课例推介到省、地网站上播放。 附小人主要通过五种类型的学习,让教师在真诚对话中获得发展自主的内心渴求。营养套餐式学习,与素养对话。在例会时开设“师德铸魂”“艺术鉴赏”“案例反思”“哲思心语”等精彩栏目,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涂鸦接力式学习,与同行对话。分管领导将优秀推荐给教师,让教师自由传阅,并随机写上自己的阅读感言,边读文章,边与同行交流,形成一个接力式的读书互动链条。轮流阅读后,领导对教师的心得进行批阅,然后进行体系梳理,提升为理论,用来指导团队成员的实际工作。博客交流式学习,与专家对话。倡导教师建立自己的特色博客。学校坚持博客评比,坚持高奖励,还在网上公开发布博客评奖的颁奖词,教师已经有了网上交流的话语习惯,有更多的教师有了与专家零距离探讨的空中平台。幸运点击式学习,与心灵对话。利用周三晚上业务学习时间,把所有老师的名字输入电脑中,通过随机挑选的方式,挑出发言人,现场讲述自己的教育叙事,大家一起聆听教师成长中与心灵对话的声音。 群体发展的效果关键在于管理和评价。但管理不是羁绊、不是监管,而是帮助、引导和激励。附小管理以关爱为抓手,主要采取三种管理制度,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梯进式的成长机制:附小启动新世纪园丁工程,推行校内教师职级制,设置了科研新秀、科研骨干、科研精英、科研首席、科研专家五个梯度,让教师自定目标求发展。
激励式的成长机制:课例精品认证制度,通过自我申报→小组推荐→专家引领→展示拍摄→保存认定五个程序生成课例教师。首席学习官制度,设立教研组级、中心组级、校级三级学习官岗位,让教师主动学习、敏于反思、乐于交流。成果推介制度,鼓励教师展示自我,通过导引平台、教师例会、宣传橱窗、心桥校报、学校网站等推介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放大优点。成功示范制度,对于已经形成风格的教师我们采取示范课,专题讲座、课例分析、互动答辩等方式帮助教师成名成家。 展示式的汇报机制:年级组长是本组学科教师成长的代言人。每月由组长在全校例会上汇报本组研究情况,通过对每位教师上课、研课场景的资料展示,一方面可以检测各组比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研究资源共享。 这种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下,通过“学习——积累——内化——提升”四个步骤,持续推进,增强团队每一个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幸福感。 “王老师的教学富有艺术,整节课体现了浓浓的数学味,当我们领略到了名师风采。但对于三角形的引入部分,我认为改变设计是否更好?……”这是9月29日晚上八点多,我校苏继红老师在省教研室主办的空中课堂上,针对全国优质课宁夏王辉《三角形的特性》向全国各地听课的300多位老师发表自己的看法。随即,湖北特级教师涂如豹对苏老师的观点在肯定的基础上,也提出了两点质疑,苏老师又在网上与涂老师再次交流…… 现在,我们的附小就有一批像苏继红这样的老师,没有领导的有意安排,没有别人的催促,也没有硬性任务的规定,而他们却在主动地参与研究。每周二和周四晚上7点半,大家踊跃进入省教研室主办的空中课堂,聆听全国、省级名师录像课。省专家们在称赞:附小教师参与研究的热情真高!这是因为我们教师已经将“三追”成了个人主动研修的一种习惯。追忆(及时记录课堂)——追思(定时课后反思)——追论(追踪质疑研讨),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一股强烈的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内动力。 在这种发展自觉中,教师们的教学风格在逐步形成:胡利群老师的经典诵读课堂,在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这些国学经典中感悟语言之神、教育之魂;周芹的《信息技术课》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的强化训练,她把标题文字的语言雕琢、美感图片的设计等语文、美术知识融入其中;陶超雄老师以武穴市教研室组织的综合阅读活动为契机,把《格林童话》、《走进李白》等文学巨匠的作品增补进了自己的课堂,他的眼中是“用教材”、“大语文”;涂玉霞老师的作业练习通过“回顾点拨——分级练习——走动批改——重点突破”四部曲,实现了课堂练习的层次性、高效化。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开设了创造性思维训练课,学校领导和12位教师一起自主编写了创造教育教材《变中学》,已在全省发行;还有陈平老师的“发现研讨运用”课堂、彭小红的“操作导思”课堂、周玉萍的“炫酷英语”、高中咏的“趣味数学”、陈琳的“数学日记作业”…… 就是这样,附小人在“比教学”中,不断发掘者教师的个性和潜能,让教师在尊重、信任、期待中产生不竭动力。正如彭小红老师在比教学阶段总结会上所说的一样:原来比教学还可以这样,它像一缕春风吹开了窗,让教师的研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呈现在大家面前。我像一条条青虫,在每次研讨后,都会褪去一层旧衣,露出崭新的皮肤。在专家与同伴的引领下,慢慢蜕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虽然其过程中有迷茫,有辛苦,但是一路过来,幸福的感觉总溢满心头,因为我们一直都在事业的追享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