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撿”回來的“廢照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20 14:27: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9年5月18日,12年前我在北京潘家園廢品站“撿”回來的“廢照片”,首次在第三屆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中公開展出200餘幅,這項“廢照片”展覽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也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之一。我因“撿”到兩萬幅“廢照片”,被中國最大的民間攝影團體——“城市攝影聯盟”評選為“改革開放30年紀實有心攝影人獎”,獲得平生第一枚勳章。


12年前我在北京潘家園廢品站
“撿”回來的“廢照片”
首次在廣東美術館亮相-

圖/文 李振盛
    2008年7月19日,我將保存了11年之久的兩萬幅“廢照片”悉數捐贈廣東美術館。2009年5月18日,第三屆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中首次公開展出200餘幅“廢照片”,僅占“廢照片”總數的百分之一。這項“廢照片”展覽成為觀眾熱議的話題,也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之一。
“廢照片”在廣州國際雙年展中成為“焦點”



這項“廢照片”展覽的題目是:“李振盛從廢品堆‘撿’回來的攝影作品”。所展出的200餘幅“廢照片”引起觀眾的極大興趣,在這些“廢照片”中有吳印鹹大師的三幅名作,有石少華的“開國大典”等三幅經典照片,有薛子江、黃翔、侯波、李仲魁、呂相友、陳長芬、唐大柏、李蘭英、牛畏予、呂厚民、雍和、袁學軍等等眾多知各攝影家的作品,有趣的是本人的作品也在其中,還有現任中國攝協副主席王文瀾、李前光、楊紹明、張桐勝、張宇等人20年前投送全國大展的作品,有不少到場的攝影家發現了自己的作品,諸如薑健、鮑乃庸、全南海等等,還有一些在場的我一時叫不上名的攝影人拉著我指認自己的作品……展場一角大屏幕上循環播放12年前北京電視台主持人胡紫薇和央視新聞記者對我采訪的錄相,展廳中央的玻璃櫃裏碼放著廣東美術館典藏部已編號裝袋的大量“廢照片”,讓人有目不暇接的感覺。像這種規模的“廢照片”展覽再辦上三五次或七八次都毫無問題。
  “廢照片”也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之一,攝影雙年展開幕的第二天就有多家媒體在報道中寫到“廢照片事件”。
在此僅以《南方日報》為例。5月19日該報在“南方文化”版上以整版篇幅報道廣州國際雙年展開幕,引述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璜生的話“中國的平遙攝影節或者連州攝影節,更像是來自中國攝影人的一個節日,相比之下,廣州國際雙年展的定位和追求更為高端,更學術。”
《南方日報》在“廣州國際雙年展昨開幕,揭秘攝影史上塵封故事”的報道中第二節以“廢照片:廢品堆撿回兩萬張名作”為題中談到今次展出的“廢照片”,全文如下:
廢照片: 廢品堆撿回兩萬張名作
1997年,著名攝影師李振盛在北京潘家園一個廢品收購站以低價收購了一批"廢照片",這批老照片包括石少華、吳印鹹等眾多新中國成立以來重要攝影家的作品,近兩萬張。事件曝光後,頓時成為當年轟動一時的文化事件。經過調查,這些"廢照片"從中國攝影家協會流出,原來是全國影展和國際影展的參展、入選和獲獎作品。2006年底,在北京華辰拍賣公司的一場拍賣會上,李振盛送拍的8幅照片5幅中拍,每幅拍賣價格近2萬元。"廢照片"再次引起輿論嘩然。2008年,李振盛將這些照片全部捐贈給廣東美術館,此次是首次展出。
"這些‘廢照片’時間跨度從新中國成立到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主體呈現了改革開放以後中國攝影的主流風格,這些照片對於研究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攝影展覽機製、文化生態和本土攝影史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和藝術價值。"策展人蔡萌說。
照片中也的確大有內容。楊紹明是楊尚昆之子,也是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世界華人攝影學會會長,他拍攝了一幅李先念在家中與小孫子親吻的照片《祖孫情》,祖孫二人憨態可掬、情真意切。
有意思的是,為了"看"和"真",雙年展挑選了"廢照片"中的200餘張照片,加上當年的文章、圖片、報刊和電視視頻資料,做成了一個文獻展的模樣,"還原了一個攝影文化事件的發生現場"。
目前,已有眾多紙媒、電媒及網絡媒體廣泛報道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活動,大多都談到雙年展中的一個特殊的影展——“廢照片”。
“廢照片”讓我走過艱辛的曆程
12年前的1997年4月27日,我在北京潘家園廢品收購站包圓買下530多公斤“廢照片”,這是中國官方攝影團體——中國攝影家協會——將其主辦的曆屆全國影展和國際影展的參展及獲獎作品,統統當成廢品以兩毛錢一公斤賣給走街串巷的收破爛小販,再以5毛錢一公斤賣給潘家園廢品收購站,“破爛王”又按1.2元一公斤包圓賣給我。當天夜晚我寫了一篇文章《中國攝影家的悲哀》(詳見http://lizhensheng.blshe.com/post/38/41560),隨後海內外陸續有300多家媒體紛紛報道這一“廢照片事件”,我又寫了一篇《北京電台直播“廢照片事件”》(詳見http://lizhensheng.blshe.com/post/38/45217)。
我從廢品堆裏搶救回來這一批被中國攝影家協會丟棄的攝影藝術品,卻遭到某些心術不正的中國攝協主要領導人采用文革手法加以的整治,欲置我於死地而後快,我針針相對寫了一篇揭露文章《“廢照片事件”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詳見http://lizhensheng.blshe.com/post/38/49021)。
2006年11月,北京華辰拍賣公司在王府大館店舉辦首場影像拍賣會,我送拍8幅“廢照片”以測試其市場價值,有5幅以相當高的價位成交,平均每幅的拍賣價為19,360元,其中有中國攝協法人代表呂厚民的《牧鴨》成交價為24,200元,曉莊的《漁歸》成交價為27,500元,袁學軍的《晨霧》成交價為19,800元,王東的《小平您好》成交價為14,300元,鮑昆、淩飛、李川的《國魂》成交價為11,000元成交。
“廢照片”賣出了黃金價,有些人見錢眼開。呂厚民、曉莊等7人委托杭州的“公民代理人”王秋杭欲意起訴我侵權,因法理上不成立法院不予受理,王代理人改為率7名原告狀告華辰拍賣公司侵權,最終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以徹底敗訴而告終。我寫了博文《一場以維護攝影著作權為名的訴訟鬧劇》(詳見http://lizhensheng.blshe.com/post/38/310152)。
杭州那位自稱“公民代理人”的王秋杭曾在其博文《潘家園垃圾圖片收藏者的悲哀》中說:“我深知潘家園垃圾圖片收藏者守著這批‘藝術珍品’其實是個燙手山芋,拍也不是、燒也不是、扔更不是!”(詳見http://wangqiuhang.blshe.com/post/152/42860)
事實證明,這些“廢照片”是極有曆史價值的藝術珍品,不用燒,也不用扔!它們已經成為中國三大美術館之一的廣東美術館永久的典藏品,我還因為撿拾“廢照片”而榮獲了平生第一枚勳章!
-


撿“廢照片”榮獲“有心攝影人獎”勳章
我這個人一生也沒有被評上任何一級的勞模,從來也沒有人向我頒發什麼獎狀和勳章。
萬萬沒想到的是,竟然由於我“撿”到兩萬幅“廢照片”,被中國最大的民間攝影團體——“城市攝影聯盟”評選為“改革開放30年紀實有心攝影人獎”,今年5月7日我飛往四川災區回訪,在成都由“城市攝影聯盟”主席龍緒明親自向我頒授勳章,他在頒獎詞中說:“李振盛教授用照片為曆史存真,為國家為民族留下曆史見證。為此,19883月曾受到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的接見與表彰。近十年來,由張愛萍親筆題詞的《讓曆史告訴未來》環球影展已在30多個國家/城市巡展,參觀人數超過100萬人。國際主流媒體稱讚‘李振盛是當今世界上最著名的中國攝影家’,他以自己的作品為祖國爭光,為中國攝影人贏得崇高榮譽。同時,他還是全中國乃至全世界唯一一位撿拾數萬幅‘廢照片’的有心人,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當之無愧的‘有心攝影人’。李振盛教授所親曆的‘廢照片事件’將永載攝影史冊。”
這可是我平生第一次佩戴勳章哦!尤其是由純粹的民間團體頒授的勳章,更有含金量,更為珍貴!這枚勳章對我來說,是最高的也是最好的褒獎!
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璜生和“廢照片”展覽策展人蔡萌看到這枚精製的勳章,他們異口同聲地說:放在“廢照片”展覽的玻璃櫃中展出。
在中國眾多的美術館和博物館當中,像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璜生這樣重視影像收藏的人,大概目前還找不出第二人。去年6、7月間,王璜生館長主動與我溝通商量整體收藏“廢照片”的事,他提出要以5,000萬元買下這批“廢照片”作為永久的館藏,我及家人感動於王璜生館長的真誠,最終我決定不做“千萬富翁”要悉數捐贈,就像為“女兒”找到一個“好婆家”那樣,高高興興地看著這批“廢照片”裝入10個箱子空運廣州。今年,我在第三屆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上,看到“婆家”如此善待與禮遇我的“女兒”,我放心了。
人生在世都不容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隻要活得快樂就好。我和夫人及一雙兒女都為悉數捐出這批“廢照片”而感到快樂,這種幸福與快樂絕不是靠5,000萬元金錢能賣到的。
在我看來,“廢照片”至此該劃上一個句號了,大概不致於還有人對此事耿耿於懷、心有不甘吧?或許還會有人再挑起什麼訴訟風波也未可知。歸根到底還是那句話: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美。
近幾天,我在香港參加由羅伯特·普雷基策展的,由伍振榮任展覽策劃、黎韶琪為展覽副策劃的《李振盛半世紀攝影回望》影展活動,抽空暇時間將廣州雙年展有關圖文發到博客上,讓博友了解一點概況。


          ——2009年5月24日於香港旺角維景酒店828房間


5月17日廣東美術館工作人員在為“廢照片”布展

廣東美術館工作人員對照打印圖錄分別為展品貼上說明。
為“廢照片”布展是一項很辛苦的工作。
廣東美術館策劃人全南海正在指揮調整“廢照片”展品。
廣東美術館工作人員一絲不苟地認真對待“廢照片”。
全南海反複檢查核對圖錄與掛在展牆上的“廢照片”是否正確。
我與全南海在他拍攝的《父親的脊梁》前邊合影留念。(王江攝影)
王璜生館長(後排右3)和我及美術館工作人員一起合影。(××攝影)
我與王璜生館長為我們愉快地合作而握手。(李公明攝影)
我因“撿”回“廢照片”而榮獲“有心攝影人獎”勳章。(王江攝影)
我佩戴“有心攝影人獎”勳章在獲金獎的“廢照片”下留影。(王江攝影)
我佩戴“有心攝影人獎”勳章在“廢照片”前邊留影。(王江攝影)
“城市攝影聯盟”精心設計製作的“改革開放30年紀實有心攝影人獎”勳章。



5月18日廣州雙年開幕“廢照片”展廳實況

著名旅法攝影家、策展人尚陸在觀眾入場之前搶先在“廢照片”展廳一角拍照。
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璜生在“廢照片”展廳接受雅昌藝術網記者王江的采訪。
  王璜生館長麵對鏡頭侃侃而談,他高度評價這一批“廢照片”的曆史價值。
“廢照片”展覽的策展人蔡萌在展廳對媒體談他的策展理念。
   “廢照片”展覽廳入口處擺放的四個玻璃櫃裏陳列當年報道“廢照片事件”的媒體剪報和相關文獻實物。

觀眾在仔細看當年的媒體報道剪報及文獻資料。
玻璃櫃中陳列著12年前我坐在北京潘家園廢品收購站撿拾“廢照片”的現場照片,觀眾驚訝地發現這些珍貴藝術品竟然是從垃圾堆裏挑出來的。


   瑞士聯邦駐廣州總領事館總領事聶偉先生認真地逐一觀看“廢照片”。

寬敞明亮的“廢照片”展覽廳一角。
寬敞明亮的“廢照片”展覽廳一角。
觀眾在“廢照片”展覽廳裏認真地觀看與思索。
   普雷基專程為《李振盛半世紀攝影回望》的布展而飛到香港,他趕來廣州看“廢照片”展覽。
    瑞士聯邦駐廣州總領事館總領事聶偉和夫人在聽我講“廢照片”的故事。(王江攝影)
瑞士聯邦駐廣州總領事館總領事聶偉和夫人與我合影。(王江攝影)
普雷基在聽李適為他翻譯“廢照片”的說明文字。
    攝影家薑健發現“廢照片”中有他三幅照片,我們一起合影留念。(鮑乃庸攝影)
      因記錄“四.五”運動而聞名的攝影家鮑乃庸,發現自己在澳大利亞拍的一幅題為《流浪漢》的作品也在“廢照片”中,他感慨不已。
    我1983年在四川拍攝的《佛門淨地》也在“廢照片”中發現了,這是旅美攝影史研究學者王瑞與我在這幅照片旁邊合影留念。(寇寇攝影)
    觀眾們以驚奇的語氣發問:這麼珍貴的攝影佳作,怎麼就成為“廢照片”了呢?
    在“廢照片”展覽出口的玻璃櫃中擺放著我剛獲得的“有心攝影人獎”勳章。
    在這枚由“城市攝影聯盟”主席龍緒明頒發給我的“改革開放30年實紀有心攝影人獎”勳章下邊附有一份說明文字,全文如下:

李振盛搶救“廢照片”榮獲“有心攝影人獎”勳章-

   
2009年5月7日,中國最大的民間攝影團體“城市攝影聯盟”主席龍緒明向李振盛教授頒授“改革開放30年紀實有心攝影人獎”勳章,表彰他1997年4月在北京潘家園廢品站發現並搶救被中國攝影家協會當垃圾處理掉的兩萬幅攝影藝術珍品,這一壯舉為中國攝影藝術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城市攝影聯盟”主席龍緒明在授勳頒獎詞中說:“李振盛教授用照片為曆史存真,為國家為民族留下曆史見證。為此,19883月曾受到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的接見與表彰。近十年來,由張愛萍親筆題詞的《讓曆史告訴未來》環球影展已在30多個國家/城市巡展,參觀人數超過100萬人。國際主流媒體稱讚‘李振盛是當今世界上最著名的中國攝影家’,他以自己的作品為祖國爭光,為中國攝影人贏得崇高榮譽。同時,他還是全中國乃至全世界唯一一位撿拾數萬幅‘廢照片’的有心人,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當之無愧的‘有心攝影人’。李振盛教授所親曆的‘廢照片事件’將永載攝影史冊。”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14:48:51 | 只看该作者
廢品堆撿回兩萬張"廢照片" 每幅拍出近2萬
http://www.huanbohainews.com.cn2009-05-19 來源: 南方日報


葉景呂連續62年保存了自己的肖像。
  
  931年廣州市區內的反蔣標語。
  
  莊學本拍攝的羌藏少女。
  由廣東美術館從2005年開始主辦的『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是國內第一個大型的國際性攝影雙年展。昨天,第三屆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在廣東美術館開幕,展覽分為『寫真』『感光』『顯影』等六大單元,呈現本屆雙年展的主題『看真D』(看清楚一點),除了中國攝影師的作品,17位來自美洲、歐洲及非洲的攝影師作品也在此展出。
  『中國的平遙攝影節或者連州攝影節,更像是來自中國攝影人的一個節日;相比之下,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的定位和追求更為高端,更學術。』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璜生說。
  魯迅美術學院攝影系客座教授李媚擔任本屆攝影雙年展的策展人之一,她說:『本屆雙年展更強調「看」與「真」的關系,強調攝影對社會與人生真問題的持久關注,所以人們評論說,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是一場社會學的展覽。』
  老照片:一個中國人62年影像史攝影展亮相的第一個單元『寫真』,首個展覽作品就是《一個中國人的六十二年影像史》,展覽按拍攝年份的順序掛著一個叫葉景呂的中國人的60多幅肖像。這個出生於1881年的福州人從1907年開始每年都拍攝一張自己的肖像,直到他去世的1968年。在每張肖像下,葉景呂都貼了宣紙,用毛筆小楷記下拍攝年份、年齡以及當年的家國大事。葉景呂去世後,他畢生的老照片輾轉被賣到了福州一個書店,被收藏家仝冰雪收藏。『按本屆雙年展要求,不是原始照片就可能被取消參展資格,所以這次的葉景呂生前60多張民國以來照片是第一次以原版展出。』
  『這麼長時間、每年一次不間斷地給自己留影,估計除了英國皇室成員,世界上很難再有旁例。』仝冰雪告訴記者,照片中的主人公葉景呂是福州人,祖先朱聿鍵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子之後,曾在福州開一個茶葉鋪。仝冰雪跟記者說,由於意外地收藏到葉景呂的生前照片,他開始對福州早期的攝影產生研究興趣,結果發現,最早在福州開設照相館的是廣東人。
  廢照片:廢品堆撿回兩萬張名作1997年,著名攝影師李振盛在北京潘家園一個廢品收購站以低價收購了一批『廢照片』,這批老照片包括石少華、吳印咸等眾多新中國成立以來重要攝影家的作品,近兩萬張。事件曝光後,頓時成為當年轟動一時的文化事件。經過調查,這些『廢照片』從中國攝影家協會流出,原來是全國影展和國際影展的參展、入選和獲獎作品。2006年底,在北京華辰拍賣公司的一場拍賣會上,李振盛送拍的8幅照片5幅中拍,每幅拍賣價格近2萬元。『廢照片』再次引起輿論嘩然。2008年,李振盛將這些照片全部捐贈給廣東美術館,此次是首次展出。
  『這些「廢照片」時間跨度從新中國成立到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主體呈現了改革開放以後中國攝影的主流風格,這些照片對於研究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攝影展覽機制、文化生態和本土攝影史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和藝術價值。』策展人蔡萌說。
  照片中也的確大有內容。楊紹明是楊尚昆之子,也是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世界華人攝影學會會長,他拍攝了一幅李先念在家中與小孫子親吻的照片《祖孫情》,祖孫二人憨態可掬、情真意切。
  有意思的是,為了『看』和『真』,雙年展挑選了『廢照片』中的200餘張照片,加上當年的文章、圖片、報刊和電視視頻資料,做成了一個文獻展的模樣,『還原了一個攝影文化事件的發生現場』。
  廣東魅影:艷芳不是廣州最早照相館廣州歷史最悠久的老照相館之一艷芳照相館,數月前開始向廣州市民征集艷芳照相館的老照片,此次也亮相在展覽之中。但仝冰雪說,廣州最早的照相館不是艷芳,它之前還有1859年就建立的宜昌照相館以及稍後的榮芳照相館,但只有艷芳照相館到今天都沒有倒閉,宜昌、榮芳照相館已經被今天的老廣州市民遺忘。『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照相館是廣東人阿芳1859年在香港開辦的照相館,中國攝影史最早是在廣東發端,這次的雙年展首先就展示了這個主題。』
  由臺灣收藏家秦風提供的《廣東魅影》專題,展示了清末至1949年的廣東歷史影像。在其中晚清時期的老照片中,珠江支流邊的房捨,船屋與岸上的房子連為一體,非常獨特,是商賈短暫居住之地;晚清時期的廣州越秀山上的古城牆、鎮海樓以及六榕寺花塔和周圍民居,古朴動人……策展人說,在當時中國攝影技術最發達的廣州,記載下當地的繁榮,是非常珍貴的影像資料。
  最有趣的是一幅1931年的廣州老照片,一面反蔣的旗子懸掛在騎樓上,上頭的蔣介石半邊身披黃袍,半邊穿著軍裝,標語寫著『討蔣,蔣中正快要龍袍加身了。』記錄下當時兩廣政、軍領袖在廣東另立國民政府的短暫時局。
  失蹤大師:紀錄最原始羌藏民族風情本屆雙年展最吸引人的單元是『莊學本誕辰百年回顧特展』,作為上個世紀被遺忘的攝影大師,他的作品以及坎坷人生引發觀眾熱烈反響。
  策展人李媚介紹說,從1934年至1944年這10年間,莊學本用鏡頭『探測』了四川、青海等少數民族地區,拍下了5000多幅西部少數民族風情照片。這些照片形象地反映了當地的民族風情、風光、獨特的社會結構,包括了羌族、藏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族等,被認為是70多年前最原始的一份羌藏文化紀錄。
  1934年,莊學本以特約記者身份進藏拍攝,次年在蘭州、青海等地考察土族、藏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的生活,考察記以『西游記』、『青海旅行記』等為題連載於《良友》畫報、《中華》畫報和《申報》。
  學者們認為,莊學本鏡頭下的中國少數民族人群,不是千篇一律的僵硬表情和呆滯眼神。神情恬淡的嘉戎少女、笑容爛漫的青海土族姑娘、戎裝盛裹的土司,照片記錄了70多年前西南少數民族一種與世隔絕狀態下的風俗人情,如一幀幀靜穆的油畫,充滿著一種來自久遠年代的震撼力。
  展覽中,與莊學本照片同樣具有震撼力的或許是他留下的一些遺物,一份晚年寫給周恩來的申訴書上,莊學本的字體變得僵硬,仿佛寫得非常吃力。李媚說,當年的莊學本因為『文革』被當成資本家開除了一切公職,他患了偏癱,只能用左手寫字,攝影生涯也因此終結。
  1949年之後,莊學本舉辦個展的願望一直未能實現。即使到了1984年,他在上海浦東家中去世時,這位攝影師的悼詞上,『著名攝影家』的字句也被要求刪改。『可是,在25年後的今天,這位攝影師開始被附加上了攝影大師、中國影像人類學先驅的頭銜。今天看來,莊學本完全有資格成為中國攝影史上重要的大師級人物。』李媚說。(李培)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14:50:36 | 只看该作者
《中國人本》1950—2003老百姓的圖像史記(圖)
中國網 | 時間: 2006-11-28  | 文章來源: 北京晚報
    中國人本》正在德國五大博物館巡展
《中國人本》王璜生、胡武功主編嶺南美術出版社
吃憶苦思甜飯、開在窯洞裏的時裝店、自行車潮、蜂窩煤和煤氣罐、長安街第一次出現了聖誕老人、第一次擺攤的羞澀少女、春運火車上的眾生相、開在只剩下一面墻的拆遷房裏的小理髮店……《中國人本——紀實在當代》畫冊收錄了“中國人本”展覽的攝影圖片及13篇學術文章。該展覽正在德國五大博物館巡展,並將持續到2008年。
    “中國人本——紀實在當代”攝影展是中國攝影有史以來規模空前的展覽,無論參展作者,入選作品的數量、時間跨度都創下歷史第一。更有意義的是這個展覽第一次以純紀實的手法再現了50多年來,中國社會生活朝向人性化與個性化嬗變的進程,被譽為“中國老百姓的圖像生活史和心靈史”。
    《中國人本——紀實在當代》是從一千多位攝影家十萬多張照片中選擇了250位攝影家的600余件作品,拍攝時間從1950年至2003年,時間跨度達54年。
    54年,只是歷史中短暫的一瞬,但在回歸人性、追求自由、實現自我價值的歷程中,卻是中國的飛躍時刻。尤其是由1978年至今的25年,中國從集體生活政治化逐漸轉為社會生活人性化,從而誕生了書中的人文影像。
    《中國人本——紀實在當代》所有圖片都指向一個主題,那就是“人性化的中國,個性化的中國”。由此我們看到了中國人的生活細節,看到了個人化視點下的“中國人標本”和其中蘊含的人本主義取向和人文關懷精神。
    本書主編王璜生感嘆:“我們曾經被教導或不自覺地面對攝影機鏡頭而擺出我們都需要的姿勢和表情,一旦面對鏡頭我們就有一種特別的感覺,而且我們已習慣於這樣的感覺並認為它就是‘真實’的;同樣,我們一拿起攝影機,我們也習慣於去記錄被教導和暗示可能被記錄下來的‘真實’。而《中國人本——紀實在當代》要傳達的是人性化和個性化的真實。”20世紀中國的追求現代性和渴望現代化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被表達為中國社會生活人性化和個性化的過程。歷史曾經有過不少集體生活政治化、有礙人性和個性發展的曲折路程,但是,中國人在追求人性的完整和個性的顯現方面,從沒有自我放棄過。特別是生活于社會底層,為基本生存需求和慾望而活著的蒼生百姓,大家都有著自己的一套“活法”,並在自己的“活法”中尋找和表達不同的層與面的人性和個性的可能性和價值所在。 李崢嶸

北京1953年東單食品廠的早點生意紅火。   
    河北1983年農民撿起田頭會議遺下的一角報紙,讀了起來。   
廣州1995年新建築一天天擠走女孩們嬉戲的空地。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14:51:09 | 只看该作者
《中國人本》主編胡武功訪談: 希望,從直面歷史正視生活開始
    讓西方人看到一個日常的中國
    記者:聽説《中國人本》書中的圖片讓德國人重新認識了中國。請您介紹一下《中國人本》這本書的圖片在德國展出的情況。
    胡武功:反響非常非常好。可以説中國在世界攝影之鄉舉辦攝影展覽,無論是參展人數、參展作品數量還是展出持續時間,都是空前的。開幕式甚至舉辦了兩次——第一天是德國各大博物館工作人員參加的,第二次是面對大眾的。德國人評價説,這個展覽和以往的不一樣,讓德國人看到了一個非常真實的中國的面貌,一個日常生活中的中國。
    前天一個中國留學生從德國給我寫電子郵件,説起他在博物館打工的情形。他説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人來看展覽,因為德國的展覽都是免費開放的,平時看展覽的人並不是很多,但是這次的中國展覽吸引了很多人。很多普通德國人對圖片上表現的中國生活充滿了好奇,這個留學生除了按照圖片説明講解,還補充了自己的生活經歷,甚至查閱了不少資料,儘量滿足德國人的各種問題。説一個小插曲吧,一位年輕女士問,照片上大多數是男的幫助女的,如染發、剪頭、洗背等等,是不是中國男士比西方男士待人體貼得多?
    讓中國人看到真實的歷史影像
    記:你曾經説策劃著這本書的目的是記錄老百姓的生存風俗、生活動態、生活智慧。讓人們——無論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看到中國老百姓的本真生活。當初的目的達到了嗎?
    胡:這50多年來中國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展現了全新的面貌。中國的攝影家艱難地記錄了這些發展進程。怎麼體現這些圖片的價值呢?難道永遠放在攝影家的抽屜裏嗎?以前有很多圖片不能面世是因為意識形態的原因,現在很多禁區已經打破,我們應該有一個機會讓攝影家的作品價值體現,讓老百姓看到真實的歷史紀錄。於是廣東美術館、出版社等一起策劃了這樣一個作品徵集,所有入選作品都被廣東美術館收藏並出版。
    多年來我致力於留下一個全面、真實的中國影像世界。我們的歷史是曲折的,但是我們不能抹殺歷史,尊重歷史、張揚個性就是我們的宗旨,最初主題叫做“曝光不足”,後來改成“人文中國”,再後來就是現在的名字“中國人本”。這次展覽、這本書的影響已經不僅僅是在攝影圈內,而是波及到文化、思想領域。很多買書的人都是文化界人士。
    記:據介紹這本書已經翻譯成了法文、德文,反響很不錯。
    胡:是的,在法國、德國都出版了,很快要簽約出版英文版。另外,這本書的中文版出了大小兩個開本,都銷售一空。
    德文版翻譯是中國留學生,他們説看到這本書好像又回到了中國,回到了曾經生活過的歲月。也許回憶不是幸福的,但是很真實很親切。他們的話語中,最有力的一句就是:“我們終於敢於直面歷史、正視自己的生活,只有敢於直面歷史、正視生活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李崢嶸F15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07:34 , Processed in 0.12035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