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儿歌在哪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17 13:08: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很多儿歌作品粗制滥造,缺乏美感,缺乏音乐感——
好儿歌在哪儿
日期:2009-03-24      中国妇女报   
[/td][/td]

3月21日是“世界儿歌日”,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立。然而,“世界儿歌日”在国内影响甚微,儿歌在国内的情况更是让许多父母担忧,当又一个世界儿歌日到来之际,关注这个问题显得尤为迫切。
“孩子们普遍‘吃不饱’,目前能接触的好的、有艺术性的儿歌远远不够。因为我们一线教育者都很少能遇到优秀的作品,家长更是不了解。”济南幼师幼儿园教师郭冠玉说,老师们平时会把一些日常知识编成儿歌,教给中、小班的孩子,但这也只是知识性儿歌,“孩子们更需要那些有文学营养、有音乐美感的好儿歌。”
儿歌对于孩子们而言到底有多大的影响?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方卫平教授认为,儿歌是让儿童最早感受母语文化的重要语言和文学形式,它可以给孩子语音方面早期的美感熏陶,让儿童感知母语的音乐美、声音的形式美。尤其是三四岁的孩子正处于对于韵律的敏感和爱好期,他们对于语音的节奏、韵律会产生迷恋,这个时期让他们接触一些优秀的儿歌,对他们的成长非常重要。
儿童文学作家金波曾说过,儿歌是一种孩子们接触最早的文学样式。儿歌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文学的启蒙、学习语言、训练他的音乐的感受力,以至于他最初的审美趣味的培养,都离不开儿歌。

儿歌作家不乏其人
据了解,目前国内儿歌作家不乏其人,甚至形成了一个儿歌创作群体,一些出版社也编辑出版了众多儿歌选本。
从事了十多年儿歌编辑的黄玮介绍,目前比较活跃的儿歌作者,除了堪称双璧的“北张南徐”(天津张春明和湖北徐焕云),还有圣野、郑春华、赵家瑶、张继楼、蒲华清等等。“千根线万根线,甩到鱼塘水里面,雨姑姑来钓鱼,没有鱼钩光有线”这样轻灵清新的儿歌即出自“怀揣一颗童心”的“儿歌大王”张春明,而徐焕云的作品更具传统童谣的韵致,“沐浴过月光,沾了荷花香气”。
除了专业的儿歌作家,我国还有大量业余的儿歌创作者。“家乡变化真是大,爸爸回乡迷路啦。忙给爷爷打手机,哪是我们新的家?”这首儿歌的作者是重庆界石中心小学四年级的游妍晗。素有“儿歌镇”之称的界石镇有一支老、中、青、少相结合的儿歌创作队伍,不少中小学还建立了儿歌基地,举办儿歌创作培训辅导。
已经退休的徐平老师一直热心儿歌创作,2004年9月开办了第一个儿歌创作培训班。徐平说,孩子们会根据最近发生的时事创作贴近生活的儿歌。他们根据所看所听到的素材去进一步思考创作,所以这些作品的内容就包括了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对事件本身的看法和理解。

搭起好儿歌与孩子的桥梁
然而,毋庸讳言,文学创作上的浮躁之风,也刮到了儿歌这片纯净土壤。“尽管儿歌创作数量一直呈现蓬勃之态,但让人击节称叹的精品有如凤毛麟角。有的作家一次出手十几首、二十几首儿歌,但没有一首可用。不求精、不求美、粗制滥造的作品,在侵害儿歌的纯美。”《幼教园地》编辑黄玮说。
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方卫平教授认为,当代儿歌的创作,无论是审美趣味还是艺术质量,都没有完成对传统儿歌的传承和超越,内容偏向了教育的功用,文化内涵越来越苍白,缺少了传统儿歌那种天然的、蓬勃的生命力,缺少了游戏性、娱乐性、谐趣性。此外,儿歌的形式相对单一,许多儿歌的形式如连锁调、问答歌、颠倒歌、绕口令等没有得到传承和创新。
业内人士认为,当务之急是搭起好儿歌和孩子们之间的桥梁,把优秀作品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这既需要媒体、出版机构的播火传薪,还需要一些儿童文学的推广人直接进幼儿园、学校,为教师和家长推荐优秀作品。“我们不仅要给孩子们那些承载着传统文化、民间智慧和民族审美趣味的优秀童谣,也要给他们新创作的洋溢着童真、童趣的优秀作品,让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美的浸润和陶冶。”方卫平说。(新华社 王海鹰 张琴)

延深阅读:
精品儿歌为什么迷失

提起儿歌,无论是中年人,还是“80后”,还是出生于21世纪的“小花朵”们,能说出的不外乎《小燕子》、《数鸭子》、《蜗牛和黄鹂鸟》、《两只老虎》、《歌声与微笑》等几首“老儿歌”。儿歌是每个人童年记忆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然而,如果该部分在两三代人的记忆中完全相同,或许就不是“传承”一个词所能掩饰的了——孩子们有新儿歌吗?
在北京王府井书店和西单图书大厦的少儿柜台,适合学龄前孩子的幼儿儿歌书籍和音像制品林林总总不下40种,但是,翻开一些装帧精美的书籍,看到的却依然是那些耳熟能详的“老儿歌”曲目。此外,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外国儿歌的集锦类书籍受欢迎程度要比国内同类书籍高得多。
据了解,近几年来,一些国内人士曾陆续发动了一些“新童谣征集”活动,一些新儿歌、童谣也走进了幼儿园和小学的课堂,然而收效甚微,传唱率不高。现在的孩子,大多还是唱着父辈甚至是祖辈传下来的儿歌,有时为了提高英语水平也会学些英文儿歌,真正让孩子们喜欢又流传很广的新儿歌并不多见。与此同时,流行歌曲也“乘虚而入”,《嘻唰唰》、《老鼠爱大米》在小学校园中的传唱率相当高,很多小学生歌舞活动的音乐采用流行音乐……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国产新儿歌遭到冷遇?
北京市朝阳区艾毅双语幼儿园教师姚文姝说,虽然她并不知道“国际儿歌日”这个节日,但教授儿歌是她每天的工作内容之一。“3至5岁的孩子并不拒绝那些传统的‘老儿歌’,只要歌曲本身朗朗上口,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就会喜欢。”问题在于,孩子们很快就对“老儿歌”产生了“审美疲劳”。不少老师都曾在网络上尝试搜罗一些国产新儿歌,但大部分歌曲传唱度很低,而且歌词空泛,说教味儿太重,根本没有天真烂漫的儿童特色。同时,由于学校是双语幼儿园,这里的老师学了不少外国儿歌教给孩子们。“外国儿歌种类非常多,内容活泼、有趣,有关于动物、植物的,也有配合肢体动作、小游戏的,大家熟悉的《两只老虎》就是法国儿歌。”
相比之下,邻国日本的儿歌数量颇大,旋律轻松优美,歌词简短明快,多以儿童的内心视点看世界,而不是大人授予儿童的好孩子意识,其流行于中国的作品有《红蜻蜓》、《花仙子》、《阿童木之歌》、《幸福拍手歌》等。观日本的童谣传统,开始于大正时期,到现在已近百年。当时,以北原白秋为代表的一些诗人掀起一场童谣运动,创作出一系列引发幻想陶冶情操的优秀童谣。如今,日本的漫画与动漫产业非常发达,又带动了儿歌、童谣的发展。此外,日本还引进了大量外来歌谣,来自多个国家和民族,其中却没有一首中国作品——中国儿歌的尴尬境地可见一斑。
中国儿歌青黄不接、快餐化的情况,不是某位专家呼吁或是某次活动所能扭转的,它不仅需要音乐人静下心来、牺牲一些时间为三亿儿童创作歌曲,也需要社会上的各界人士以及媒体能更多关注儿歌在低幼儿童的基础教育和早期文学认识上的重要作用,还需要政府建立新的激励机制,鼓励儿歌创作。而且,鉴于当前青少年成长的实际现状,这项滋养孩子心灵的事业,已经到了非关注不可的时候了。(叶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21:54 , Processed in 0.07503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