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青少年“读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15 16:30: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青少年“读经”
方仁工
  关于青少年“读经”的信息,不时见诸报端。有的地方专门举办了“国学馆”,让莘莘学子捧读“经书”,而且还让学生们穿起了古代的装束,俨然上千年前“书塾”的再现。有的地方对在校学生进行“读经”教育,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作为教材。但由于这些读本中不少都打着历史的烙印,供青少年通读未必有利,于是有人提出了要对这些书籍的内容进行删削,而不少人甚至包括专家学者纷纷起来反对,说这样的删削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青少年朋友问我:“您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我觉得,重视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这是一桩好事。但是,让八九岁、十一二岁的小朋友去“读经”,去“研究”国学,在当今未必妥当。须知“儒家”学说、孔孟之道等,是比较专门的学问,硬要按着娃娃的头去读“子曰”、“诗云”,孩子未必愿意。从一些人所作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得出来,有些学生虽然也能把有些文字背得滚瓜烂熟,但问他们读的是什么意思,他们却茫然不知所云。我想,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的读书的景象,大家不会不记得,鲁迅当时的时代尚且如此,何况在21世纪的今天呢?
  说到有些地方让小朋友读《三字经》等,而且将这样的学习称之为“读经”,有些“专家”也将“三字经”、“弟子规”等作为“国学”来讲,这更是有趣的误会。殊不知“三”、“百”、“千”等书籍,不过是少年儿童的启蒙读物,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识字课本”。明代著名的理学家吕坤曾说过:“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古代学校,不像现代学校里开设有语、数、外等许多科目,更不要说去参加社会实践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此之谓也。而今天,学生的读书活动丰富多彩,课余又有电影、电视、电脑等相伴,还有数不胜数的各种课外读物和实践活动,你说,再让他们去读“三”、“百”、“千”等,他们忙得过来吗?这些书籍的内容对他们果真管用吗?
  当然,让青少年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相当必要。从传统的文化中,主要学习知识、思想、语言和各种修养。现代所编的语文课本中在这方面已有所体现。一些家长让孩子读一些唐诗、宋词和切合学生年龄实际的文言文,实践证明要比读“三”、“百”、“千”等管用;不少家长让孩子从小练习书法,这也是学习传统的举措之一。
  至于读古代的一些书籍,要不要将书籍经过删削,使之成为“洁本”,再拿到孩子面前去呢?担心孩子受到书籍中封建正统或其他方面的不良影响而作出如此设想,用心不可谓不良苦,但须知任何时代的书籍或作品,都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特点,也一定难免良莠杂陈,瑕瑜互见。在世界上,绝对纯之又纯的东西是没有的。古代没有马列主义,然而当代许多优秀的人物,就是读了这些作品,在阅读过程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使自己各方面的修养堪为众人表率的。面对传统,我们又何怕之有呢?
  学习传统,这是坚定不移的。但学习什么,怎样学习,我们一定要深思而慎行。我们千万不要受到各种各样美丽言辞的诱惑而迷失方向,进而在学习一些无用的东西中浪费了时间和生命。
  (如果大家在学习生活中有什么问题,欢迎给方老师写信交流,方仁工老师的通讯地址:上海市永兴路365号市北中学,邮编:20007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9 08:11 , Processed in 0.09250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