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晓勇:中国翻译事业亟需全社会的重视和尊重 | 来源: 中国译协网 |
9月22日,在第二届中译外高层论坛暨“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表彰大会开幕前夕,中国网记者专访了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中国翻译协会第一常务副会长郭晓勇,就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设立的缘由和目的,本次拟表彰的四位著名翻译家的主要成就和特点以及中国翻译界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等进行了采访。以下是采访实录。
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中国翻译协会第一常务副会长郭晓勇接受中国网采访 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中国翻译协会第一常务副会长郭晓勇接受中国网采访
中国网: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是2006年新设立的奖项,从主办方的角度,希望奖项的设立能达到怎样的目的?比如说对促进整个翻译行业的发展,对年轻翻译工作者的培养,中外文化的交流会有怎样的作用?
郭晓勇: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是目前我国表彰翻译家个人的最高荣誉奖项。中国译协设立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首要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表彰这些杰出的翻译家及其成就来彰显翻译的重要性,使整个社会重视和尊重翻译工作。在多元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当今社会,翻译的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正如前国际译联主席贝蒂·科恩曾经比喻的那样,翻译就像水管中的水流,电线中的电流,只有在失去时才意识到他们的重要。社会上整体对翻译工作的认知还很缺乏,认为懂外语就能当翻译的大有人在,因此翻译者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翻译工作的成果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中国译协决定对毕生从事翻译事业并且其译作对社会发展带来重要影响的翻译家进行表彰,就是希望通过他们的故事来让社会更准确地认识到翻译的价值,重视翻译工作,而不要等到翻译人才枯竭的时候才想起来翻译的重要性。
设立这个奖项的第二个目的是为年轻的翻译工作者树立榜样,鼓励他们以老一代翻译家为楷模,学习、继承和发扬他们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为繁荣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贡献。翻译是一项比较艰苦的脑力劳动,地位和待遇也不太高,因此如何吸引和留住优秀的翻译人才是一个难题。通过表彰活动,让年轻人看到希望,看到自身工作的价值,将有助于稳定翻译人才队伍。
此外,每年9月30日是国际翻译日,在国际翻译日之际,对于为翻译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翻译家进行表彰是国际惯例,是对国际翻译日最好的庆祝方式之一。对季羡林先生、杨宪益先生的表彰以及今天的表彰活动都安排在9月份,正是用此作为对国际翻译日的献礼。
中国网:此前,国内较有影响的翻译奖有鲁迅文学奖下的翻译奖项,此外还有傅雷翻译出版奖(以法文书籍为评奖对象,同时颁给译者和出版社)、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等。“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与这些奖项有哪些不同?
郭晓勇:这些奖都是对单部作品翻译质量的评价,仅能代表翻译者一时的翻译成就,而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则是对毕生从事翻译工作的翻译家个人成就的整体评价,是中国翻译界最高的个人荣誉奖项。
中国网:请您简要评述一下此次获奖的高莽、江枫、李文俊、林戊荪四位翻译家的主要成就和特点?他们对于我国翻译行业的发展各自都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郭晓勇:此次表彰的四位翻译家中,有三位是将外国文学文化翻译介绍到中国来的,一位是将中国文化翻译介绍到外国去的。他们的名字,翻译界以外的人也许不是那么熟悉,因为翻译往往是幕后英雄。但他们的作品早就脍炙人口,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成长。从事了近七十年翻译工作的高莽先生翻译了普希金、莱蒙托夫、托尔斯泰等俄苏文学大家的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根据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改编的剧本《保尔·柯察金》,主人公保尔成为那一代中国青年心目中的偶像,大大鼓舞了他们的战斗热情和革命理想。
江枫翻译了大量国外著名文学作品,尤其是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及美国狄金森、惠特曼等诗人的作品,为中国当代译介外国诗歌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翻译的雪莱《西风颂》中充满希望的名言“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曾经激励了多少身处逆境的仁人志士。
李文俊先生最大的贡献是翻译介绍了美国重要作家福克纳。在西方现代文学中,福克纳的作品以艰深著称,而李文俊先生以令人钦佩的勇气和毅力啃下了这块硬骨头,翻译了福克纳最艰深的作品《押沙龙,押沙龙!》以及其他多部著作,他还对福克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撰写了福克纳评传和画传。李先生自己曾说过“一个人做事不在于数量多,质量要精。”而他的确做到了这一点,向读者呈现出了一部又一部的精品。
在这四位翻译家中,林戊荪先生对于国内读者而言可能较为陌生,这一点也不奇怪:他所从事的是将中国文化对外译介的工作,他的读者主要在国外。但只要听一听他所翻译的作品就足以令人肃然起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论语》,以及最近的新译作《江边对话:一个无神论者和一位基督徒的友好交流》。没有深厚的国学基础和英文功底,不可能涉猎这些经典的翻译。他是我国著名中译外翻译家之一,曾担任中国外文局局长、《北京周报》总编辑、国际翻译家联盟理事,向国际文化和翻译界广泛宣传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影响。此次得悉他即将受到中国译协的表彰,国际上一些翻译组织的负责人还专门发来贺信,向他表示祝贺。
应该说,这四位翻译家,与中国译协之前表彰过的季羡林先生、杨宪益先生、沙博理先生、许渊冲先生、草婴先生、屠岸先生、李士俊先生等一样,都称得上是成就卓著、影响广泛、德高望重。他们是中国翻译界最优秀的代表,是我们年轻一代翻译工作者学习的楷模。他们的敬业精神、专业精神将成为中国翻译界乃至中国文化界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网:此前该奖在2006年曾授予季羡林先生,2009年授予杨宪益先生,2010年又授予沙博理、许渊冲、草婴、屠岸、李士俊等五位著名翻译家,时至今日,已经是第四次颁奖,我们注意到,评选的周期并不是固定的,以后的颁奖将是怎样的周期?
郭晓勇:“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由中国翻译协会2006年五届五次常务会长会议决定设立,授予健在的、在翻译与文化传播工作中成就卓著、影响广泛、德高望重的翻译家。该奖项为非常设奖项,中国译协将根据是否有符合标准的翻译家来确定何时举办颁奖活动。
中国网:目前我国翻译人才的缺口非常大,与我国日益增长的对外交流需求不匹配,请问中国翻译协会在这方面已经或准备开展哪些工作?
郭晓勇:现在我国翻译界面临的一个最为严峻的问题就是合格的翻译人才极度短缺,这一点在中译外领域尤为突出。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国有企事业单位在职翻译专业技术人员不到2.6万人。中国外文局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委托组织的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截止到2011年8月虽已有17万余人次参加,但考试通过人数也仅2万余人次。这与我国日益增长的各领域对外交流对高端翻译人才的需求相比差距非常之大。
可喜的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明确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翻译人才的战略目标,2006年在少数高校试行翻译专业本科教育,2007年在高校设立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截止到2011年4月,已有42所高校获准试办翻译本科专业;获准开办翻译硕士专业教育的高校已达158所。翻译学科建设发展迅速,翻译成为高校学生的热门选择。但是由于翻译学科设置的时间还比较短,教师、教材和课程设计方面都还不完善,特别是师资储备非常匮乏,因此面临很大的挑战。为适应我国翻译学科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满足社会的呼声和要求,尽快培养能够适应学科发展的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中国译协自1997年起,曾先后举办过六次主要针对高校翻译师资的暑期英汉翻译或翻译教学研讨班;并从2010年开始,与全国翻译硕士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合,共同举办全国高校翻译专业师资培训,共同建立专业化、系统化的高校翻译专业师资培训的长效机制和平台,提升翻译专业师资的专业素质。这些培训受到高等院校的欢迎,每次培训人数都近300人,为翻译专业学科建设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随着中国对外经济、科技方面的交流日益扩大,以翻译企业、本地化企业和语言技术企业为主的语言服务行业飞速发展。国家有关部门提供的权威数据显示,截止到2009年12月,全国在营语言服务企业为15039家,仅在北京注册的就有近9000家。而保守估计,包括翻译和本地化服务在内的语言服务外包业务年产值在120亿元以上。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也需要各种人才,包括翻译人才,翻译项目管理人才,翻译技术人才等等,而这方面的培训才刚刚起步。因此,中国译协也将积极组织行业方面的专家资源,组织开展行业方面的师资培训和技能培训,为翻译行业输送各方面的紧缺人才。
总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人才也是一个行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翻译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我国对外交流的水平,关系到我国国际形象和国际话语权,因此,需要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
中国网:现在翻译市场运作是否存在不规范的问题?中国外文局和中国翻译协会是否有推动设置翻译行业准入机制的计划?
郭晓勇:翻译市场运作确实存在一些不规范的问题,针对这一点,中国翻译协会也正在做一些努力,但是有一定的难度,也会有一个过程。比如,我们外文局的副局长、总编辑,也是中国翻译协会的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友义同志,他是全国政协委员,他曾经连续两年在政协的提案中提到希望翻译立法,建立翻译准入制。这个计划实施起来比较复杂,我国现在有《会计法》、《律师法》,但是并没有《翻译法》,工商管理部门是依法办事,在没有相关法律的情况下,如果有翻译公司要注册成立,它就很难依据法律要求注册公司的资质和条件。翻译立法的推动有一定难度,也需要时间。但是我相信,推动立法的过程,就是引起各方面把好翻译质量关,尊重知识的过程。我们也期待有朝一日,准入机制的建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