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翻译和外语教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12 09:54: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翻译和外语教学
来源: 《中国翻译》
    翻译在中国究竟始于哪一个朝代,现在可能已经很难考证了。有的学者说,中国的翻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还有专家说,中国的翻译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周朝。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两、三千年前发生在中国的译事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翻译有着很大的区别。一种公认的看法是,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翻译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然而,对于中国外语教学的历史,学界并没有太大的争议:虽然十九世纪初中国沿海城市已经有外国传教士在讲授英语,但是,中国正规的外语教学始于1862年建立的京师同文馆,而英语则是同文馆设立的第一个专业。
    初期的同文馆仅开设了外文和中文两门课。1867年扩大规模后的同文馆就把学制定成了8年,并从第二年起,将翻译作为主要课程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于195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文学院外国语文系课程草案中,把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和翻译外国语的能力,使其成为翻译干部、外语师资及研究外国文学的人才。”“文革”之后,教育部在1978年下发的外语学院英语专业、综合大学英国语言文学专业、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四年制教学计划中,首次把“译”列入学生必须熟练准确掌握的语言技能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我国的外交、经贸、金融、文化、教育、新闻、科技、军事等部门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外语专业人才,为我国的对外交往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相比之下,在翻译专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的高校至今还存在一些缺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没有把翻译技能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能力来培养;(2)没有为翻译人才建立起一种独特的培养规格。其结果就是,我国高水平的翻译专门人才仍有很大的缺口,而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熟练的翻译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能够胜任不同专业领域所需的高级翻译则更稀少。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高校外语专业的教学中,翻译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即使在教育主管部门把“译”列为外语专业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之后,不少外语教师还是认为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需要专门的训练—专门的课程、专门的教材、专门的教学方法、甚至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而“译”似乎是学生在培养了前几项技能之后,就自然而然能够获得的一种能力。这种思路反映到人才培养规格上就是一种颇有代表性的看法:学会外语就能够从事翻译工作。这是我国外语教学中的一个误区。
    其实,翻译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技巧,一种专业的交流工具。翻译人才的思维模式与一般外语人才有着明显的差别,需要经过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教学模式也不是一般的外语教学可以替代的。一个专业翻译从业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外两种语言的语言规律及其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能熟练地应用各种翻译技巧(如交替传译、同声传译),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因此,一个合格的外语人才并不等同于一个合格的翻译人才。
    翻译专门人才的培养是传统的外语教学所无法替代的。教育部于2000年下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对英语人才的“听”、“说”、“读”、“写”、“译”的技能有着明确的规定。例如,对于本科毕业生的“翻译”能力,大纲中有如下的要求:“能运用翻译理论和技巧,将英美报刊上的文章以及文学原著译成汉语,或将我国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学作品译成英语,速度为每小时250-300个英文单词。译文要求忠实原意,语言流畅。能担任一般外事活动的翻译。”这种翻译技能的培养是依靠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开设的笔译课和口译课来实现的。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开设的3个学期的笔译课(每学期每周2课时)和2个学期的口译课(每学期每周2课时),或许能够保证学生在翻译能力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但是,很明显,这种能力对于翻译专门人才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在一般外语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译”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语言教学的手段,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外语的语法、词汇,或用来检查学生对外语的理解和他们的表达水平。翻译是作为增强学生外语能力的一种训练手段,而不是训练的目标。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笔译和口译课,或许可以使学生得到一些翻译方面的基本训练,但是,对于翻译专门人才的培养来说,这种训练无论从深度、还是“量”方面都无法达到要求。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起码需要几万字、甚至十几万字的笔译训练,以及几十小时、甚至上百小时的口译训练。只有这种强度的训练,学生才能掌握专业口笔译人才所需要的实实在在的翻译技能,才能够把自己培养成高层次、应用型的翻译专门人才。
    而翻译专门人才的培养起码需要涵盖三个方面:语言技能和知识、百科知识(尤其是国际政治、经济、法律等)和翻译技能训练(包括翻译职业知识)。应该承认,翻译人才所需要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对一般英语人才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的要求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翻译专门人才所需要的百科知识则超过了英语教学大纲对一般英语人才知识面的要求。例如,一个能够胜任有关法律的国际研讨会的同声传译,他的法律知识就不是读一两本法律课本可以解决的,他需要懂得法学领域多方面的知识。而最理想的情况是,他本人是法律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具有很强的英语能力,再经过翻译技能的专业训练,就有希望成为专业的法律同声传译。
    因此,针对翻译专门人才的翻译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借助语言知识和百科知识,对一种语言的信息进行逻辑分析,并用另一种语言将理解的信息表达出来。而翻译专门人才的双语转换技能训练,还涉及到语言心理学、认知学、信息论、跨文化等多种学科,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够获得。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最近批准设立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是在参照欧美各国和港台地区多年来培养翻译专门人才的成功经验之后,为我国的翻译专门人才培养提出的一种新思路、新模式。这种强调学生翻译实际操作能力、兼顾翻译理论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能够使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一批我国急需的高层次翻译专门人才。
    [作者简介] 何其莘,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节选自《中国翻译》2007年第4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0:34 , Processed in 0.09695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