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地址:让孩子写童谣儿歌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作者:王昌荣
让孩子写童谣儿歌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1现实背景
前段时间,我们对校园灰色童谣作了一次调查,共调查了全市三十几所学校,不管是城区,还是农村,不分市属,还是完小。全存在着灰色童谣,令人瞠目结舌。共收集到四十多首灰色童谣,流传广泛的就有二十几首。有的反映厌学,有的反映情色,有的反映抗拒不满,有的反映坠落,等等。形式上有的从古诗改写而来:“床前明月光,地上鞋两双……”,有的从情色电视改写而来:“小燕子飞,五阿哥追……”有的写家庭暴力:“半夜三更,鸡叫三声,你家发生,‘抗日’战争……”,有的写厌学心态:“昨天星期四,小明去考试,考了四十四,回家看电视……”还有的写孩子心理朦胧早熟,流行歌曲改写,自由地瞎编等。
当我们问及孩子,你们为什么要边玩(游戏)边诵。他们模糊地回答,顺口、有玩,与动作很配合(如跳绳、拍手等)。可见,孩子处于朦胧状态。当我们问他们,能否唱一些健康的童谣,孩子们回答,找不到,既使找到了,趣味不足,节奏很难配合。为此,我们对传诵灰色童谣的学生心态进行了认真分析。认为传诵原因有三:1、厌学;2、朦胧早熟;3、缓解压力;可见,没有健康的适合儿童口味的校园文学,一些不健康的灰色文学趁虚而入。久而久之,学生渐渐明白含意,污蚀学生心灵,开始成为“亚健康”。因此,给孩子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十分重要。
1.2现实意义
1.2.1寻找德育实效的需要
灰色童谣,潜移默化地污蚀学生心灵,唱响绿色童谣,占领学生心灵阵地,显得十分紧迫和需要,万事意先行,改变意念,让学生健康成长。
1.2.2丰富校园文化的需要
开展写童谣,唱童谣,诵童谣,寻求文化娱乐的乐趣,慰藉心理,秉承传统文化,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
1.2.3填补儿童创作童谣儿歌空白的需要
传统童谣,是成人的口头创作,几经流传而来。还有一大部分是成人儿童文学作家所写,如金波、樊发稼、蒋家、徐焕云、张继楼等。提倡儿童写童谣儿歌,是填补儿童创作的空白,培养少年作家、少年诗人为今后的文学队伍培养人才。
1.2.4适应大语文教育的需要
语文教学为社会现实服务,为人们生活服务,创作新童谣儿歌,既对创作者的语文教学的开放,又是对唱童谣者的精萃文学教学。
二、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近几年来,国内诵现出来了一百多所儿童诗学校,尤其是我们浙江、上海跑在了全国的前列。我省有二十多所比较有名的儿童诗学校,如宁海实小、宁波北仑实小、金华金师附小、永康龙川学校以及我校,庵东镇小、均已享誉全国,可在新童谣儿歌创作上他们尚且有难处,因童谣儿歌的节奏的要求很高,远远高于童诗。因此新童谣儿歌的创作发展不快,研究不深。我校因有此方面的指导老师,又已在国内稍有名气,故而努力去填补儿童自己写童谣儿歌的空白。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3.1怎样教学生写童谣儿歌的研究
3.1.1童谣儿歌创作的内容,范围的研究
3.1.2童谣儿歌创作传统形式及新童谣形式的对比研究
3.1.3如何写出能诵、能动的富有韵律、节奏的童谣的研究
3.1.4童谣儿歌融入大语文教育的研究
3.2怎样开展童谣活动
3.2.1童谣与游戏活动
3.2.2童谣儿歌与演出活动
3.2.3童谣儿歌与德育活动
3.2.4开设童谣儿歌节(每年十二月一日)
3.2.5童谣儿歌与班队活动
3.2.6童谣儿歌报及推广、传诵活动
3.2.7推出有成就的童谣儿歌小诗人活动
3.2.8开展发表、获奖竞赛活动
3.3童谣儿歌研究的预期目标
童谣儿歌创作我校已有一定基础。02年中国教育报,全国少工委等六家单位主办的全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征文中,我们的童谣获得一金二银三铜的好成绩。03年一首童谣获得了宋庆龄基金会国家级杂志《孩子天地》年度优秀奖。0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举办的儿童诗、新童谣征文获得一等奖,优秀组织奖(全国仅32所学校)。05年重庆巴渝经典童谣评选中又获得二等奖,此赛大多是成人作品,学生作品只有十六首。全国多种报刊已发表新童谣儿歌二百多首,趁着这强劲的浩荡东风,我们的新童谣目标不会落空,目标如下:
3.3.1让新童谣唱响我校园,让学生心灵健康成长
3.3.2让童谣儿歌创作走在全国前列,形成我校特色。
3.3.3让我们的童谣创作经验通过报刊杂志推广到全国。
3.3.4出一本童谣儿歌创作辅导的校本教材。
3.3.5出一本童谣儿歌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